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
什么是紫外线

什么是紫外线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40微米辐射的总称。
紫外线的波长愈短,对人类皮肤危害越大。
短波紫外线可穿过真皮,中波则可进入真皮。
紫外线按其波长可分为三个部分:A 紫外线波长位于0.32——0.40微米之间,A 紫外线对我们的影响表现在对合成维生素D 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A 紫外线照射会引起光致凝结,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太少或缺乏A 紫外线照射又容易患红斑病和白内障; B 紫外线波长位于0.28一0.32微米之间,B 紫外线对我们的影响表现在使皮肤变红和短期内降低维生素D 的生成,长期接受可能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及抑制免疫系统功能;C 紫外线波长位于0.01一0.28微米之间;C 紫外线几乎都被臭氧层所吸收,对我们影响不大。
紫外线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 紫外线和B紫外线的综合作用紫外线有哪些危害1)电光性眼炎:波长250-320纳米紫外线的照射,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
刚患病时仅感到双眼有异物感和轻度不适,重的会感到烧灼、剧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
如反复发病,可引起慢性睑缘炎和结膜炎。
过强的紫外线还可造成眼底损伤。
(2)皮肤红斑反应:紫外线照射可灼伤皮肤,受照的皮肤潮红,有痛感,严重时会形成红斑甚至水泡,几天后红斑消退,皮肤开始脱屑,并有色素沉着。
(3)光感性皮炎:是指在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沥青的同时,再接受紫外线照射而发生的皮肤病变。
(4)诱变和致癌作用:紫外线照射哺乳动物可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癌。
波长小于320纳米的紫外线诱发皮肤癌的可能性较大。
(5)波长小于250纳米的紫外线作用于空气中的一些物质,还可产生光化学烟雾和有毒气体。
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和眼睛的影响最为明显。
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与其波长有关。
波长越短,透入皮肤的深度越小,照射后黑色素沉着较弱;波长越长,透入皮肤的深度越大,照射后黑色素沉着较强。
由于受光化学反应的作用,能级较高的光子流能引起细胞内的核蛋白和一些酶的变性。
紫外线跟太阳辐射

紫外线跟太阳辐射
紫外线和太阳辐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一、紫外线
紫外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在100纳米到400纳米之间,被太阳辐射出来。
紫外线被分为三种:UVA(波长为320-400纳米)、UVB(波长为280-320纳米)和UVC(波长为100-280纳米)。
UVC被大气层吸收,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而UVA和UVB则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二、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发出的电磁波,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
太阳辐射可以分为三种: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
其中紫外线是最危险的一种,它可以穿透大气层,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
三、紫外线和太阳辐射的关系
紫外线是太阳辐射的一部分,是太阳辐射中最危险的一种。
太阳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其中紫外线是最容易引起皮肤癌、晒斑等皮肤问题的一种。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防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此外,紫外线
还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我们需要佩戴太阳镜来保护眼睛。
总之,紫外线和太阳辐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我们需要了解紫外线和太阳辐射的危害,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紫外线简介

