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大全
(21)杜鹏程,主要作品《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
(22)李季,主要作品有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长篇叙事诗《杨高传》。前者以信天游形式歌颂陕北人民的革命斗争,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3)杨沫,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和成长道路。
(24)曲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故事惊险紧张,富有传奇色彩。
(25)罗广斌、杨益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岩》。
(14)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二黑结婚》被茅盾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之一”;《李有才板话》被茅盾誉为“走向民族形式的里程碑”,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
(15)曹禺,原名万家宝,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10)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北京口语的运用,通俗而不乏幽默,形成了老舍的风格,也是“京味小说”的开创者。
(11)冰心,原名谢婉莹,着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用式诗句咏唱母爱、童贞、大海。散文也表现“爱的哲学”,被誉为“美文”的代表。
(3)叶圣陶,名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有《多收了三五斗》、《夜》等,童话集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4)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现代杰出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之一。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背诵整理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背诵整理版)

1、: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岩》;短篇小说——茹志鹃革命现实题材:赵树理、柳青诗人:闻捷、贺敬之散文:杨朔2、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讲过的作家:刘心武、王蒙、张贤亮、阿城、韩少功、马原、余华、莫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杨沫《青春之歌》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表现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

故事梗概:《青春之歌》是知识分子题材与自传体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成长小说,主要通过林道静个人的成长过程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普遍性历史。

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由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到独立谋生的幻想破灭后投海自杀,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并相爱而同居,是她成长经验的第一个阶段2、在感情上移恋卢嘉川以及她与余永泽的最终决裂,构成林道静成长经验的第二个阶段,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向往革命人生的阶段3、卢嘉川在完成了对林道静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启蒙之后,被捕入狱并遭杀害。

另一个共产党人江华的介入构成了林道静成长经历的第三个阶段,即将革命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在伟大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成长的阶段。

艺术成就:《青春之歌》:作者将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的人生经验,个人的成长经历,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方法融入到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如何由“小资产阶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宏大叙事之中;将最具个人化特质的爱情叙事与“政治”叙事进行巧妙地缝合,使知识女性林道静的爱情经验与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统一起来。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故事梗概:记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斗争。

揭示了在敌人统治的地区和严密控制的监狱里,共产党人牺牲、赴死、将生命化为胜利的曙光的精神风貌以及反动派在濒临灭亡之际垂死挣扎的丑态。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整理

名词解释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七月诗派: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

先后创办了新月书店、《新月杂志》;主张文学的超阶级、超党派性;以“永恒的人类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新格律诗:诗体的一种。

其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

在西方以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

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流行这种诗体。

所谓新格律诗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

又称现代格律诗。

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

戴望舒: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艾青:拥有两个创作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七月派中《鱼化石》《向太阳》为代表,以及后期朦胧诗中也有《致橡树》等诗作两组意象:太阳、土地两种情感基调:太阳(光、热)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温暖热烈;土地系列对农民、土地和中国的深层的爱,艾青式的忧郁。

中国现当代文学(全14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全143页)

第三节 胡适与周作人关于 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的文学思想
白话文学观 历史的文学观 实证主义治学观
平民文学” 反对文学的工具化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确认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理性精神的显现 感伤情调的流行 个性化的艺术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尝试
3、报业经济对文学的促进



现代出版业的发展 稿费制的规范化 职业作家的经济保 障 以“思想”与“写作”的谋生手段 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
二、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主流是“人的文学” 多种风格与多种流派 肩负现代化启蒙的使命

三、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拟照《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年法)
第一个时期(1917——1927) 第二个时期(1927——1937) 第三个时期(1937——1949)
二、后期鲁迅杂文
从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直至鲁迅 逝世的11个杂文集 主要内容包括对社会历史、现实政治、 文艺斗争的诸多思考
鲁迅自勉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夫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后期杂文的艺术特征
2、文学革命的深入— — 对复古主义的 批判
(1)对国粹派的批判 (2)对“学衡派”的批判 (3)对“甲寅派”的批判 (4)对《现代评论》派的批 判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 实绩
1、白话文的推广 2、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3、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4、文学社团的成立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 语丝社 浅草沉钟社 湖畔诗社
4、鲁迅打破中国古典小说以人物与人物的公开矛盾冲突构 成的故事为情节链条 ,建立了截取生活断面,以一点展 示全局的小说结构模式。 5、把深入的心理刻画同人物语言、人物行动等的外部描 绘有机地结合起来 (“画灵魂”与“画眼睛”手法)。 6、语言上追求表达的含蓄、 节制,以及简约、凝炼的风格。体现世界现代小说的散 文化发展趋向

