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在文学作品中的妙用

合集下载

鲁迅小说的“道具”艺术

鲁迅小说的“道具”艺术

鲁迅小说的“道具”艺术作者:任美玲来源:《商情》2013年第10期摘要:鲁迅善于在小说中运用“道具”艺术,而且能给其派上适当的用场,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道具”的运用能揭示人物性格命运、能揭示时代背景、能起到暗示作用、能深化主题等四个方面解读“道具”的作用。

关键词:鲁迅小说道具艺术运用所谓“道具”,是指戏剧表演或拍摄电影时用的器物,如桌子、凳子、茶杯、碗筷等。

鲁迅的小说,“道具”运用比较常见,由于“道具”运用恰如其分,富有艺术性,所以其作用有时胜过文字的表达,妙不可言,耐人寻味。

首先,“道具”的运用能揭示人物性格、命运。

《孔乙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其主人公孔乙己几乎成了迂腐的代名词了。

如果拍成电影的话,里面的茴香豆可是个必不可少的“道具”。

孔乙己经常出入酒店,下酒菜不是鱿鱼海参,不是美味佳肴,而是极其平常的茴香豆。

在给孩子们发茴香豆的时候,孔乙己是一颗一颗地发,而不是一把一把地抓,足以见出他生活的窘迫。

在发茴香豆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足以见出他的迂腐的性格。

《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

自从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祥林嫂的口袋里就有了一个特别的“道具”:阿毛的一只鞋,阿毛被狼吃掉时的唯一遗物。

祥林嫂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碰到跟阿毛一样大的孩子,忍不住把鞋拿出来给他试穿。

这一方面表现祥林嫂对儿子阿毛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把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悲剧命运再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道具”的运用能揭示时代背景。

《药》在描写刑场阴森恐怖的气氛时,说到士兵穿的衣服“身前身后各一个大白圆圈”,这是本小说的一个“道具”,这“道具”揭示了故事所反映的时代是清代(清代士兵穿的号衣就是身前身后各一个大白圆圈,上面写个“兵”或“勇”)。

再加上统治阶级对革命者大肆屠杀,说明清朝统治者已经到了穷凶极恶、狗急跳墙的时候,清朝统治也到了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的时候,所以这一“道具”揭示了清朝末年,革命已起这一时代背景。

再次,“道具”的运用还能起到暗示的作用。

善用“小道具”,展示有情味的大境界

善用“小道具”,展示有情味的大境界

历 史 素养 :上 面 已经说 过 ,文博 知 度 而言 ,前者要 明显高于 后者 。而 长 要带 着孩 子 博物 馆 、科技 馆 、图
识并 不是语 文和 英语考试 的 内容 , 作 者 所做 “为了 应试 ,家 长带 孩 子 书馆 各处跑了 。可见真 正增加家 长
而 只是 知识运用的背景 。至于他提 频繁前往 博物 馆 ,突击 背诵文博 知 教 育焦 虑 的 ,是考 试本 身 !我们 需
到 的科 学 精神 、艺 术 素养 、公 共意 识 ,很 可 能成 为 一种 普 遍现 象 ”的 要探 寻 的 ,是在 义 务教 育阶 段 ,竞
识 、法律 知 识 等方 面 ,小学 阶段 孩 推断 ,也 有点 武 断 :一 方面 前 往博 争性 的全 市统 一小 升 初 升学 考 试
子 们 能接 触 并理 解 到 哪个 层 次 是 物馆 背诵点 文博知 识 .总比什 么都 是否合法合规 。不解决这个 关键 问
箱 .豁 口罐 装 了 土 ,也 成 为 菜 地 主 那人 说 ,是 呢 ,有 网 ,就 这 么 方便 。老 篇 表现 改革 开放 40年新 面 貌 的千
力 军 。屋 前 有 一 堆 石 头 ,很 多很 多 邱 一 听 更 纳 闷 了 ,啥 ?又 是 网 !
字文 ,以 小道 具 为线 索述 说故 事 ,
一 个 问题 ,能 否和 语 文 、英语 这 两 不懂 来 得 好 ;另一方 面 ,按命 题 的 题 ,而 将罪 过 推到 考试 题 材 上 ,反
门 科 目的考试 相 融 合 并有 利 于题 常理 ,已经出现 过的题材 背景 是不 倒显 得有点 “柿子 先捡软 的捏 ”的
目设计 又是另一个 问题了 。
施 立 松
怪 我 们 不 正 经

