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在自诩“尽心于国”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但结果却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困惑。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采用了“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用战争为喻,指出梁惠王虽然赈灾救民,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孟子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实行仁政。
他首先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即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
然后,他进一步论述了推行王道实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径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梁惠王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孟子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是孟子提出解决方案。
二、文章赏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它以对话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国家治理和仁政的思想。
这篇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逻辑清晰,充分展示了孟子的智慧和辩才。
文章采用了“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孟子能够逐步引导梁惠王深入思考国家治理的问题。
孟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先让梁惠王自己陈述他的治国理念,然后通过分析梁惠王的言论,逐步揭示出其存在的问题。
这种论辩方式不仅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而且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
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先分析了梁惠王治国理念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孟子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得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清晰的逻辑结构。
同时,文章中的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孟子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孟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实行仁政,而不是仅仅注重经济发展。
他强调要关注百姓的生活,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原文及教案做好高中语文教案对于老师上课十分重要,那么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语文课文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文章围绕梁惠王的“民不加多”之问,孟子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其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重点字词1、河内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3、兵刃既接:兵,兵器。
既,已经。
4、弃甲曳兵而走:曳,拖着。
走,逃跑。
5、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6、直不百步耳:直,只是,不过。
7、是亦走也:是,这。
8、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9、数罟不入洿池:数,密。
罟,网。
洿,深。
10、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按照一定的季节。
11、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憾,遗憾。
12、王道之始也:始,开端。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14、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
彘,猪。
畜,畜养。
15、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学校。
16、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
1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1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制止,约束。
19、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饿莩,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三、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四、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作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4、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高一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高一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
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
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译文

焉⽿矣:焉、⽿、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加重语⽓。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
古⼈以中原地区为中⼼,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凶:⾕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
在今⼭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西省境,⾃北⽽南,故称⼭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粟:⾕⼦,脱壳后称为⼩⽶,也泛指⾕类。
亦然:也是这样。
⽆如:没有像……。
加少:更少。
下⽂“加多”,更多。
加,副词,更、再。
好战:喜欢打仗。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请以战喻:让我⽤打仗来做⽐喻。
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填:拟声词,模拟⿎声。
⿎之:敲起⿎来,发动进攻。
古⼈击⿎进攻,鸣锣退兵。
⿎,动词。
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故⽃已开始。
兵,兵器、武器。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曳,yè,拖着。
⾛:跑,这⾥指逃跑。
或:有的⼈。
以:凭着,借⼝。
笑:耻笑,讥笑。
直:只是、不过。
是:代词,这,指代上⽂“五⼗步⽽后⽌”。
⽆:通“⽏”,不要。
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
违,违背、违反,这⾥指耽误。
⾕:粮⾷的统称。
不可胜⾷:吃不完。
胜,尽。
数罟不⼊洿池:这是为了防⽌破坏鱼的⽣长和繁殖。
数,cù,密。
罟,gǔ,⽹。
洿,wū,深。
鳖:biē,甲鱼或团鱼。
⽄:与斧相似,⽐斧⼩⽽刃横。
时:时令季节。
砍伐树⽊宜于在草⽊凋落,⽣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
养⽣:供养活着的⼈。
丧死:为死了的⼈办丧事。
憾:遗憾。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与当时诸侯奉⾏的以武⼒统⼀天下的“霸道”相对。
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世纪⼀亩⼆分多。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人教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3课文寡人之于国也

⾼中⼈教版语⽂必修3课⽂寡⼈之于国也 ⾼⼆语⽂的学习,是⼀个重要的阶段。
