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

浅谈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
浅谈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

浅谈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

------以纪录片《过年》创作为例

不久以前,在云南玉溪国际环保纪录片周观看了一部哥伦比亚制作的有关红树林的片子,片中有一个画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颗红树林种籽,从树上掉下来,随着一声“碰”,落到海水里缓缓漂游,最后在一片红树林的密集树根上停住了,发芽,长出了嫩叶。就这么一个完整的长镜头画面让我非常感动,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会上和我有同感的人很多,都在不断揣摩摄像师是怎么跟拍和制作的。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话题,那就是要重视纪录片的画面语言。

每一种艺术门类都依靠其独特的语言系统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个性及其价值。电视纪录片是视听的艺术,它通过画面语言、有声语言和字幕文字等作用于观众的感知,构成了电视语言系统,即画面语言、声效语言和复合语言。所以,电视画面语言实际上指的是一定时间内单位电视视频画面信息及负载的同期声。而画面语言在电视语言的构成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认识和发挥画面语言的作用,提高画面质量,是提高电视纪录片创作水平的重要措施。

一、叙事性的画面语言比采访同期声讲故事更有现场感

通常我们说“百闻不如一见”,在纪录片里画面语言是摄像用镜头在现场记录到拍摄对象的有声图象,电视画面以其特有的写真方式,真实地再现现场的客观事物,无异于将观众带到现场,使观众得到“眼见为实”的真实心理满足。我们看卓别林的默片电影,从头到尾不说一句话,但卓别林要表达的意思观众都能看明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读懂了“画面语言”。

现在,纪录片创作非常重视讲故事,于是用采访同期声讲故事成为普遍手段,许多编导干脆把讲述人请到演播室里面“口述历史”,然后编辑插入一些表现性的画面,或者用情景再现手段搬演过去发生的故事。

其实,好的纪录片,永远是在现场忠实拍摄,用同步的画面和现场声效叙事,记录主人翁同步发生的故事,因为同步记录是不可以再现的,随着人物的动作行动变化,场景变化,故事性总是在拍摄过程产生。叙事性的画面语言永远比采访同期声讲故事要更加真实,更加有现场感和吸引力。最动人的解说词,最煽情的音乐,最精良的制作,也等同不了替代不了用事实本身说明问题。

文学叙事的语言是描述性的,它的图像隐藏在描述语言中,电视的叙述语言是通过画面和声音传达出来的,画面和现场声效是纪录片最原始的事实材料,我们需要调整的就是将自己固有的文字思维方式,在电视节目的创作中转化为影像思维方式,用影像语言的系统来取代根深蒂固的文字语言系统。优秀的纪录片讲述故事是建立在活生生的画面语言基础上的,取决于编导能否抓拍到有视觉冲击力的叙事画面。纪录片专家冷冶夫说,纪录片的故事不是说出来的,是用画面语言讲出来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画面说话?让画面讲故事?

纪录片《过年》讲述的是闽南侨乡105岁的老阿嬷王亚插,老阿嬷一生共生育了10个子女,10个子女又分别繁衍215个子孙,遍布海内外9个国家和地区,在生育观念发生变化的现在,这本身就是一个即将消失的历史现象。透过这个“国际化”的大家庭,我们抓住百岁老太太如何过传统春节,海内外子孙如何回家拜年,用浓浓的年味年俗,以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声音、情节、细节,开放式的结尾,完成了由一个个兴奋点连接而成的完整叙事结构,用镜头真实地向人们讲述了一段和谐美好的百姓家事,演绎了侨乡一位百岁老人对亲人团聚的期待和思念,展现了中国人对传统亲情的重视。

纪录片的这种叙事性画面语言对人的感官的冲击要比任何其他传媒都要真实、客观、强烈。为了用画面语言展示了人间至善至情的人性美,使人瞬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我们在拍摄纪录片《过年》,摄制组的同志牺牲了过年的休息时间,以冷静的客观记录者身份,天天开着机器跟踪拍摄,有如古代的“起居注”,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全程如实记录,在现场发现、记录闽南侨乡105岁王阿插老阿嬷过年的故事。

我们用影像为大家提供了一组组105岁的老太太如何盼望春节到来的现在进行时态画面,如何烧香祭祖保佑子孙,如何坐着翘首盼望亲人归来,如何用手机打电话催孙子回家吃团圆饭,如何在家迎接客人前来拜年,如何上网和美国的亲人拜年等等画面。画面语言的叙事功能,一是,要抓住时间上的“现在时”,拍摄并同步录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图像与同期声;二是,要抓住空间中的“动态”,包括动作、动向与动势,以及运动着的声音,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

叙事性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主体性画面语言,它告诉观众是谁在何时何地干了些什么,记录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示人物的个性性格,较完整清晰地展现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交待围绕主要人物展开的人和事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深化纪录片主题。

一部好纪录片开场,首先取决于能否抓拍到既能点题、又有视觉冲击力的精彩画面,让人一看就放不下,吸引着人们继续往下看。《过年》开场画面是老阿嬷在翻日历,微笑着说“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这个画面能点题,表现出了老太太想念春节,盼望亲人回家过年的情绪,这个镜头点题准确,和后面的画面组接流畅,给观众留下了开篇不凡的好印象。

用同步的画面和现场声效叙事,比在演播室里面“口述历史”,更能够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口述历史”作为对已经发生的故事的叙述被许多人应用,但是毕竟有“画面缺失”的遗憾,虽然情景再现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某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但是毕竟没有同步的画面和现场声效叙事富有真实性和感染力。虽然它在声音上极尽表现之能事,但是在画面上却是苍白得只剩下表情和空镜。

叙事性画面语言是构成一个纪录片的主体,创作者运用叙事性画面语言来讲述故事,完成对生活的再现。在优秀纪录片当中事件本身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肯定都是用叙事性画面语言来表述。

二、描述性画面语言是情景铺垫交代背景信息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不仅要大量应用叙事性画面语言,还要注意运用描述性画面语言,描述性画面语言是用来于交代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的,是片子叙事的一个依托,我们通常说,做片子一定要“跳出去说”,描述性画面语言,就是通过电视画面对人物环境状态、时空转换进行说明,是情节展开前后的情景铺垫。

《过年》在完成了老阿嬷在翻日历,惦记着过春节这个开篇以后,紧接着我们给了一个环境画面描述。

[画面]远处,春运列车远远驶过,田野中鸟飞起来。

镜头从写有“杨厝村”的牌坊下拉起,杨家院子,老阿嬷与家人坐着。

[字幕:闽南泉州市杨厝村]