符号化道具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符号化道具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符号化道具在记叙文中的运用作者:陈月仙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22年第10期记叙文就好像一个语言文字搭建成的建筑,不仅要有外在的架构,还需要内部的装饰,让内部变得富丽堂皇,让人有欣赏的欲望,否则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符号化的道具对于记叙文的装饰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具具有象征意味,可以产生节省笔墨、意蕴丰富等艺术效果。

一、道具的象征意味道具是记叙文写作不可缺少的要素,如为了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记叙文需要使用一定的道具配合、情节的发展,而且这些道具往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等,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否则会导致人物虚假。

此外,道具不仅要契合现实生活,还应该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以更好地烘托人物的性格,或者渲染某种氛围,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作者选择的“道具”是“寒蝉”,这时蝉的叫声很低,如成语“噤若寒蝉”,就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知道“蝉”一般在诗歌中具有高洁的象征含义,然而“寒蝉”在诗词中,往往是為了渲染凄清的氛围,有助于作者抒发离别感伤之情。

此外,“长亭”“骤雨”“都门”“兰舟”这些意象,都是送别场景中必不可少的“道具”,也是诗词中重要的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造了离别的场景,人物在其中的言谈举止就有了生活的气息。

所以,写记叙文时,一定要把那些具有重要象征意味的道具写入文中,如选择“梅兰竹菊”这些表现人物高洁精神的象征物,将它们放到文章中,结合人物的言行,来烘托人物高尚的品格。

此外,这些道具的象征意义已经在读者心中根深蒂固了,他们一看就知道这些“道具”的含义,也就是说这些道具具有了符号性质,可以使读者与作者、文本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想更好地使用符号化的道具,就要积极地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了解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符号化的“意象”道具,如屈原喜欢用香草美人来象征贤臣或者圣明的君主,尽管今天君主已成为了历史,但可以象征道德高尚的人,这样的符号化道具,可以更好地将文化传承并发展下去。

浅谈小说中道具的作用

浅谈小说中道具的作用

浅谈小说中“道具”的作用在师范阅读与写作新教材中,编者选编了许多中外小说,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翠翠、百合花、项链,在这些小说中,作者都用到了道具,诸如:百宝箱、虎耳草、百合花被子、项链等,这些道具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呢笔者以为:一、有些道具是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象征;许多道具具有象征意义;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百宝箱便具有双重象征,第一层象征金钱,第二层象征着杜十娘渴望的美好生活;杜十娘希望自己所喜爱的李甲是可以终身依托的对象,她攒钱的目的就是想早日摆脱妓院的非人生活,过上平常人夫妻恩爱的日子,百宝箱可以说是她为未来而准备的一切,当李甲负心,杜十娘心中的蓝图破灭的时候,“怒沉”便成了杜十娘唯一的选择了;而怒沉百宝箱不正象征了杜十娘理想生活的破灭吗二、有些道具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及这种情感的转变;像翠翠中的虎耳草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翠翠思念母亲,而母亲追求爱情的故事深深打动着翠翠,母亲爱情故事中的虎耳草便成了翠翠日思夜梦的寄情物,她爱傩送,但又羞于出口,因此,虎耳草便多次出现在翠翠的梦中,而每出现一次,翠翠的情感便产生一次波动;因此我们说,虎耳草既是爱情的象征,也是翠翠少女之心的萌动;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一次是小通讯员借被子,新媳妇有些不舍,小通讯员未能借成;一次是小通讯员牺牲,当别人说被子“是借的老乡的”的时候,新媳妇一把夺过被子,一句“是我的”后便把被子盖在了牺牲了的小通讯员,这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的两次出现,既象征了军民之间百合花一般纯洁的鱼水深情,也写出了新媳妇心理情感的转变;三、有些道具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像项链中的“项链”便具有这种功能;项链试图表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戏剧性变化引起的心灵震撼与深思及人自身对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的主题编者新观点,为了体现这一主题,作者以项链为道具,以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还项链、知项链为假为线索,充分发挥道具的作用,使得这种戏剧性变化更加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也使得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所以我们说,小说中的道具作用很大,妙用道具能够使小说更具魅力,作为一种小说技巧,值得我们学习者认真借鉴,作为一种小说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并从中悟出作文之道,领略作者的艺术匠心;。

