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名单

黑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名单
黑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名单

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共计50项)

一、民间文学(4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鹤鸣湖传说林甸县

2 鄂伦春族乌勒尔黑河市

3 何世环满语故事孙吴县

4 青冈民间故事青冈县

二、传统音乐(5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吴家鼓吹乐棚黑龙江省艺术职业学校

2 郭氏家族扬琴艺术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3 李氏家族古琴艺术黑龙江乐湛堂文化传播公司

4 张氏家族古筝艺术哈尔滨市香坊区

5 满族小调安达市

三、曲艺(3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相声黑龙江省曲艺团有限公司

2 西河大鼓哈尔滨市道外区

3 单鼓哈尔滨市呼兰区

四、传统舞蹈(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满族秧歌绥化市北林区

五、传统美术(8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逊克玛瑙雕刻技艺逊克县

2 景泰蓝制作技艺齐齐哈尔市

3 黑龙碧玉雕刻佳木斯市

4 彭氏灯彩兰西县

5 庆安版画庆安县

6 木雕(延寿木雕、曲氏木雕)延寿县、北大荒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中心

7 满族刺绣(林口满族蚕翼绣、林口县、

满族刺绣工艺、王氏刺绣、佳木斯市、大庆市龙凤区、

安达民间传统刺绣)安达市

8 木贴画(薄木粘贴画、木拼画)伊春市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齐齐哈尔马戏驯化技艺齐齐哈尔市

2 太极拳(吴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哈尔滨市、牡丹江市

3 形意拳(尚氏)齐齐哈尔市建华区

七、传统医药(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龙江医派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八、传统技艺(16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手工布艺哈尔滨市南岗区

2 传统清真厨艺(六合顺)哈尔滨市道外区

3 马迭尔餐饮哈尔滨市

4 满汉全席北派菜黑龙江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

5 龙江民间传统饮食哈尔滨市南岗区、

(赵记老铺传统厨艺、哈尔滨市道外区、

哈埠菜、乡村大地锅)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

6 龙滨酒传统酿酒技艺哈尔滨市

7 酿清谷酒传统酿酒技艺双鸭山市

8 亚沟粘豆包制作技艺哈尔滨市阿城区

9 朝鲜族传统饮食宁安市、鸡西市鸡冠区

10 黑豆蜜果酒制作技艺哈尔滨市

11 秋林格瓦斯哈尔滨市

12 秋林糖果制作技艺哈尔滨市

13 满族传统民居建造技艺海林市

14 满族悠摇车制作技艺牡丹江市

15 陶泥制作技艺林甸县

16 俄式马车制作技艺绥芬河市

九、民俗(9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回族婚俗哈尔滨市香坊区

2 萨满祭祀(色氏)林甸县

3 开江祭祀仪式饶河县

4 俄罗斯族巴斯克节逊克县

5 锡伯族饮食习俗兰西县

6 赫哲族捕捞大马哈鱼习俗抚远县

7 鲟鳇鱼习俗抚远县

8 兴凯湖冬捕密山市

9 黑龙江农耕习俗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兰西县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共计17项)

一、民间文学(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赫哲族特伦固同江市

二、传统音乐(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满族传统民歌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

三、传统舞蹈(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东北传统大秧歌(大浪花)宁安市

四、曲艺(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东北二人转兰西县、牡丹江市

五、传统美术(3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芦苇画工艺齐齐哈尔市、林甸县

2 泥塑大庆市让胡路区

3 玛瑙雕刻技艺齐齐哈尔市、

北大荒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中心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朝鲜族掷柶游戏牡丹江市

2 满族欻嘎拉哈佳木斯市

七、传统医药(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中医正骨(陈氏整骨、哈尔滨市、牡丹江市

黄静湖中医正骨)