下⾯是店铺⽹络整理的⾼中⼈教版语⽂必修3课⽂《寡⼈之于国也》的内容以供⼤家学习。
⾼中⼈教版语⽂必修3课⽂《寡⼈之于国也》: 梁惠王⽈:“寡⼈之于国也,尽⼼焉⽿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如寡⼈之⽤⼼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对⽈:“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
或百步⽽后⽌,或五⼗步⽽后⽌。
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 ⽈:“不可!直不百步⽿,是亦⾛也。
” ⽈:“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不可胜(shēng)⾷也;数(cù)罟(gǔ)不⼊洿(wū)池,鱼鳖不可胜⾷也;斧⽄以时⼊⼭林,材⽊不可胜⽤也。
⾕与鱼鳖不可胜⾷,材⽊不可胜⽤,是使民养⽣丧(sāng)死⽆憾也。
养⽣丧(sāng)死⽆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者可以⾐(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牲畜)⽆失其时,七⼗者可以⾷⾁矣。
百亩之⽥,勿夺其时,数⼝之家,可以⽆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者⾐帛⾷⾁,黎民不饥不寒,然⽽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不知发,⼈死,则⽈:‘⾮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杀之,⽈:‘⾮我也,兵也。
’王⽆罪岁,斯天下之民⾄焉。
” 《寡⼈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题: 1. 给加点字注⾳ 移其粟( ) 弃甲曳兵( ) 数罟( )( ) 洿池( )鸡豚狗彘之畜( )( )( ) 庠序( ) 孝悌( )饿莩( )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失其时B、数罟不⼊洿池C、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不知发 3.下列句⼦当中不含实词活⽤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惠王,在位36年,前18年靠文侯 打下的基础,与诸侯交战互有胜负;后 18年连连败绩。一次伐赵,被齐国田忌、 孙膑用计大败于桂陵;二次伐韩,又被 田忌、孙膑大败于马陵;三次与秦交战, 被商鞅率秦军打败,尽失河西之地。由 是,国力空虚,兵员耗尽。惠王到晚年 似乎有所觉悟,想广招贤士以挽回败局, 但为时已晚。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 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 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 父,家庭贫困。据《史记〃孟子列传》载,他是 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 宋、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 伐为贤‛,孟子颂‚唐、虞、三代之德‛,被诸 侯认为远离实际而不被采纳。孟子‚退而与万章 之徒(轲之门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发 展为仁政学说。他重视民心向背,主张‚民贵君 轻‛。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仁、义、礼、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吃的食物, 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 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 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 法与拿刀刺人并且把人杀死,还说‘(杀 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大王如不归罪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 来归顺了。‛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对外争城掠地,相互 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 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税役繁重,各国劳 力不足,兵员匮乏,争夺户口人力,就成为各 诸侯国的当务之急。 《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 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 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它与《论 语〃季氏将伐颛臾》中陈述的孔子‚德政‛思 想一脉相传,且有所发展。课文还反映了孟子 的雄辩。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 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 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 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 纣矣,未闻弒君也。‛ 【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 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吗?‛孟子 答:‚在史传中有记载。‛宣王问:‚臣子 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损害仁 的人叫做贼,损害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 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 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注音释义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数罟cùɡǔ:密网。 洿wū:洼地积水,指池塘。 衣yì帛:穿丝帛衣服。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庠xiánɡ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爱兄长。 颁bā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讨论 核心话题
民不加多
民不加多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1段 2 、3 、4 段 5 、6 、7 段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 阐述民可加多的措施。
第一部分,梁王问难。他先是自诩治 国尽力,接着表白赈灾移民,然后比较治 国胜过邻国的情势,诸多铺垫之后,向孟 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的自 矜,为下文孟子的设喻说理打下了‚五十 步笑百步‛的埋伏。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 这种希望更多民众归附心理,来宣传仁政 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 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 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会吃 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 姓对供养活的葬埋死的没有什么不满了。百 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 端。
第五段: 胜:尽 数: 密 罟:网 第六段: 树:种植 衣:动词,穿 畜:畜养 谨:认真从事 庠序:学校 申:反复陈述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颁:同“斑” 王:为王 第七段: 食人食:前“食”,动词,吃 后“食”,名词, 食物 检:约束 莩: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罪,动词,归罪
通假字
梁惠王35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 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治国之策: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 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国?‛(《史记〃魏世家》) (译文:我不才, 多次对外用兵遭受重创,太子被虏,大将战 死,国家由是人口物力空虚,以此使先君宗 庙社稷蒙羞,我也很觉惭愧。您不远千里, 屈尊亲临我国朝堂,您会拿什么来拯救我的 国家呢?)