【男声解说】:春节越来越近了。老阿嬷自十八岁嫁到杨厝村,养育了五个儿子五个女儿,子子孙孙算起来有215人,分别生活在海内外9个国家和地区,如果子子孙孙都回家过年,想必是一个“国际性”的大聚会。

描述性画面语言,虽然不直接叙述主体,但又与主体密切相关,它是主体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描述,编导用它来交代必要的背景信息,铺垫故事情节。描述性环境交代,虽然不直接反映主体,但是在电视纪录片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该看成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所以,描述性的电视画面语言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画外解说词,补充说明电视画面难以表达的背景信息。解说词要朴实,不宜作过分的渲染和夸张,形容词和描述性的语句一般不用。

背景,特别是环境描写是人物内心感情变化的外化物,人的情感可以在环境内蔓延伸展,并与观众情感契合进而产生共鸣;同样景物中也包含着浓郁的情感,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皆可景,景总含情,情景交融,二者不可分离。背景空镜头的较多使用,必然会在视觉上减弱叙事效果,增加情绪效果,因而带有写意性。

其实,描述性画面语言更多是通过细节描写,细节即事物的细微末节。作家常说:"情节好编,细节难找。"在电视纪录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画面是构成作品特色的重要因素。生动的细节描写画面不仅可以传情达意,同时也最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在《过年》,许多亲朋好友来拜年,给老太太留下一个个红包,老太太把它收藏起来,竟然有十几个国家的钱币,每当有客人来,她就很高兴地拿出来,给大家看,表演她认识十几个国家的钱币的本领。这个细节有动作、神态、声音,也有春节环境。这些细节画面稍纵即逝或存于世间的状态很短暂,如果我们没有在现场,或没有注意捕捉,那作品就没有那么好看。电视拍人物,其音容笑貌非语言描写所能比拟,电视人物的画面信息量是丰富的,细节描写抓得好,就可能显示人物纪录片的特长。

《过年》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太太的孙女在上网和美国亲人拜年,敏锐的观察能力,迅速的判断能力,源于对主题的深刻理解。摄像小陈和小刘都看到了,并把镜头对准了这个画面,这时候,105岁的老太太看到我们的镜头不拍摄她了,也赶来凑热闹,老太太不自觉地也加入了网聊的行列,我们的摄像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捕捉到一位百岁老太太用先进通讯工具拜年的精彩画面,这当然是具有强烈现场感和表现力的动人画面。

三、表现性电视画面语言有利于烘托人物情感氛围,

表现性画面语言是利用画面和画面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表意形态,是用来煽情和表意的。比如用画面色彩来隐喻、暗示、表现主人翁的情绪,好的纪录片尽量调动画面的声光色彩,丰富叙事语言,寻找比较外化的形式,结合人物心理,刻画角色。

表现性画面语言是写意手法的运用,是对生活记实画面给予艺术的超越与升华,具有较强的绘画性、雕塑性和可读性,给观众以凝固感,立体冲击力强。

纪录片的画面语言应该真实、自然、流畅。对电视纪录片画面的拍摄,不仅要求摄像人员有过硬的技术素质,对取景构图、运动摄像等多个环节应对自如,准确无误的进行纪实性拍摄,还应具备较强的艺术素质,具备较强的画面美学意识和视觉表现能力,更好地为内容和主题服务,更好地深化主题。

空镜头又称渲染镜头,大部分是只有较少人物的景物镜头和环境镜头。表现性电视画面语言,在纪录片中要用得恰到好处。要做到有利于渲染要展示的典型环境,成为有别于其他环境的标志性画面;有利于烘托主人翁情感氛围,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有利于表达某种寓意,将一些说白了乏味,不说又不行而又意味深长的含义隐含其中,从而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如在纪录片《过年》中,老太太一个人坐在客厅的背影经常出现在画面中,既让人感受到老太太晚年孤独,又隐含等待春节的特殊环境。特写及大特写镜头的运用。用来表现某些细小的、指向性不甚明确的局部细节,往往具有一种暗示和强调的作用,它可以揭示问题的关键或是人物内心的情感。比如特写镜头在电视画面中如同诗歌中的“诗眼”,音乐中的“重音符”,优秀的特写都是富有抒情味的,它们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它表现人物的情绪,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是镜头语言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段。它常常因为造型语言的模糊感而让人联想甚至产生悬念,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另外对构图的艺术处理,比如开放式的画面构图和空白的运用;对拍摄角度的艺术处理,比如俯拍和仰拍;对光线影调的艺术处理,比如高调、低调和逆光拍摄;对色调的艺术处理,比如由于色彩的视觉生理效应而产生的心理联想和暗示,都会在画面中产生某种喻意,激发某种想象,具有一定的写意功能。

一般说来,描述性语言和叙述性语言提供的信息和故事,一定程度上都是在催生表现性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在纪录片中一般很少用表现性电视画面语言,一旦要用就得少而精,恰到好处,它往往形成符号性语言或结构性语言。要做到有利于渲染要展示的典型环境,以有别于其他环境的标志性画面;有利于烘托人物情感氛围,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有利于表达某种寓意,将一些说白了乏味,不说又不行的意味深长的含义隐含其中,从而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或刺激观众的视觉器官,从而达到审美情感。

冷冶夫老师在最后说到:“现在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空前的“读图”的时代,“视觉艺术”将成为所有大众传媒文化的“主宰”。在这个读图时代的创作者有必要尊重观众的智慧,创造出有市场又观众的作品才不失为上策。

冷冶夫老师曾经用五句话概括了纪录片的创作手段: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我们之所以要重视画面语言,是因为现在许多纪录片在讲故事的时候喜欢用采访同期声来代替画面语言。电视的出现,对于编导来说,产生了另一种语言——画面语言。因为画面语言的特殊性,我们还需要在应用中发展这种语言,创造新的体裁和结构方式。

(作者:泉州电视台陈家平)

附:纪录片<过年>

2006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全国电视外宣第九届“彩桥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首届<记录.中国>银奖,2006年福建电视社教节目短纪录片评比二等奖.