八、传统技艺(4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柳编技艺延寿县

2 桦树皮制作技艺佳木斯市

3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佳木斯市、饶河县

4 古籍修复技艺安达市

九、民俗(3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满族传统服饰牡丹江市、海林市

2 朝鲜族花甲礼绥棱县

3 古驿道站丁习俗嫩江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考虑其优势及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保护和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既能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其传承,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保继刚,1993)。按照旅游文化学的归类,旅游文化资源一般分为有形旅游文化和无形旅游文化。无形旅游文化资源是指语言、生活习俗、氛围等非物质形态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表中(见表1),从表1来看,h大类人文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有部分重合,但是也有一些并没有体现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一些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归类上存在盲区。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及申报,作为旅游资源分类的h大类人文活动,也应及时对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进行调整,增加适合旅游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旅游开发的优势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批准中国珠算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成为中国第30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此前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在其网站上介绍说,中国的珠算是一套历史悠久的、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珠算通过传统的口述和自学等方式世代传承,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而珠算申遗成功之后,相关专家表示说,此举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加深对珠算的了解,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下面,小编将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盘点如下:

2001年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2003年 中国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2005年 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邵冬梅B090902023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2925147.html,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马佳泽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8期 摘要:乐作舞是红河州哈尼彝族自治州的民族舞蹈,乐作舞的动作基本上来自于哈尼族人民劳作的动作的改编,长期以来也有极少数人对该项目进行研究而且累积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为了使哈尼族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本文将研究乐作舞的起源研究、乐作舞套路及其特点研究、乐作舞舞蹈动作研究、乐作舞的传承于传承方式研究、乐作舞的传承危机及原因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随着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方式出现人们越来越喜欢流行的运动方式,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渐渐被人们遗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即将消失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与保护。乐作舞是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各个少数民族舞蹈编制起来的舞蹈,动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同时也加强人际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乐作舞;物质文化遗产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乐作舞的开展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乐作舞的参考文献和少数民族舞蹈的相关书籍来采集与自己研究题目相关的资料 2.实地考察法。通过到当地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乐作舞的历史文化及开展情况 3.访谈法。通过对红河州有关乐作舞的领导及老师进行面对面访谈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乐作舞简介 “乐作舞”是红河州地区哈尼族和彝族的一种少数民族舞蹈,起源于洪河流域。乐作舞是大家一起来跳的意思,是哈尼彝族群众根据晒荞子的踩荞舞改编的。据说也有千年历史,据《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哈尼族简史》还有当地的一些原始资料的介绍,乐作舞应该起源于农耕时代,但要早于哈尼族民众的开始种水稻的时间[3]。那是哈尼族和彝族群众都大多以种荞 麦为主,加上当时的劳动力不发达,收获荞麦都需要全村的不管老人妇女小孩都齐上山收割,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肖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摘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本文通过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在对其旅游开发时,应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旅游开发措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旅游开发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它对旅游开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兴趣日益增长。因此,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相对称的概念而提出来的。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权威界定来自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2006年5月20日,中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民间故事、歌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习俗等十大类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广泛,这决定了其特征的复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无形

文化遗产数字化

《文化遗产数字化》 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数字化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三、教学对象: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36学时。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习通源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新开选修课,主要面向文博专业学生开设,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当前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使同学们能够基本了解当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应用体系、方法和最新进展,掌握简单数字化测绘设备、软件的基本操作。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室内、室外实践,使文博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现代技术,掌握简单的软件、仪器操作,并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范例制作。从而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内容辅以室内、室外实践操作(包括软、硬件)。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文化遗产数字化绪论(课堂2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 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第二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 要点与难点:结合实例介绍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对象 一、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 二、非物质文化成遗产 要点与难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异同 第四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二、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要点与难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与要求 一、采用数字化信息与处理技术保存文化遗产信息 二、使用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再现文化遗产 三、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文化遗产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需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第六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内容 一、数字化采集、记录和保存 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 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思考题: 1.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 2.自己接触过哪些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仪器或设备? 3.数字化技术的整体层级结构如何构建而成? 建议阅读论著: 1. 郑巨欣、陈峰编著.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学苑出版社.2011年 2. 李欣著.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科学出版社.2011年 3. 贾磊磊编.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第二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基础(课堂4学时) 第一节文化遗产信息与信息数字化 一、文化遗产信息的概念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文)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全文)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台将对推动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法制化、正规化、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里程碑意义,下面是条例的详细内容。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2016年8月19日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开发利用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联的传统民居建筑、服饰、器皿、用具等; (七)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经费列入

