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立题背景: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中华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其中传统道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良的伦理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许多经典篇章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中国传统德育中的内省法、行为养成、强调修养自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东西。___关于荣辱观的

论述,也可以说是来源于传统而应用于当今,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道路,使古代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目前我校及周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如下:

1.青年教师具有积极进取的品质,但时间不足。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都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学校资金的短缺,教师不可能进行脱产研修或

中长期大批量的外出研究。同时,有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

2.农村学校缺乏良好的研究氛围。研究是人一生的时间,终身教育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建构。研究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工作的繁重以及其他原因,导致了学校的研究氛围不浓厚。

3.中老年教师缺乏研究提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以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和进取心。

以上是立题背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80%的中老年教师因为现在的教师聘任制度,认为自己已经评上了小学高级职称,而更高一级的评定无望。因此,他们失去了研究提高的积极性,教学理念、文化知识、业务素质无法与时俱进。加之他们有几十年的教龄,很多人认为自己经验丰富,满足于现状,当课改来临后往往在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教龄、经验成了他们研究提高的枷锁。另外,一些中老

年教师还有繁重的家庭负担和其他事务,使他们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

针对以上状况,我们认为通过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非常有益的。教师需要理想,读书是一条捷径。读书可以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定心志。以书为伴,与书对话,会让教师心无旁骛,沉醉于书香之中。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人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不断地读书会拓展视野,增长学识。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读中华文化经典能让我们成为有理想、有学识的教师。只有一群有知识的教师才能建成一个有文化的学校,一个有文化的学校才能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有涵养的孩子!

未成年人的人格可塑性很大,在当今缺少人文关怀、充斥不健康文化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很容易变得暴躁、轻浮、狂妄、厌学、不孝、不切实际、重利轻义、缺乏诚信。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通过多种途径试图重塑学生健全的人格,但因为过于重视说教而轻视体验,收效甚微。我们认为人格的形成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因此,本课题通过小学生长期直面经典,

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文人雅士共鸣,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___先生曾提出

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

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___也说过“___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

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应该从广义的社会学视角出发,即“专业”是指按照社会职业划分而言的专门职业,或者理解为专门从事某种事业和学业,而不是指狭义的在教育系统中根据社会分工设立的学业类别,比如数学专业、体育专业等。因此,在探讨教师专业发展时,不能局限于本人所教学科或研究领域,而应该包含整体意义上以教育工作者身份从事的教书育人的专门职业。我国从事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研究的学者们已经认识到,教师应该被视为专业人员,其从事的教书育人的职业是一种专业。根据“专业”具有的特质,教师专业应该具有自主权利

的专业团体与明确的职业道德、高度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自觉使其发展、服务和奉献精神等特征。

从构词方式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指的是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

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体现了这两种思路和视角。一种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另一种则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这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但却是合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着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不过,从目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诸种表述中,可以得出一些共性特征,如强调发展要素的内生性、自觉性;基于过程理解的阶段性与动态性;发展状态的非终结性。此外,这里的“教师”,应取其行业个体与整体统一之意。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教师的影响有两个方面。首先,教师通过理解、体会、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受到文化积淀、道德素质、人格熏陶、惯养成等方面的潜移默化影响。这有助于增强文化修养、提升人生境界、提高自我专业水平、建立长效研究机制,逐步改变现有状况。其次,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未成年人参与到“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活动中去,使其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文

化积淀融入自身的内在文化素质和外在儒雅气质中,从而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人才,完成教书育人大业。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保留了民族特色、蕴藏着无尽的民族精神,对人的思想、精神有着巨大的暗示力量。因此,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倡从传统文化的研究抓起,如《论语》、《大学》、《老子》、《孟子》、《庄子》、《易经》、《三礼》、《中庸》、《春秋》、《诗经》、《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弟子规》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教师精心研读这些经典,可以在增加

民族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修身养德,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打下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和道德功底。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它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更广泛地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中华文化经典的研究,教师将体会其中的教育智慧,在与学生的沟通理解中、在与同事的团结合作中、在自身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中充分获益,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以“廉耻”为契机,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好读书,读