视听语言 影像与声音 参考重点

人类传播媒介和艺术媒介发展历程: 1原始时期,人们的交流主要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非言语的声音等身体语言来进行交流。 2在人们要求具体而比较精确的交流的强烈欲望去试下,口头语言诞生了。这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3文字和造纸术印刷术构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第二次大革命。 人类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区分大体分为二类: 身体媒介:以人的生理器官为媒介材料,交流发生在几乎是面对面的实时,艺术表现为舞蹈、唱歌、演戏等。 再生性媒介:运用间接性的符号(文字、线条、色彩等)表达意义,依靠既定的编码和成规,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艺术表现为文学、美术、器乐等。 记录媒介:19世纪诞生了一中心的传播媒介,照相术使人和景物被精确定格在瞬间,录音术,电影和电视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相继出现。显示的声音和运动可以记录和还放。 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摄像机是将光波转变为电信号产生影像的。录音机是捕捉声音振动即声波并引发电场变化直接产生声音的。 视听媒介的记录性:作为记录媒介,电影电视的机器具有仿生的性质,即摄像机像我们的眼睛,录音机像我们耳朵。 视听媒介的负面作用:一视听等大众传播媒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破坏了民族文化中地区之前的多样性。二在视听媒介下成长的一代,常常把幻觉真实和生活真实混为一谈,影响他们对真相判断。电影理论领域史上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是巴赞理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 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是对大脑吸 收的信息进行整序和处理的高 级阶段。 视听思维:视听因素在相对时空 中的构思。 经验思维:是一种追述能力极强 的思维方式,这种能力源于生动 的经验和丰富具体的细节。它的 构成因素不是词语而是动作,是 通过已往事件奇特片段模仿和 表演往事的形体动作。 非词语交流:在童年时代,人类 的交流基本上是一种非词语交 流眼神,手势。语调,音高, 动作等。 电影语言:影像按照选定的叙事 方式组织安排成符号和象征体 系,他们成为象征符号,或者可 以增添符号意义。 视听语言: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 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 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 视觉停留:人眼在观看运动中的 形象时,每个形象都在消失后仍 在视网膜上滞留0.1秒—0.4秒 左右。 似动现象:如果把二个或若干个 相连画面以0.1秒速度连续划过 一个固定聚焦点时,我们眼睛必 将得到一个连续印象。即运动错 觉现象。 完形心理:是电影创造银幕世界 不可缺少的心理依据。即格式塔 心理,电影虽然只是记录现实一 部分,但观众却能依靠自己的视 听感知经验,通过积极心理活动 创造新的,甚至幻觉世界。 心理补偿:人的知觉可以根据生 活积累和视听感知经验,将缺失 部分补偿完成,从而形成完整形 象。 幻觉:在人脑中形成的,而人脑 却是一个至今尚未完全弄清的 有机体。 电影幻觉特点:1银幕形象的形 成既不是在人的眼睛里,也不在 人的耳朵里,而是在人的大脑 中。2电影幻觉是一种无法抗拒 的生理。3对电影幻觉的感应和 认同不需特别的学习。 人类的童年时代(口头语言出现 以前),人类的交流基本上是一 种非词语的交流--眼神、手势、 语调、音高、动作等。 公元17世纪,物理学家牛顿首 次发现人的视网膜上的影像不 会立即消失。1824年,英国的罗 格特在伦敦公布了他的“视觉暂 留”理论。 卢米埃尔等人根据视觉暂留原 理和拟动现象发明电影。 视听语言特点:a、镜头不等同 于词语,它没有最小的信息单 位。b、词语语言的交流是双向 的,而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 的,即单向交流媒介。c、视听 语言基本规律:模拟人的视听感 知经验。视听语言使用的机器是 在记录现实,其选取的对象是现 实的影像,与现实物件有无限逼 近的类似性(短路符号)。 电影电视的媒介材料是光波、声 波,它的本性在于记录性。 视听语言基本规律:模拟人的听 知感知经验和主观思维活动。d、 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 格里菲斯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贡 献。故事电影的叙事手段不能涵 盖所有电影语言(非叙事电影依 然要运用语言)。 视听语言基本含义和规律: a、媒介材料:光波、声波。 b、 视听媒介的本性在于记录性。c、 人们对影像的感知并不完全取 决与眼睛和耳朵的生理作用,还

《电视画面编辑》题库

《电视画面编辑》 《电视画面编辑》学习资料 (1)什么是电视编辑?为什么要进行编辑? 答:①将电视创作前期拍摄的画面,经过选择有顺序地组接成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的影视节目的这一过程;②由于导演的主观设想往往和拍摄实际情况有矛盾:a场景段落转换和造型设计的差异;b场面调度影响人物动作语言的连贯:戏剧动作、场景转换、段落构成、声画配合等需要重新组合。 (2)如何理解电视画面编辑? 答:①是高度的创造性活动;②是艺术性和技巧性的有机结合;③是编辑渗透着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内容,是高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 (3)电视画面编辑的性质是什么? 答:电视画面编辑是创作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多个环节、多人合作,既是记者、又是导演。节目结构和镜头取舍的执行者)。 (4)电视编辑的主要任务? 答:①动作的分解与组合{(把影视中的人和物)运动着的人和物的动作,分解成各个单位独立的影视画面,在将这些单独的零散的动作画面重新组合(还原)成为连续运动的整体}; 动作: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动作分为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 ②蒙太奇形象的再塑造;(塑造蒙太奇形象是剪辑的主要任务) ③是视听语言的再创造;(视听语言准确流畅才能完美表现故事清洁和人物思想情感) ④是导演艺术的组成部分;(蒙太奇渗透在导演构思和编辑全过程) ⑤剪辑艺术的独创性。(创造全新的蒙太奇形象) (5)电视编辑的手段有哪些? 答:①镜头选择;②动作取舍;③造型匹配;④时空处理;⑤声音组合。 (6)剪辑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结构严谨;②语言通顺;③节奏明快;④主题鲜明;⑤再现生活。 (7)电视节目制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答:①前期阶段:A、确定选题;B、案头准备工作;C、选择采访对象;D、撰写采访拍摄提纲;E、组织场面调度;F、做好拍摄场记(场记表); ②后期阶段:A、整理前期零散素材,建立节目相关形态;B、选择画面进行声画排列组合; C、叙述事件、连贯动作、处理时空、组合画面、转换场景、结构段落。 (9)电视编辑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 答:帧秒镜头语汇句子段落节目 (10)电视画面编辑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答:1、准备阶段:①熟悉素材;②全面形象构思;③寻找素材补救措施;(组合、补中性镜头、素材)④撰写编辑提纲;(a总体结构设计;b安排段落镜头;c时间长度分配;确定情节点位置;) 2、编辑阶段:①整理素材;②镜头选择;(技术质量、美学质量、影像质量、叙事需要)※基本编辑方式:一、从创作习惯上分: A:粗编:根据节目表达需要和时长规定,将镜头大致串在一起,完成节目大致结构形态。B:精编:对初编片进行调整、修改、包装,以达到播出标准。 二、从镜头连接的技术方式上分:

