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西关的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PPT课件
西关民俗文化篇—遥远而回归的西关民俗

第三章西关民俗文化篇—遥远而回归的西关民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
广州远离京城,面向大海,北国的磅礴凌厉飘摇至此已变得温润闲适。
茶楼上低吟细语、碗盏轻碰,花市上姹紫嫣红、人声鼎沸,百年华埠上商家云集、喧嚣热闹……现代的老西关既像是一个闲庭信步、持重坚守的老者,又像是一位信手拈花、时髦开放的西关小姐,西关风情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碰撞的火花不同凡响。
西关民俗风情垂青史。
第一节西关民俗风情(一)春节“过年啰”,爆竹声声辞旧岁,繁花簇簇迎新春。
农历新年,依然是西关人家最重视的节日。
按过去的习俗,从农历十二月就开始张罗着过年了,越接近腊月底,年味越浓。
从腊月廿三日起直至除夕夜前都是人们忙碌采购年货和除旧迎新活动的吉辰佳日,每天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安排:腊月廿三、廿四谢灶君;年廿四开油锅烹制油角、煎堆等年霄食品;年廿七扫屋(打扫家居);年廿八洗邋遢(洗澡、洗头等);年卅晚蒸糕等。
春节期间的一些习俗仍然在西关人家中保留下来,且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一、行花街“行花街”(广东方言:逛花街)是最为人熟知的广州过年传统,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里的情结。
荔湾花地的花和广州成立的花市从来就是连为一体的。
唐代时,花地已有大片花田,花成了广州这个城市的主角,广州花卉在全国的名气十分大。
宋代,随着大通港对内对外贸易的日渐发达,花地河一带为利来来往往的人们摩肩擦踵,城内很多花贩开始到花地收购鲜花,“花地”的花市开始形成。
而随着清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后,花地的鲜花种植进入最为繁盛的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的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到大年三十,在桨栏路、光复南路等地,搭好棚架,租给花农摆卖,到了除夕的晚上是花市的最高潮。
行花街的人们,不分长幼男女,大人小孩,成群结伴地涌向花街,欢歌笑语,挑拣着婀娜多姿的鲜花枝。
买桃花的,寓意花开富贵,行桃花运;买年桔的,寓意一年大吉大利。
家乡的新变化饮食文化居住交通民俗教育PPT资料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追随着云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花海公 园。天 上的云 非常洁 白,它 在自由 自在地 闲游, 仰头看 着天上 的“棉 花糖” ,我的 心情也 相当的 美好。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传统小吃和食俗文化》

第3课时
学生分组制作传统 小吃,并进行展示 和品尝;
课程时间
本课程共分为4个课 时,每个课时40分课时
总结课程内容,分 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
02 传统小吃概述
CHAPTER
传统小吃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传统小吃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味 、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的食品。
不同地域的食俗文化差异
南北食俗差异
中国南北方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食俗文化。南方饮 食注重精细、清淡,以米饭为主食,擅长烹饪海鲜、河鲜等;而北方饮食则偏向 粗犷、豪放,以面食为主食,擅长烹饪牛羊肉等。
东西食俗差异
中国东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民族分布等因素,也形成了不同的食俗文化。东 部地区饮食注重口感、营养,擅长烹饪海鲜、蔬菜等;而西部地区饮食则偏向辛 辣、香浓,以牛羊肉为主食,擅长烹饪火锅、烧烤等。
子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的食品,寓意着纪念屈原和祈求平安健康。
赛龙舟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竞技活动。
04 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展示
CHAPTER
传统小吃制作的基本流程
食材准备
加工处理
选取优质、新鲜的食材,如面粉、肉类、 蔬菜等,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对食材进行清洗、切割、腌制等必要的加 工处理,以便后续制作。
。
学生实践
在老师或艺人的指导下,学生 亲手参与小吃的制作,体验传 统技艺的乐趣和成就感。
互动交流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制作过程 中的心得和体会,促进师生之 间的交流和互动。
成果展示
将学生们制作的小吃进行展示 和品尝,让大家共同分享劳动
成果和快乐。
05 传统小吃品尝体验活动
CHAPTER
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PPT课件

