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无题;雁门太守行)

合集下载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及注释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雁门太守行》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李贺介绍

八年级上册语文《雁门太守行》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李贺介绍

《雁门太守行》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李贺介绍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及注释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临:逼近,至农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意:信任,重用。

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赏析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

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与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原诗】: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⑵摧:毁坏。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月亮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

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塞上:亦有版本写作“塞土”。

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

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一作“胭脂”。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君:君王。

【朗读节奏划分】: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一作:塞土)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及注释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毁。

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向着,对着。

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壮美;苍凉、悲壮。
颔联。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Hale Waihona Puke 【诗歌赏析】④三、四句调用了哪些感官分别从哪些方面 来描写的?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 地气氛,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 战斗的残酷。
⑤ 颔联“易水”化用了什么典故?是人引用 这个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化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是人引用这个这 个典故,既写出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 子和将士的称颂。
吗?这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一个“压”字,表现
出一个怎样的场面?
比喻、拟人。不一定是实写,是诗人用来造境
造意的想像之词。云缝中透射一缕阳光也是可能的。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 马众多,来势凶猛,以
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
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诗歌赏析】
③你觉得这一派边塞风光可用什么词语来形 容?从哪一句可以读出?景色的描写为下面写 战争渲染了一种形势?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兵临城下,紧张危急 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半卷红旗,潜师夜袭 勇往直前,保卫边疆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悲壮 苍凉
半卷红旗临易水,
别云间 【注释】 “云间”: 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 夏完淳 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 三年羁旅客,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 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 今日又南冠。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 作者自顺治二年 无限河山泪,(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 谁言天地宽?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 (1647),共三年。 已知泉路近, “南冠”: 用春秋钟仪的故事。 是说死后,仍将抗 “毅魄”二句: 欲别故乡难。清。 汉武帝为伐南越,祷 毅魄归来日, “灵旗”: 告太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 灵旗空际看。帜。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中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原文:雁门太守行中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角〕军中号角。

〔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燕脂,胭脂,色深红。

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无题;雁门太守行)
一、{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了解这两首诗的出处和作者有关知识。

3、背诵这两首诗。

二、{重点提示}
1.对《无题》这首诗歌的欣赏:
(1)关于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曾引起后世很多议论,或说它是“爱情诗”,或说它实有寄托。

《无题》的确是抒情而隐晦,寄托而朦胧,一些诗的意思很难领会。

课本中这首诗是描述对想念的人相思的心情的。

(2)诗句的具体欣赏:
首联直抒胸臆,点出相见时难,一旦相别,尤觉难舍难分。

“东风”句写暮春花落的景象,衬托感伤情绪。

东风已无力挽回时序,而人在这时也不能分离。

“东风无力”四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扣全篇。

颔联以“春蚕”和“蜡炬”比喻感情的生死不渝。

以“丝”谐“思”,以“蜡”“泪”比人泪。

春蚕至死而丝(思)方尽,蜡烛化成灰而泪才干。

形象刻画且精到。

颈联从对方的心境设想,以反衬的笔法,想对方相念的愁苦寂寞,进一步抒发思念之情的深切。

“但愁”、“应觉”,写得感情细腻入微。

这里的表现是很巧妙的,用笔曲折,想像丰富。

尾联承上,在相见无望的情况下,内心里仍然强烈地期望让青鸟去探问情况。

运用美丽的神话,写无望中的希望,绝望中的追求,表示对想念的人的思慕之深,情意缠绵,余韵深远。

(3)全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象征的艺术手法,抒写了相思之情,尽管它的情调比较感伤低沉,是否有所寄托也难以明确断定,但仍不妨其为佳作。

如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并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意义。

2.对《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歌的欣赏:
(1)主题思想:
这首诗塑造了边塞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

(2)对诗句的具体欣赏:
前两句写唐军将士整装待发,是出发前的情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这两句写景,通过景物描写形象地反映出临战前的形势,创造了紧张的战斗气氛:一方面是大军压境,气焰嚣张,就好像这浓重的黑云一样,简直要把这座危城压垮。

一个“压”字,已经使人感到浓云低垂,喘不过气来,再用“欲摧”两个字进一步补充“压”的结果,表明了情况的严重、危急。

另一方面是唐军将士,正戎装待发。

透过云隙中漏泄出来的一束束日辉,可以看到他们披挂整齐的战甲在闪闪发光。

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爆发。

第三、四句写唐军将士乘夜出兵,行军途中的所见所闻。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种角度,描写行军途中的所见所闻。

前一句写所闻。

号角本来音色低沉,衬托以“秋色里”三个字,在秋风凛冽、草木摇落的背景下,更显得苍凉。

后一句写所见。

塞上一带,本来土呈紫色,夜晚就显得颜色更深更重,以至在奔赴前线的战士看来,长城脚下的大地就像鲜血凝成的一样。

两句诗,把临战的气氛,烘托得非常浓烈,格外悲壮。

第五、六句写唐军将士向敌军进击的情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在战场上,击鼓是进军的命令。

说“霜重鼓寒”,象征战斗的艰苦;而在这种不利条件下,仍然击鼓进军,又表明了将士们英勇顽强。

最后两句写唐军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战局不利,情况危急,但唐军将士临危不惧,顽强奋战。

这场战斗发生在易水,战场附近的黄金台,很自然地使他们联想到君王对自己的器重和恩宠,这更加激励了他们慷慨赴难的决心,促使他们发出了坚强的誓言——要用决死的战斗来
报答祖国和君王!
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诗人没有交代。

因为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不在于具体描述战争本身,而在于通过战争的环境,热情歌颂唐军将士在敌人大军压境的艰苦条件下,临危不惧,顽强战斗,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来维护国家统一、保卫领土完整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本诗的艺术特色:
诗人以悲壮豪放的风格、绚丽多彩的语言,描写了唐军边塞将士从严阵待敌到慷慨赴难的战斗过程。

但在诗歌所创造的画幅里,既没有出现敌军,也没有具体地描写战斗。

整首诗篇以虚写实,用景物描写来渲染、烘托紧张的战斗气氛,交代唐军的行动过程。

到了易水前线,要向敌人冲锋进击了,也没有正面着笔,依然是用“霜重鼓寒声不起”这样的景物描写暗示战斗的艰苦。

这些景物,鼓声、角声、黑云、金鳞、红旗、夜紫,绘色绘声,有动有静,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虽然没有写具体的战斗,却把读者带进了意境,使读者感受到战斗的激烈。

这样,到诗的最后两句直接抒情,就显得十分自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