第一章笔记、画面造型语言(景别景深焦距镜头)解读

第一章笔记、画面造型语言(景别景深焦距镜头)解读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难点 第一讲画面造型语言 , 视听语言的构成; , 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构成; , 各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及1、视听语言概述 , 熟悉景深的概念以及镜头类别; 叙事表现功能; 2、景别 , 掌握景别的划分与表现功能; , 长焦、中焦、短焦镜头的画 面造型特点及应用; 3、景深与焦距 第一节视听语言概述。 1、视听语言最小单位——镜头 2、镜头的三个概念: A、物理——光学透镜 B、拍摄——开关机之间拍摄的画面 C、剪辑——两个剪辑点之间的画面 3、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12月28日为电影诞生日 代表作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 禁锢的摄影机: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 4、影视声音包括:音乐、音响、人声(对白、独白、旁白) 5、影视声音发展:无声电影——现场乐队伴奏——胶片同步 记录——后期配乐——有声电影 6、视听语言:它是影视特有的一种语言,同时依托视觉、听 觉两种感觉器官,以画面和声音的综合形态进行表达,并

形成思想、感情的交流与传播。 1 第二节景别 1、景别概念: 画面所展示的主体形象,如人物或景物称为“景”,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空间距离为景别。 2、景别大小变化方法: A、由摄影机与拍摄对象间的距离决定 B、通过光学镜头的变焦来改变取景框范围,改变景别。 3、景别的划分标准: A、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为标准,凡拍摄主 体全貌均为全景,凡拍摄其局部则为中景和近景; B、以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为标准,将景别划分 为: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4、景别分类: A、【大远景】 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范围和广度,是用来交 待空间关系的功能性景别。常用于片头或片尾。 表现功能:适于展示大的空间、环境、交待背景,展示 事件的规模和气氛,表现多层次的景物,给观众留下自由的 想象空间。 B、【远景】 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面积,画幅大面积为景物,主要 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处或深处。能看清基本形状,但看不 2

视听语言之转场

一、淡入淡出与叠化的区别: A、叠化渐隐渐显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而不是分前后进行的,看起来两个画面是重叠的; B、叠化在叙事过程中主要用于较小段落的转场,或表示一个时间或空间上的较小转变,或表示在两个地方同时发生的事情。 二、划像:分为“划出”和“划入”。(电子拉幕)划出:前一个画面从某一个方向退出画框,空出的地方则由叠放在“底部”的后一个画面取而代之;划入:前一个画面作为衬底在画框中不动,后一个画面由某一方向进入画面,对前一个画面取而代之。作用:具有两个场景之间的间隔作用,段落之间的转换比较明显,节奏明快,与叠化的效果相反,可用于较大的段落之间的场景转换。但划像图形的选择要注意切合影片内容、风格的需要,不追求过于花哨的手法,或者滥用划像,结果会适得其反。 三、翻转、翻页:画面翻过后的背面即是另一个场景。翻转画面转为可以使场景转换的间隔作用明确的表现出来,多用于内容意义上反差较大的对比性场景,如前一场景是旧中国的衰败沦落,翻过来是新中国的欣欣向荣;前一画面是低矮的平房,翻过来变成高楼大厦。翻转画面还常用于文艺、体育活动的剪辑,可以表现一个又一个场景的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常用于体育片、文艺晚会、电子相册等。 四、定格:将画面中运动的主体突然变成静止状态,从而强调某一主体形象,或强调某一细节的含义,定格结束,自然转入下一个场景。定格多用于一个较大的段落结尾,或用于连续性电视节目每一集

片尾,也有的用于片尾作为字幕的衬底来使用。由于定格画面突然间由动变静,给观众带来较强的冲击。所以,一般性段落转场不宜多用。 五、无技巧转场:两个画面之间的直接切换,即不通过特技切换台或软硬件特技。 方法:出画与入画;两极镜头转场;特写转场;同景别转场;挡黑镜头转场;同一主体转场;相似体转场;运动镜头转场;主观镜头转场;空镜头转场;逻辑因素转场;地点转场; 声音转场。 ·出画与入画:前一个场景的最后一个镜头的末尾,主体走出画面;后一个场景的第一个镜头的开端,是主体入画面。出画与入画的主体,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或者是车、船等交通工具。出画往往使观众在视觉感受上造成短暂的悬念,下一个镜头的主体入画则回答了这种悬念。运用出画与入画来转场,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把握好主体出画与入画方向的一致性。水平方向的出画、入画,如果上一个镜头主体是从画框右出画,下一个镜头主体就应该从左边入画。 ·两极镜头转场:前一个镜头的景别与后一个镜头的景别恰恰是两上极端——即如果前一个镜头是特写,则后一个镜头是全景或远景;如果前一个镜头是远景或全景,则后一个镜头是特写,两极镜头转场本身就会有强调比较明显,使节奏力度增强。两极镜头转场往往是用在有明显段落感的两个镜头组接。 ·特写转场:无论前一组镜头的最后一个镜头景别是什么,后一组镜头都是从特写开始。特写转场是转场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特写

