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第4课知能优化演练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必修2 第二单元第4课知能优化演练

粤教版语文必修2 第二单元第4课知能优化演练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眼”的分析,所谓诗眼,即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这个字一般是动词。

这里虽然是词句,在这两句中“击”和“翔”也起着诗眼的作用。

答案:“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2.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赋、比、兴”手法中的“赋”。

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赋”往往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直接抒情、叙事。

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有营造气势,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答案:诗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C.此世所以不传.也D.得璧,传.之美人解析:选C.C项,与例句“传”均为“流传”之意。

A项,为传授;B 项,为“解释经文的著作”;D项,为“传递”.2.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益圣,愚益.愚益:增加B.则耻.师焉,惑矣耻:以……为耻C.吾未见其明.也明:明达,聪明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解析:选A.益:更加.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解析:选B。

B项,“门户之见”错。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二、语言运用5.请将下面的长单句改为三个连贯的短句。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能优化演练:第一单元(三) Word版含答案]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能优化演练:第一单元(三) Word版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7.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7.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曰坚乎,磨而不磷.磷:薄B.怀其宝而迷.其邦迷:迷路,回不了自己国家C.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善:使……完善D.可谓知.乎知:聪明解析:选B。

迷:混乱,这里指任其混乱。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公山弗扰以.费畔②佛肸以.中牟畔③怀其宝而.迷其邦④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解析:选C。

①②介词,因为;③连词,但是,却;④连词,于是,就。

3.下列对17.1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阳货想见孔子,他说:“来!予与尔言。

”可见他的态度是谦恭的。

B.阳货虽想争取孔子,但他们政见不同。

C.“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看上去是一番好意,替孔子着想,实则是假惺惺的。

D.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好像是听从了阳货的劝说,实则是一种随口敷衍的话。

解析:选A。

A项从阳货的话语中显示了他强硬、蛮横、无礼、不可一世的态度。

4.选段17.1中,阳货想通过什么方法见到孔子?他见孔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阳货想通过送孔子小猪的方法迫使孔子来见他,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和自己联合,出来为他办事。

2013学年(语文版)语文必修第四册知能优化演练:第四单元第14课 Word版含答案]

2013学年(语文版)语文必修第四册知能优化演练:第四单元第14课 Word版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公害而莫或除.之除:清除B.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住C.不觉溢.之于辞矣溢:流露D.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博:换取,讨取解析:选B。

居:居处,处于……地位或状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C.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不以一己之利为.利D.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解析:选B。

A项,副词,确实;B项,动词,让/连词,假如;C项,动词,作为;D项,结构助词,的。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3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3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荣誉不是名誉,更不是“虚荣”.“虚荣"在英文里也可译为浮名。

虚荣乃求他人一时之好尚,或是庸俗的称颂,而即沾沾自喜,以为满足的.虚荣的表现,就是好炫耀,好夸大,借此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称赞。

譬如女子常欢喜穿华美鲜艳的衣服,以引人的注意;男子则好出风头,往往做了一次什么会的主席,便自以为了不得,自以为是这小世界里的“小英雄”。

这都是虚荣在作祟.虚荣是从错觉来的。

错觉是虚荣的粮食,虚荣全靠他培养大的。

所以错觉一旦幻灭,虚荣也就随之消散。

荣誉则不然,他不是求之于外的,而是求之于内的,所以他可以自持,可以永久。

西洋人说虚荣是女性的-—但它不是优美的女性,是堕落的女性。

男子何曾不好虚荣,不过女人较甚一点。

普通女子都欢喜别人恭维她,捧她。

如果男子要向女子求婚,最好多称赞她几声“安琪儿”或是“天仙化人”,那她便很容易落到情网里去了!这种虚荣,岂能和荣誉相提并论?荣誉不但和“名誉”“虚荣"不同,而且和“野心”不同。

“野心”可说是一种男性的虚荣。

男子大都好求自己政治的名誉,权力,地位,官阶,以作个人自私的满足.这种野心有时也能推动人去做有益的事,但动机仍是自私,所以很容易发生不良的结果.有些人野心一旦发作,便往往不问自己的能力如何,竟为所欲为,以求侥幸的成功。

“小人行险以侥幸”,其结果鲜有不将自己的荣誉甚至身体埋葬于野心的灰烬之中。

如果说野心是荣誉,那它只是堕落的荣誉。

至于所谓“门第"“头衔”“豪富”,那是更说不上荣誉了。

这些都可叫做“荣宠”,而绝不是“荣誉"。

不过也有一种荣宠,是靠自己努力的成绩换来的,不可一概厚非.譬如外国有些科学家,对于科学有重大贡献,政府特赐他一个荣誉的头衔,如德国大学教授得“政府枢密顾问”的头衔一样.这确是一种比较高贵的荣宠,虽然不是真正的荣誉.1.“荣誉不是名誉,更不是‘虚荣’”,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话承上启下,起着过渡作用.“更"字强调“荣誉”与“虚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2.作者为什么说“错觉是虚荣的粮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前一句“虚荣是从错觉来的”来看,“虚荣"是求之于外的。

2013年高二语文上册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十四知能优化训练

2013年高二语文上册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十四知能优化训练

【优化方案】2013年高二语文上册电子题库第四单元十四知能优化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中.肯(zhînɡ)黯.(àn)然禅.让(chán)称.颂(chēnɡ)B.辅.佐(fǔ) 著.称(zhù) 折.腰(zhã) 天真罄.露(xīnɡ)C.舟楫.(jī) 轩冕.(miǎn) 恬.淡(tián) 蓬蒿.(ɡāo)D.怪癖.(pǐ) 宫阙.(quâ) 模.糊(mï) 贬黜.(chù)解析:选D。