鲁迅《风波》中的道具运用

鲁迅《风波》中的道具运用

鲁迅《风波》中的道具运用一、引言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对于旧社会的陈旧观念和封建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风波》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道具的运用,鲁迅巧妙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社会的问题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二、道具运用一:大门在《风波》中,大门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代表着封建社会的权利和压迫。

故事中,庙铺的大门十分宏伟壮观,象征着那些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人的地位和威严。

大门的庄严和严肃的氛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压迫和束缚。

这种对比的展示,既突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也暗示了普通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

三、道具运用二:山洞山洞是另一个重要的道具,在《风波》中起到了象征和对比的作用。

故事中,贫穷的人们住在山洞里,与大门相比,山洞的简陋和拮据凸显了社会阶层的悬殊。

山洞不仅是贫穷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

鲁迅通过山洞的描述,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人民解放的向往。

四、道具运用三:旧书旧书在《风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了过去的旧思想和陈旧观念。

小说中,旧书即是封建的象征,也是庸俗文化的象征。

通过对旧书的描写,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愚昧无知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而主人公赵自古摒弃旧书,追求新知识,正是展现了他对传统观念的抗争和对新生事物的追求。

五、道具运用四:新货新货是鲁迅在《风波》中运用的又一个道具。

故事中,配家铺的新货代表了现代化进步的象征。

新货的引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商机和机会,也使得观念的更新与变革成为可能。

通过对新货的描写,鲁迅传达了他对于社会变革的乐观态度和对新事物的开放心态。

六、结论通过对《风波》中的道具运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通过巧妙地运用道具,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的问题,并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道具在小说中起到了象征、对比和批判的作用,使得作品更加丰满和立体。

鲁迅《风波》的成功不仅在于其鲜明的思想和张力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对道具的灵活运用,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道具的妙用

小说中道具的妙用

小说中道具的妙用作者:张文凡来源:《教师·上》2012年第11期一、小说中的道具道具本是戏剧术语,它是指戏剧演出过程中所用的器具,如手帕、佩剑、书画等。

它是戏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说像戏剧一样,讲一个故事,呈现一个主题,也势必运用到一些道具——被作家赋予某些含义的特殊物品。

中外的作家们都有意无意地利用道具来布局谋篇,甚至用它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渲染气氛,道具也就起着不可替代的妙用。

⑴小说中的道具,有些是作者在作品中寄寓某种象征意义。

像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人血馒头”便是一个重要的道具,具有多重象征,革命者牺牲的血竟成了刽子手赚钱的商品,又成了愚昧无知的百姓治病的良药,更象征只有唤醒劳苦大众才是解救疾苦的良“药”。

⑵有些道具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及这种情感的转变。

像《边城》中的虎耳草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也就成了传情达意的道具。

翠翠思念母亲,而母亲爱情故事中的虎耳草便成了翠翠日思夜梦的寄情物;她爱傩送,但又羞于出口,虎耳草便多次出现在翠翠的梦中。

虎耳草每出现一次,翠翠的情感便产生一次波动。

⑶有些道具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比方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中的“葫芦”便具有这种功能。

作者以葫芦为道具,以清兵卫热衷于葫芦、大人们谈论葫芦、清兵卫上课玩葫芦、老师没收葫芦、家长砸碎葫芦,到最后葫芦身价倍增而清兵卫却放弃葫芦这一爱好为线索来展开情节,作家借葫芦这个特殊道具,使得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而又发人深思。

道具当然还有其他的作用。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就充分地设置了不少道具。

比方《三国演义》里的孔明,羽扇几摇几摆,就让观众看到了他的旷世睿智与儒雅;《西游记》中孙悟空时刻不离手的金箍棒,既是力量的工具,更是降妖的象征;《红楼梦》中,贾宝玉从娘胎中衔来的“通灵宝玉”作为特设的道具,既是神秘、玄幻的饰品,也是身份的象征,富贵的标志,甚至是作品的情节线。

