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理想与现实的激荡——管窥晚明园林设计的转型

合集下载

学习中国园林史与当代景观设计的关系

学习中国园林史与当代景观设计的关系

学习中国园林史与当代景观设计的关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世界园林的发展从最早的埃及圣林的出现到现今已经有了4700年的发展历程了。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园林文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历史总是不断向前的推进。

新的文化总会替代旧的文化,那旧的知识是否还要值得我们去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园林文化也由简至繁发展着,我们学习中国园林史的目的与古典园林对今天的影响,鄙人的分析有以下几点:1.文化之博2.文化之魂3.园林之争4.园林之和文化之博世界各国不同文明的园林设计都有自己其独特的内涵,因此现代的园林设计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去借鉴这些过去的文化,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我们这些后人没有几个可以真正的学习到其中的精髓,就拿最近园林界炒的比较火的雨水花园来说,雨水花园的设计理念是西方最早提出的,但不是西方最早使用的,中国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对排水的研究了,并通过陵寝园林所体现出来,比如说中国古代帝王的墓穴防水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观念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中国一开始就在本质上就在不断考率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中国理水方面的文化理论上应该比国外的强很多才是,但是中国现在的设计却忽略了这个老祖宗留下的技术,反而去一味地追求西方“先进的理念”,这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

这里我并不是说西方现在的园林设计不好,相反西方还大大超越中国,我要说的就是中国现代的园林景观要好好的反刍,把中国古典园林了解深透才行。

文化之魂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亡掉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精神支柱。

失去它,人们就会无所适从”。

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传承,中国尤为明显,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碰撞冲击,坚守本民族之魂显得尤为重要。

管窥晚明时期园林设计美学理念

管窥晚明时期园林设计美学理念

2016/09管窥晚明时期园林设计美学理念文/胡安琪【摘要】晚明文人秉持“如画”园林审美观,在其所致力于营造的古典园林中既充斥传统文化观念,也包括其自身对自然的憧憬和感悟。

而基于晚明文人角度对古典园林进行设计境界、营造理念、意境外延三个维度的美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该时期文人墨客造园的生态追求、审美境界和哲学理念,也与注重审美和历史文化内核的当代设计风潮相契合。

【关键词】晚明;园林设计;美学理念中国很早即有“重道轻器”的传统,时过境迁,伴随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士大夫阶层对以往程朱理学的质疑,文人雅士逐渐摒弃那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念,而醉心于园林设计与营造之中。

晚明文人依据营造经验和心得体会为后人留下了诸如以《园冶》《长物志》等为代表的园林营造经典著作,在中国历史中实现了对园林设计以及营造手法上的首次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论述。

他们在“造园艺术上竭力地倡导要突破前人的旧式俗套,追求新意、新奇和变化。

不仅在园林制式上追求新颖、在造园手法上力求革新,还在园林意境上创造性地宗法画境,颇有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之间的向往。

”①一、“师法自然,妙造自然”的设计境界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历来沉浸于游山玩水之乐,却又深知一花一草、一山一水皆源自于自然,在自然中,他们寻求一种精神慰藉和心灵满足。

尤以晚明造园者为例,虽然摆脱不了以往运用水、石、植物等自然材质营造园林,也仍然是通过人为方式对上述材质进行加工,但是为弥补人与自然风光空间上的隔阂而人为创造出来的园林设计愈渐体现一种“师法自然,妙造自然”的价值观,正如计成在《园冶》提到的园林应“虽由人作,宛自天开”②,这逐渐发展为一种园林营造的上善境界。

晚明文人既不完全排斥“天人合一”的道统观,也憧憬以“自然”为核心的具有启蒙意义上的审美理念。

所以说“中国园林或模拟山水画,或取意田园诗文,或借鉴自然风景,但从本质上来说,皆以大自然的风景名胜形象为蓝本,无论林泉幽壑还是澹泊湖山,其艺术形象无不以某类大自然山水形象为蓝本,并结合园主一定的思想主题而创作的。

浅析明代园林建筑艺术精髓【范本模板】

浅析明代园林建筑艺术精髓【范本模板】

浅析明代园林建筑艺术精髓摘要:园林艺术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具有东方独有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情趣.明朝时期更是将园林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成为最能代表中华传统的文化艺术.在经过唐宋时期大气、婉约设计布局后,明代园林展现出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其空间布局的自然巧妙融合,使明代园林的艺术境界达到更高境界。