中 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

中 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 1917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流派和思潮。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端。

这一运动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0 世纪 20 年代,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家有茅盾、叶圣陶等。

茅盾的《子夜》是一部具有广阔社会视野和深刻思想内涵的长篇小说,展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的复杂面貌。

创造社则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以豪放的激情和浪漫的想象,表达了对新时代的向往和追求。

20 世纪 30 年代,左翼文学兴起。

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积极参与社会革命,关注社会现实,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

此外,还有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

京派文学追求文学的纯正和高雅,代表作家有沈从文等。

沈从文的《边城》描绘了一个优美而宁静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海派文学则注重表现都市生活和市民心理,代表作家有张爱玲等。

张爱玲的小说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揭示了都市人的情感困境和生存状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学成为了鼓舞人民斗志的有力武器。

田间的街头诗、艾青的诗歌等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反映了农村的变革和人民的觉醒。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十七年文学”中,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历史的作品,如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干扰,但仍有一些作家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
【实用版】
目录
1.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2.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3.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
4.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5.现当代文学的必背知识点
正文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 1919 年五四运动开始,到目前为止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既继承了古代文学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文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文学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三、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
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有:新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先锋派。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四、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

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狂人日记》、《女神》、《家》、《茶馆》、《雷雨》、《边城》等。

五、现当代文学的必背知识点
现当代文学的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作家和作品、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文学理论和批评、名著导读等。

总结: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领域,它不仅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还包括了各种文学流派和作家的作品。

现当代文学重点整理

一、鸳鸯蝴蝶派:主张消遣文学;“五虎将”:张恨水,包天笑、李涵秋、徐枕亚、周瘦鹃。

二、1921年一月,文学研究社成立,打击鸳鸯蝴蝶派三、与文学研究社相似的有: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未名社。

四、《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在中国民主革命中需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锁。

他们是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首先觉醒,然后又在前进的道路中败退下来,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们有着软弱、动摇。

孤独与颓唐的思想弱点。

五、冰心:问题小说代表作家。

1921年发表的《超人》是冰心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

爱、童心、自然是冰心“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

六、冰心写作风格:一、冰心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见长,也没有激烈冲突的渲染夸饰,结构单纯,常用对比的方法,耐人咀嚼回味。

二、“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

她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

“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

七、郁达夫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八、《沉沦》:具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的思想意义:1,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沉沦》的主人公“我”之所以行为怪僻,心理变态,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他的畸形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统治对他的迫害,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的结果。

2,具有较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

《沉沦》的主人公“我”虽然生性乖张,脆弱,但他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认为自己之所以在异国倍受欺凌的原因在于祖国的积贫积弱,因而他热望祖国尽快地富强起来3,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九、《沉沦》的思想:个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链结十、刘半农;《扬鞭集》《瓦斧集》十一、胡适《尝试集》新文化运动中第一篇白话新诗别集十二、徐志摩的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两类感情:1、激烈峻急的感情。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背知识点摘要:一、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1.背景:社会变革与文学革命2.特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二、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1.五四运动时期2.抗战时期3.新中国成立后4.改革开放时期三、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鲁迅:《狂人日记》、《阿Q 正传》2.茅盾:《子夜》、《林家铺子》3.巴金:《家》、《春》、《秋》4.钱钟书:《围城》5.莫言:《红高粱》、《檀香刑》四、现当代文学的主题与风格1.主题: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批判2.风格: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正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社会变革与文学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特点。

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五四运动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时期。

在五四运动时期,文学界出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家。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 正传》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强烈地反映了民众的精神觉醒。

茅盾的《子夜》和《林家铺子》则表现了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们在变革中的挣扎与奋斗。

抗战时期,文学界紧密围绕民族救亡的主题,涌现出了以巴金、老舍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家。

巴金的《家》、《春》、《秋》展现了封建家庭制度的崩溃和民主思想的兴起。

钱钟书的《围城》则以讽刺的笔调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样。

如《红高粱》和《檀香刑》等作品,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的变革。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文学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探索出多种表现手法。

如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在变革中的命运。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特点,展现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中国现当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全球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类型,形式多样,内容涵盖人生百态,极具思想性和深度。

将近百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历了中西合璧、百家争鸣、大胆创新的历程。

第一阶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此之前,中国文学还停留在保守、陈旧的封建文学阶段。

五四运动使现代派文学开始兴起,激发了作家们创作的热情。

在这个阶段,作家们追求思想自由、文艺自由,反对封建文化,主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学理念。