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在中秋这天写下优美的诗篇,来寄托
对亲人的思念。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恭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贺
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中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 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 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 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 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 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 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 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 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 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 特色。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 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 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 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 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 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 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 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 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 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传统活动为扫墓。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 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 传 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 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西关乡土历史

3,"西关名人" , 西关名人" 詹天佑西关祖屋
蔡廷蕙及后人与环翠园
太子少保邓华熙与多宝大街 居西关多宝街,咸丰六年( 举人. 居西关多宝街,咸丰六年(1856 年)举人.1880年, 年 英法联军进逼北京,邓充任京师巡防处办事员,条 英法联军进逼北京,邓充任京师巡防处办事员, 陈拒敌方略数千言,为恭亲王奕欣所重,提拔郎中, 陈拒敌方略数千言,为恭亲王奕欣所重,提拔郎中, 转监察御史. 转监察御史. 光绪初升云南按察使,历升安徽,山西, 光绪初升云南按察使,历升安徽,山西,贵州巡 官至漕运,总督,加太子少保衔. 抚,官至漕运,总督,加太子少保衔.邓氏是西 关人中在清代官职最高的一人. 关人中在清代官职最高的一人. 1902年坊众一致推他为街道起名,邓氏欣然命笔, 年坊众一致推他为街道起名,邓氏欣然命笔, 年坊众一致推他为街道起名 题多宝大街,自始多宝,宝华, 题多宝大街,自始多宝,宝华,宝源等街名成为 了西关象征,名扬四海.多宝为三宝为首. 了西关象征,名扬四海.多宝为三宝为首.
"故园感情深"的马万祺先生 故园感情深" 故园感情深 马万祺先生现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副 主席, 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
马万祺先生于1919年出生于南岸, 年出生于南岸, 马万祺先生于 年出生于南岸 1929年考人南海县立南海中学 现广州 年考人南海县立南海中学(现广州 年考人南海县立南海中学 市十一中学)附小 附小, 市十一中学 附小,1931年秋升上南海 年秋升上南海 中学初中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 马万祺先生同霍英东先生,何贤先生一起, 中,马万祺先生同霍英东先生,何贤先生一起,率先在广 东投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东投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寻找西关的美食和文化

寻找西关的美食和文化摘要:西关地区,即当今广州荔湾区,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
在西关独特的地理环境下,经日月积累的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文化。
西关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缩影和典型代表,其中最能给人直接感受的是其建筑和饮食文化。