王之问与子之辩
梁惠王问 民不加多,何也 请以战喻 五十步笑百步 无望民之多 养生丧死无憾 答以养生 王道之始 王无罪岁 天下之民至
孟子 辩
提出问题 尽心
移其民
移其粟
民不加多
五十步笑百步 分析问题
走
未施 仁政
喻
梁惠王 邻国之君 之始 之果
程度不同 实质相同
解决问题 行仁政
之成
斯天下之 民至
成语:“五十步笑百 步”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 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 ‚四大台柱‛。《孟子》艺术特色:其一长于思 辨。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跌宕生姿。其二 善为设譬。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 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 全书261章,其中93章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 ‚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其三结 构严谨。本文各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 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 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 分间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深入,浑然一体,凸 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文章特色:孟子雄辩
第二部分,孟子析因。孟子并不直接 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用梁惠王热衷 的打仗设喻,诱使对方反思自己‚以五十 步笑百步‛的荒唐:移民移粟,搞的是小 动作,跟邻国诸侯的治国不尽心,只是数 量上的多少而已,没有本质的区别。孟子 借以暗示着梁惠王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 多,而要使民加多,就必须施仁政、行王 道。
分析结构
返回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孟子第一次设喻,请求梁惠王的回 答。 第3自然段梁惠王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在第4自然段中,孟子紧紧抓住梁惠王的答话, 又从日常生产、生活中举出事例,阐明何为 “王道”。 在5自然段中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自己设想的理 想境界。为了巩固自己论证的成果,孟子第二 次设喻,指出了梁惠王惯用的推卸责任的方法, 鼓励梁惠王推行真正的“仁政”。
中心话题:民不加多 战国中期,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 崩坏,民众困顿。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 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 子〃五蠹》)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时, 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于都城由安 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造成人口锐减, 兵员匮乏。为达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 各国诸侯均以增殖人口为当务之急。梁惠王 理所当然会为‚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பைடு நூலகம் 忡。
返回
第一部分
梁惠王自我表白治理国家尽心尽力, 提出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很尽了心 啦。河内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 去,再把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内;河东遇荒年 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 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 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 争做说明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 经交接,(兵士)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 的人逃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人逃跑了五十 步就停下。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去笑话别人 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击鼓,名词作动词。 王无罪岁 归罪,名词作动词。 树之以桑 种植,名词用作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名词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名词 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恭敬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使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动词作名词。 为„办丧事,为动用法。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击鼓,名词作动词。 王无罪岁 归罪,名词作动词。 树之以桑 种植,名词用作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名词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名词 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恭敬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使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动词作名词。 为„办丧事,为动用法。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梁惠王自认为治国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也 比邻国的好,邻国人民应主动归顺于他。但他的 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争,民众看穿了他小 恩小惠背后的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孟子投其所 好,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 惠王‚好战‛为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 心‛于国,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政 治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 侯,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才能得民心,进而得 天下。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 利民、保民,来阐释‚王道‛,体现出民为国本 的思想。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 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 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 有本质区别。
温故而知新
第一段:
于:对于 河内:黄河以北 无如:比不上 凶:荒年,收成不好 河东:黄河以东 加:更
鼓 :动词 走:逃跑 无:通“毋”
第二、三、四段
填:形容鼓声 曳(yè):拖着 直:只是,不过
关于孟子的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 夫。诸侯危社稷,则变臵。 牺牲既成,粢盛 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臵社稷。
(《孟子〃尽心下》)
【译文】百姓地位最重要,其次是国家, 国君地位要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 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国君危害到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 品洁净,祭祖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 那就改立土神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