好书”的读书风气。除了学生读好“廉耻篇”之外,学校和语文

教师还为学生推荐书目,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每个学期,各年级至少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和读书方法指导活动。每次放假,我们都会布置学生读一至两本中外名著作为必不可少的作业。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学会了读书和热爱读书,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积累,领略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拓展了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加强了传统文化教学力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以此为基础,

我们构建了学生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人的形象。我们要求学生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我们让课题有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满足师生需求。中华传统教育走进学校,运用于教学,不仅给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实践证明,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经典、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这是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需要。为此,我们从教育发展的需求入手,结合小学实际,选择了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教学资源应用绩效课题实验研究。在开题实验之前,我们广泛宣传,提高课题研究的认识,并积极申报课题。我们认为传统文化经典内容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汇集了人类近年来的文明成果。它逼真的画面、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和深刻的哲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我们立足课堂,找准重心,着力育人,让课题显露出强大的教育效益。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在研究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我们的课题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而课堂是实验课题的主要阵地。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设计和组织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和课外延伸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大胆实践和认真研究,从而让课题实验显示出较强的育人效益。根据课题和不同的课型,我们认真研究课堂结构、教法特点及其教学规律,确保符合课题研究目标和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我们从媒体选择、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入手,认真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确保整个课题实验研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在课外延伸活动的开展方面,我们注重研究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内容的创新性,让课外延伸活动成为课堂教学实验活动的有效补充。比如,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了“学科竞赛”、“人物表演”、“学科小报”、“经典诵读”等一系列课外延

伸活动,同时让课内与课外、学校、家庭与社会有机结合,丰

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课题实验显示出不可言喻的育人效益。

实验收获方面,我们初步形成了可供操作且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采用“渗透·拓展·引导积累·教

学相长”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方面,我们在中、高年级语

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名家名篇、名著选段,如《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并通过“一篇带一本”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提高阅读能力。

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今送别诗的数量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步入诗境的前奏。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古代送别诗中的四大意象:水、柳、酒、月,作为传统文化的渗透点。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离别情感,并引领学生一起吟诵千古名句,感受古人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其中,水是唐人写送别诗时常用的寄情象征,学生可以想到___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___的“猿啼客

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等诗句。___是依依不舍的离别象征,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描写。酒则

是寄托着浓情的美酒,不同的酒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诗境,品尝这一杯杯伤感的、留恋的、壮行的、祝福的一言难尽的酒。

通过这些渗透点,学生可以更好地走进古人的离别境界,也意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情的民族。

4、学具制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学具在数学课上是必不可

少的。为了避免学生每次都需要购买新材料,我呼吁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学具,并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例如,在研究《角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可以制作一个活动角,在研究《平移和旋转》时,可以制作一个小房子和一个三色转盘。学生们可以利用废旧的酒盒子、牙膏盒等物品进行制作,这很好地体现了俭省节约这一传统美德。

5、知识运用中融入传统文化。在研究第四册《克与千克》一单元时,我发现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克与千克的换算,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却不能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例如,当老师问“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时,许多学生感到很困惑;但如

果问“你的体重是多少斤?”学生就能很快地回答,例如60斤、80斤等。我认为,学生的困惑并不是他们的错,因为在生活中,斤、两、钱等质量单位仍然广泛使用,而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这些单位,这成为了学生研究的一大障碍。因此,我认为只有让学生了解国际通用质量单位与中国市制单位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克和千克。基于学生的调查结果,我引导学生了解了中国市制单位的换算方法。例如,1斤=10两

=100钱,换算成国际通用单位是:1斤=500克,1两=50克,

1钱=5克。这样,当学生再次遇到___和千克的运用时,就不

会感到困惑了。

6、兴趣培养中融入传统文化。读史使人明智,给人启迪。许多数学家、科学家在成长和研究过程中的故事往往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

位加法”这个内容时,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枯燥性,我设计了一

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购物情景:___过生日,妈妈送给他

48元一本的《多功能儿童科学宫》,还有37元一双的溜冰鞋,妈妈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不少学生的计算结果是75元。我

