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南婚俗看女性地位_朱志杰
闽南漳州的婚嫁习俗

闽南漳州的婚嫁习俗一、常规婚嫁古时,漳州的婚嫁基本按传统的“六礼”进行。
曾任漳州知州的朱熹主张删简古礼,清代漳州宿儒蔡世远谓“吾闽昏(婚)礼由纳采、纳币、请期而亲迎”。
可见其时已将六礼中的“问名”并入“纳采”之中,并将“纳吉”与“纳征”合而为“纳币”。
据蔡氏所辑《朱子家礼》,婚礼的程序为:“将昏,主人告于祠堂,遂以酒醮其子而诫之,子受酒跪听训诫……”此当为诗书之家所设。
民间嫁娶较侧重于物质形式,礼俗极繁复,而且地区差别很大。
(一)议婚议婚相当于古代的“纳采”和“问名”。
旧时,漳州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
媒人是议婚阶段的关键人物。
1.探家风:又称“摆家风”、“踏家风”。
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女方对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并摸清其经济状况。
2.求庚:男方备名帖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
女方同意提亲就会收下礼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一般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
3.合婚: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臵于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后将女方的庚帖在供桌的香炉下放臵三天。
在此期间如人畜平安,无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类情事,就可以说是“三日圆”或“三日好”。
三天后请算命先生“合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
旧时,女儿出生后,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伪造一个旺夫、旺家、财库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谚云:“男命无假,女命无真”。
合婚一事纯粹是自欺欺人。
若双方命理配合,男方就把自己的庚帖并备礼饼、红包送给女方。
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着装礼饼和红包钱的红漆竹篮,到女家后从大门直上厅堂,将红篮摆到供桌上,告知女方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后代求婚。
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后拆帖,亦请算命先生合婚。
4.相亲:合婚之后,双方各备礼品,先后由媒人陪长辈前往对方家中相亲。
浅谈闽南婚俗

浅谈闽南婚俗作者:林清潮傅秀莲来源:《寻根》2021年第04期一民俗是民族文化長期积淀的成果。
因此,它影响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同一种民俗,其礼仪程序和习惯,都是不一样的。
本文就闽南地区的婚俗简述如下。
古有“大登科、小登科”之说,“小登科”即指娶妻。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结婚与金榜题名共举,足见其于人生的重大意义。
“亲迎”为婚礼的重点。
然而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
漳州地区历来不强调新郎亲自迎娶新妇,“乡俗间有不亲迎者”,通常是请“好命人”(福分大的人)代为上门迎接新娘。
新娘出阁仪式烦复,各个地区也不尽相同。
闽南地区一般都有专门主持嫁女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
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新娘在迎娶之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沐浴,换上婚衣。
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并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
”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着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倒置的米斗上(以竹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