紫外线简介
紫外线(Ultraviolet)、简称UV是一种电磁辐射,波长在10
纳米(nm)至400纳米之间,位于可见光的下方。
紫外线可
进一步分为UVA(波长为315-400nm)、UVB(波长为280-315nm)和UVC(波长为100-280nm)三个区域。
紫外线来自太阳和其他天体,也可以由特定的电器设备产生。
在地球上,紫外线主要通过对臭氧层的穿透而达到地表。
紫外线具有一定的能量,对人类和生物体有一定的影响,既有益处也有危害。
紫外线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激发荧光,使许多物质发出可见光或荧光。
紫外线也是紫外线灯、紫外线伤寒病灯等日用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紫外线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包括刺激皮肤黏膜、引发日光性皮炎(类似晒伤)和皮肤癌等。
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还会引起眼睛疾病,如白内障、结膜炎等。
因此,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应根据紫外线的强度和时间合理选择防护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帽子、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等。
紫外线常识

紫外线日常常识紫外线是日光光谱的紫光端外侧一段,电磁波谱中波长最短的不可见光。
在光的特性中紫光外端的紫外线的粒子的特性较强,红光外端红外线波的特性较强能。
紫外线的这个特性就像子弹一样有能量,比如能使各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能杀灭细菌等等;但它的穿透性就相对弱。
一、紫外线的不同波段紫外线是位于日光高能区的不可见光线。
根据波长的不同,将紫外线分为三个区域:即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短波紫外线(UVC)和真空紫外线(UVD0。
长波紫外线UVA:是波长320-400nm的紫外线,是四个波段中波长最长最接近紫光光谱的,波的特性相对强,粒子特性相对弱,所以长波紫外线穿透性远比其他波段紫外线要强,可达到真皮深处,并可对表皮部位的黑色素起作用,从而引起皮肤黑色素沉着,使皮肤变黑,起到了防御紫外线,保护皮肤的作用。
因而长波紫外线也被称做“晒黑段”。
长波紫外线虽不会引起皮肤急性炎症,但对皮肤的作用缓慢,可长期积累,是导致皮肤老化和严重损害的原因之一。
中波紫外线UVB:是波长280-320nm的紫外线。
是波和粒子性相对均衡的紫外线,所以此类紫外线的极大部分带能量的粒子能被皮肤表皮所吸收,不能再渗入皮肤内部。
但由于粒子能量较高,对皮肤可产生强烈的光损伤,被照射部位真皮血管扩张,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
长久照射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皮肤老化,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
中波紫外线又被称作紫外线的晒伤(红)段,是应重点预防的紫外线波段。
短波紫外线UVC。
是波长200-280nm的紫外光线。
是三个波段中波长粒子特性特强,波的特性相对弱,所以短波紫外线能量强,但穿透性弱。
在经过地球表面同温层时被臭氧层吸收,把臭氧变成氧,不能达到地球表面;无法穿透大部分的透明玻璃及塑料,甚至一张纸都无法穿过。
它粒子的能量非常高,所以用来杀菌的效果非常明显,短波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很大,短时间照射即可灼伤皮肤,长期或高强度照射还会造成皮肤癌。
紫外线的原理和应用

紫外线的原理和应用1. 紫外线的概述•紫外线是指波长在10纳米到40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可细分为UVA、UVB和UVC三个波长区域。
•紫外线是太阳光中的一部分,同时也存在于人造光源中。
•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对生物和物质有较强的照射和影响能力。
2. 紫外线的发生和传播•紫外线的产生主要源于太阳光的辐射,其中UVA占太阳光紫外线总强度的95%,UVB占5%,UVC基本被地球大气层吸收,不会直接到达地面。
•紫外线在大气中的传播受水分子、氧气和臭氧的吸收、散射和折射影响。
•紫外线通过大气层后受到吸收和散射,地面上的紫外线会随时间、季节、纬度和海拔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紫外线的原理•紫外线的波长较短,能量较高,可通过特定的材料和装置进行分离和利用。
•紫外线通过电磁辐射,传递能量给物质,导致物质发生光化学反应或产生电子等。