适时讲了数学家___为了发明一个数学定理,演算的草稿纸可

以装几麻袋。接着,我留出几分钟让学生展开讨论,对照科学

家,找到自身的差距。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刻苦研究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同时,我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明白:数学是一个精细缜密的学科,它的每一步操作都像进行一次精密而富有意义的科学实验,哪怕有细小的疏漏都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在研究数学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做到不厌其烦、细致谨慎、精益求精。

实践证明,将数学知识融入人文背景中,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从小受到人文熏陶,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科学和祖国的教育,形成求实创新、不懈进取的稳定研究品质。因此,校本和地方课教师应该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并及时将数学知识纳入其中。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从乡土传统文化的搜集和分类入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就在身边,并去除其中的糟粕,可以建立适合各年级和学科的资源库。例如,编写学生阅读校本课程《廉耻篇》、1-3年级校本课程教材《三字经》故事、4-6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弟子规》全文及解释等,为后阶段的教学实验提供帮助。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教育素材,针对当今改革开放形势和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实际,大力提倡传统美德教育。这包括忠心爱国、天下为公、勤劳节俭、立志勤学、仁者爱人、诚信立品等内容。教师应该使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同时,教师也应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研究论文的成果包括浅谈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心得等。这些成果的目的是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同时也对教师语言教育性和科学性产生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化生活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这让人感到无能为力。针对这个问题,一些教师和研究者开始尝试在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期将其传承下去。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部分学生对古文有着较强的排斥性,只对其中一些故事性精彩的内容感兴趣。因此,全面普及还需要一定时间。同时,学校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重,用于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就比较少,这也是一个问题。此外,部分家长也担心传统文化教育会影响孩子的研究,需要进行必要的解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教师和研究者潜心课题研究,探索在小学教育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并进行了阶段性的小结。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者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如___和___等。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以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近年来,学校面临着快速发展,日益繁杂的多元文化环境,以及日益增长的社会动态,使传统文化的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便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此提出了一种以传统文化内涵为基础,以校本课程为延伸的课程开发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特色资源、评价机制等,它首先应从基础原则出发,获取传统文化的资源,以及建立特色资源体系,接着以团队合作协作为模式,构建课程知识结构,实施合理性研究,并最终根据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修订。研究结论和建议是:(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传统文化内容为中心,结合课程教学和认知心理,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在实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时,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准确性,认真规划课程设计,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合理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专注度,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3)应构建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制定实施细则,通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加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1. Introduc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今天的多元文化社会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是被大力强调。在这种情况

下,传统文化教育便备受关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研究目标,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出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方案,并在实际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及其评价等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该研究的全过程,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2. Research Background 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近年来教育发展中引起关注的重要话题,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便显得尤为必要。而以校本课程作为开发的延伸,使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深入的真正落到实处,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以传统文化内涵为基础,以校本课程为延伸的课程开发研究。 3. Research Methods (1)收集传统文化内涵资源 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发主要基于传统文化要素,因此,本研究首先是以传统文化内涵为基础,从中查找传统文化的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网络资源、图片资源、教学视频等,积极搜集传统文化的资源,为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打下基础。 (2)建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特色资源体系

《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文化缺失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文化渗透往往是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如近年来“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这些一方面为我们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伴随着MP3、卡拉OK、VCD光盘、卡通读物、网络视屏等一起扑面而来的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使之拥有5000 年的文明史。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拥有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同时拥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人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现状分析 为了解和掌握我校学生对于民族文化了解的现实状况,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一次“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就学生的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在发放的500多份有效问卷中,知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67%的学生,52.6%的学生知道中国的文房四宝,所以增加学生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三)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国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处于介绍阶段,没有找到系统的可用于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 国内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尹绍亭编著的《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以专题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各民族的民族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礼仪节庆、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科技文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与变迁。虽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实践事例较多,但理论研究方面找不到什么可用于该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而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几乎是空缺的,可借鉴的学习资料少之又少,更没有关于此类的系统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总体设计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语文教学活动一直都强调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但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多地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手执新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其内容博大丰富,内涵宏伟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交融碰撞,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教师的重要责任,高中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兼顾着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以汉字为载体,同时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因此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立题背景: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中华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其中传统道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良的伦理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许多经典篇章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中国传统德育中的内省法、行为养成、强调修养自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东西。___关于荣辱观的 论述,也可以说是来源于传统而应用于当今,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道路,使古代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目前我校及周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如下: 1.青年教师具有积极进取的品质,但时间不足。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都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学校资金的短缺,教师不可能进行脱产研修或