”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
这种仪式叫“上头”,也就是古代的“笄礼”。
大约从清代开始,泉州人就把男子“冠礼”、女子“笄礼”推移至结婚成家之时。
女子进行“笄礼”仪式,男子亦进行“冠礼”:先在厅堂当中,设交椅、几案,陈梳、篦于案上。
交椅前置竹制小椅,案前置火炉。
届时,冠者端坐于交椅上,双足踏在小竹椅上,由预先请来的族中少年执梳,栉发三下,送嫁姆在旁“念四句”,另一人到案前举帽子为之戴上。
冠者起立,至祖龛前拜祖毕,执事人设父母两座于堂中,父母受冠者四拜;后依次见伯、叔、姆、婶及宗人之尊属,行两拜礼;复以次两拜姑、兄、嫂、姐,俱答拜;弟、妹则两拜见冠者,冠者亦答拜。
“上头”仪式之后,女方父亲以帕(俗称乌巾)蒙其面,送嫁姆引导新娘上轿。
泉州地区迎娶都在白天,所以新娘都必须头蒙乌巾。
送嫁姆唱:“乌巾罩上头,新娘贤慧囝婿□(形容男子能干)。
浅析从传统节日礼仪透视女性地位

浅析从传统节日礼仪透视女性地位摘要:传统节日礼仪是透视女性情感及现实生活的一面窗口。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 以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为主线, 探讨节日礼仪中的性别差异, 旨在透析节日民俗是如何通过时间机制来维系性别分工以及平衡的。
这可以使我们更加合理、清晰地认识女性在节日礼仪中的角色和地位,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节日,礼仪,性别差异近年来, 性别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 各个学科围绕性别这个关键词, 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
与其他学科相比, 在民俗学方面, 关于女性的研究起步稍晚, 但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传统节日民俗是展现社会观念和民众生活的大舞台, 本文以具有时间刻度性的节日为切入点, 从文化解读的角度出发, 揭示传统节日中所体现的女性地位及性别身份意识。
纵观民俗学的整体研究, 关于节日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民俗事项的客观对象上, 往往忽略了民俗活动的主体参与者人。
然而, 民俗事项是由人代代传承下来的, 因此, 在民俗学研究中, 必须把人尤其是女性作为关注的焦点。
一、节日礼仪对女性的规约纵观中国的传统节日, 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不在少数, 花朝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都是与女性有关的节日。
在封建社会男本位思想统治下, 女性始终背负着"男尊女卑";的理论枷锁,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以女性为核心的节日, 其中包含了深层次的意蕴。
(一) 节日中女性神的世俗化从这类节日的起源上来看, 一类是与女性有关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 一类与女性的贞洁和贤淑敏惠相关。
通过这些节日达到对女性行为的规约和美好期待。
传统节日中的女性神大多被赋予真善美的美好形象。
有的被定型为普度众生、雍容慈祥的典范, 如碧霞元君会中的碧霞元君;有的被固化为贤淑敏惠的化身, 如嫦娥、织女;有的被标榜为恪守孝道、忠贞不渝的象征, 如曹娥、孟姜, 她们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或形象典范而存在。
在节日民俗礼仪中, 通过拜神仪式体现出来, 表达一种敬仰心理。
从传统妇女节日风俗看女性地位

CANGSANG从传统妇女节日风俗看女性地位许娟摘要古代妇女地位研究是妇女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而传统的妇女节日风俗是透视女性情感和现实生活的一扇窗口。
本文以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以囿于家庭舞台的古代妇女在缔结幸福婚姻,巩固家庭地位和提高家庭地位过程中的主要诉求为主线,从贯穿在传统妇女节日风俗中的乞爱情、乞巧慧和乞生育三大活动主题入手,把握古代妇女的卑下地位。
关键词传统妇女节日妇女地位男尊女卑女红专题研究风情各异、千姿百态的传统节日风俗是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现实生活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漫长的以“阴阳尊卑”学说为依据,以宗法秩序为准则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
