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金版学案设计+历史·选修1(人民版)练习:专题九+一酝酿中的变革+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选修1学案:专题91酝酿中的变革

一酝酿中的变革知识点一大势所趋1.国际形势(1)经济:19世纪下半期,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政治①英国的议会改革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
②英、美等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2.国内形势(1)民族危机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②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①原因: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产业。
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倡导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②表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③影响: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21“学习思考”,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提示:①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人逐渐觉醒,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进入高潮,也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外国资本的入侵客观上也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期得到了初步发展。
知识点二新思想的演进1.近代开眼看世界(1)人物:林则徐、魏源。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运动的兴起(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2)口号:“自强”“求富”。
(3)评价①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②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
③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3.早期维新思想(1)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2)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
(3)评价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②对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4.维新思想的发展(1)原因: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案:互动课堂专题九1.酝酿中的变革含解析

互动课堂疏导引导1。
如何认识早期维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洋务运动的失误和弊端,使他们认识到必须全面学习西方,尤其是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早期改良主义者继承了林则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而西学传播的扩大也为他们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则为他们提供了经济基础.早期改良思潮与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相比是一大进步。
但是,早期改良思潮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是提出一些具体主张;而且也没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关于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认识(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①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特点的成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起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3.清朝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强学会的原因①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②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有爱国心的官员也希望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③由于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清政府内部帝、后党斗争激烈,也是部分帝党官员支持变法的原因。
4.维新变法新局面形成的原因康有为的人类社会进化三个阶段理论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康、梁等维新派创办报刊、报纸等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准备了舆论基础;强学会等政治团体的建立准备了组织基础;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广泛传播过程中,康、梁等人成为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维新派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这样,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历史选修1人民版9.1酝酿中的变革教案

9.1 酝酿中的变革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近代进步思想特别是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主张;公车上书、强学会的成立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结合相关材料分析维新变法的历史根源;分析康有为为新思想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19世纪末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的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和特点。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准备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
清朝失败后,面临着瓜剖豆分的危机。
如何在危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解答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
【图片情景式】公车上书这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悲壮的一幕——戊戌变法,那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领导这场运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合作交流 互动研讨⊙探究点一 酝酿中的改革【探究目标】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自胶澳事后(德强占胶州湾、广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务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康有为担心什么事情的发生?(2)依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百日维新时,上述主张是否实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过程与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第一问主要考查民族危机带来的影响;第二问从材料中归纳概括。
【结论与评定】(1)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反抗斗争兴起。
历史选修1人民版9.1酝酿中的变革教案

9.1 酝酿中的变革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三维目标重点难点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近代进步思想特别是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主张;公车上书、强学会的成立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结合相关材料分析维新变法的历史根源;分析康有为为新思想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19世纪末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的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和特点。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准备情景引入精彩导言【激情文字式】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
清朝失败后,面临着瓜剖豆分的危机。
如何在危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解答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
【图片情景式】公车上书这一组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悲壮的一幕——戊戌变法,那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领导这场运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合作交流 互动研讨⊙探究点一 酝酿中的改革【探究目标】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情景与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自胶澳事后(德强占胶州湾、广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务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康有为担心什么事情的发生?(2)依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百日维新时,上述主张是否实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过程与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第一问主要考查民族危机带来的影响;第二问从材料中归纳概括。
【结论与评定】(1)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反抗斗争兴起。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9.1 酝酿中的变革 (同步练习)

9.1 酝酿中的变革(同步练习)1.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表格反映出(C)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解析:从机械进口数量的增加上可排除A项;“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都属于列强商品输出的范畴,由此可排除B项;棉布进口数量呈减少趋势,反映不出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没落,由此可排除D项。
2.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B) 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B.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C.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解析:郑观应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3.19世纪末,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的“进一步”是指(D)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解析:19世纪末维新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显著发展:理论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实践上则是从著书立说发展到政治运动。
4.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
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
”此语说明光绪帝(C)A.要挽救民族危亡B.要为人民改革政治C.要向西方学习D.要利用民众的智慧解析:从材料中的“兼采西法”“补我所未及”等内容可以看出,光绪帝接受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但从《定国是诏》可以看出,光绪帝所学习的内容与维新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所以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并非为人民改革政治。
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C)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思想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解析: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主张就是实行君主立宪。
历史选修1 9-1《酝酿中的变革》