关键词:园林艺术;古典之源;明代园林建筑;艺术之美;人文历史价值中国园林建筑与其它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一样,以特有的艺术符号,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园林设计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紧密相连,园林的构图布局、建筑与环境的表情达意,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含蓄的思想意境。

明代园林建筑更是中华古典园林建筑发展最成熟时期,其独特的设计所传递的思想境界为世界建筑领域独有.一、不同时期园林建筑所展现的艺术文化表象从艺术发展角度看,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发展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

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以先秦战国时期为园林建筑设计的萌发期,此时园林的功能还以实用为主,兼顾休闲,建筑艺术设计并不突出。

到了汉唐时期,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要求,同时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园林建筑艺术的形成。

此时的园林设计以经能够很好的表现主题特色,不同的园林在设计者参照自然地形和建筑构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在里头,特别是园林主人对书画艺术的喜爱,使这一时期园林艺术与书画衔接最为紧密,成就了唐宋时期园林中山水美秀、迭石树峰、宫殿亭阁,高低错落的山水画般艺术美景。

可惜随着时间流逝和战乱破坏,这些园林艺术杰作都在历史车轮中消失,化为历史尘埃.现代存留的园林建筑只能以明朝时期建造的年代最久,明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1]37。

特别是明朝在推翻元朝外族统治后,大力弘扬推行传统汉文化,在各个领域全力复古,这种风潮使中华传统园林艺术建筑得到继承和发扬.逐渐形成了以皇城北京和江浙一带两大园林建筑风格群落。

二、明代园林建筑特点的形成明代园林继承了唐宋时期园林艺术精髓,在园林设计和艺术表现上更加完善,更加突出个性特征,每座明代园林除了艺术表现力外,更增添了艺术活力和个性张力.纵观明代园林建筑设计,可清楚感觉到明代园林与传统文化艺术和思想境界的相互渗透影响。

古时文人与理想的联系300字

古时文人与理想的联系300字

古时文人与理想的联系300字
于现实生活享受的肯定和追求,从中得到乐趣,本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然而一般来说,世俗社会往往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的,没有更高的精神和审美追求;高洁的文人又往往重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鄙视物质享乐。

唐宋以后,文人与士大夫意在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在物质享乐的同时,寻求精神的享受,创造了一种以消闲遣兴、修心养性为目的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到了晚明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日月跳丸,忽忽如梦。

加以名奔利竞,膏火自煎,只令人叹蜉蝣耳。

夫鸟飞花落,目前光景,为欢自饶。

七尺我身,定有安排处也。

晨起点梅花汤,课奚奴洒扫护阶苔。

禺中〖将近午时〗,取蔷薇露浣手,薰玉蕤香,读赤文绿字书。

晌午,采笋蕨,供胡麻饭,汲泉试新茗。

午后,乘款段马,执剪水鞭,携斗酒双柑,往听黄鹂。

日晡,坐柳风前,裂五色笺,集锦囊佳句。

薄暮,绕径灌花、种鱼。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传统与现代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传统与现代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传统与现代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XX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历史渊源
02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现代转型
03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艺术特色
04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文化价值
05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未来展望
06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历史渊源
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美和艺术价值
园林中的诗词、绘画元素
诗词:园林中的诗词常常与园林景色相呼应,表达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绘画:园林中的绘画元素通常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元素与园林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书法:园林中的书法元素常常以碑刻、匾额等形式出现,为园林增添了文化气息。
03
04
文人园林的创新发展:结合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园林作品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艺术特色
章节副标题
04
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园林建筑:亭台楼阁、廊桥水榭等,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自然景观:山水、花木、石景等,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美
融合方式: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园林是中国文人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园林的建造和欣赏,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园林建设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园林建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园林建设对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
园林建设对于现代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园林建设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浅议文人园林意境对当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

浅议文人园林意境对当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

浅议文人园林意境对当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作者:赵晓琴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地域的设计师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设计讲究的是新颖和独特,而设计的灵感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

近年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风格产生浓郁的兴趣,这也影响到当代的景观空间设计。

本文主要探讨古代文人园林意境对于当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院园林意境;景观空间设计;启示文人园林起源于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造园活动开始兴起。

