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大点.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三备考的时候,恐怕对文言文已经有厌烦和畏难情绪。

本文是高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又是先秦历史散文,字词句疏通的难度很大。

如果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就谈不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还容易助长坏习惯,也会打消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积极性。

所以师生面对这样的文言文,只能迎难而上。

当然,篇章学习也重要。

本文篇幅不长,学生面对的文本作为第一手资料就那么一点,如果教师穿靴戴帽讲出几千字的微言大义,似乎有强加教师成见之嫌。

积学储宝,才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力量之所在。

所以我更看重的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严格要求,监督学生识记;拓展阅读,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

出于以上考虑,我对本课教学作出如下设计。

第二大点. 三维教学目标1.提出问题,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消除文字障碍,积累词类活用实例,揣摩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逐步培养学生准确复述课文信息,把文言知识迁移到别的文言文阅读中的能力4.正确认识烛之武说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的辩才,而在于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他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

5.学习主人公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大智大勇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识记和复述原文信息。

难点:词类活用、课文熟读与重点词语积累。

教学方法:1、布置预习:印发全文译文和重点词语用法意义解析。

学求学生熟悉。

2、设置问题,课堂上开展研讨与对话。

3、诵读,积累语感。

4、以训练题加强检测和督促,让学生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与奴隶,成为霸主,纷争不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百场战争, 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毫无正义可言的。

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要讲解的就是春秋时期的X国,大战在即后来大战又消弭于无形的历史故事。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word3 / 5二、目标定向1.研习第4段,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的写作特色之伏笔与照应。

三、自学指导〔一〕阅读第4段,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那人;到,到达)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通“智〞,明智) 以乱易.整〔代替〕 吾其.还也〔还是〕 亦去.之(离开) 问题2: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问题3: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用原文回答。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二〕阅读全文,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概括: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假设使烛之武见确定目标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质疑学生自学探究word4 / 5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X 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灭亡X 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

然后承诺,保存X 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X 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word5 / 5补充材料一、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文中运用的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古文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忠诚爱国精神。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文中运用的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忠诚爱国精神的内涵。

3. 文言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文言文特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文言文表达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文言文特点。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文言文表达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活力。

3. 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阐述文言文特点。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5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教案_5

20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说课教案1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烛之武退秦师》位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处于由初中到高中过渡的地位,是从初中短小浅显的文言篇目向高中篇幅长、难度大的文言篇目的过渡,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但__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叙事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在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并不大。

__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外交使者辞令的散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在国家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持了国家安全,维护了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这篇__除了精彩的外交辞令描写,还有生动的叙事描写,是一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二)学情分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任务群中提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

”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篇目,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积累了浅显的文言文阅读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对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他们很容易感受到__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到学习中来。

(三)教学目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8个任务群里,对“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生字、生词问题,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学习烛之武说辞的论辩艺术。

4.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深明大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__虽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其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因此,我把__教学重点确定为: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指出:“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课文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大局观)和过人的辩才(语言的艺术),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读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

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语言知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5.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赏析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法与学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学习本文,主要采用诵读法(辅之以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烛之武的辩术技巧,提高自己的论辩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学习烛之武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烛之武的辩术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角色扮演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烛之武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总结烛之武的辩术技巧。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和烛之武的辩术技巧。

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深入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辩术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5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2016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石…《左传》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6.鸿门宴…司马迁4.《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新课标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导入新课以烛之武“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再次熟悉情节。

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以越国以鄙远。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4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4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二)能力训练目标1.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梳理本文的文言现象。

2.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2.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我国自古有句话叫“一夫敌百万之师”。

这当然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策略、智慧。

明朝的刘伯温就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提到他们我们无不赞叹他们的大智大勇,今天我们拜访一下烛之武,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相关知识1.《左传》简介(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2)《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按时间先后,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3)《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四、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二)、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逢(páng)孙
②通假字: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
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来自有所了解。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
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知识积累
一)、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曹刿论战》。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3、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这么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项目
内容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