8.维新派宣传变法理论的主要方 式有 ①兴办学堂 ②成立学会
③办报纸 ④著书立说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0
9.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①组织保国会 ②创办《万国公报》 ③第一次上书光绪帝 ④发起公车上书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19
2.创立报馆、学会、学堂
(2)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 ——促进维新运动迅速开展。 (3)成立学堂: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人才。
20
3.影响
(1)宣传了维新思想,开启 了民智,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 (2)强学会、保国会等团体 的成立,既奠定了维新变法的 组织基础,预示着维新高潮即 将到来。
15
5.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1)内容:三个“要不要”。 (2)实质:
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 首次交锋。
(3)作用:
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 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 思想先导。
16
三、士人干政(维新运动的实际行动)
自学指导三: 结合“士人干政”框题内容,讨 论资产阶级维新派“干政”的主 要手段。
23
2.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 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 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完成第二次工业革 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早期维新思想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 B.主张推翻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D.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
1.国际局势:
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 1 酝酿中的变革练习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一酝酿中的变革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中法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894年,刚刚崛起的“东方的小国”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在战争中,中国惨败。
这一失败震惊了朝野,促使中国有识之士从更深的层面上进行反思。
2.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B.X之洞C.X观应D.梁启超,制度层面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魏源和X之洞都属于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代表人物;X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X革新,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则晚于X观应。
3.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D项为正确答案。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X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将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方向,故答案为B项。
5.(图文探究)《时局全图》是辅仁文社的创办人之一、兴中会会员谢缵泰创作的,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
画中的背景是一幅中国地图,而熊、犬、蛙、鹰等动物代表各国列强,在中国的版图上各据一方,贪得无厌地瓜分中国。
左上方题有一诗:“沉沉酣睡我中华,那(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民知醒今宜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高中历史 专题九(一)酝酿中的变革 人民版选修1
(一)国际局势:发展资 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思考: 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
历两大变局? 2、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精品课件
(二)民族危机: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 民族空前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拓展: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 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精品课件
①探封究建活主动义正1:统如思想何即理儒解家康思想有在为知的识分 “子中托根古深改蒂制固”思想。
((?的 妥大革面12合协② ③胆 , 前①②))理性策根挑 发 的一另“当性。略本战展软方一托时,:原的资弱面方古康减借因精本。:面改有少孔:神 主:反制为改子 反, 义也映为”革的 映向 的了暴阻什权 出的西 强他露力威 资方 烈了敢么含。论 产学 愿他于要义证 阶习 望在向是“维 级, ;封封什托新 的主建建么古变软张传传?改法弱变统统制理性法势思论和”改力想 (3)“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怎样的问 题?
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精品课件
熊代表俄国 虎代表英国 蛤蟆代表法国 、 国旗代表德国 、 鹰代表美国 太阳代表日本
中部酣睡、寻
欢作乐,搜括
精品课件
民财的是清政 府
采 据当事人回忆—— 访 甲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午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战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 争 》内容如此苛刻;
精品课件
(三)经济基础:甲午战 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
联系必修二知识点,并结合第117118页相关内容,分析: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的原因?
13)2)发清甲展政午资府战本也败主调后义整,、政列抵策强制,侵洋 放略商宽进洋对一厂民步间 成破办为坏厂有中限识国制之自。士然挽经救济民,族为危民亡族共工识业,的掀发 起展“创实造业某救些国客”观高条潮件。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选修一讲义:专题九 一酝酿中的变革 含答案
一酝酿中的变革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危机加剧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掌握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和特点,维新派进行维新活动的重大事件。
3.分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理解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开展。
一、大势所趋1.国际形势(1)在经济上: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在政治上:英美等国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3)世界潮流: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2.国内形势(1)民族危机:①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②列强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占,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①原因: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②影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二、新思想的演进1.近代开眼看世界(1)人物:林则徐、魏源。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思想(1)洋务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的指引下,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2)评价: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早期维新思想(1)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2)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
(3)评价: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②对后来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4.维新思想的发展(1)康有为: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
(2)梁启超:①著作:《变法通议》。
②主张: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法图存;“民权论”的核心是“以群术治群”。
③作用: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人民版选修1 专题91酝酿中的变革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1.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解析:选D。
①②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条件,③是维新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因此①②③均符合题意,选D项。
2.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因为它()A.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C.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解析:选A。
保国会成立后,其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这一宗旨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故答案应为A项。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2: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材料3: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
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请回答:(1)依据材料1,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2)依据材料2、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解析: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在维新思想宣传中,都反对封建制度,主张变法维新,但在政治主张上各有侧重,宣传方式有所不同。
第(1)问需读懂材料的意思,从中概括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
第(2)问注意分辨谭嗣同与严复思想的侧重点。
答案:(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