一系列的以女性参与为主体的传统妇女节日,如三月三、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虽然也给苦难、悲凉的妇女历史增添了一丝个性和情感展示的亮色,却终究逃脱不了“男性中心”的色彩,“男尊女卑”的观念,通过传统妇女节日的乞爱情、乞巧慧、乞生育三个主题得到张扬和突现。
—、乞爱情与女性地位在以家庭关系为依托的宗法制度下,以“三纲五常”、“孝悌仁亲”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使广大妇女牢牢受制于“男外女内,主次分明”的禁网中,家庭成为女性生活的主要舞台,构建家庭的婚姻缔结成为女性关心的头等大事。
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准则的封建社会,轻婚恋,轻人性,男婚女嫁采取父母包办的形式,广大女性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利,婚姻往往不幸福。
因此,乞爱情,渴望幸福的婚姻成为广大女性节日诉求中的第一主题。
1.从时间契机上看,传统的妇女节日为恪守封建礼教,整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性提供了男女相识的有限机会,是女性人身不自由的反衬。
受种种封建礼仪的重重束缚,青年女性们往往被紧锁深闺,严守男女之大防,已婚女性也很少抛头露面。
惟有在特定的妇女节日中,妇女们才可以得到短暂的人身自由,上街出游。
如元宵节,据《西京杂记》载:“西都京师街衢,有金吾晓瞑传呼,以禁夜行。
闽南民间风俗研究

闽南民间风俗研究随着时期的进展,在那个信息化的世界中显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奇的事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因此,咱们常常会发觉有些人疯狂地追赶哪些新奇的事物,忽略了存在于咱们身旁的,富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作为一个闽南人,一个晋江人,咱们应该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比如南音、嗦啰嗹、拍胸舞等等,还有闽南地域的婚俗、丧葬。
但是现实生活中咱们往往看到人们痴迷地追捧日剧韩剧,却对闽南风俗一无所知,因此咱们组对闽南风俗做了研究,希望能更深地了解风俗的内涵。
这次研究,咱们对闽南婚俗、丧葬,和春节、端午等节日进行了研究,另外粗略了解了闽南地域一些禁忌。
(一)婚俗部份程序(二)1.定亲(三)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
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物送到女家作为定聘。
礼物一样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荖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和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四)2.行聘(五)又称“提聘”或“送大定”。
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
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摃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
其中礼饼、摃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信,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
另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
有些地址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六)3.出阁(七)新娘出阁仪式繁复,而且各县(区)各不相同。
清朝,闽南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
各地都有专门主持这种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
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4.上头5. 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洗澡,换上婚衣。
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来,边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