电视画面构图

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作业 1、什么是电视画面构图?有何特点?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电视画面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像对象及其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电视画面构图是电视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拍摄内容的重要形式。 特点---(1)动态随机性;电视画面构图最显著的特点,由于被摄主体的运动和摄像机自身的运动,画面中主体的位置以及画面形象间的透视关系都会改变,因此摄像者要对运动过程有一种预见性和总体把握能力,要准确地构图。以确保主体突出、布局合理。(2)整体连续性;一个完整的电视节目一般都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画面组成,每一幅画面表达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要么是从上一个画面延续而来,要么向下一个画面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摄像者在构图时,不仅要从所拍摄的单个画面考虑,还要从上一个画面和下一个画面的整体关系和连贯性上加以考虑,形成构图的整体性和传情达意的连续性。(3)视点多样性;电视画面可以对一个被摄主体从多个视点、多个角度、多个景别进行拍摄,使主体形象和拍摄范围在变化中展现,使观众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丰富的视觉感受。(4)画幅和时间的限定性;电视画面大都遵循4:3或16:9的画幅比例,受电视播放限制,电视画面不能无休止的固定在屏幕上,这就要求在构图时充分考虑画面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整准确的传达给电视观众。(5)现场一次性;电视画面的拍摄大都是现场一次性完成,拍摄完的画面构图就确定了。对于那些电视直播节目,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尽量减少失误。 电视画面是一种空间艺术,还是一种时间艺术,在拍摄过程中,要根据电视画面构图的自身特点来选择、组织画面,形成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构图。 2、电视画面构图的形式元素有哪些? 电视画面构图中,光线、色彩、影调、线条、质感和立体感等元素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的形式元素。 光线---构图中最重要的先决条件。离开了光线,万物就失去了色彩,构图就无从谈起。在电视构图中,可以利用光线来表示时间,突出主体,创造气氛,增强立体感和质感等。 色彩---世界万物是彩色的,由于人的视觉对色彩有特殊的敏感性,所以在电视画面构图中,一方面要将被摄对象的真实色彩准确还原,另一方面还要创造出和谐均衡的色彩构图。做到以上两点,客观上依靠性能良好的摄像设备和娴熟的拍摄技术,主观上要求对色彩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一般来讲,色彩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明度、纯度。 影调---指画面影响所呈现的明暗层次。构图中,还是画面构图、烘托气氛、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影调以亮度划分,可分为高调、低调、中间调。 线条---画面构图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活跃多变的要素。电视画面中的线条是从真实的三维空间中抽象出现的,具有塑造空间感和立体感、表现节奏感的作用。可分为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和曲线构图。善于提炼、选择和运用不同物体的线条特征,是电视摄像构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有限的电视画框中恰当地安排线条走位置和长短,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质感---指人们对物体材料和表面结构的视觉感受,使人们对于周围不同物体的某种直观的感觉。大自然中万物有不同的之地,光滑的、粗糙的、闪光的、凹凸不平的等。质感得以准确表现的关键是用光。构图中,摄像人员要充分利用光线明暗变化来呈现物体的视觉质感,从而使质感表现的更加细腻。 立体感---人类在观察自然界中的物体时,能获得高度、宽度和深度的三维信息,而电视画面是二维的,只有高度和宽度,没有纵深,因此,在拍摄时,需要了解如何用二维的形式表现三维空间中的事物。

电视画面有哪些造型特点

1.电视画面有哪些造型特点? (1)表现具象 电视画面在屏幕上表现的形象是具体的、可视的,通过直观的画面形象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和符码来叙述情节、阐述主题、表达思想。再现和表现具象事物并调动人们的视觉感知是电视画面传递信息的一大优势。 (2)表现运动 记录运动,表现运动是电影的重要造型特性,也是电视的重要造型特性。电视画面再现的是运动的形象,表现的是形象的运动,电视画面存在于运动之中。表现运动是电视造型的灵魂。 (3)运动表现 电视画面不仅能够表现运动的物体,而且可以在运动中表现物体,由摄像机运动的轨迹,速度,方向等所体现出的运动表现是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方式和重要特点。 2.电视画面在电视节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答:地位: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摄像机成果的体现。 作用:电视画面是电视片结构、连接的载体和主干,它既是表现的内容, 同时也是表现的形式。虽然有的电视片的内部结构的主要线索可能是语 言和文字,但都必须依附和构架在电视画面基础之上,在与画面的对位 中完成连接、结构整体以表现主题的目的。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摄像机成果的体现. 从本体意义上讲,电视画面是视听一体.画面及附载其上的同期声,现场环境音响等,特别是在新闻纪实性节目的拍摄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在电视技术日臻完善,用摄像机记录画面形象并同时录下现场声已是轻而易举的今天,将画面与声音割裂开来认识的观念已经落后了. 电视画面是电视片结构,连接的载体和主干,它既是表现的内容,同时也是表现的形式.虽然有的电视片的内部结构的主要线索可能是语言和文字,但都必须依附和构架在电视画面基础之上,在与画面的对位中完成连接,结构整体以表现主题的目的. 每个电视画面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意义,构成特定的画面语汇,但电视画面自身意义的再现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必须体现在画面之间的运动联系和相互关系之中.因此,具体到每个特定画面,除其个体表现意义外,还必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从画面之间关系的变化,组合中产生出大于画面简单相加的整体意义.而且,某些画面意义的深化和强化,要依赖于相关画面的铺垫,依赖于画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意义关系.

浅论电视画面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弊病

浅论电视画面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弊病 [随着我国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文化形态也有了相应的结构上的变化,也就相应的产生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艺术。由于电视的普及与提高,人们已从读、听的时代进入了看的时代,这就是电视文化出现产生的必然现象。 眼下,电视文化正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趋势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由于电视文化在国内大量的传播,也就使人们的欣赏价值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分辨力和接受力优于以往。人们在开始时注意电视的表层,而今受众者也在研究电视艺术的内涵,他们对虚、假、直、白、露也异常反感。 当然,电视文化发展到今天,有很多观念性的东西,值得人们,特别是电视工作者去深刻的思考、深入的研究、深层次的运用。 电视是语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画面语言:电视的本体语言。 2.有声语言。 3.造型语言。 从这三方面来说,我们目前电视屏幕上所出现的几种倾向,就违反了电视语言基本规律的概念,产生了不容易忽视的混淆。如:真实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等。 这些看似有定义的东西,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倾向,从而导致虚、假、直、白、露的流行。通俗超越了高雅艺术,造成了电视屏幕的噪声和视觉轰炸,把真正的电视艺术、严肃艺术挤到屏幕的一角,这种勿须多言的状况,受众心理是明白的。那么当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学术问题时,是否能发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呢! 电视是用画面语言去传播自己的文章、信息的。这正是它不同于报纸的根本所在。电视上有无声的画面,人们能接受,能看懂,但电视如出现无画面的声音,那就不是电视了。脱离了画面的本体,也就没有电视了。 而电视画面语言要遵守它自身规律的,如:剪辑,蒙太奇、轴线、灯光、构图、美学、乃至于色彩,流畅的电视画面语言,能清楚的表达出作者的本意,以直观的表象,给受众者以启迪和劝慰。 这种电视画面语言,不仅在新闻中、专题中,特别是在艺术片中,更为重要,然而目前不少电视节目,却语言莽拙,毫无意义,毫无指向,显示出电视画面语言的苍白无力。再则,目前电视上另一种倾向,就是越靠近生活就越平庸。所以摇摆镜头,跟踪镜头,那种丝毫与片中无联系的镜头,都一一用上,似乎这是最真实的,最生活的片子了。