外国小说中所使用的道具也是各具特色,雨果长篇小说《九三年》故事一开头就设置了一个重要的道具:炮兽,以此来渲染一种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的气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利用“套子”这个重要的道具放大了别里科夫这个守旧的形象;英国作家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中的“蜗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它深刻地诠释了这样一个主题: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毫无意义,而人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生动、更重要。

小道具,大用途

小道具,大用途

小道具,大用途作者:袁堂芹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7期“道具”作为影视剧作品中的一种工具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而作为影视剧原形的文学作品,“道具”的选用自然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事实上,许多文学大家早已慧眼识“道具”了。

例如,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创作《外套》时,曾经想把“猎枪”作为作品中的一个道具,后来考虑再三,最终把“猎枪”换成了“一件外套”。

这样一改,就更好地表现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有力地揭露了当时俄国统治阶级的残酷、冷漠的本质。

其实,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有很多“道具”值得我们去细心咀嚼借鉴一番。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诸多“道具”的妙用。

首先,“道具”能展现故事的环境,烘托人物的形象。

这一类道具主要是指一些自然风景。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其中多次描写了那香气宜人、蓬勃、充满生机的一大片荷花,不仅展示了白洋淀特有的美丽风光,而且烘托了人物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还暗示了人物意气风发和不畏强敌的乐观精神。

第二,“道具”能串起故事的情节,起到线索的作用。

这类“道具”主要是指某些具体的物。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莫泊桑的《项链》了。

全文正是以“项链”为线索,围绕“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展开了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情节,既辛辣地讽刺了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又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有力的抨击。

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那条“毛色不好,模样也不中看的小猎狗”,同样毫无疑问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还含蓄地表明了在黑暗、残酷、腐朽的社会里“人不如狗”的可怕现实。

第三,“道具”还能突出文章的主题。

这一类“道具”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其妙处也是最值得读者品味的。

例如鲁迅的《孔乙己》,文章一开始就特别给孔乙己穿上了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说他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就初步展现了孔乙己窘迫难当却又死守读书人身份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中的另类道具

小说中的另类道具

小说中的另类道具小说中的道具不仅仅是起到实际作用的工具,还能反映出作者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有些道具常见而普通,比如剑、枪、匕首等,但也有一些道具非常另类,让人印象深刻。

这篇文章将介绍小说中的另类道具,它们都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成了作者创造另一世界的工具。

1. 吉他吉他最初作为音乐乐器出现在小说中,但当它被用作武器时,它变成了一种非常特别的道具。

比如《家庭教师》漫画中中的作品,主人公的吉他名叫“封魔吉它”,正是以此为武器和其它人进行战斗。

另外,在《死神》中银城左近的尸魂界版权吉他也是非常著名的另类道具,他可以使敌人失去基本的感觉,使其在音乐中无法自拔。

2. 风扇说到使用普通物品作为武器,风扇也属于另类范畴。

在《飞天大盗》中,飞天大盗艾卡用喷火般的气息来控制风扇,将其变成一种火焰喷射器。

在《鬼眼狂刀》里,女主角玥的梅花扇和其它锋利的武器一样威力十足,甚至比剑更加灵活。

3. 洋娃娃如果未经特殊加工,洋娃娃一般不是什么好用的武器,但在《柯南》中,女孩少校系玛丽的玩具熊与洋娃娃就是绝妙的道具,因为在这个角色的手中它们有许多特殊功能,如藏有盗贼工具、绳索和布娃娃等。