•紫外线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电离作用、光催化作用和光化学过程。
4. 紫外线的应用领域4.1 医疗领域•紫外线可用于医疗消毒、治疗皮肤病、疗光等。
•UVC紫外线具有强烈的杀菌能力,可用于病房、手术室等场所的空气和表面消毒。
•UVA和UVB紫外线可用于治疗白癜风、银屑病等皮肤病。
•紫外线光疗仪器可用于病理诊断、药物筛选等医学研究。
4.2 工业领域•紫外线可用于半导体工业中的曝光和光刻制程。
•紫外线可用于光固化领域,如固化油墨、涂料、胶水等。
•紫外线可用于无损检测、材料表面处理等工业应用。
4.3 生物科学研究•紫外线可用于核酸和蛋白质的电泳分析。
•紫外线可用于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荧光染色、细胞光照和活性检测等。
•紫外线可用于基因工程的PCR扩增、DNA测序等。
4.4 紫外线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紫外线可用于空气质量监测,检测臭氧浓度。
•紫外线可用于水体和土壤监测,检测有机物、细菌和微生物等。
5. 紫外线的安全问题•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导致皮肤晒伤、皮肤癌和眼睛病变。
•应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紫外线下,尤其是中午的阳光强度最高时。
紫外线

紫外线,英文名Ultraviolet ray或(Ultraviolet radiation,简称UV,是由德国科学家里特发现的,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0—400nm(纳米)辐射的总称。
紫外线的波长愈短,对人类皮肤危害越大。
短波紫外线可穿过真皮,中波则可进入真皮。
紫外线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波,波长范围为100-400nm(纳米)存在于光谱紫外线端的外侧,故称之为紫外线,依据不同的波长范围,被割分为A、B、C三种波段,其中的C 波段紫外线波长在240-260nm之间,为最有效的杀菌波段,波段中之波长最强点是253.7nm。
自然界中的紫外线主要由太阳发出的,按照波长不同分为UVA、UVB、UVC三个波段;UVA是生活紫外线,波长范围315-400nm,可透过窗户玻璃和云层射入人的肌肤;UVB是户外紫外线,波长范围280-315nm,人们在室外活动时直接射入皮肤。
没有被臭氧层吸收掉的UVA和UVB会照射到地球表面,给我们的肌肤带来伤害。
UVC是紫外线C波段波长范围为在200-280nm之间,自然界中太阳发出的紫外线C 段几乎全部被高层大气的臭氧层过滤掉了。
UVC能够穿透微生物和人类细胞并对细胎中的DNA造成损伤,正是利用VUC的这这一点特性,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灭活消毒。
UVC最有效的杀菌波段,波段中之波长最强点是253.7nm。
紫外线按照波长划分为四个波段:UVA波段,波长320~400nm,又称为长波黑斑效应紫外线。
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以及塑料。
日光中含有的长波紫外线有超过98%能穿透臭氧层和云层到达地球表面,UVA可以直达肌肤的真皮层,破坏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将我们的皮肤晒黑。
360nm波长的UVA紫外线符合昆虫类的趋光性反应曲线,可制作诱虫灯。
300- 420nm 波长的UVA紫外线可透过完全截止可见光的特殊着色玻璃灯管,仅辐射出以365nm为中心的近紫外光,可用于矿石鉴定、舞台装饰、验钞等场所。
关于紫外线的知识

(一)紫外线的由来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耳在三棱镜光谱的红光端外发现了不可见的热射线——红外线。
德国物理学家里特(Ritte)对这一发现极感兴趣,他坚信物理学事物具有两极对称性,认为既然可见光谱红端之外有不可见的辐射,那么在可见光谱的紫端之外也一定可以发现不可见的辐射。
终于在1801年的一天,当时他手头恰好有一瓶氯化银溶液。
人们当时已知道,氯化银在加热或受到光照时会分解而析出银,析出的银由于颗粒很小而呈黑色。
里特(Ritte)就想通过氯化银来确定太七色光以外的成份,他用一纸片醮了少许氯化银溶液,并把纸片放在白光经棱镜色散后七色光的紫光的外侧。
片刻后,他果然在纸片上观察到醮有氯化银部分的纸片变黑了,这说明纸片的这一部分受到了一种看不见的射线照射。
里特把紫光外附近的不可见光叫做“去氧射线”以强调是化学反应。
不久之后,这个名词被简化为“化学光”,并且成为当时广为人知的名词。
直到1802年,化学光最终更名为“紫外线”,目前这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二)紫外线的分类太线分为X线、X光、紫外线、可视光线、红外线等五种,其中到达地球表面的光线为紫外线A,B,可视光线及红外线,但对人体最有影响、最有害的是紫外线,紫外线是位于日光高能区的不可见光线,它的简称为UV。