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文人雅士营造的私人宅院,追求精神上的寄托,寄情山水、隐居山林、寻找世外桃源的思想,让文人对居住的宅院有着独特的设计,在私家园林创造美景,营造一种精神意境。

古代文人园林体现了古人“隐逸”的思想,文人利用园林来进行艺术创造塑造自己心中的理想,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文人园林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对于当前的景观空间设计理念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1 文人园林意境同景观空间设计的联系文人园林的意境是文人思想的寄托,通过文人园林,可以看到文人内心的无奈,同时可以看到文人对山水、自然美景的追求,文人园林体现出东方景观设计的独特意境———与自然相融合。

研究文人园林的意境并非是对古人生活模式和心态的向往,而是感悟其中的东方气质,那种追求融入自然的意境,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精神意境,实现人、自然、空间的整体融合,文人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值得当代设计师借鉴。

将古代文人园林景观的意境同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相融合,在景观空间设计中更多的追求自然品味,减少琐碎、华丽、庸俗、堆砌的装饰,力求运用一石一木来传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美感。

2 文人园林意境对当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2.1 造园手法上的启示在造园手法上,文人园林在造园手法上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小的景观,来展现出园林的空间层次,这种造园手法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区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

明代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明代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明代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一、本文概述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明代私家园林以其精致细腻的理景艺术,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

这些园林以自然为蓝本,巧妙地运用借景、堆石、引水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既符合自然规律又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

苏州拙政园作为明代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其理景艺术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本文旨在浅析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并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深入探讨其独特的理景手法和审美价值,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简要介绍明代私家园林的发展背景和艺术特色,以揭示其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梳理,本文将详细阐述其理景艺术的具体表现,如山水布局、建筑配置、植物种植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拙政园理景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探讨其如何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提炼和重组,创造出一种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哲理意蕴的园林艺术境界。

本文将对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私家园林的理景艺术及其审美价值,还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这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实践和应用。

二、拙政园的历史沿革与园林布局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隅,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的历史沿革与园林布局,不仅体现了明代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情趣。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为御史王献臣所建,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为“拙政园”。

园名中蕴含着园主王献臣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归隐田园的愿望。

王献臣死后,园子几经易主,历经沧桑。

至清代,拙政园更是得到了多次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的规模和布局。

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体现了明代私家园林的特点。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转型的思考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转型的思考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转型的思考风景园林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章主要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转型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园林设计工作提供可靠参考。

标签:风景园林;设计转型;思考前言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中国风景园林师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

但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领域交流的扩大,当代园林设计思想逐渐增强,之前较为传统的园林设计已然不符合当代个性化,多样化的各种需求,因此,对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作出转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生态观下风景园林角色转变进入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从“工业社会”迈向了“生态社会”的绿色资本与生态文明之路。

现代社会依托工业发展创造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财富和进步,但现代工业背后根深蒂固的“自然理应为人类无偿所用”的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运作机制和市场经济关系。

地球本身被变为开发的资源,大自然所有的一切也都被转变为商品,变成一种被肆意制造和买卖的资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失衡、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

立足于对当代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以实现自然及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生态观介入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向中。

新的世界观认为,以前将实体性存在的事物作为相对独立的存在单元的世界观是狭隘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应被视为一种外在的机械性因果,而是主張把世界看作一个“人—自然—社会”之间具有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相互之间是可以和谐相处、生态平衡的。

这种价值观摒弃以往的“自然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主张在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自然的规律性之基础上取得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强调的是人应当成为“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者。

风景园林设计作为人类社会中的实践活动之一,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当然有责任和义务在社会活动中为解决生态问题做出自己的努力,建构起“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有效组织和沟通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9文人理想与现实的激荡——管窥晚明园林设计的转型The Transformation and Agitation of Reality—Ideal Literati Garden Desig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摘 要:从明末出现的文人画论出发,引出此时期园林受山水审美的变化而产生的设计转型问题。

通过对历史遗存下来的早期园林的记载,以及对园林形态改变的比对,指出明末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园林出现了大量不同以往而又影响深远的形态变化,并揭示出这种变化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改变。