电视解说词分析

电视解说词分析 是电视节目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在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中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而电视解说词的创作与构思,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和要求。 本课程系统阐述了电视解说词的基本规律,通过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对电视解说词的语言特点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大量的创作经验和创作实践,详细介绍了电视解说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的特殊要求,并详细讲述了具体的创作步骤和过程,以及创作各种类别的电视节目解说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故侧重方法论的介绍,不过多地拘泥于死板的概念和定义界定。辩证的分析和讲述,希望学员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大量观摩电视节目,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第一章电视语言的合理运用 学习重点: 1、电视语言的结构特点 电视语言的结构同文字语言不同。文字语言是一种线性的水平结构,是只有文字一种因素构成的简单结构,而电视语言则是一种多维多向的立体结构,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比如摄影、解说、音乐、音响、文学、戏剧、采访、主持、同期声、字幕,以及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细分起来,还有灯光照明、服装化妆、播音技巧、切换剪辑、编辑合成等。虽然,这些因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范畴,在不同场合下使用的配置不尽相同,但都是电视语言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解说词与一般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文章的语言是连贯的,前后句之间是关联的,有意义的;而解说词则是片断的,零碎的,有时甚至单看解说词,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而必须结合画面来看。 2、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在于其视听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它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是全方位的,甚至是最大程度的模拟和复制。 3、语言环境的影响与营造 电视语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时期人们的表达方式会不一样。就目前来看,现在随着人们思想的多元化、价值的多元化,电视语言越来越平民化。比如现在的民生新闻,乃至方言播音。 第二章电视解说词的合理位置 学习重点: 1、了解电视画面的局限 解说词的一切写作、处理、安排的思路,首先从画面出发。它依赖画面、来自画面、补充画面。电视解说使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没有必要非得使用解说。 这里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指的电视画面,主要是指狭义的画面图像,不是那种广义的,包括声音、字幕、同期声等等。 2、理解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尤其是具体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同学们注意了,这一节应该作为重点来复习。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主要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

第一章 画面造型语言 景别概念

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第一节景别 一、景别概念 景别:是画面从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 景深:是从纵深的画面空间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 景别是完成电影、电视画面空间塑造的重要形式。 按照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比例,我们可以把景别分为两个系列:全景系列——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小全景(人物全景)近景系列——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1.作为造型元素的景别 景的大小、远近,实际上是对画面内容的一种控制和创作,我们在创作电影电视画面时,选择怎样的结构和画面,首选是从对景的感受开始的。 (1)景别意味着距离。 这个距离包括被摄物之间的物理距离以及观众与被摄主体的心理距离。全景意味着距离远,近景特写意味着距离近。 (2)景别暗示银幕空间。 也就是空间在银幕成像上的大小,全景系列景别的空间开阔,近景系列景别的空间狭小。(指的是荧幕空间的范围) 2.作为叙事手段的景别 景别具有叙事功能: 交代特征:远景系列景别交代被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特

征。 强调细节:近景系列景别交代被摄人物的具体特征。 导演对电影电视拍摄的把握从对画面内容的控制开始,而景别是实现这种控制的最重要手段,画面内呈现什么内容,呈现多大的面积,需要强调什么、忽略什么,都是景别控制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从这几个角度来分析不同景别的造型特点和叙事特点。 二、景别的划分与功能 景别的划分有两种标准,一、按照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大小来划分;二、以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来划分景别。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的是第二种划分标准,将景别分为: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图例巴顿将军) 1.大远景 大远景:是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范围和广度,是用来交代和展示空间的功能性景别。远景和大远景都以表现环境空间为目的,不以清晰呈现人物为画面构图的任务。(图例情书开场画面)在画面造型上,大远景画面中的主要面积都是景物,是一种景物景别。大远景通常用在影片或者段落的开场,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明确人物所处的地理概念。特别是对于场景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的影片,是功能性很强的景别。 比如《桂河大桥》中有很多镜头需要交代大桥所处的位置,炸桥

电影镜头语言术语

电影镜头语言术语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第一章笔记、画面造型语言(景别景深焦距镜头)分析学习资料

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第一节视听语言概述。 1、视听语言最小单位——镜头 2、镜头的三个概念: A、物理——光学透镜 B、拍摄——开关机之间拍摄的画面 C、剪辑——两个剪辑点之间的画面 3、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12月28日为电影诞生日 代表作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 禁锢的摄影机: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 4、影视声音包括:音乐、音响、人声(对白、独白、旁白) 5、影视声音发展:无声电影——现场乐队伴奏——胶片同步 记录——后期配乐——有声电影 6、视听语言:它是影视特有的一种语言,同时依托视觉、听 觉两种感觉器官,以画面和声音的综合形态进行表达,并 形成思想、感情的交流与传播。

第二节景别 1、景别概念: 画面所展示的主体形象,如人物或景物称为“景”,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空间距离为景别。 2、景别大小变化方法: A、由摄影机与拍摄对象间的距离决定 B、通过光学镜头的变焦来改变取景框范围,改变景别。 3、景别的划分标准: A、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为标准,凡拍摄主 体全貌均为全景,凡拍摄其局部则为中景和近景; B、以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为标准,将景别划分 为: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4、景别分类: A、【大远景】 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范围和广度,是用来交待空间关系的功能性景别。常用于片头或片尾。 表现功能:适于展示大的空间、环境、交待背景,展示事件的规模和气氛,表现多层次的景物,给观众留下自由的 想象空间。 B、【远景】 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面积,画幅大面积为景物,主要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处或深处。能看清基本形状,但看不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总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 艺术的语言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对于电影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分析,是影片欣赏、读解的过程。 ?分析,是一种思想、感觉的经历。 ?分析,是电影手段、技巧的学习。 ?分析,是影片创作、规律的总结。 ?分析,是导演方法细化学习过程。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知识的补充。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理论的积淀。 ?分析,是我们对电影历史的了解。 ?分析,是对影片艺术特性的总体把握. 电影的语言