依据紫外线自身波长的不同,可将紫外线分为三个区域,即短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和长波紫外线。
短波紫外线:简称UVC,是波长200-280nm的紫外光线。
短波紫外线在经过地球表面同温层时被臭氧层吸收。
不能达到地球表面,对人体产生重要作用。
因此,对短波紫外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波紫外线:简称UVB,是波长280-320nm的紫外线。
中波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生理作用。
此类紫外线的极大部分被皮肤表皮所吸收,不能再渗入皮肤部。
但由于其阶能较高,对皮肤可产生强烈的光损伤,被照射部位真皮血管扩,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
长久照射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皮肤老化,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
关于紫外线的知识

(一)紫外线的由来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在三棱镜光谱的红光端外发现了不可见的热射线——红外线。
德国物理学家里特(Ritte)对这一发现极感兴趣,他坚信物理学事物具有两极对称性,认为既然可见光谱红端之外有不可见的辐射,那么在可见光谱的紫端之外也一定可以发现不可见的辐射。
终于在1801年的一天,当时他手头恰好有一瓶氯化银溶液。
人们当时已知道,氯化银在加热或受到光照时会分解而析出银,析出的银由于颗粒很小而呈黑色。
里特(Ritte)就想通过氯化银来确定太阳光七色光以外的成份,他用一张纸片醮了少许氯化银溶液,并把纸片放在白光经棱镜色散后七色光的紫光的外侧。
片刻后,他果然在纸片上观察到醮有氯化银部分的纸片变黑了,这说明纸片的这一部分受到了一种看不见的射线照射。
里特把紫光外附近的不可见光叫做“去氧射线”以强调是化学反应。
不久之后,这个名词被简化为“化学光”,并且成为当时广为人知的名词。
直到1802年,化学光最终更名为“紫外线”,目前这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二)紫外线的分类太阳光线分为X线、X光、紫外线、可视光线、红外线等五种,其中到达地球表面的光线为紫外线A,B,可视光线及红外线,但对人体最有影响、最有害的是紫外线,紫外线是位于日光高能区的不可见光线,它的简称为UV。
依据紫外线自身波长的不同,可将紫外线分为三个区域,即短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和长波紫外线。
短波紫外线:简称UVC,是波长200-280nm的紫外光线。
短波紫外线在经过地球表面同温层时被臭氧层吸收。
不能达到地球表面,对人体产生重要作用。
因此,对短波紫外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波紫外线:简称UVB,是波长280-320nm的紫外线。
中波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有一定的生理作用。
此类紫外线的极大部分被皮肤表皮所吸收,不能再渗入皮肤内部。
但由于其阶能较高,对皮肤可产生强烈的光损伤,被照射部位真皮血管扩张,皮肤可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
长久照射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皮肤老化,严重者可引起皮肤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光(200-700nm) 的吸收特性和吸收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 析方法。 仪器结构: 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 信号显示装置
特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准确度高、用途广泛
一、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
光
电磁波
辐射能
ν =c/λ
E=h ν
E=h ν=hc/ λ
结论: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 (eV)波长越短,能量越高 波长越长,能量越低
紫外及可见光区的波长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Λ(nm) 200 300 400 500 600 760 Ε (eV) 6.20 4.13 3.10 2.48 2.07 1.63
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那么促使分子发生红移或蓝移的因素有哪些呢?