”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着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大筊□(音俩)(以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内倒置的米斗上,一边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
闽南嫁娶风俗

闽南嫁娶风俗篇一:闽南的结婚是什么样的一个风俗闽南的结婚是什么样的一个风俗!订婚风俗吧,主要看你是哪儿人了,如果你也是闽南人,那么就由双方父母相互商量一下就可以了定下了。
订婚时男方需要送金银手饰2至4套,(项链、手链、戒指)及金手琢两对,情侣表一对,聘礼(先谈判好了再给)一个箱子,内装日用品(口红、沐浴露、洗发水、睡衣、内衣等日常小用品,及聘礼费手饰),男方另带亲朋好朋若干带着箱子及四种糖果(或者更多)到女方家,女方接受礼品后要办订婚酒食宴请男方并约定结婚日期。
结婚就是由订婚时约定的时间进行。
如果是婚俗,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和厦门,都说闽南话,风俗习惯也相近。
嫁娶婚俗至今都已简化。
但有趣的婚俗仍流传民间。
这里只谈新婚到婆家的一些礼仪。
带路鸡新娘出嫁,有一对陪嫁的带路鸡一同到婆家。
新娘迎入洞房,媒人或大姑大嫂就把公鸡母鸡放进床铺下。
然后,拿一把大米撒在地上,嘴里咕咕地招呼,看哪只先走出来。
公鸡先出来,大家都高兴地说:“头胎一定是生男的”。
如果是母鸡先出来,她们忙转口气说:“鸡母先出来也好。
先生姐姐,再招弟弟”。
所以,头胎生女孩,有的就名“招弟、来弟、牵弟、也好”等等。
闽面地区方言弟与治同音,就变成了“招治”了。
从名字反映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
掀巾新式婚礼随着社会进步逐渐流行,但许多家庭仍沿用掀头巾的习俗。
头巾长五尺,有红绸的,有黑绸的,绸巾盖在新娘头上,前短后长。
新娘进房举行掀巾礼。
长辈在掀巾前说句吉利话:“从前掀到后,两人吃到老老老!”掀巾开始,新郎有左手捏巾角,右手拿折扇,很快地把头巾掀掉,把头巾一端踩在脚下,表示要妻子服贴归他管,任他差使。
其实,新郎掀巾前新娘已做好准备,手伸在背后,抓住绸巾,用食指缠一圈捏紧,不让新郎踩头巾。
掀巾一瞬间,任何一方疏忽,就达不到目的。
也可能出现新郎新娘各抓住一端,互不相让,扯来扯去,出现喜事中的小风波。
这时,大姑大嫂就出面做“公亲”,随口赞扬:“翁赘某也赘(夫妻都有才能),一人揪一头,翁掌家势,某管内头”。
闽南语嫁女儿风俗

闽南语嫁女儿风俗1. 介绍嫁女儿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婚嫁习俗之一。
闽南地区作为中国华南沿海地区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闽南地区,嫁女儿是一项重要的仪式,承载着家族的荣誉和希望。
本文将深入探讨闽南语嫁女儿风俗的各个方面。
2. 婚嫁仪式在闽南地区,嫁女儿的婚礼通常会分为三个环节:迎亲、娶亲和送亲。
迎亲迎亲是指新郎一方前往新娘家庭迎接新娘的仪式。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和其亲友团队会带着嫁妆和聘礼前往新娘家中。
参与迎亲的男方亲友通常会携带象征吉祥如意的礼品,比如糖果、红包等。
娶亲娶亲是婚礼的重要环节,是正式完成婚姻登记的时间点。
在娶亲仪式中,新娘会接受来自新郎和他的家族的祝福,并向祖先行鞠躬致敬。
之后,新郎会将新娘抱起,并共同踏进新房。
送亲送亲是指新娘离开父母家、随夫家生活的仪式。
在送亲仪式中,新郎和他的家族会为新娘送行,表达对新娘和她的家庭的感激之情。
随后,新郎和新娘会离开新娘家庭,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3. 服饰习俗在闽南语嫁女儿风俗中,婚礼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习俗。
新娘婚纱在嫁女儿的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着特制的婚纱。
闽南地区的新娘婚纱多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和吉祥。
婚纱通常由华丽的红色绸缎制成,上面装饰有金丝绣花和珠宝,使得新娘更加美丽动人。
新郎礼服新郎的礼服也有一定的规定。
通常,闽南地区的新郎会穿着一件称为“潮服”(Cháu-hū)的传统礼服。
潮服是一种中式长袍,颜色多为黑色,上面镶嵌有金色花纹。
这种礼服寓意着新郎的身份地位和家族荣誉。
4. 饮食习俗在闽南语嫁女儿风俗中,饮食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婚宴上的食物通常是精心准备的,代表着对新人美满婚姻的祝福。
土楼饭闽南地区以土楼闻名,土楼是建筑与文化的结合体,也是嫁女儿风俗中的重要元素。
土楼饭是一道由土楼妇女烹饪的传统菜肴,通常包括米饭、炖汤、蔬菜、鱼肉等。
这道菜肴承载着土楼妇女的心意和祝福。
鲍鱼翅嫁女儿的婚宴上不可或缺的菜肴之一是鲍鱼翅。
闽南习俗 母舅坐大位

闽南习俗母舅坐大位古早与现今对母舅,是非常尊重的,在婚丧礼俗中,母舅是重要人物。
