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贝聿铭是美籍华人,祖籍在苏州,他曾设计的肯尼迪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之作。苏州博物馆于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是现代和传统完璧的结合。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新馆紧邻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在这样的环境中建造一座崭新建筑,并使其与周围融为一体,实属不易。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它就想一位跳动在现代气息的脉搏中而又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学者。它的粉墙黛瓦,它的钢筋铁骨,与这个城市与这个时代融合的天衣无缝。博物馆高高的白墙阻隔着今日的苏州城貌,它自成一体空间,尊放着苏州的历史遗存。无论是出自对历史的尊重,还是出自提示一种阅读历史方式的需要,或是出自贝先生的建筑理念,苏州博物馆最终出落得有如象风清月白中的白莲一样,静静地飘落在古城之中,那么安详,那么清素。

在建筑立面高度上,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参照东侧的忠王府高度,博物馆建筑以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建有二层,高度16米。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中轴对称布局方式,和东侧的忠王府

格局相互映衬。而庭院以及展厅在空间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近,也符合苏州古城民居的生长规律。

博物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步入博物馆大门可以看到一个空旷的庭院。建筑采用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及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中央大厅屋顶之上,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大约占博物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直曲小桥。主庭院北墙与拙政园中的补园相邻,而水景始于北墙,仿佛由拙政园引水而出。北墙下是以山东泰山石为材料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与相邻的拙政园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灯光照射下的片石假山层层叠叠,此时假山已不再是假山,更像是自然界中真实的群山。贝聿铭创作此景的灵感来自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山水画。夜色下的博物馆主庭院,也别有一番意境,一些细部比如灯具的设计也与整体风格相协调。

偌大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

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

正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苏州博物馆是贝律铭先生的私生女,在这座独特的建筑里糅合了贝老先生的建筑创作精魂,让人深深折服!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一个古老而迷人的城市,以其精致的园林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那就是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代表着苏州的现代艺术和文化的地标建筑,苏州博物馆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苏州博物馆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在现代化建筑和传统文化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这座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的古典园林和传统建筑,充分展现了苏州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底蕴。 从远处看去,苏州博物馆的外观简约而现代。建筑体量巨大,整体呈现出流线型的造型,表面采用深灰色的金属材料,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博物馆的外墙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设计,使得整座建筑看起来通透而明亮。同时,幕墙上布满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花纹,给人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 当我们进入苏州博物馆时,会被它内部的设计所魅惑。整个博物馆分为多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氛围。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以苏州传统园林为主题的展厅。在这个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仿古建筑,如亭、廊、池塘等,它们完美地再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魅力。此外,展厅内还有大量的展品,展示了苏州的传统艺术和工艺品,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州的文化。 苏州博物馆还设有多个教育和交流活动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博物馆内有一个多功能剧场,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演讲和音乐会。此外,博物馆还设有图书馆和研究中心,供研

究人员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这些设施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个集艺术、文化、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苏州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了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它不仅展示了苏州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也为现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文化于一体的建筑。它既尊重和保护了苏州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又展示了现代艺术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苏州这座古老城市的象征,苏州博物馆将继续扮演着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角色。无疑,它将成为苏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留给后世子孙一笔宝贵的财富。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在苏州设计的博物馆也是他的杰作之一。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古城内,是一个展示苏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敬意和独特的理念。他以苏州园林的风格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整座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布局,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呈现出苏州独特的景观美。 设计之初,贝聿铭深入了解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他通过与当地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合作,深入研究苏州园林的构造、意义和传承。他还亲自参观了苏州的著名园林,如拙政园和留园,从中汲取灵感。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园林的瓦片屋顶和雕花窗户,展示了苏州建筑的独特韵味。内部空间则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通过灯光、音响和展览布局,展现了苏州的历史和艺术精髓。 在苏州博物馆,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而多样的展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作品。这些展品展示了苏州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繁荣以及艺术的演进。同时,博物馆也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苏州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建筑设计,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苏州的独特之美,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苏州博物馆成为了苏州文化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建筑艺术的故事。他通过对苏州园林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打造了一个展示苏州独特魅力的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苏州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钱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东面走廊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激情。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论苏州博物馆内设计中的中式元素