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中国风气向来散漫,士大夫戒于明世社会之禁,不敢相聚讲求,故转移极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戊戌变法一酝酿中的变革1.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
”这突出表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B.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解析:材料“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不断觉醒,故D项正确;A项对材料的理解比较片面;B项是指《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C项错误。
答案:D2.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有()①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③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的爱国救亡运动。
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新”,并且从内因来找,所以①排除;③与史实不符。
答案:B3.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
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A.19世纪二三十年代B.19世纪六七十年代C.19世纪八九十年代D.20世纪初期解析:材料中“土法泽机迭改良。
人力终输蒸汽力”表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正确。
答案:B4.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培养实用人才B.创办新式学堂C.变革科举制度D.实行政治民主化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新思想,题目中谈到的是变法重在人才教育和官制,所以作者强调的是政治层面,正确选项是D项。
答案:D5.19世纪末,中国的近代化出现新内容,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原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解析:解答本题时紧扣“内在原因”,通过排除法分析,A、B两项是外因,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创建于1905年,在当时还未出现。
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企业发展情况统计表——据《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整理材料二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
材料三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他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1)材料一中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答案:(1)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一是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二是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基础巩固]1.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晚清“西学东渐”中常见的现象。
下列著作中,最能体现该现象的是()A.《四洲志》B.《天演论》C.《孔子改制考》D.《文学革命论》解析:《四洲志》是清代中期的著作,没有体现以中学比附西学,故A项错误;《天演论》是晚清时期全面翻译西方的著作,不符合题干中“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B项错误;《孔子改制考》是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将中国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的产物,因而符合“以中学比附西学”的要求,故C项正确;《文学革命论》是民国时期的著作,故D项错误。
答案:C2.鉴于“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
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其“改易服饰”的主要目的是()A.推动社会思想的近代化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解析:从材料“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可见康有为的“改易服饰”是为变法新政服务的,选择A项。
答案:A3.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解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分别提出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主张。
B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D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A在甲午战争之前。
答案:C[能力提升]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解析: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已经产生,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但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
直到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粱启超等思想家将维新思想与甲午战争后的救亡图存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答案:C5.19世纪晚期,梁启超曾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后来又到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
当时“时务”的主要内容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习外国利器,觅制器之理C.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D.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解析:根据时间判断,此时的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时务学堂是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学校,《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阵地,所以此时的“时务”应是维新思想。
A项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B项是洋务运动的思想;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答案:C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中日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解析: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的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洋务派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力地说明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答案:A7.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解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儒家传统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答案:D8.“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B.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C.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D.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这在本质上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答案:C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材料二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
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材料三图1 《孔子改制考》封面图2 北京强学会旧址图3 《时务报》(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的异同。
(2)结合材料三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答案:(1)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
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2)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
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
影响: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认为,孔子学说被误解、歪曲、篡改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始误于荀学至拘陋,中乱于刘歆之伪谬,末割于朱子之偏安。
”谭嗣同认为,儒家的变质始于荀子,继荀子之后败坏孔学的先后有叔孙通、刘歆、韩愈、程朱。
宋恕则认为,自汉以来,儒家实亡,此后的所谓儒学实际上是“阳儒阴法之学”。
——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康有为把十九世纪末中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变法维新的思想、愿望和要求,挂上孔圣人的招牌,把孔子说成是“与时变化”、创立“选举”等制,想望“民主”之“太平”,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典,使人们相信,“变法维新”,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就成为变法维新的祖师。
由于康有为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孔子,奴隶制社会的孔子资产阶级化了。
……他认识到,与其打倒孔子,反而不如神化孔子,改造孔子,为我所用。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于是他重搬儒术,利用当时迷信孔子的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
——万平《托古改制破旧立新——试论康有为变法维新的体制蓝图》(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等维新派关于儒家学说的主要观点。
据此指出这一时期维新派对孔子和儒家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是如何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孔子。
他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答案:(1)观点:抨击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篡改了孔子的学说;导致后来的儒家学说严重变质和败坏;汉以后的儒家学说用的是儒家之名,行的是法家之实。
态度:尊崇孔子,批判后儒。
(2)塑造:康有为等把资产阶级的选举、民主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把封建时代的孔子打扮成维新的改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