民间俗谚《天顶有天公,地下母舅公》,这句俗谚语,而沿海乡村还一说,《天顶有天公,海底龙王公,人间人情母舅公》,意思是说天上最大的是天公祖(玉皇上帝),而人间则是母舅最大。
古早与现今丧俗,倘若是母亲逝世,则外甥需报外家,也是母亲的娘家,这得等待舅舅来观察之后才可入殓。
所以才有俗谚说《死查甫扛去埋,死查某等外家来》或是《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等母舅来》因为出嫁的姊妹,如果是被虐待而死,那就有好戏看了,母舅有权责骂或痛打外甥,或不允许盖棺下葬等事,让男家向母舅禀告详细后,母舅才会同意自己的姊妹来入殓,而封钉也需母舅来,此是有关母舅在白事的礼俗。
母亲娘家的兄弟,也就母舅,不在了或因故无法前来,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母亲娘家的兄嫂、外甥、甥孙等,须通知他们,也须待他们来到之后才能进行,这俗称「押姑婆」,这是白事的母舅礼俗。
而红事就是嫁娶了,有人问母舅帖,是给男方的母舅还是女方的母舅,答案是男方的母舅!!为何?也因外甥娶某,男方母舅为尊,外甥女嫁尪,母舅为卑,所母舅帖则是给男方母舅。
嫁外甥女母舅添嫁粧的镜台和金饰,但结婚是男方的场,大位则是男方母舅。
当母舅的自家姊妹娶媳妇,外甥娶老婆,母舅也是一样是最大。
传统外甥得呈上母舅帖去邀请母舅。
母舅的囍帖是十二版,所谓十二版是一张红纸折成的十二版页,这是有最高的礼数。
上头须书写有关邀请母舅的字句,早期都需自取红纸笔墨自行书写,或是托人代笔,现今则有印刷好的,只需自行添些空格的就可,这就不再叙述。
外甥须在婚礼前一个月或是婚礼前一两个礼拜,与父母或母亲回娘家,通知母舅喜讯,通常外甥除了带母舅帖,还会准备礼品,其中会有汤圆料,来母舅家让亲戚们来搓汤圆煮汤圆吃汤圆,沾沾喜气,也宣布外甥要结婚的喜讯,外甥会用汤圆祭祀母舅家的祖先,这感恩母亲娘家的恩情,因先人代代传,传至母亲也才有他,这拜母亲娘家祖先称《拜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204228[作者简介]朱志杰(1980-),男,福建平和人,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① 人们习惯与用数字排列来表达事物的重要性。
“第二性”即排在“第一性”后面的、比较弱的、比较次要的性别。
从闽南婚俗看女性地位朱志杰(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在闽南婚俗中有许多体现女性地位的形式和内容。
过去,无论是主流的闽南风俗,还是非主流的闽南风俗,女性在婚姻中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闽南婚俗的流传,有其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小环境的因素。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闽南婚俗呈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闽南当地女性的地位也随之在改变。
[关键词]闽南;婚俗;女性地位[中图分类号]G 9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330(2009)0420132203 由于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结构特征的限制,女性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第二性的,甚至也有女性自己认为她们也是第二性的①。
闽南的婚姻习俗在过去(建国前)和现在(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些不同中,我们可以窥视当地女性地位在其中的变化。
一、主流闽南婚俗中的女性地位1.从主流婚姻习俗的整体形式看闽南的传统婚俗实源自周礼规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些程序。
虽然六礼的具体内容在闽南不同的地区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如有些地方某些程序合并在一起了),但闽南传统婚姻的程序基本上都是依上而行的。
其中“纳采”就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去小礼物,以示求亲,按俗话说,可称之为说媒。
“问名”就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问清楚女子的姓氏和生辰八字(即女子的出生年月和时辰)后,请阴阳先生或地方神灵推算是否有冲突,是否相合。
只有相合的才可进一步提亲(纳吉)。
“纳吉”就是在确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相合后,男方带礼物到女方家报喜,正式提亲。
“纳征”就是送彩礼、嫁妆。