1)共轭体系的存在----红移
如 CH2=CH2 的 - * 跃迁, max=165~200nm;而 1,3- 丁二烯,
max=217nm
2)异构现象:使异构物光谱出现差异。
如 CH3CHO 含水化合物有两种可能的结构: CH3CHO-H2O 及
不同物质结构不同或者说
其分子能级的能量 ( 各种能级 能量总和 ) 或能量间隔各异, 因此不同物质将选择性地吸收 不同波长或能量的外来辐射, 这是UV-Vis定性分析的基础。 定性分析具体做法是让不
同波长的光通过待测物,经待
测物吸收后,测量其对不同波 长光的吸收程度 ( 吸光度 A), 以吸光度 A 为纵坐标,辐射波 长为横坐标作图,得到该物质 的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据吸 收曲线的特性 ( 峰强度、位置 及数目等)研究分子结构。
真空紫外区;
-* 和-*跃迁:尽管所需能量比上述-*跃迁能量小,但波长仍处于
真空紫外区; n-*:含有孤对电子的分子,如H2O(167nm);CH3OH(184nm);CH3Cl (173nm);CH3I(258nm);(CH3)2S(229nm);(CH3)2O(184nm) CH3NH2(215nm);(CH3)3N(227nm),可见,大多数波长仍小于
部分吸收(Ia),未被吸收的光将透过待测物溶液以及通过散射(It)、
简化为
I0=Ia + It +I r I0=Ia + It
因此,在样品测量时必须同时采用参比池和参比溶液 扣除这些影响!
透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光度 (Transmittance),用T表示:
T=It / I0
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称吸光度 (absorbance)
说明 光辐射由待测物产生 电磁辐射与待测物作 用后产生的变化
四种电学特性的测量
多组份同时分离分析 四种混合特性
热重分析;差示扫描;差热分析;热导分析 活化分析(如中子活化) ;同位素稀释法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
生非连续谱。因此,分子的能量变化E为各种形式能量变化的总和:
ΔΕ ΔΕe ΔΕv ΔΕr
其中Ee最大:1-20 eV; Ev次之:0.05-1 eV; Er最小:0.05 eV 可见,电子能级间隔比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隔大1~2个数量级,在发 生电子能级跃迁时,伴有振-转能级的跃迁,形成所谓的带状光谱。
化;
c)溶剂的影响:对待测物生色团吸收峰强度及位置产生影 响;
d)胶体、乳状液或悬浮液对光的散射损失。
2. 仪器因素 仪器因素包括光源稳定性以及入射光的单色性等。 a)入射光的非单色性:不同光对所产生的吸收不同,可导致测定偏差。 假设入射光由测量波长 x 和干扰 i 波长组成,据 Beer 定律,溶液对在 x和 i 的光的吸光度分别为:
一、分子吸收光谱的形成
1. 过程:运动的分子外层电子--------吸收外来辐射------产生电子能级跃迁----分子吸收谱(量子化特性)。
I0 It M h M* h
2. 能级组成:除了电子能级(Electron energy level)外,分子吸收能量将伴随
着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即同时将发生振动 (Vibration) 能级和转动 (Rotation) 能级的跃迁!据量子力学理论,分子的振-转跃迁也是量子化的或者说将产
h M n Lb M ( n1) L( b1)
Fe SCN Fe SCN
max 较大 (104以上),可用于定量分析。
3
h
2
2. 配场跃迁(Ligand field transition)
过渡元素的 d 或 f 轨道为简并轨道(Degeneration orbit),
物质吸收光时产生基态至激发态的跃迁,只有当入射光的能量与吸光
物质的基态和激发态间的能量差相等时才会被吸收
不同物质结构不同或者说其分子能级的能量(各种能级能量总和)或能量间 隔各异,因此不同物质将选择性地吸收不同波长或能量的外来辐射,
这是UV-Vis定性分析的基础。
定性分析具体做法是让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待测物,经待测物吸收后, 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 (吸光度 A),以吸光度 A为纵坐标,
200nm,处于近紫外区。
以上四种跃迁都与 成键和反键轨道有关( -*, - *, - *和 n-
*),跃迁能量较高,这些跃迁所产生的吸收谱多位于真空紫外区,因
而在此不加讨论。
