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浅议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浅议中国古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历史知识量大、面宽,在历史学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
传统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不全面系统、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优化中国古代史相关课程体系设置,全面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中国古代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标签: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中国古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讲述上自原始社会,下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具体内容包括这一时段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中外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历史史实,可谓量大面宽,内容广博。
在当前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普遍都存在课程体系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不全面系统、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等诸多问题。
为此,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总结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当前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相关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单一中华古代文明绵延恒长,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体系庞杂,而给予本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往往无法满足全面系统讲授教学内容的需要,这就需要通过专门史、断代史及专题研究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来弥补古代史课程教学的不足。
在与中国古代史课程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大多数高校历史学专业只重视专业基础课程中中国古代史课程,而忽视与中国古代史相配套的专门史、断代史及专题研究课程的设置,使得学生对古代史的学习内容无法深入。
或是专题研究类课程设置较多,缺少专门史及断代史的铺垫,超出了普通本科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前已提及,受课程教学时数所限,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往往捉襟见肘,难以保证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课程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我国这个教育大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其次,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更加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再次,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课程结构。
将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主题,每个主题又包含若干子主题。
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2.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强调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审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鼓励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此外,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4.强化实践环节。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通过实地考察、历史剧表演、主题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践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考核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要评价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保障为确保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师资培训。
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

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一、引言近年来,教育领域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然而,课程改革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真正融入到学校和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以课程改革的实践意义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分析课程改革的意义,并探讨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以及推动课程改革的策略,最后进行总结。
二、课程改革的意义1.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具备创造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3. 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信息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需求,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课程改革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积极主动地掌握与利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4. 打破学科壁垒传统的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学科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这限制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课程改革则强调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提供了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的课程体系强调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而课程改革通过引入公民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解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1.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改革的实践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课程改革将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提供了学生综合发展的平台。
浅析中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张海丛,边丽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12期张海丛边丽(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 100041)摘要: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与中国古代教育密不可分,而课程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因素,力求为当今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课程课程改革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c)-0165-01引言“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朱熹在《论学》中也多处使用“课程”概念,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可见,古代课程的含义主要指课业的范围与进程。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关于课业进程的安排,只是未用这个词而以。
虽然早期的课程设置很简单,但为我国后来课程的发展和变革开启了道路[1]。
1 中国古代课程设置的梳理1.1 从“六艺”到“五经”:第一次课程改革夏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由于奴隶主贵族对内要残酷镇压奴隶,对外要进行扩张掠夺,所以教育内容主要是军事教育。
奴隶制发展到商朝,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文字出现,教育也得到发展。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相比夏和商,课程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
春秋时期教育上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私学获得了大发展。
孔子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对“六艺”教育进行了改革。
《六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对具有强烈复古思想的儒家学说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走上了焚书坑儒的道路,乐经在此失传。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变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古代教育体系变革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对于如何进行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由在家教育和私塾教育组成。
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思想开始形成,并对后来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以经典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德行、礼仪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这一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长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教育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这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秦朝还设立了官方的教育机构,推行官方选拔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学的建立。
然而,秦朝教育体制的确立使得教育内容过于功利化和权威化,削弱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随后的汉朝时期,儒家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儒家学说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也成为了古代教育的主导思想。
此时的教育主要分为官学、私塾和民间教育三类。
官学以培养官吏为目标,追求知识的广博与才干的全面发展。
而私塾则主要面向士人阶层,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讲解。
民间教育则更加注重实用技能的传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到了唐朝时期,由于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教育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和礼制,开始兼顾实用和人才培养。
唐朝的教育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对于后来的教育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回顾古代中国教育体系的变革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重视教育内容的全面发展。
古代教育在儒家的影响下,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于当代教育发展,我们也应该加强德育内容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国古代文学课改小议

中国古代文学课改小议
中国古代文学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文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而是一种文化研究,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有关古代文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古代文学的历史、传统、文体、文化、思想等方面。
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更深入地探索古代文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意义。
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方式也非常丰富多彩,可以采用传统的面授方式,也可以采用网络教学、视频演讲等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古代文学课的教学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让学生可以在网上研究,更加轻松、便捷。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活动,如读书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及播放古代文学的影视剧等,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古代文学课的教学也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互相探讨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
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讨论,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而是一种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非常丰富,可以采用传统的面授教学、网络教学、视频演讲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
中 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有何启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有何启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也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教育思想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当代教育改革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德者,本也”,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古代教育家们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也不能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善良、责任感、尊重他人等。
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孔子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即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当代教育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因材施教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培养所有的学生,而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在中国古代也备受推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在学生思考问题而不得要领、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进行启发引导。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应减少灌输式的教学,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古代教育思想还注重实践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当代教育改革中,我们也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通过开展实验课程、实习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改小议