本级财政预算,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需要给予保障,有条件的可逐年增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过程中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扶持。 对赫哲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省、市级人民政府在资金、人才培养、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教育、民族事务、旅游、卫生计生、体育、新闻出版广电、科技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雷蓉,胡北明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12)04-0012-05 收稿日期:2012-02-28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SC11E010);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1SA074)作者简介:雷 蓉(1972-),女,四川渠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战略管理; 胡北明(1973-),男,重庆丰都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网络出版时间:2012-7-3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82925147.html,/kcms/detail/51.1676.C.20120703.1153.004.html 第27卷第4期2012年8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7No.4Aug.20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通过了《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后,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潮。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各国及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保护”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的一个主旋律。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对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寻求一条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将不失为其保护和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与转型,不仅在实践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其理论研究也是当下关注颇多的一个焦点。 本文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国内近年(2003—2011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研究进行评述。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问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旋即加入该公约以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笔者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 )以篇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从2003—2011年共有相关文献 11148篇,其中期刊论文3957篇,博硕士论文262篇,其它文献6929篇。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更是持续走高。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统计,2007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刊文献只有460篇,2008年 623篇,2009年790篇,2010年达到高峰有832篇,2011年也有792篇[1]。 就其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上看,早期(2001—2004年)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特征及价值内涵方面;中期(2005—2007年),主要文献将其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各种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近年来(2008—2011年)特别是随着遗产

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手工艺(工艺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传承并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民俗活动(如礼仪、节庆等)、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知识与技能、传统手工艺及其表现上述形式的文化空间。 2008年3月27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7项) 2009年6月10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7月14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确定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1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7项) 1海伦剪纸绥化市 2方正剪纸哈尔滨市 3肇源古建筑彩绘大庆市 4兰西挂钱绥化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5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黑河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6鱼皮镂刻粘贴画佳木斯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7桦树皮画哈尔滨市 民间手工技艺 1 ★ 桦树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 2 ★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黑龙江省 3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 4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大兴安岭地区 5绥棱黑陶制作技艺绥化市 6勃利黑陶制作技艺七台河市 7青牛葫芦制作技艺哈尔滨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桦树皮制作技艺(桦皮工艺品制作)黑河市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美术 1 鄂伦春族刺绣大兴安岭地区 2 克东满绣克东县 3 鄂伦春族剪纸呼玛县 4 赫哲族剪纸佳木斯市 5 民间纸扎宁安市 6 角雕制作技艺哈尔滨市 7 麦秸工艺哈尔滨市 8 鱼骨工艺同江市 9 绥棱农民画绥棱县 10 山核桃工艺伊春市、汤原县 11 描金工艺安达市 传统技艺 1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中心 2 革兀革拉制作技艺哈尔滨市、海林市 3 鄂伦春族斜仁柱黑河市爱辉区、呼玛县 4 漆糊酒容器技艺(髹漆)穆棱市 5 金源青铜镜透光工艺哈尔滨市阿城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定义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族民间口述身授、世代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这种无形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历史文化,因此它代表着民族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由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交通愈加便捷、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等多种因素,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遗产面临更严峻的破坏。为了保存这些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合作,在2001年开始了“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请。当年,包括中国昆曲艺术在内的19个代表作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这种申报工作其后每两年进行一次。截至2018年,中国入选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40项,其中最早入选的几批包括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乌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木卡姆”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含有“曲”、“调”、“古典音乐”之意。木卡姆的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在中亚、西亚、南亚、北非等地区都有木卡姆。相传维吾尔族祖先从渔猎、畜牧时期就创作了在旷野、山涧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后来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能完整演唱新疆十二木卡姆的艺人已经屈指可数。1950年代和1970年代之后,新疆自治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几次大规模收集、整理木卡姆。现在,对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保护更加强了。 蒙古族长调同样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在花香风甜的季节里,蒙古牧民骑上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举目遥望,碧草连天,闲云自飘、牛羊盖野。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心灵的自由,牧民们的歌声悠长舒缓。有人说蒙古族长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到2013年为止,中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格萨尔》史诗;表演艺术,如昆曲、古琴;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如端午节;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中医针灸;传统手工艺,如剪纸;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或时间等。 中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518项保护对象。政府也在逐步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考察和清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评定、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和保存、对传承人的扶植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弘扬,以及做好传承工作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是通过网上征集、群众投票和数轮专家评议最终选出的。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分类:一、【民间文学】 曹雪芹传说: 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 在世界上产生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孟姜女传说 相传秦朝时有个孟老汉和姜老汉一墙之隔互为邻居,孟老汉一年 孟姜女传说(4张) 春天在院子的墙边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细心浇水、施肥培育,后来结了一个几十斤重的葫芦瓜,姜老汉眼看葫芦瓜成熟,一刀切开了后,却看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娃娃躺在里面。于是孟、姜两老汉为争夺女娃娃吵闹不休,最后只好协商两家共同养育这个女娃娃,取名“孟姜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各地征集数十万民夫,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修筑万里长城。有个叫万喜良的书生公子,因为逃避衙役的追拿,翻墙逃进孟家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以下统计截止至2010年)