中长期大批量的外出研究。同时,有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 2.农村学校缺乏良好的研究氛围。研究是人一生的时间,终身教育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建构。研究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工作的繁重以及其他原因,导致了学校的研究氛围不浓厚。 3.中老年教师缺乏研究提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以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和进取心。 以上是立题背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80%的中老年教师因为现在的教师聘任制度,认为自己已经评上了小学高级职称,而更高一级的评定无望。因此,他们失去了研究提高的积极性,教学理念、文化知识、业务素质无法与时俱进。加之他们有几十年的教龄,很多人认为自己经验丰富,满足于现状,当课改来临后往往在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教龄、经验成了他们研究提高的枷锁。另外,一些中老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 题报告 研究背景 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维护国家历史认同感方面起着 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历史教学往往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 乏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瑰宝,具有重要 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中,并帮助学 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生 的历史认知和文化素养。具体目标包括: 1. 分析传统文化对历史教学的价值和作用; 2. 探讨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3. 通过案例研究评估传统文化渗透对学生历史教育效果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首先,通过对相关 文献的综合分析,了解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 传统文化渗透对学生历史教育效果的影响。 研究结论 经过研究分析和案例评估,得出以下结论: 1. 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强学生的 历史认知和文化素养; 2. 传统文化渗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教学内容设置、教 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资源利用等; 3. 传统文化渗透对学生历史教育效果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研究建议 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 历史教师应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将其融入到教学 内容中;

2. 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3.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传统文化渗透方案; 4. 加强与相关机构和社区的合作,共同推进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结语 通过本研究的展开和分析,我们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传统文化与历史教育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和优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 注意:以上为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示例,实际内容需要根据具体研究进行编写。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名称 本次研究的课题名称为“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是一篇文化研究类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三、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发扬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思想道德的影响

3.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了解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各类案例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 五、研究成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2. 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思想道德具有积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4. 要想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同时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传统文化的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接下来,笔者将对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进行总结: 1. 就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而言,必须要进行积极的探究和发掘,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与现代化的需求,让它们形成一种更现代、更富活力和适应性的新文化。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 之子课题《传统文化重在塑人》研究结题报告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纸坊中心小学课题组执笔人:谢元真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推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发语文的教学资源,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推进语文课改实践。 二、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学习、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读好书诵读经典的习惯。 2. 使学生通过感受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感,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识,自信心和自豪感。 3. 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阅读、理解、鉴赏浅显文言文和古诗句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积累。 4. 使学生能从经典作品中、名人事迹中感受到古今名人人格的魅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5. 初步形成语文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6. 使我校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科研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 7.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教育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爱书读书的习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2. 如何借鉴传统文化有关教育的成功经验,推进语文课改实践。认真学习和研究以儒学 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以人文教育为主,以德育为先,以自身做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结合当前教育工作的经验才识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子课题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研究要点:走进经典,增加积淀,吸收经典营养,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子课题二:古代吟月诗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 研究要点:诵读经典,从描写同一事物体会不同诗人不同诗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子课题三:小学生传统文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研究要点:走进传统文化,读懂本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子课题四: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三字经 研究要点:通过品读三字经,是学生领悟其含义,再让其在具体的活动中实践三字经。尝试“品读—领悟—实践”三步教学法。 子课题五:向传统文化要德育资源,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研究要点:开发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子课题六:以语文课堂 为主渠道,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研究要点:在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的教育,剪纸、农民画、打腰鼓、民歌在每个班级有机渗透。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以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时间,内容和范围,通过传统文化常识测试了解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理解、掌握、储备和运用等情况,以备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增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2、文献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研究结题 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子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中国的文化经典流传久远,具有开朗XXX的气象、优雅 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传统文化在中国尤其是近代,长期未受到公正的待遇。现在的中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了不少,但文化底蕴却很差,如果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更差了。他们不知何为传统文

化,也不愿意去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不明了传统文化和今日社会生活的关系,不明了今日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目的: 1.开发和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 2.促进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实现角色转变,建设一支不断发展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充分利用当地的商周盐业遗址进行《盐业文化》和《中华经典诵读本》开展研究,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形成学校一定的办学特色。 预期目标:

1.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促进新时期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内容。 2.使师生明确新时期小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综合素质。 3.探索如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来积极影响新时期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该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写出了一套适合学生研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校本教材,并成功开设了中华经典诵读兴趣班,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使学生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2.通过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法,总结出了综合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与价值,为今后地方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子课题名称:中华经典教育地方教材(职业学校校本教材)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如:诚实守信、三省吾身、勤劳俭朴、温良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它博造文化、推动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个人乃成人之本,于民族乃民族之魂,于国家乃立国之基。 可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中国尤其是近代,长期未受到公正的待遇。中国文化精髓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中国文化有断层的危险。现在的中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了不少,但文化底蕴却很差,如果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更差了。他们不知何为传统文化,也不愿意去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不明了传统文化和今日社会生活的关系,不明了今日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人格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目的:中华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饱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内涵。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在职业学校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达到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自主提高,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的目标。这样可以弘扬和培养新时期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更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中学生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新时期青少年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广泛就业。 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提炼出中华经典文化中能够促进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内容。 2)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师生明确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综合素质。 3)探索如何通过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来积极影响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参加实验的年级:07级、08级、09级中专班班级数:28个人数:1123人课题研究的起讫时间:2006.10-2010.5 5、参与人员名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1)中华经典文化中有哪些能够促进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内容。 2)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综合素质。 3)如何通过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来积极影响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题研究的方法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2009年,我校申报的教育部“十一五”课题“普通高中课堂文化研究”获准立项,高中2010级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课题组的总体安排和自身特点,确立了子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的研究与实验。在学校学术课程中心的统一部署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近两年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有效提升。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杨叔子院士的这番话让我们不得想起“明朝那些事”。明朝的覆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八股取士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人醉心功名,罔顾道义,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等的积极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今天,当我们信心满怀的行走在现代化的大道上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着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缺失的尴尬困局。其实,对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来说,我们不是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原来讲要“批判的继承”,其实也是批判多于继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次研究将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进校园。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进校园,并寻找最佳实践方案,以推动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程度;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学校中开展情况,并总结其优缺点;最后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结果提出最佳实践方案。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水平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 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2.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程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在学校中得到 更好的普及和推广。他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以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1.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形式多样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不同学校中,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形式各异。 有的学校开展了书法、绘画、剪纸等手工制作活动;有的学校组织了 春节联欢晚会、诗歌朗诵比赛等演出类活动;还有一些学校开设了特 色课程,如《中华经典》等。 2. 优缺点分析 从实地调研中可以看出,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各有优缺点。

手工制作类活动虽然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但由于制作难度较高,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演出类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自信心,但由于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课业进度;特色课程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但由于时间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六、最佳实践方案 综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最佳实践方案: 1. 通过校园文化节等形式,在学校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又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课业进度。 2.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在正常课程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3. 制作多媒体教材。通过制作多媒体教材,在不同时间段向学生展示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并配以详细的解说说明,以便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 七、总结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简介 本课题是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缺乏了解和学习习惯不良的现状,探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调研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应用现状。 2.探究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3.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外活动和学生管理中。 4.设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教材,开展多样化的课内课外活动。 5.评估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效果和影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相关学术文献和实践案例进行收集和分析。 2.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 各方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知和需求。 3.实证研究法,对传统文化授课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和交流, 了解实际运用的效果。

四、研究成果 1.调研报告:编写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应用现状调研报告。 2.模式设计:提出传统文化在各种学科和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模式,如语文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社会实践等。 3.课程体系和教材:设计一套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教材,确保 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同时配合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组织。 4.活动策划:设计多样化的课内外传统文化活动,包括文化展览、传统手工、戏曲表演、茶道和书法等,以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5.效果评估:制定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对实际 运用情况进行评估,为学校长期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支持。 五、研究成果应用 本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必要的设计和组织参考。从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到制定传统文化活动,同时也包括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和评估,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结题鉴定报告