关键词:骑楼、西关大屋、荔湾湖公园、美食前言:因为对西关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西关风情,我们选择了“寻找西关的美食及西关的文化”这个题目。
为了切身体验西关的美食以及文化风俗,我们坐大巴去到广州上下九步行街及其周边地区去亲身参观建筑及品尝西关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西关的文化。
一、西关建筑(1)骑楼骑楼是最能体现广州民国时期城市风貌的建筑,融合中西文化建筑美学,且适合广州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可以遮阳挡雨、方便通行,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
上下九步行街店铺林立,绵延上千米,宛如一条腰带系于西关地区,是目前广州规模最大、保存得较好,并且仍维持着商业繁华功能的骑楼建筑群。
街道上,人来人往,各种商店林立,气氛热烈,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如今社会的繁荣。
(2)西关大屋谈到西关的建筑,首先想起的必然是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时富商的家宅的统称,盛时上千,如今保留下来只有一百多座。
西关大屋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也是老一辈人对西关文化的一种历史情结。
作为传统建筑,西关大屋具备“三边过”布局,“三件头”(脚门,趟栊门,大门),满洲窗,天井等独特的自身特征。
当我们拉开西关大屋的趟栊门,走进具有浓浓历史气味的西关大屋,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出现。
与我们现在所居住的房屋不同,西关大屋通风明亮,里面的天井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天井处,木制的桌子和凳子静静地安放,我们似乎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扑鼻而来的夹杂着木料自身的独特香味。
在桌子上摆放着的,是老一辈人最爱不释手的泡茶工具。
[文学]中国饮食文化第七章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民俗PPT课件
![[文学]中国饮食文化第七章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民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0ac9d70b4e767f5bcfce0c.png)
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 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 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 饮食风俗、食俗。
中国食俗包括: • 年节食俗 • 居家日常食俗 • 人生仪礼食俗 • 宗教信仰食俗 按民族成分划分为: • 汉民族食俗 • 少数民族食俗
年节食俗 含义:有固定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有特定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 充” ——《黄帝内经》
三、饮食特点
中国家庭的传统是主妇主持中馈,菜品多选用 普通原料,制作朴实,不重奢华,以适合家庭成 员口味为前提,家常味浓。日常饮食,不受繁文 缛节的束缚,气氛宽松自由,亲情浓郁,其乐融 融。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常老少优先。 特殊情况下,病人、孕妇,有功成员均有优待。 有客则盛情款待。讲究主以客尊,客随主便,礼 尚往来,习惯上老敬烟、少倒茶、男斟酒、女上 菜。
•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 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 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 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 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 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 面、素面、荤面、挂面……
• 元宵,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 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 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元宵一般当早点或年 饭主食,不管是餐馆酒店还是家中,都很流行这 道美食。
冬至节食俗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日北半球白天最短, 夜间最长,标志冬天到来。 冬至节饮食有鲜明的冬令特点。北方大部 分地方在这一天要吃饺子,据说可以预防 冬天冻烂耳朵。南方有吃糯米丸的习俗。 北方在冬至前后有腌制酸菜和咸菜的习俗, 而南方在冬至前后喜欢做腊肉或腊鸭、腊 鹅、腌鱼等。
上下九步行街——荟萃广州老西关美食文化、岭南饮食文化和岭南民俗风情

上下九步⾏街——荟萃⼴州⽼西关美⾷⽂化、岭南饮⾷⽂化和岭南民俗风情上下九步⾏街是中国⼴州市荔湾区西关的上九路、下九路、第⼗甫路步⾏街的合称。
在1995年9⽉30⽇正式成为商业步⾏街。
其实际涵盖范围包括上九路、下九路、第⼗甫路、宝华路、康王路等路段。