4. 烟斗像不起眼的东西也能变成武器,烟斗是很好的例子。

在《福尔摩斯》中,夏洛克·福尔摩斯抽烟斗来激活他的思考,还用烟斗解开了许多案子。

在《骆驼祥子》番外篇中,祥子也用烟斗制造爆炸声来震慑土匪。

5. 红笺在《怪医黑杰克》中,主人公黑杰克经常使用红笺来制造毒气和烟雾状的武器,使他可以进行肉搏战斗。

6. 钟表虽然钟表的用途很少能批量用于攻打敌人,但在一些小说中,它们也偶尔会成为武器。

比如在《海贼王》中,斯摩格造了一个铁制的助手鸟驾驶室,钟表这个小小的装置成为了启动的关键。

7. 八卦在武侠小说中,八卦图样通常只是一个防卫技巧,但在《诸子百家斗智》中,八卦图非常重要,主要作用是用作占卜。

每个阵型都代表了许多不同的能力,通过观察它们的变化研究敌人的行动变得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具在文学作品中的妙用
作者:蔡春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4期
一说到福尔摩斯,我们马上会想到那个头戴绅士帽,身着燕尾服,手拄文明棍,嘴叼黑烟斗的大侦探;一说到卓别林,我们脑海就会浮现出一个脚蹬长皮鞋,一幅仁丹胡模样的滑稽人物。

他们之所以让我们耳熟能详,很大程度上是沾了绅士帽,燕尾服,文明棍,黑烟斗和长皮鞋,仁丹胡的光。

这些物件其实就是艺术手法中道具的运用。

道具在词典中的解释为:“演剧和摄制电影电视片时表演用的器物,如桌子、椅子为大道具,纸烟、茶杯等叫小道具。

”在戏剧和影视文学作品中都非常重视道具的设置和运用,特别是在舞台上,道具在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展示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点缀作用,就像一位女士佩带的小巧玲珑的头饰、领花,会让她锦上添花,亮丽许多。

文章也是如此。

作品中巧设道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写作大师都注重道具的运用,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精心设计了一种道具,为展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作了很好的注释。

那是一块不起眼的粉板,旧时店里记帐用的记事牌—“备忘录”。

然而,在这篇小说中,它却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物,它在见证孔乙己命运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出现在孔乙己整天“之乎者也”,四处招摇读书人的臭架子的情节中,此时的孔乙己虽是恶习不断,却也不赖帐,“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从中,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尚存的一丝未泯的人性,我们在鄙视他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同情。

第二次出现在“大约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结帐,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粉板上的记载,勾起了人们对孔乙己遭遇的猜测,后来得知是被打折了腿,他在人们心中仅存的“好”已丧失殆尽。

第三次出现是“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至此,孔乙己早已化成一缕冤魂,只剩下那块粉板成了这个人物苦难人生的招牌在风中萧瑟,白色的粉板无声的诉说着他一生的悲哀。

可悲的社会!作者借助道具所表现的洞穿社会劣性的批判实在是一针见血。

契诃夫也是个中高手。

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穿的那件军大衣,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作品道具。

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军大衣,折射了奥楚蔑洛夫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

当奥楚蔑洛夫要扮作救世主对狗咬人事件做一番公允的判决时(前提是狗的主人是普通老百姓),事情起了变化,有人说狗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


在又一番确认狗的主人的争执后,人群里又有人说是“将军家的”,奥楚蔑洛夫“哦”了一声,“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像起风了,挺冷……”最后终于弄清狗是将军哥哥的,奥楚蔑洛夫就交口称赞:“还不赖,怪伶俐的,好一条小狗……”
奥楚蔑洛夫的一脱一穿,前后的自相矛盾,态度的变幻无常,谈狗色变,把他欺下媚上的丑恶灵魂暴露无遗。

不仅揭露了沙皇制度的国家机器的腐败,而且暗示了左右警官之“变”的是“将军”的强权,深刻讽刺了沙皇俄国的积重难返的腐败制度。

道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像《项链》中的“项链”便具有这种功能。

《项链》试图表现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戏剧性变化引起的心灵震撼与深思及人自身对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的主题,为了体现这一主题,作者以项链为道具,以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找项链、还项链、知项链为假为线索,充分发挥道具的作用,使得这种戏剧性变化更加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也使得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

所以我们说,道具作用很大,妙用道具能够使文章更具魅力。

作为一种技巧,值得我们学习者认真借鉴,作为一种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并从中悟出作文之道,领略作者的艺术匠心。

这样的道具在艺术作品中还有很多,在阅读时我们应格外注重这些道具,你会发现它在雕塑人物形象,丰富故事情节,引导读者把握文章主旨等方面起着画龙点睛的奇妙功效。

蔡春杰,语文教师,现居山东牟平。

本文编校:王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