高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 策研究结题鉴定报告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更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情怀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鉴于目前我国高职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素质情况,采用道德讲堂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之有效.通过道德讲堂这一新的教育形态,可以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指引学生的行为;开展调查活动,使教育更深入实际,最终实现高职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教育大学生文信,让中华文化瑰宝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灯塔。高校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为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成为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改革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需要,只有充满文化自信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让国家和民族充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的根本使命和中心环节也是立德树人,两者异曲同工、同向同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和智慧宝库,立德树人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能量和精髓,而立德树人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立德树人得以在当代散发出更大的育人魅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和弘扬者的主要抓手,更是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建设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集聚地,需要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高校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构建一套完整科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新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经史子集到典章文物,从幽深小巷的寸砖片瓦到深冢古墓里的吉光片羽,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寺庙的悠远钟声,我们无不感受到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基因,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然而,时至今日,当计算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超导体、遗传工程、WTO 等纷至沓来的时候,任何民族都无法游离于这一潮流之外,任何民族的文化也同样的,既面临着失却个性自我,被潮流淹没,并消解亡失于其中的危机;也迎来了一个文化扩张发展,日趋强大,势成主导之流的机遇。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为近百年来的落伍而自暴自弃。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紧迫任务。 (2)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

妄而不可想像。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重科学、伦理,重整体、辩证,重真、善、美统一。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3)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理念的全面实施,语文的活力又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也为弘扬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在这座珍贵宝库中,蕴藏着我们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1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结题 报告1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 国学经典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自2009年9 月以来,我们学校将诵读国学经典作为特色教育目标,积极开展以“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全体师生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圣贤智慧。我们的学生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校本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和古诗词为内容,在每天的晨读、每周四的国学诵读日和诵读课上进行诵读,保证学生在小学毕业时积累和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我们结合实际开展了“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开发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在学校的实践有效策略,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课题不断深入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申请结题。 总体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研究内容: 1、我们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根据小学语文素养在 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与之相应的国学经典篇目,编写了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 2、我们让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利用早读时间进行国学经 典诵读。利用校报《晨晓报》的国学经典专题栏目,如《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孝》、《成语故事》等,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同时在校报上《经典可以这样读》的栏目发表学生创作的“我读经典”的文章。

3、我们将每周一节诵读课落实到课程表中,语文老师按课表落实上课。 4、我们将每周四定为经典诵读日,利用早晨早读20分钟时间,每次由一个班级展示,一个年级齐诵,进行国学经典展示活动。 5、我们坚持每年一次的“国学经典展示会”,展示一学年的诵读成果。展示会通过诵、读、唱、演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唐诗宋词、XXX诗词等国学经典,“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读经典书,做高尚人”。 6、我们将诵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语文教研组以市教学能手巴XXX为主导,探索古诗词教学的好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并在大学区内推广实施。 五年级学生必读的经典诗歌包括《木兰辞》等80首,这些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准确的表达。六年级学生则需要诵读《颜氏家训》等经典文化,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国艺术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滋润心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中国人爱过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其中,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挂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依恋的情感。端午、清明、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就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们热衷于过时尚的洋节日,对民俗缺乏一定的了解,当然也不能充分享受到这些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 虽然大家已经逐步意识到了传统节日文化中蕴涵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就幼儿园范围内进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尚属鲜见,新领域、新课题必将会带来新思维。尽管至今所能参考的相关理论资料和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会给我们的研究造成一定困难,也会给我园全体教师提出不小的挑战,然而我们认为,这也会我们留下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概念的界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节日是人类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展现了各阶段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节日文化,实际上是利用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是经传播某一种特定的文化内容为目的,并围绕这一文化主题展开活动的节日,是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特指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的各类活动。 现代德育: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德育自然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德育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现代化要求现代德育培养人的现代观念,现代思维是现代德育不断完善的方法论基础。我国现代社会是现代化的起点,要求现代德育面临价值多元的实际,正确导向。 三、理论基础 近日,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等学者组成的“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的结项成果。此外2005年,中宣部等五部委就曾委托中国民俗学会等学术团体对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进行过细致论证,并形成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6年年底,文化部再次委托中国民俗学会进行《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论证。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为指导,并科学借鉴德育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试图通过挖掘适宜幼儿园阶段德育教育资源,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现代德育价值进行研究,尝试建立中国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