第二阶段: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又一里程碑。

抽象理论让位于近代意识、新媒体及社交网络,中国文学也随之变化。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批判封建文化,推崇民族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

作家们反对封建伦常,追求人性解放和心灵自由,借鉴西方文学派别,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

第三阶段:文艺复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是文艺复兴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成熟期,被认为是现代汉语的黄金时期。

中国文学从众多文学派别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尊重。

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反应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阶段:现代文学变革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历了又一次变革。

在这个阶段中,作家们对传统和外来文化进行了再思考和再思考,追求更加深刻的文化及哲学意义。

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思想进一步解放,但同时也出现了对现状的批判,作品颇具现实主义色彩。

第五阶段:多元转型期处于多元转型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加开放包容,更具多样化和前瞻性,表现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探索。

虽然有些人对现代文学的兴起及其形式变化有些抵触,但无法阻挡现代文学的浪潮。

当代作家对新技术媒体的探索,也让读者们有更多的选择。

但不管怎样,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作的艺术峻厉、意义深沉和思想性强烈,值得我们一直学习和欣赏。

(完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一、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节从思想启蒙到文学革命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上海创刊(第二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为开端。

1917年迁京。

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要为中国重新创建一套适应中国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因而它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批判旧文化和积极建设新文化。

(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思想文化。

口号: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等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吴虞等纷纷发表文章,攻击孔教,斗争焦点在反封建纲常伦理。

1917年初,《新青年》又高张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大旗。

1、文学革命的发动:(标志两篇文章)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言作为一种工具已丧失活力,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要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2、《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主要人物: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的响应,于是,一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学面貌的文学革新运动便逐步开展起来。

先驱们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批判旧文学,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批判旧文学:1)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

(2)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文言的还是白话的,都有许多属于"非人的文学"。

第二节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文学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要巩固和发展其成果还必须与各种复古派进行不懈的斗争;同时,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新文学阵营内部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斗争并发生着分化。

新文学只有反对外部封建复古派的斗争和反对内部矛盾斗争,才能站稳脚跟。

林纾,晚清翻译大家,在晚清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他以桐城派古文大家的身分和文风翻译外国小说,扩大了外国小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

“林译168种小说”对输入外国文艺思想影响巨大。

其中包括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美国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英国司各特的《艾凡赫》、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狄更斯的《老古玩店》和《大卫·科波菲尔》等世界名著。

他的初译《茶花女遗事》(即《茶花女》)影响最大1919年2、3月间,林纾又在《新申报》上连续发表题名《荆生》和《妖梦》的两篇文言小说,以影射手法攻击新文化运动。

对此,新文学阵营也都给予了揭露和批判。

林纾便成为"拼我残年,极力卫道"的悲剧。

二、与封建复古主义"学衡派"的斗争(1922年)“学衡派”代表人物是南京东南大学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

他们都曾留学欧美,学贯中西,是西装革履的复古派。

1922年1月,他们创办了《学衡》月刊,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新文学阵营及时进行了揭露和打击。

鲁迅首先写了《估<学衡>》一文,着重揭露其"学贯中西"的假面。

接着,郑振铎、茅盾、沈泽民等人也都撰文抨击《学衡》的复古主义论调。

很快,这一穿着西装的复古派便偃旗息鼓了。

评价:如果说新文化运动先驱相信启蒙理性可以导致社会变革,学衡派更相信道德伦理对中国的凝聚作用。

他们留学欧美,亲眼看到欧洲过分崇尚"科学"、"理性"所导致的一战后科技理性的破产,因而深受美哲学家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东方文化的超然性能救治西方人精神上的危机)所以他们主张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中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

但保守主义的立场使他们相信学术进步只能依赖少数精英,反对平民文学、反对急剧的社会变革。

"学衡派"代表文化重构中一种趋向稳健的文化选择。

近年来学术界又开始重新研究,对其作出了较中肯的评价。

(代表河南大学,沈卫威)三、与"甲寅派"的斗争(1925年)"甲寅派"因创办《甲寅》周刊而得名。

《甲寅》周刊本为月刊,1914年(农历甲寅年)5月创刊于东京,两年后出至第10期停刊。

当时该刊有进步倾向,但其主编章士钊后来思想日趋保守和反动, "甲寅派"进行文化复古活动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他们与军阀政权联系密切。

章士钊利用军阀政府给他的职权,强令小学以上学校尊孔读经,禁止学生用白话作文。

新文学阵营为了还击"甲寅派"的进攻,撰写了许多批驳文章鲁迅也发表了《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再来一次》等杂文。