“请期”就是男方选个良辰吉日,然后通知女方并征求女方意见。
“亲迎”就是男方正式迎娶新娘。
从上面程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所有的程序中,男方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女方则处于被动地位。
这样的婚姻往往会造成双方的结合只不过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忽视甚至不谈男女双方的个人意愿。
闽南话里有“父母主婚,芋横(芋头杆)菜尾(酸菜)也要吞”的谚语,就生动地反映了女性在婚姻中处于任人摆布地位的事实。
在男人可以休妻纳妾的时代,女性在这样形式的婚姻里能否得到幸福也就可想而知了。
2.从主流婚姻习俗的具体细节看过去,在闽南的一些地方,新娘子上轿前,要举行“上头”仪式,即让一个中年妇女用一双筷子在新娘子脸上各部位比划,叫“贵面”。
每划一个部位,则要念四句,如“第四贵(划)你鼻中鞍(鼻梁),荫你夫君早做官。
今夜子婿床中伴,早生贵子心喜欢”;“第六贵嘴边,今夜好团圆,十月生后生(儿子),勤俭春(剩)大钱”。
到头发抹麻油时,也要念:“麻油滑,麻油黑,近年来,明年生乾埔(男孩)”。
[1](P 84)新娘到新郎家时,由一男童(注意是男童)双手捧着茶盘,上放两粒柑桔,迎接新娘下轿(车),以示结婚大吉,新娘进入新郎家的门槛时,男方要请一位族中年长、子孙齐全、德高望重的老妇女在门槛外烧把稻草,让新娘跨过去,口里念到,“跨火烟,年年春,阁年抱个查埔(男的)孙。
”[2](P 42)在闽南的其他一些地方,如用轿子迎娶新娘时,则时辰一到,新郎手拿一把扇子打轿子,同时又用脚踢轿门附近,然后轿夫才打开轿门,并且念“四句”吉利的话,内容如“今着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
新娘新婿入房内,生子生孙做秀才。
”[3](P 52)在婚宴的糖果中,常备有花生,红枣,或者在婚宴的菜肴里常会有花生、莲子、红枣汤。
这些都被用来寓意早生贵子。
在婚宴中,亲朋好友的祝酒词里,最常听见的话中就有“早生贵子”。
在婚宴上,男方宴请的亲朋好友中,由舅舅(即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如新娘没有哥哥或弟弟,则可由堂弟或其他男性替代)坐宴桌的首席。
结婚当晚,要让男童在婚床的新被席上打滚,即使男童溺尿也不介意,因为这在闽南用闽南语说叫“翻床铺,生查铺(男孩)”。
婚后的第二天有个“出厅”的礼仪,即新娘走出大厅向公公婆婆敬茶,公公婆婆坐在椅子上,新娘和新郎端着茶盘、两杯甜茶准备走向公公婆婆。
此时,大姑或大嫂就先开口说:“新娘请出厅,阿爸阿母的话你要每回听。
”“阿爸阿母的话你要每句听”即反映了人们希望新娘顺从男方父母的愿望,也同时反映了当时新娘在男方家中须受人差遣的事实。
231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3.从主流婚姻禁忌看过去,在闽南的某些地方流传这样的谚语:“断掌查埔做相公,断掌查某守空房”。
在此“断掌”指的是手掌上的纹路从做到右有一条很深的沟,犹如从手掌中间把手掌切断一般。
手掌纹路像这样的女子被认为命中注定要克死丈夫。
故而,此谚语的意思是“手有断掌纹路男人当大官,而手有断掌纹路的女人会克死丈夫。
”由于这样谚语的流传,那些不幸有那样手纹的女子即便是嫁出去了,一旦被发现就会被退婚的。
在闽南的有些地方,迎娶新娘到家门口时,需拿个画有八卦图案的米筛将新娘的头部罩住,然后才能把新娘带入男方家里。
人们将这样的米筛称为“八卦米筛”。
过去认为,新娘易遭鬼怪邪气缠身,从而给男方家庭带来很多不幸。
据说这样绘有八卦图案的“八卦米筛”可以抵挡和消除新娘带来的煞气。
在新郎和新娘结婚后的一段时间里,新郎家里如果发生一些不吉利的事情,比如牲畜突然死亡,家人生病等等;人们往往会怪罪于新娘,认为是她带来了晦气。
从上可看出,女性俨然成了招惹是非的麻烦制造者。
女性受歧视的地位因而昭然可见。
二、非主流闽南婚俗中的女性地位1.童养媳抱养童养媳的情况可能有多种。
抱养童养媳人家大多家境困难,所以从小就抱养媳妇,等其长大了给自己的儿子当媳妇,这样可省下一大笔钱,同时抱过来的童养媳渐渐长大可为家里增加劳动力。
有些家庭抱养童养媳纯粹是想为家中增加一个劳动力。
有些则是因为结婚多年未能生育,便抱养一个女儿来“招弟”。
对于把女孩送给别人养的家庭而言,有的是由于女孩生得太多,自己无力抚养。
有的是由于相信算命,认为这女孩的命跟家长相冲,因而必须送给别人抚养。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抱养方还是从送养方看,女性都处于受人支配的地位。
女性在那种情况下,受到歧视,受到虐待也就不是新闻。
2.丧偶再婚旧时,闽南的人们在再婚问题上采用的是双重标准。
男人丧偶再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丧偶的女人再嫁则备受歧视。
根据闽南的风俗,丧偶的男人如要再娶,则必须在埋葬亡妻之前,手持雨伞,肩扛包袱,装着要出远门的样子,然后从亡妻的棺材上跳过,嘴里还得念:“跳过棺,走过番(下南洋)”或“我去过番”或“我要回唐山”(自南洋归国),然后再跳过一个火堆。