A项“禅”读shàn;B项“罄”读qìnɡ;C项“楫”读jí,“蒿”读h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因缘德高望重孤僻隐居山林B.典型高风亮节显贵暗香浮动C.体恤高卧陇中扬弃姑置匆论D.样板梅妻鹤子内涵疏影横斜解析:选C。

陇—隆;匆—勿。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温总理真诚的话语,贯串演讲始末,感人至深的话语令我眼中________热泪。

②在航天精神的作用下,嫦娥奔月,把美丽的神话变成了世人________的史话;神舟系列翱翔太空,国人飞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

③美国总统布什于当地时间9月28日发表声明,对美国国会两党就救市方案细节达成一致表示赞赏,并________国会尽快批准这一方案。

④霍洛曼空军基地训练项目中的黑猩猩,通过对灯光和声音做出________,学习如何执行简单任务。

A.饱含传诵督促反应B.饱含传颂敦促反应C.包含传诵敦促反映D.包含传颂督促反映解析:选B。

①“包含”仅指里面含有,“饱含”指充满,根据语境,应选“饱含”。

②“传诵”指辗转传布诵读,“传颂”指辗转传布颂扬,根据语境,应选“传颂”。

③“督促”与“敦促”都有催促的意思,但是“敦促”仅指催促,而“督促”还有监督的意思。

根据语境,应选“敦促”。

④“反映”多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而“反应”可以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粤教版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第4课知能优化演练

粤教版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第4课知能优化演练

一、语段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达尔文的发现带给生物界一场革命,这里用达尔文的发现与马克思的发现进行类比,目的是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意义。

2.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指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3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3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

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

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接:交往B.而足下厕.其间厕:厕所C.侃然正色.色:神色D.持此辩.以示人辩:言论解析:选B。

厕:夹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立朝有本末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B.以智文其过.人谁无过.C.庶.乎饰己不言之过三姓之后于今为庶.D.便当去.之十余日,高祖欲去.解析:选C。

A项,都是人称代词,他;B项,都是“过错”;C项,副词,希望/名词,平民;D项,都是“离开".3.下列叙述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司谏与宋舍人兄弟、叶道卿等人是同窗好友,相交莫逆,而且都以文学闻名,一起考上了进士。

B.欧阳修对高司谏的为人很怀疑,曾经向师鲁打听过。

C.欧阳修对高司谏的认识有一个三疑的过程,最后认定了高司谏不是个君子.D.欧阳修对高司谏的评价是从高司谏的实际表现得出的,并非主观臆断.解析:选A.A项,他们是同榜进士,但是他们的交情在文中没有提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1.分析这首诗中“弃妇”和“氓”的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弃妇”是一个大胆追求幸福和美好幸福的恋爱生活却中途被弃的女子形象。

“氓”是一个对爱情不专一、始乱终弃的男子形象。

2.这首诗通过一个“弃妇”的自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通过一个弃妇的自述,深刻地反映了在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受压迫妇女的愤怒和不平。

3.举例说明这首诗所使用的“比”的艺术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句比喻女子年轻时的美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比喻女子被弃时容貌憔悴衰老。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使用了“比”的手法。

用来比喻男子的感情不专。

4.《氓》三处写到“淇水”,任选一处所写“淇水”,赏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氓》三处写到淇水,所写淇水有实有虚,它成了一场悲剧婚姻的见证。

②谈婚论嫁时,送子涉淇,淇水喻示了爱情的缠绵;③遭弃归途中,淇水湿帷,淇水暗合了婚姻的变故;④归家静思时,淇水有岸,淇水反衬了男子感情没有个定准。

二、语言运用5.比兴手法是《诗经》开创的,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

在后来的民歌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发扬。

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兴的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内容不限。

(内容提示:青春、理想、亲情、奥运、“嫦娥一号”)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陕北民歌《泪蛋蛋》)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

//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歌词)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火红的旗帜哗啦啦地飘,我们的青春在燃烧。

示例2:山清水秀天蓝蓝,我们的奥运超万年。

6.阅读下面的文字,从中找出能概括《寒江独钓图》主要特点的三个词语。

我在那幅《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想起明人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

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世界,玩味透彻了。

原来,画中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

那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

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温热充实。

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国画中的留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枯寂、留白、活力一、基础考查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B.胡取禾三百囷兮C.岂曰无衣?与子同泽D.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解析:选B。

A项,“视”通“示”,“恌”通“佻”;C项,“泽”通“”;D项,“县”通“悬”。

2.下列各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胡:随意地B.王于兴师,脩.我戈矛脩:通“修”C.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周行:大路,引申指大道理D.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沉溺在欢乐之中解析:选A。

A项,的“胡”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3.下列各诗句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解析:选D。

D项,“言笑宴宴”应为“言笑晏晏”。

4.以下与“莫我肯顾”的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以尔车来,以我贿迁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D.古之人不余欺也解析:选D。

例句与D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5.下列有关《诗经》的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

《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解析:选D。

《采薇》选自《小雅》。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6.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奴隶们劳动的辛苦②奴隶主的不劳而获③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7.《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B.河水清且涟猗C.自牧归荑,洵且美异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解析:选C。

A、B、D为“兴”,C是“赋”。

8.下列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章的二三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章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解析:选C。

C项,“觉醒”不恰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溯水而上陈蔚文风,雅,颂。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

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

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耠”“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丽。

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

民歌一般的哀伤。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

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

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只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

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

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

《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

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

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