论苏州博物馆内设计中的中式元素 摘要:苏州博物馆是一座传统园林的现代演绎。通过对苏州博物馆的解读和调查,探索其再室内设计中采用的中式元素。从园林空间布局、造景手法、色彩基调、光线处理、其他一些细节体验出发,逐个分析其中式元素。观察苏州博物馆,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建筑元素,也是贝聿铭先生惯用的一些手法,还有就是对于地域文脉的新的诠释。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园林,室内设计,空间布局,造景,色彩基调,光线,地域文脉 一、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市古城区东北街,紧邻拙政园、忠王府、狮子林等传统园林建筑,是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苏州博物馆被贝聿铭称为“最亲爱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26500平方米, 其中7500平方米是忠王府建筑面积。博物 馆的一个界面正好位于城市主干道临顿路 上,是苏州古城肌理的再现。它于2006年 10月正式落成,自此便成为苏州的另一个城 市标志,也作为游客亲近贝大师的方式之一。 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提出了 “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 的理念。在选址上选择较为难处理的位置, 一方面紧邻临顿路,另一方面周围有著名的 拙政园、忠王府还有狮子林等历史保护遗产, 对于建筑的限制相对比较大。风格上选择了符合苏州城市形象的风格,体现了苏州城市的文脉,足以作为一座现代的苏州园林。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中式元素,其中最多的当是苏州的地域特性。这些同时体现在苏州博物馆的造型设计、空间塑造以及室内装饰中,可以说整个苏博是一座现代的但是由传统中式元素的展览建筑。 二、造型中的中式元素 在介绍室内的中式元素之前,先对苏博整体造型的中式元素进行概括一下。整体的造型是采用几何形,是贝聿铭惯用的手法之一。 苏州博物馆的顶以坡屋顶为主,配以菱形的几何形体,在整体造型上还是延续了苏州传统建筑的形式,与苏州古城的城市肌理相吻合。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市中心地带,是苏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该博物馆建筑气势恢宏,内部陈列丰富多样,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本文将对苏州博物馆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建筑特色、文物收藏和展览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 首先,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融合了现代艺术与传统建筑风格,整体建筑设计采用了大量的苏州园林元素,使得博物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同时,博物馆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展厅设计精美,为展览文物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环境。这些特点使得苏州博物馆不仅成为了文物收藏的场所,更成为了一处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景观。 其次,苏州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以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为主,包括了丰富的古代书画、陶瓷、玉器、青铜器等。这些文物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品质上也属于上乘之作。苏州博物馆还不断进行文物的整理、修复和研究工作,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物展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最后,苏州博物馆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不可忽视。作为苏州市的重要文化景点之一,苏州博物馆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博物馆举办的各种展览和活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这些都为苏州市的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不仅在建筑特色、文物收藏和展览特点上具有独特魅力,同时也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苏州市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做出新的贡献。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 “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二、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围环境的融合 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结构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 1、大门入口 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

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现; 2、中央大厅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 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 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高 度;贝聿铭将中庭设计成 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3、庭院 庭院巧妙地运用水面,全馆的中心池塘 对岸是拙政园的白墙,白墙之下是贝聿铭“以 壁为纸 ,以石为墨”的石片假山,直曲石桥 连着各个建筑,庭院还有一个现代结构的八角凉亭,整个庭院极具苏州园林韵味; 4、廊道 廊道利用其狭且长的特点用来连接散落的建筑使之成为整体,在 引导暗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参观流线的导向性更为明确;廊道中 有六边形的廊窗,由窗取景,使人移步换景,若隐若现,像一幅幅天然装 饰画一样,运用“欲露而先藏,欲显而先隐”的园林技巧;按照设计中的

【建筑】浅析苏州博物馆建筑的环境行为模式

【关键字】建筑 浅析苏州博物馆建筑的环境-行为模式 摘要: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由于其自身特有的跟艺术和文化相关的要求,使得博物馆本身就跟艺术品和文化展示等同。在设计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和对场所与环境的营造时,设计者会充分考虑环境与参观者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对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行环境-行为的分析。关键词:苏州博物馆;环境;行为 0引言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已越来越密切地关注自己周围空间的环境品质,除此之外,还有对精神质量追求的日益提高。在特定的建筑中,营造独特的环境和精神气息,使环境与人们的行为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审美水准的提高,都是现代人们所迫切需要的。 1博物馆的建筑特点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所以,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成为了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提供了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在这个气氛中,人们能够放松生活中的压力,产生体悟和思索的情绪。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如同历史长河,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所以,除了其间所展示的物品外,建筑本身也需要创造出一种精妙、引人神往、独具文化魅力的空间环境。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客观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方能营造出给人以视觉上、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当代艺术创新中的探索性与实验性有别于保守艺术的普遍性,强调个性和自由的愿望更加强烈,所以现代博物建筑通常也有别于保守建筑,而显得更加赋予文化艺术气息、更能体现建筑的时代感与思想性。 2保守博物馆的环境与行为互动分析 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保守的博物馆,受其所处时代背景和社会效益的考虑,大都建设在城市中心区,方便参观者的到达,也便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其室内的参观流线也多以串联式(图1)为主。如著名的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图2)。这种交通流线布置方式简洁、明确,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引导性, 观众在这样的空间中基本不会迷失方向, 参观流程可以作到不重复、不逆行、不交叉,空间环境十分明确。不过这种形式的空间设计也因为单调容易使人们产生疲劳感。由于保守的博物馆多是建设在城市中,又受其自身的影响力,因此,博物馆的造型更多是将自身的形象设计得有地标性,以求在众多高楼林立的混凝土森林中求得其独特的地位。如贝聿铭为卢浮宫博物馆新入口设计的“金字塔”的方案(图3)。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博保守博物馆建筑自身的内外空间表现也是以高度统一和充分满足功能需求为准则设计的。人和建筑之间是有一定心理距离。仅满足展品和观众这层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有限,且场所精神得不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现代的博物馆建筑也越来越注重对建筑自身和内部空间的营造。参观者在独特的室外室内环境影响下,行为和心理都受到更强烈的冲击,大大加强了人与艺术品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