阐明这种变化的根源是知识分子内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映射到了园林艺术当中,并与社会环境现实相结合,共同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关 键 词:风景园林;艺术审美;古典园林;山水画;转型文章编号:1000-6664(2017)02-0089-04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1-23; 修回日期:2016-12-16Abstract: From the late Ming literati paintings,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period garden landscape changes in taste and design. Based on historical remains of early garden records, as well as the comparison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eriod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ardens. In this stage,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gardens had been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and had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morphology, and the paper revealed the hidden and deeper cultural changes behind these changes. The root of this change wa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inner ideal and the reality of the intellectuals, which was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arden art.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art; classical garden; landscape painting; transformation明代中期以后,藉由张居正的改革,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役货币化的出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这使当时中国比较富裕的地区,尤其是经济与文化并重的江南,文化阶层的艺术创作活动更为活跃。

而此时他们对山水园林的认识,以及对园林的营造活动也与以往相比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点在与园林有着密切关系的山水画上有所体现,尤其是在此时出现了有关山水画的南北宗画论。

这种理论的出现,代表了此时文人心目中新的艺术价值观与审美趋向,是文人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结果。

古典园林艺术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山水美学,与山水画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水画形态及理论的进化必然会对与之密切相关的文人园林产生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此时山水画艺术理论与园林艺术现实中出现的若干新变化结合文人的社会活动进行探讨,梳理晚明社会因文化的刘君敏 / LIU Jun-min 张 玲 / ZHANG Ling转型而推动的园林艺术形式的转变与发展,利用文献与作品的比对揭示晚明社会文人的山水理想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探寻晚明园林艺术设计上的转型。

山水画论中的南北宗问题在近百年的学者研究与思辨中已有了定论,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仍有待关注。

既然南北分宗形成了2种不同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观①[1],那么这种艺术趋向也会对文人园林的营造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山水画在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兴盛后,经由文人之间的传播带动了整个社会对山水艺术的热衷,从而使造园之风更炽,更加普遍的公众参与也使园林不再仅为隐士的心灵放逐之所。

宋元以来园林之中的山野之气、自然之泽逐渐褪去,文人之间放浪形骸、雅集唱和,甚至生活奢逸的日常状态,表现在绘画上是对山水画风的甄别,表现在园林上则是对园林山水形态新的审美认知。

在娱情休闲、世俗文化发展的晚明社会,追求山水之乐也更多地成了士绅阶层普遍的文化活动与追求。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2],此时的山水画则更为密切的与山水园林相结合,形成一种相互浸润、相通互鉴式的发展模式。

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文人绘画出现的这种相较于明初以来的新特点,使园林与文人阶层更为接近。

而绘画创作理论相对于明初的停滞不前有所发展,以往山水画中那种阔大的山水自然景观逐渐减少,虽然也偶有局部的园林景致加重的趋势。

从倪瓒到文徵明,作品中少了过去以大山大泽为中心的表现方式,代之以更为局部具体的山水形式来彰显新的文人习气。

新的画风、画法、审美追求,以及对待山水园林的态度,更为贴近园林山水氛围所表达出来的文人精神内涵与时代的人文气息。

这种类型的山水创作以文人画居多,同时也正是董其昌所极为推崇的南宗画法所具备的典型特征。

这些以文人画① 阮璞、侗廔的观点认为“画分南北宗”不仅是史学问题,也是不同审美追求与不同作画态度的美学问题,是精辟深邃的美学见解,而此二人又是民国时期对“南北宗”持批判态度的滕固与童书业的学生。

论、趣味所向贯穿的线索,使得文人山水画在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发展后,经由文人阶层的趣味导向带动了整个江南地区的造园之风,使南宗文人画成为主导这一时期园林的典型风格。

1 时代变化下的文人园林艺术价值判断趋向自陶潜开始,文人将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作为久处樊笼、复返自然的精神解脱,这是对孔孟积极入世思想的一种逆反的互补作用。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以山水庭园作为归耕生活的写照,也是自魏晋以来,文人对山水喜爱不同于“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①[3]的又一现实目的。

这时的园林有着对实际生活的考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背后也隐藏着不为斗米折腰的困苦生活。