?电影“视”第一,“听”第二。 ?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 影像的重要性 ?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 ?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 ?③、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镜头 ?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 ?马尔丹讲: 1、(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 停止这段时间被感光的胶片; 2、(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 3、(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影像构成元素 1、构图:对角线、对称、斜线、S线等 2、景别:远全中近特

3、角度:俯仰平 4、运动:推拉摇移跟 5、照明:三点布光 6、色彩:冷暖色调、颜色的象征意义 第一节、电影影像的构图 画格 ?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 ?电影每秒24格 画格构图三原则 ?①美学原则; ?②主题服务原则; ?③变化原则。(整部影片而言) 一、美学原则 ?构图目的:视觉美感 ?容美——拍什么

电视语言的词汇

电视语言的词汇 影视剧的语言功能是通过镜头来实现的,镜头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相当于语言中的词汇。镜头的概念是从电影中来的,但电影镜头和电视镜头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按照电影学的解释,镜头是指电影摄影机在一次开机到停机之间所拍摄的、连续的、留有影像画面的胶片片断,或者说是从一次开机到停机所拍摄下来的连续的画面。但是由于电视使用的是摄像机而不是摄影机,所用的材料是录影磁带而不是胶片,电影胶片必须经过冲洗才能看到影像,而电视在拍摄的同时就能播出影像,而且磁带的成本比胶片要低无数倍,所以在拍摄电视的时候,可以采用多机位现场切换的方式,每一架摄像机都是从头至尾地拍摄,那么这种情况下,如果运用电影的镜头概念,就只有一个或几个镜头了。此外,拍摄时一个镜头与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镜头也不一样,譬如在拍摄两个人对话时,很多导演都习惯于先用全景把整个对话过程拍摄下来,然后分别用近景或特写穿插其中,这样实际上一次拍摄下来的镜头被分割成几个镜头来使用了。所以我们认为,在电视里,镜头应该以播出时每一次切换来划分,而不是指一次拍摄的画面。 画面和声音是镜头中两个最基本的元素。 镜头画面的品质和效果决定于几个因素:①画幅一个镜头往往包含一个或数个不同的画面,每个画面又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画格组成。镜头的画幅为横式长方形。早期电影最通行的纵横比为宽4高3,后来被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采纳为学院标准纵横比。这种1:1.33的学院标准至今仍是8毫米和35毫米胶片的纵横比,以后也成为电视屏幕的标准纵横比,后来又出现高清晰度电视的纵横比为16:9。个别镜头采用遮挡等特殊方法拍摄,可以获得圆、三角、竖式及多画面等特殊画幅。画幅是镜头画面构图的前提,电视中一切内容都在它里面表现出来。②景别是指摄像机在距被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不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可以分为 远景——表现远距离的人物及广阔范围的空间环境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部分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及周围环境中景——表现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特写——表现人物、物体或环境的细部 电视摄影中还沿用其他一些景别的名称,如“大远景”、“大全”、“小全”、“人全”、“中全”、“半身”、“中近”、“近特”、“大特写”等等,是以上五类的细分。镜头分为不同的景别,是为了按照电视艺术的特殊表现方式,根据表现对象的大小远近、内容的主次轻重而给予恰当的表现,以达到正确地叙述和艺术地表现之作用。各类景别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同时又自身具有不同的功能。 ③角度镜头的角度是指拍摄时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角度。一般可以分为平、仰、俯以及正、侧、反几种。角度是镜头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④运动摄像机运动的方式有: 摇——中心位置不变,向纵横各方向摇摄; 推、拉——利用移动车或者摄像师走动向摄影对象推进或拉远地拍摄; 伸、缩——利用变焦距镜头的调整、摄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画面。拍摄的结果在透视方面与推、拉镜头不同; 移——不固定跟随某一对象,纵横移动拍摄;跟——跟随一个或数个运动对象拍摄;

2.2影视画面的色彩与影调

2.2 影视画面的色彩与影调 众所周知,光影和色彩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要素。每一部影片都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引导着观众的视觉效应,同时色彩也起着表现主题、增添感染力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引导观众了解影片所要着重表达的情感,并能烘托剧情气氛,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2.2.1 5D Mark II 的画面色彩和光影评价 相对来说,佳能EOS 5D Mark II在色彩和光影方面的体现是很细腻的。在可拍摄高清视频的相机中,5D Mark II 是很不错的选择,高清视频720p 1280×720,视频分辨率有640×480和1920×1080,视频拍摄帧数30帧/秒。不仅色温偏差小、感光元件大(36×24mm眼平五棱镜、放大倍率:约0.71、倍视野率:98%),更是有着出色的降噪功能,让画面达到更加细腻的效果。当使用自动白平衡模式时,EOS 5D Mark II可以获得很准确的色温感知,能够自然还原对象色彩。即使在标准影片风格成像色彩饱和度不高的情况下,也没有明显的偏色,仍然能保持着佳能的一贯风格。

以上两幅画面均为5D Mark II 所拍摄短片中的画面,画面中的色彩明显很细腻、柔和,上图中人物的肤色、婚纱的白与下图中帽子的米白、五颜六色的墙壁都保持着事物的真实色彩。

与摄像机在色彩和光影的表现相比,5D Mark II 的色彩更细腻、柔和,光影对比更鲜明。而且在设置不同的色调时,并不会出现明显偏色。5D Mark II白平衡模式包括自动、晴天(日光) 、阴天、白炽灯、荧光灯、自定义和色温设置(2500-10000K),具备白平衡矫正和白平衡包围曝光功能,支持色温信息传输。 而大多数的摄像机在这方面的表现没有5D Mark II到位,如近年来使用较为普遍的摄像机:索尼的250p,或Z7C。虽然同样可以调节白平衡,但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色,且价格也比单反相机更为昂贵,如一台Z7C 就需要4万多。一款较好的单反相机,如5D Mark II,加上一个50*F1.4的蔡司镜头,总共才2万左右。 2.2.2色彩的运用与体现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众多影片当中,有些电影是通过色彩的变化与对比来结构整部影片的。如:《辛德勒名单》、《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英雄》《美丽人生》等。

视听语言(名词解释+分析题)