只有 -*和n-*两种跃迁的能量小,相应波长出现在近紫外区甚至 可见光区,且对光的吸收强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当与配位体配合时,轨道简并解除,d 或 f 轨道发生能级分 裂,如果轨道未充满,则低能量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外来能量 时,将会跃迁到高能量的 d 或 f 轨道,从而产生吸收光谱。 吸收系数 max 较小 (102),很少用于定量分析;多用于研 究配合物结构及其键合理论。
d 轨道电子云
分布及在配场下的 分裂示意图
特性 光发射 光吸收
光散射 光折射 光衍射 光偏转 电位 电 荷 电 流 电 阻 色谱分析 电 泳 质量/电荷 重量分析;质谱分析 反应速率 动力学方法
热性质 放射性
仪器方法 发射光谱(X-射线;紫外可见;电子;Auger) ;荧光;磷光和冷光(X射线;紫外可见) 分光光度法(X-射线;紫外可见;红外) ;声光光谱;核磁共振;电子 自旋共振光谱 浊度法;拉曼光谱 折光分析;干涉法 X-射线和电子衍射光谱 旋光分析;旋光性色散分析;圆振二向色性分析 电位分析 库仑分析 电流分析法;极谱分析 电导分析 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
无机物分子能级跃迁
一些无机物也产生紫外 - 可见吸收光谱,其跃迁类型包 括 p-d 跃迁或称电荷转移跃迁以及 d-d, f-f 跃迁或称配场跃
迁。
1. 电荷转移跃迁 (Charge transfer transition) 一些同时具有电子予体(配位体)和受体(金属离子)的无机 分子,在吸收外来辐射时,电子从予体跃迁至受体所产生的 光谱。
2. 几个概念: 生色团(Chromogenesis group): 分子中含有非键或 键的电子体系,能吸收外来辐射时并引起n-* 和-*跃迁,可产生此类跃迁或吸收的结构单元,称为生色团。 助色团(Auxochromous group) : 含有孤对电子,可使生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提高吸收强 度的一些官能团,称之为助色团。 红移或蓝移(Redshift or blueshift): 在分子中引入的一些基团或受到其它外界因素影响,吸收峰向长 波方向(红移)或短波方向移动(蓝移)的现象。
5)pH值:红移或蓝移
苯酚在酸性或中性水溶液中,有210.5nm及270nm两个吸
收带;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分别红移到235nm和 287nm(p-
共轭).
6)溶剂效应:红移或蓝移 由n-*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增加,形成 H 键
的能力增加,发生蓝移;由-*跃迁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
极性增加,激发态比基态能量有更多的下降,发生红移。 随溶剂极性增加,吸收光谱变得平滑,精细结构消失。
CH3CH(OH)2; 已烷中,max=290nm,表明有醛基存在,结构为前 者;而在水溶液中,此峰消失,结构为后者。
3)空间异构效应---红移
如CH3I(258nm), CH2I2(289nm), CHI3(349nm)
4)取代基:红移或蓝移。
取代基为含孤对电子,如 -NH2、-OH、-Cl,可使分子红移; 取代基为斥电子基,如-R,-OCOR,则使分子蓝移。 苯环或烯烃上的H被各种取代基取代,多产生红移。
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2 吸收光谱的测量-----Lambert-Beer 定律 2.3 紫外-可见光度计仪器组成 2.4 分析条件选择 2.5 UV-Vis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UV-Vis方法是分子光谱方法,它利用分子对外来辐射的吸收特性。 UV-Vis涉及分子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光谱区在160~780nm. UV-Vis主要用于分子的定量பைடு நூலகம்析,但紫外光谱(UV)为四大波谱之一,是鉴定 许多化合物,尤其是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定性工具之一。
辐射波长为横坐标作图,得到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据吸收
曲线的特性(峰强度、位置及数目等)研究分子结构
吸收曲线(定性依据) 最大吸收波长(峰) 最小吸收波长(谷) 肩峰 末端吸收
-胡罗卜素
咖啡因
几种有机化合物的 分子吸收光谱图。
阿斯匹林
丙酮
二、分子吸收光谱跃迁类型
有机分子能级跃迁
1. 可能的跃迁类型 有机分子包括:
成键轨道 、 ;
反键轨道 *、* 非键轨道 n
oo C O o o
= = o=n
各轨道能级高低顺序: n**; 可能的跃迁类型:-*;-*;-*;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