胡适《老章又反了》,郁达夫《咒甲寅十四号〈评新文学运动〉》予以反击。

在新文学阵营的强大火力打击下,随着段祺瑞政府的倒台,"甲寅派"的进攻也很快宣告失败。

这可以说是新文学与旧文学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自此,新文学和白话文的脚跟站得更稳了,虽然后来还有复古的沉渣泛起,但再也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四、对"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的批判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这一文学流派产生于清末,风行于民初,五四文学革命前夕可以说是它的极盛时期。

它以《小说月报》(11卷以前),《礼拜六》等期刊为中心,以消闲为目的,宣传才子佳人思想,以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如鲁迅所说,他们所写内容往往是"新的才子十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所以人们称它为"鸳鸯蝴蝶派",又由于这一派最老的刊物叫《礼拜六》,故又有"礼拜六派"之称。

这种文学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十里洋场的产物,是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混血儿,内容庸俗猥劣,趣味低下,宣扬颓废腐朽情调,具有很大的腐蚀麻醉作用,在小市民阶层中有相当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主要锋芒是反对正统的封建文学,同时针对这类文学进行过批判,使它受到一定打击。

五四高潮-过,鸳鸯蝴蝶派复又抬头。

一度停刊的《礼拜六》于一九二一年复刊,又有如《半月》(1921)、《红杂志》(1922)、《快活》(1923)等专登这类作品的刊物纷纷出现,并进行一些乔装打扮,企图鱼目混珠,同新文学争夺读者。

文学研究会对鸳鸯蝴蝶派进行了坚决的持久的斗争。

从根本上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消闲的文艺观。

,它在成立宣言中提出的反对评价:进步文学界的批判揭露是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但是作为一个文学派别,它一直在小市民阶层中有它的市场,拥有为数不少的读者,实质上,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出版印刷、读者、职业作家高度发达的产物,文学的现代化需要雅文学也需要俗文学,雅文学的俗化和俗文学的雅化,超越雅俗--雅俗的融合与转化(张爱玲小说),也应是文学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到新中国成立,由于失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鸳鸯蝴蝶派才结束了它的生命。

从组成成员看。

这一派也和其它文学社团一样,并不完全划一,有的甚至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写出过有积极意义的作品,(张恨水《啼笑姻缘》、《八十一梦》)或翻译介绍欧洲优秀作品。

而且在斗争中也不断分化,特别是在抗战以后,固然有人坚持落后立场,甚至走向反动,但多数人走向进步,为祖国文化事业做了有益的工作。

第三节新文化阵营的分化新文学阵营的成员组合的变化: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斗争和分化。

这种斗争和分化早在"五四"时期就已显露端倪。

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阵营本来是由激进、革命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和温和、改良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组成的,当时,他们在与封建旧文学的斗争中求同存异,配合得比较默契。

俄国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思想界影响的扩大,新文学阵营的成员组合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过渡为包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革命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和温和、改良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的统一战线。

首先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是李大钊。

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1919年5月,李大钊将《新青年》第5期刊载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仅引起了当时军阀政府的恐惧和仇恨,也使胡适等在政治上主张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到不安。

一、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性质:这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新文学阵营内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与温和、改良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冲突的开始。

这种思想上的冲突,不久即导致组织上的分化。

二、对"整理国故论"的批判(1923年-1925年)"整理国故"的口号最早是由新潮社的某些成员针对保守派文人的"保存国粹"论而提出的。

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用"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6个字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在当时新文化尚未站稳脚跟,军阀政府极端恐惧青年学生接受新思想、参预政治活动的情况下,胡适的这种作法实际上起到了有利于文化复古思潮和军阀独裁统治的不良作用。

胡适对青年学生的错误导向很快就引起进步思想界和新文学阵营的关注。

成仿吾的《国学运动的我见》、郭沫若的《整理国故评价》、沈雁冰的《进一步退两步》等文,都批评了胡适的错误,指出了"整理国故"口号的消极作用。

鲁迅当时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却能从民族进步的大局出发,坚决反对引导青年学生去钻故纸堆。

他的著名的《青年必读书》一文,就是针对由胡适等人造成的读古书的风气而发的。

他诚恳地告诫青年学生:"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三、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1924年)1924年底,在胡适的支持下,陈源、徐志摩、王世杰等人创办综合性周刊《现代评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发表新文学作品的园地。

但在发生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时,《现代评论》"闲话"栏的主要撰稿人陈源却站在校长杨荫榆和教育总长章士钊一边,污蔑进步学生,攻击支持学生的鲁迅。

在这些问题上,鲁迅与之作了持久而又激烈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