所以归园田居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犬吠鸡鸣也是此时自然风景园中题中应有之义。

这种内涵,在其后王维的辋川、白居易的草堂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

在后世流传下来的诸多《辋川图》中,既有王维辋川山居的山水风光、优哉游哉的隐逸生活,也有着田园劳作的场所。

其中文杏馆、木兰柴、漆园、椒园等,虽渗透着空虚孤寂的情怀,但也表明在早期的自然风景园中,园主似有意似无意地将生产活动贯穿其中(图1)。

及至徽宗营艮岳,虽仅十数年既毁于金人犯阙,但对于中国园林的发展却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所运用的灵璧太湖诸石、二浙奇竹异花,也逐渐演变为后世园林的营建之法。

但在这个雄伟瑰丽的皇家园林中,文人躬耕田园的场景也有实际存在,如“西侧参术杞菊黄精芎藭,被山弥坞,中号药寮,又禾麻菽麦黍豆粳秫,筑室若农家,故名西庄”②[4]。

这种实际存在不同于《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稻香村等完全依靠典故烘托出的意境,可见此时的园林也受到了早期自然风景园林的影响。

但在经历了元明两朝文人画风的兴起,至明代中后期上述园林耕种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园林的形态也有了相应转变。

尽管园林作为精神栖息与感情寄托的场所,物我、情景的圆融更为成熟,但也更明确地使园林仅成为理想的驻足之处与物质生活的场所,此时的文人面貌使得以往那种生产性的场景在园林中不复存在。

典型的例子是明正德年间王献臣营建的拙政园,其命名因感“昔潘岳任宦不达”而取其《闲居赋》中“灌园鬻菊,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可见持身养性的农耕隐逸生活一直是传统士大夫内心追逐的理想,而实际上此园中的农耕之所早已消失殆尽。

拙政园屡经更迭,早已不复当初之貌,但从明清学人笔记及一些画作中还可看出当时的大致形态。

据清人徐乾学《憺园集》所述:“凡前次数人居之者,皆仍拙政之旧,自永宁始易置丘壑,益以崇高雕镂,盖非复图忆诗赋之云云矣”[5]。

作为王献臣的好友,文徵明曾为拙政园绘图并作诗赋,他在《王氏拙政园记》中写道“郡城东北界娄、齐门之间,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树木”,表明拙政园的水面在营建之初远不如现在开阔,按记中各处景观方位描述,没有出现类似于《辋川图》中那样有规模的农作之处,那是否可以说明灌园鬻蔬、自给自足的耕读情怀只是存在于理想之中,而现实中的文人不必也不屑于在园林中加以实现(图2)?自明代中期开始,文人、画家与士绅的交游唱和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上文提到的文徵明为王献臣所作的拙政园诗画就是这种条件下的产物。

在董其昌、陈继儒等提出的南北分宗画论中,被归于南宗特别是元明时代的人物虽非卿相也是富裕阶层,他们对以院体画为主的所谓北宗的轻视,既认为其“无士人气”[6]也包含着对“供奉”③性质的鄙视。

虽然董氏在南宗中首推王维,但王维只是名义上的代表,实质还是以米、倪④为主的文人阶层。

无士人气的北宗“供奉”们在明末的文人心中地位大大降图1 (传)文徵明《辋川别业图卷》局部(引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2 明代拙政园复原图(作者根据文徵明拙政园景图绘制)① 出自左思《左太冲集》咏史八首其四。

② 出自宋代张淏《艮岳记》。

③ 徐复观先生在“环绕南北宗诸问题”中提出文人对院画的轻视由来已久,是历史上一般的心理趋向,是出于对“供奉”性质的卑视。

④ 董其昌在《容台随笔》中认为米芾、倪瓒画风平淡天真,深得文人画之道。

210 30 150 300m90低,园林的品位自然会随之改观,并引出园林形态的变化。

所以拙政园中的景物,如梦隐楼、听松风处、小沧浪等,虽然还是对山水自然的追寻和对心灵的寄托,但实际上对物质的要求更显重要,生产活动已不在此时文人的视线当中。

从上文“益以崇高雕镂”也可看出,明末文人相比前代更加重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2 山水画理论的发展与园林中山水形态的变化如果《辋川图》是对园景的忠实记录,那么到了宋代《艮岳记》的艮山“雪中如画”,园林与山水画已相提并论,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在逐渐加深。

至晚明南北宗画论的出现,除去其他复杂的条件和原因,它所确立的文人画的主宰地位、“褒南贬北”的立论宗旨和蕴含在审美范畴内的创作追求,使园林的形态内容产生了重要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