昆曲资料图片 2001年(1项):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资料图片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的 相互影响初探 摘要: 关键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传统,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逐步开展,其价值逐步体现。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壮大,旅游资源的范围也日趋扩张,以文化属性为主要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进入旅游行业,成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和其他资源相互整合,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增强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保护与开发不完全是由旅游产业所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不仅仅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这么简单。想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取得双赢,需要着眼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既不能只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样也不能只看旅游产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影响。在探讨其影响时,不能只看其积极影响,也要看其消极影响。本文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两者关系入手,研究其相互影响: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开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样也包括旅游产业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开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而能制定合理的宏观政策和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力求两者之间取得更好的协调发展。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1.1.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寄托,体现了该地方人民生活情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好好利用和开发,会对一个地方的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遗旅游资源是一定地域内人们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价值高,可以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涉及民间文学、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俗节庆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等方面,内容丰富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时间排列) 【2006年】 2006年7月5日 中国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国家自然遗产及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这是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采取的重要举措。这30个遗产名录中包括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青海省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等17处国家自然遗产,以及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等1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设立,将使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和管理建立在国家遗产名录、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世界遗产名录三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与支持的遗产保护方式之一,也是中国遗产保护管理体制的创新。 2006年10月31日 江苏省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开启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定的先例。命名代表性传承人,就是在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出代表性人物,通过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命名方式给予认定,对在传承活动中有经济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资助。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主要针对江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37个项目。全省共申报代表性传承人203名,经过专家初评以及评审委员会审议,32人入围,涉及吴歌、昆曲、苏绣、扬州剪纸等25个项目。入围的代表性传承人中60岁以上的22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7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将享有包括向政府申请资助等一系列权利;对年事已高,掌握特殊传统技艺、传承列入濒危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政府将提供帮助,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2006年12月21日 北京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对外公布,相声、中国象棋、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等48项传统文化、技艺被列入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民间文学类空缺外,4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11项、传统戏剧5项、曲艺6项、杂技与竞技5项、民间美术3项、传统手工技艺7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5项。其中包括已经入选国家级名录的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厂甸庙会、京剧等13个项目。 2006年12月27日 安徽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台。 【2007年】 2007年1月7日 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共有10个类别83个项目。此前安徽省经国务院批准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9个项目,自动列入省级名录。至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02项。此次公布的8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鞭打芦花等6项民间文学、五河民歌等12项民间音乐、卫调花鼓等10项民间舞蹈、淮北花鼓戏等12项传统戏剧、门歌等5项曲艺、华佗五禽戏等2项杂技竞技、火笔画等9项民间美术、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等15项传统手工技艺、新安医学1项传统医药、洋蛇灯等11项民俗。 2007年1月8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的修订版。修订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将原单独印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参考范本》合并在内,以供各地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时借鉴。此外,新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还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提纲中继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门类之后加入了传统医药的调查提纲。通过补充修订,希望本书对正在全国普遍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工作起到更加有效的指导作用。 编辑本段目录 序 第一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Ⅰ 保护与普查概说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什么关系 (五)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内容有哪些