人们认为这样,他亡妻的鬼魂就不会回来为难他。
对此,还有个闽南语谚语“跳棺走过关,挑火没事尾”。
妇女若丧夫根据旧俗是要守寡终身的。
若要改嫁则需先征得原婆家同意。
同时,新婆家还得满足原婆家的要求,写成婚书。
寡妇改嫁前要先回娘家,临行前要将亡夫的灵牌翻转,或者用布将其蒙起来,以免鬼魂跟着她为难她。
娶寡妇须在晚上,且不能走正门,只能由后门进出,不举行婚礼。
邻居们知道了也会关门闭户,以免招惹鬼魂。
再嫁的寡妇要在十字路口处跳火而过,并预先用稻草做个替身,然后将其烧掉。
再婚风俗虽然都具有很浓烈的封建迷信味道,但由其繁简及其人们对丧妻再娶和丧夫再嫁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
3.冥婚冥婚亦叫“配阴亲”,主要是指为那些已经死去了的男女举行婚礼。
冥婚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为双方都死去的人结婚。
如有些家庭有未婚子女夭亡,数年后,其家长认为他该到了结婚年龄,便寻找同样夭折适龄的异性的家庭,达成协议,让这对男女“结婚”。
第二种是“娶鬼女”。
昔日,在闽南人的观念中,夭折女子的亡魂没有人祭祀的话,就会到娘家捣乱,让他们发生灾厄。
但只要让她的牌位出嫁,有人祭祀他,就算其丈夫再娶新妻,也没关系。
所以,为人父母者多数都要让其亡女出嫁,以解决夭折女子不能由娘家祭祀的问题。
[4](P 136)第三种叫“抱主拜堂”婚。
这种冥婚主要是指由于闽南人重婚约,订婚后一方死亡,婚礼还是继续进行的风俗。
如果死亡的是女子,男子则先迎娶其牌位,后可再娶。
如果死亡的男子,女方一般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不办冥婚仪式,留在娘家里终生守寡。
一种是在男子入葬前,举行冥婚仪式,嫁过去留在“亡夫”家守节。
由上述冥婚中的“娶鬼女”,我们知道闽南人为死去的女子办婚礼并非出于对女儿的疼惜或怀念,而是怕其亡魂回家捣乱。
而“抱主拜堂”则折射出男性的霸道:一样是失去未来的配偶,但却只许男性再娶,而不愿女性再嫁。
女性那种受歧视,被压迫的地位已在闽南人处理“人”与“鬼”两个世界的关系中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三、闽南婚俗产生的原因分析从总体上看,过去的无论是常规的,还是非常规的闽南婚俗,都体现了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的弱势、受支配的地位。
这种“重男轻女”的传统婚姻习俗,是过去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渗透在民间婚俗中的反映。
[1](P 84)这种遗风陋俗何以能长期流传?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1.大环境闽南虽主要指地处福建南部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但闽南的文化习俗势必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整个中国的文化风俗传统。
闽南的婚姻礼制主要沿袭周礼的“六礼”规定就很好地例证了这一点。
而从整个中国的大环境来看,中国从来都是一个“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社会。
妇女的地位从来都很低下。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封建统治者们推行的女性不许参加科举、仕途等制度就是严重歧视女性的。
无怪乎闽南许多地方族谱,明载父子相承为经,兄弟并列为纬,女子不能如谱,也不准进祠堂。
例如,同安《四安金柄黄氏家谱烦例》载:“男子现在者,必详其生平,以稽长幼之序;而于归人略,义在从夫者也”。
同安后仓《郭氏大宗重修族谱则例》说妇女因为“无关世系”,所以“一概不录”。
[1](P 85)这些无疑会反过来助长“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之风。
2.小环境闽南地处中国的沿海边疆,前靠海,背部靠山,多山多丘陵,开发相对比较晚,与内陆沟通较为不便,因而可以更好地保存北方人南迁带来的中原文化。
闽南特殊艰苦的地理环境助长了“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的蔓延生根。
由于环境的艰苦,男孩很早便可胜任于艰辛的劳作。
这无疑会使人们产生多生男孩以增强劳动力的想法。
比如,同安三面罗山,南襟大海,故海上作业是百姓生活的又一出路。
据《马巷厅志・风俗》载:“濒海者恃鱼盐为命,依山者以桑麻为业”。
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依山的群331第4期 朱志杰:从闽南婚俗看女性地位众,男耕女织,任劳任怨。
而沿海的百姓,则以鱼盐为利,《厦门志・风俗》记:“田少海多,民以海为田……鱼盐蜃甲之利,上裕课而下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