古代文学,是中国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
古代文学自古至今,几千年来被喜爱、传诵和关爱。
它的思想内涵深刻,渗透到民间,并发挥其社会功能及价值,令汉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学习古代文学,首先要了解古代文学各家说诗、写曲、谱略、创作及风格等。
在审视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路中,明确古代文学的文章形式、各家著作和风格,从而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古代文学。
其次,学习古代文学,要从读书角度进行,明确古代文学的思想方法、修辞技巧等,深刻研读古代文学著作,将古代文学的思想内涵消化,沉醉于其美妙的五言四句,注入浓郁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实践落实,利用古代文学,夯实中国优良传统文化感情,落实古代美学概念,同时结合现代生活世界,培养先辈智慧和优良文化情怀,尊重历史、忠贞不渝,实现文化融合与变革,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从而形成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价值。
从而学习到了古代文学,我们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智慧,更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加深对文化的了解,提升思想素养和文化修养,古代文学对我们来说,不仅充满历史悠久的魅力,而且有利于我们文化融合及提高自身素养,从而丰富我们的人生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张海丛边丽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2期
摘要: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与中国古代教育密不可分,而课程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因素,力求为当今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课程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c)-0165-01
引言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朱熹在《论学》中也多处使用“课程”概念,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可见,古代课程的含义主要指课业的范围与进程。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关于课业进程的安排,只是未用这个词而以。
虽然早期的课程设置很简单,但为我国后来课程的发展和变革开启了道路[1]。
1 中国古代课程设置的梳理
1.1 从“六艺”到“五经”:第一次课程改革
夏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由于奴隶主贵族对内要残酷镇压奴隶,对外要进行扩张掠夺,所以教育内容主要是军事教育。
奴隶制发展到商朝,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文字出现,教育也得到发展。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相比夏和商,课程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
春秋时期教育上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私学获得了大发展。
孔子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对“六艺”教育进行了改革。
《六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对具有强烈复古思想的儒家学说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走上了焚书坑儒的道路,乐经在此失传。
公元206年,秦被刘邦的汉王朝所取代,汉初实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黄老学说盛行一时。
到汉武帝时,儒家《五经》成为官方统一的课程。
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异常活跃,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打破。
隋唐统治者认识到儒家对巩固政权的作用则积极提倡儒家的礼乐教化,至唐代,唐太宗命令孔颖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且以此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进而再次统一了儒家学说。
唐朝还把儒经分为大
经、中经和小经,大经包括《礼记》和《左传》,中经包括《诗经》、《周礼》和《仪礼》,小经包括《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
1.2 经学改革与理学课程兴起:第二次课程改革
北宋中后期出现三次兴学运动[2]。
第一次是范仲淹在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庆历兴学。
第二次是王安石在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熙宁兴学。
第三次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崇宁兴学。
南宋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内部人民的统治,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成为国家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相应的也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
理学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揉合佛道学说建立的一个三教合一的新儒学。
1.3 经学复古及实学课程的兴起:第三次课程改革
明中叶以后,开始强调“良知”,强调使用自己的智慧,最后变成只要“良知”,不要“六经”,心学的讨论完全脱离了经典,失去了公认的原理和史实。
正因为此,一些学者开始重新研究经学。
清统治者在入关后,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他们一方面采用各种怀柔手段笼络士人,一方面采用高压的手段进行严厉钳制。
清代商品经济获得极大发展,市民阶层力量逐渐壮大,涌现了实学教育思潮。
它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思想倾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颜元是这一思潮中的重要代表,针对理学教育的虚浮空疏,提出了“真学”、“实学”的主张。
晚年,他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置六斋:虽然漳南书院仍设置理学斋和帖括斋,但二者之门皆北向,以此表示只是为了应时制,俟积习正,则关闭之。
因此,颜元之学除了经史礼乐知识之外,还把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列入教育内容,并分科设教,已经蕴含近代课程的萌芽。
2 中国古代课程的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课程大体可以分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类,但德育内容是第一位的,知识教育的内容居于第二位,所谓“学所以为道”,表现出鲜明的德上艺下的取向[3]。
2.1 重德轻智
《论语·述而》记载了孔子教学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所谓文主要指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则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教育的内容都是以封建礼教为中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培养四维八德之士,以为统治阶级服务,伦理道德教育在古代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
2.2 重人文轻自然
《春秋繁露·重政》曰:“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
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
这种思想使得墨家的科学技术教育,道家的自然教育、唐代的实科教育都未能成为教育的主流。
虽经朝代更替,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主流指导思想的地位没有被改变,礼乐之教,道统之学才是贯穿古代社会的主线。
3 我国古代课程取向对当今的启示
3.1 科学人文性应该成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古代课程德上艺下的取向既是历史重负,也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到了近现代,人们对科学技术表现出无限的崇拜,课程内容也以科技主义取向为主,培养人文情怀的人文学科被忽视,造成了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足。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选择,因此,科学人文性应该成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2 加强操作与实践是新课程不容忽视的一环
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孔子的课程观体现为对“六书”和“六艺”的学习,“六书”偏重“理”的学习,而“六艺”侧重“事”的学习,也就是实践操作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用于基础知识学习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用于基本技能训练的时间。
有的学校虽然在课程表上安排了技能课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由于强势学科的“重要性”而退出,只有应尽可能地提供条件,使一些操作性强,实验性要求高的学科课程加大实践、实验力度,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聪聪.浅论我国古代课程改革及其影响因素[J].科技教育,338.
[2] 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 王炳照.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