(六)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时间和阶段性任务是什么(七)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普查与保护的范围 (八)采用哪些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杳 (一)建国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采录的简要历史 (二)普查工作的目的、性质和意义 (三)普查的指导原则 (四)普查的步骤与方法 (五)普查中应注意的事项 (六)普查中的采集 (七)普查成果与验收 Ⅱ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 一、目的 二、原则与方法 三、分类代码结构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码的编制规则 (一)编制原则 (二)编码结构 (三)范例 Ⅲ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提纲 一、民间文学调查提纲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旅游开发 论文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 发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 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 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 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 源借助旅游加以开发、利用与发展,这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社会并得以发 展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及存在问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随着世界、国家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列入名录的遗产项目给遗产地带来的知名度的提高和人们对不同文化 现象的好奇与探究是必然的,无形中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集中在偏远 地区和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民族成分构成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云南省为例,云南省率先确立了“文化立省”大战略,旅游业作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并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云南省还设计了多条民族文化旅游线路,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二月街”民族节、苗族“赶花节”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问 题 1.生存环境恶化,开发工作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将是未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对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所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意见,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未来的乡村旅游场景构建与规划中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新宾满族自治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资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和传承的杰出文明成果。它记录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轨迹,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涌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严峻挑战。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满族的发祥地,“非遗”项目众多。新宾非遗网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8大类21个项目。国家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剪纸、新宾满族秧歌。省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放路灯习俗、新宾满族婚俗、新宾满族祭祀、满族清明节插佛托习俗、人参炮制技艺、巴图鲁乌勒本、新宾满族故事。市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唱家戏、新宾满族祭祀舞——跳虎神、新宾满族祭祖——跳家神、新宾满族八碟八碗、兴京根艺。县级项目包括:新宾民间歌谣、新宾卡戏表演、新宾满族年俗、新宾民间小曲小调、新宾满族游戏、新宾满族火锅。抚顺新宾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具体如下表1。从表1可以看出,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表现形式丰富、非遗资源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抚顺新宾是满族的故乡,是满族文化的摇篮,世代相传的各类民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遗资源分布较多,同时以民俗、传统技艺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资源。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历史、文化、独特与参与性一方面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游客体验文化、寻求差异的需求,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打造、传播,也为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新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趋渴望,在当今旅游业中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融合不仅能够繁荣当地的旅游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Traditional Sports,Recreation and Acrobatics) ☆传统音乐(Traditional Music) ☆传统美术(Traditional Fine Arts) ☆传统舞蹈(Traditional Dance) ☆传统技艺(Traditional Skills) ☆传统戏剧(Traditional Opera) ☆传统医药(Traditional Medicine) ☆曲艺(Chinese Quyi Music) ☆民俗(Folk-custom) 美术类绘制 包括木板年华、唐卡、剪纸、内画、瓷板画、软木画、建筑彩绘、嘉兴灶头画、永春纸织画以及书法等

●刺绣类 ?顾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挑花、庆阳香 包绣制、堆锦 ?满族刺绣、蒙古族刺绣、彝族(撒尼)苗刺绣、 水族马尾绣、土族盘绣、湟中堆绣、彝族(撒 尼)刺绣和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等民族刺 绣技艺 ●织造印染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 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蜀锦织造技艺、乌泥 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侗锦织造技艺、土家族织锦技艺、黎族传统纺染 织绣技艺、壮族织锦技艺、少数民族的地毯织 造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蜡染技艺、枫香印染 技艺等 ●雕刻 ?玉雕(北京玉雕、扬州玉雕、苏州玉雕、海派玉 雕) ?石雕(青田石雕、菊花石雕)

?木雕(潮州木雕、徽州三雕) ?象牙雕刻 ?竹刻 ?金石篆刻等 ●塑型捏制 ?泥塑(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浚县泥咕咕、凤 翔泥塑、玉田泥塑) ?面花(阳城焙面面塑)、面人(北京面人郎、上 海面人赵)糖塑(丰县糖人贡) ?塔尔寺酥油花 ?料器(北京料器)、瓯塑 ?砖塑 ●编织扎制 ?竹编(东阳竹编、青神竹编) ?草编(大名草编) ?柳编(广宗柳编) ?彩扎(秸秆扎刻) ?风筝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潍坊风筝) ?灯彩(北京灯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