名词解释 1视听语言:视听语言又称影视语言,是以影像和声音运动幻觉为基础,用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完成叙事的创造性的语言体系。 2视觉暂留: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作用结束时,物像仍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的时间,物理学上称之为“视觉暂留”原理。 3完形心理:又称格式塔心理,是指人有一种将他看到、听到、感知到的形象复合成他已知的完整形象的心理倾向。 4镜头:镜头一般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作为组成画面的镜头;另一层是指作为硬件方面的镜头。 5长镜头:长镜头就是在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或时间进展的镜头。 6构图:就是指在摄影画面的有效框架中对各种结构的安排,以体现你的拍摄意图和表现你的拍摄构思。 7影调:黑、白、灰的颜色在画面构成中的比例关系。影调在画面中表现为景物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及色彩的明暗关系。 8硬调:也叫强烈调。画面中明暗差别显著,对比强烈,景物的亮暗层次少,缺乏过渡,结人以超犷、硬朗的感觉。 9软调:又叫柔和调、柔调。画面中明暗对比弱,反差小,给人以柔和、含蓄、细腻之感。中间调,又叫标准调。明暗兼备、层次丰富、反差适中。 10景别:是指被摄人物或者景物在画面中呈现范围的大小。 11焦距:当镜头对焦于无穷远处时,影片面至镜头光学中心的距离,即焦点到镜头中心点的距离便是焦距。 12景深:景深又称景深范围,是指处在不同距离上的被摄对象在底片上能获得清晰影像的空间范围。 13甩:甩镜头拍摄其实就是一种极快的摇摄,所以又称甩摇、甩、闪摇、闪摇镜头等。 14主观镜头:是指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或动物的视点出发来叙述的镜头。 15空镜头:是指画面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主要是借助景物或道具来揭示思想抒发情感,起到介绍环境、叙述事件、传情达意的作用. 16硬光:直射光:又叫“硬光”,是指光线直接照射在被摄物体上的照明。 17:柔光:指光源被遮挡,光线通过多种途径绕开遮挡物,形成无方向性、均匀的、无阴影的照明。 18轮廓光:轮廓光是使被摄对象的边缘产生明亮的光线,勾划出被摄对象外沿的轮廓线条,突出被摄主体,使画面增强纵深感和立体感。 19主光:主光是对被摄对象进行照明的主要光线,它对被摄对象的刻划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被摄体的形态、轮廓和表面质感都受主光的影响。所以主光又称“塑型光”。 20副光:辅助光主要用来减轻或消除主光形成的投影,提高阴影部分的亮度,以能展示阴影部分的细节和层次,同时降低光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反差。 21布光:对人工搭建的布景按照自然光线的效果进行布光,这时所用的光称为布景光。 22场面调度:场面调度是指演员的位置、动作、行动路线及摄影机的机位、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运动方式调度,包括演员调度和镜头(摄影机)调度。 23轴线:轴线是拍摄中依据被表现人物的视线方向、运动对象运动方向和人物之间的交流而假想的一条虚拟的线,可以简单理解成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 24轴线规则:在实际拍摄时,为了保证被摄对象在影视画面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为保持被摄主体位置关系及运动方向的一致,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180度之内的区域设置机位、安排角度、调度景别,这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叫轴线规则。 25外反拍:俗称“反打”或叫“过肩镜头”,是指在轴线一侧两个方向相对的角度进行拍摄的镜头调度方法。外反拍可以把两个人物拍入画面,画面可以形成前景和后景,具有明显的透视效果。 26内反拍:俗称“正打”,是指在轴线一侧两个方向相背的角度进行拍摄的方法。内反拍分别拍入两个人物,其效果是表现了画面外的那个人的视点。 27再现音响:通过对音响的客观纪实,制造现实情景的真实感。侧重于声像同步性。 28表现音响(主观音响):赋予音响特定的主观色彩,创造心理情绪的象征意义。偏重于声像的非同步性。 29同期声:是指拍摄现场与画面空间(包括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共时存在的声音,包括现场同期录下的讲话声和现场背景声。 30声画同步:声画同步,也称声画合一,指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屏上与所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使得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且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31声画分离:声画分离,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匹配、不同步、不相吻合,即声音和发声体不在同一画面。声画分离中的声音,一般以画外音的形式呈现。

电视艺术语言体系

第三章电视艺术的语言体系 语言: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从功能上说,它是人们的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 电视艺术语言: 是指一种广义的语言,凡能够表达出思想或感情,并使接受者获得感知信息的一切手段、方式和方法,诸如构图、光效、色彩、影调、人声、音乐、音响、造型……都可以构成电视艺术的语言,并成为电视艺术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元素。 电视艺术的语言主要有: 画面语言、声音语言、造型语言、镜头语言、编辑语言、特技语言 一、画面语言 定义:是指电视艺术家通过采用各种构成视觉形象的因素和方式。为体现其形象创造构思而运用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包括有:构图语言、色彩语言、光效语言、影调语言等语言表达方式。 1、构图语言 电视画面的构图: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对象及其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的组织、选择和安排,塑造视觉形象与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造活动。它通过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和空间,以及由此构成的视觉形象来传递某种思想和情感。 画面的主要构图要素分为:主体、陪体、环境、空白 (1)主体 定义: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主题思想的直接体现者和信息的主要承载者。 突出主体的方法: ①主体位置通常安排在观众视线最为集中的画面部位,即画面中心偏左或偏右的画框位置。 ②按照观众欣赏习惯,在一般情况下,主体光线比非主体光线要明亮一些。在色彩表现上,采用合理有效的对比方法,可以令主体色彩更加鲜明,造成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③主体在四面中往往是实像,焦点明确,视保清晰,观众能够很容易地找到主体并明白主体想要传达的某种画面信息。 (2)陪体 定义:陪体对主体起陪衬作用,是对主体有效的补充和说明。从画面构图上看,陪体能够增加画面的纵深感,使画面均衡,起到美化画面的作用。 注:陪体,可以深化构图思想和提高构图境界,通过与主体的有效结合,既烘托了主体,又使自己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安排画面的陪体时,不能宣兵夺主,要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 (3)环境 定义:环境是主体和陪体的存在客体,反映四面的客观现实,为主体和陪体营造氛围,用于表明画面主体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环境包括前景和背景。如何选择前景和背景呢? 前景:什么作为前景,一般没有限制,只要与主题内容或者画面主体能够相互衬托,彼此呼应即可,凡与主题或主体无关的前景都应排除在画面表现之外,否则,容易破坏画面的完整性,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如何选择前景,应该根据作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