上下九步⾏街为著名的「西关商廊」,也是旧城区最繁华的地段之⼀。
早在6世纪,⼴州的这⼀区域已成商业聚集区,印度⾼僧达摩在该地段登岸传教,因⽽得名"西来初地"。
上下九步⾏街地处⼴州市荔湾区(俗称西关)的上九路、下九路、第⼗甫路之间,是⼴州市三⼤传统繁荣商业中⼼之⼀。
全长约1237⽶,共有各类商业店铺238间和数千商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当今商业步⾏街中西合璧的四⼤西关风情特⾊,并构筑成⼀副独特的、绚丽多姿的西关风情画,营造出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闻名遐迩的上下九商业街位于⽼城区西关,东起上下九路,西⾄第⼗甫西,横贯宝华路、⽂昌路,全长1237多⽶,全路段店铺林⽴、共有商店300多家,⽇客流量达60万次。
荟萃了岭南⽂化中的⽼西关美⾷⽂化、岭南饮⾷⽂化和岭南民俗风情。
上下九步⾏街的标志性建筑是连绵千⽶的骑楼街,骑楼适应南⽅炎热多⾬⽓候,可以挡避风⾬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骑楼源⾃新加坡、⾹港等英属殖民地,⼴州的骑楼是清代两⼴总督张之洞参考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港的经验⽽引⼊到⼴州的建筑,早在6世纪20年代,这⼀带已成商业聚集区,印度⾼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因⽽得名"西来初地"。
明清时期,随着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在今下九路南侧)的设置、⼤观河的开通,以及⼗三⾏成为⼴州对外贸易重要⼝岸,商贸⽇益兴旺,⼀时间各国、各地的商贾云集,成为⼴州最⼤的商贸集散地。
后来⼗三⾏被⽕焚毁,商业逐步迁⼊上、下九路,⾄清朝末期该地为最繁荣,是⼴州与全国及海内外进⾏贸易往来的⼀个重要窗⼝。
时过百年,⾄今亦可寻到⼀些历史痕迹,现已发展成为该区⼀个重要商业⽹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莲香楼
在民国时期老牌的茶楼还有祥珍楼, 创办于光绪年间,由佛山人谭新义 在西门口(今中山七路)建成,楼 高三层,门面宽阔,一直经营至20 世纪90年代才被拆毁。此外在广州 还有九间以“如”字命名的茶楼, 人称“九如”,在西关的则有光复 路的“太如楼”及珠玑路的大地鱼、猪骨熬成的老火靓汤,鲜 而清香,用鲜猪肉、鲜虾肉、鲜蛋拌制的云吞馅被 包在薄如蝉翼的云吞皮里,煮熟后呈肉色,美其名 曰“玻璃云吞”。
“食在广州,源在泮塘” 一、西关的饮食文化
“泮塘五秀”飘香荔湾
地处西关的泮塘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十 分适合种植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 菇这几种蔬菜,被称为“五秀”,还被后 人广泛地运用到各种的粤菜烹制之中,现 在我们还能够在泮溪酒家和西关世家酒家 品尝到这“泮塘五秀”的新鲜美味。
早在秦汉以前,西关先民崇高杂食, 而秦汉以后,汉人不断进入广州,将中原 的饮食与广州的土著饮食风尚相结合,扬 弃了杂芜不良之风,保存了“生猛鲜活, 清淡适口”的本质特色,奠定了西关饮食 文化的品味基础。
开记
开记的绿豆沙汤丸:龙津东路开记绿豆沙,店主叶 健开,又称“豆沙开”。其制作的香草陈皮脱壳绿 豆沙,香滑清甜,散热解毒,誉满羊城。叶健开自 小就跟随外祖父经营这种食品,学会了外祖父的丰 富经验,功夫精细,严把三关:选好绿豆沙、把好 火侯关和调味关,因而他的绿豆沙特别受顾客欢迎。
欧成记的鲜虾云吞面:
南信
南信的双皮奶:双皮奶数顺德大良的最为 出名,南信双皮奶的创始人就是顺德人, 1943年在广州创店并一举成名。
顺记冰室雪糕:顺记冰室制作的椰子雪糕是驰名远 近的西关历史名牌小食。上世纪20年代由小贩吕顺 首创,选用肥厚结实的椰肉作原料,加工成鲜椰丝 后榨成椰汁,再配上新鲜的水牛奶和鸡蛋、白糖, 独特的制作使雪糕格外软滑可口,椰味浓郁,别具 风味。五六十年代一些外国元首、贵宾如柬埔寨西 哈努克亲王等都曾慕名品尝并津津乐道。自1956年 以来均获历届评比的“广州市名牌美食”称号。
广州酒家
始建于1939年,前身是西南酒家。作为传 统粤菜的代表,广州酒家素有“食在广州 第一家”之美誉,广州酒家环境优美,位 于文昌南路的总店外立面采用意大利贵妃 红大理石装修,建筑为回廊式设计,内设 大井,种有榕树,榕荫如盖;厅房布局合 理,古色古香的“满汉宫”,更是雍容华 贵,整个酒家散发出一种传统的东方美感。 广州酒家的名菜有:广州文昌鸡、红棉嘉 积鸭、万花煎酿鸭掌、三色龙虾、满汉全 筵、五朝华筵 等。
荔 湾 名 食 家
西关名小食——西关饮食文化中的“小家碧玉”
被评为“中华名小食”的西关美食有:荣华酒 楼的荣华麻香酥,南信双皮奶和姜撞奶、欧成 记的上汤鲜虾云吞、伍湛记的及第粥、清平饭 店集团有限公司的姜汁奶挞、莲香楼的老婆饼、 银记牛肉肠、金钟阁鸭润水饺
评为“广州名牌美食”的西关美食有:杏花楼 姜撞奶、凤凰奶糊、荣德麻蓉汤丸、萨棠记萨 其马、艇仔粥、德昌的咸煎饼、梁英记裹蒸粽 和笑口枣、国华白糖伦教糕、顺记椰子雪糕、 凉粉糕。
在清代末年,西关茶楼的格局并不像今天 所见的两三层楼式,而是青砖石脚,宛如 西关大屋模样,大门也有木门与脚门,内 有天井与厢房,能容纳客人数量有限。在 光绪年间著名的茶楼,有西关十一甫的颐 苑,第二甫的荣珍居,第三甫的永安居, 第五甫的五柳居等,均在抗战前湮没。
20世纪20年代,西关新兴起一些新式的茶楼, 这些茶楼的特点是,多为二层甚至三四层的 “洋楼”,内部为“竹筒屋”式,即纵向深入, 有的还有天井(如陶陶居),临街的一面窗用 满洲窗,通爽明亮,座位有卡座及厢房,雅洁 舒适。
现存西关历史较老、保留较典型的茶楼是第 十甫的陶陶居及莲香楼。陶陶居创建于光绪 六年(1880年),后在1933年由南海谭氏兄 弟与陈伯绮合办改建为混凝土三层大楼,外 立面饰以各色灰塑,楼顶尚有六角重檐亭一 座,在十甫一带鹤立鸡群。三楼的“霜华小 院”是一天井园林,小巧雅致。
陶陶居
多有文人骚客趋慕,招牌题字出自清代名 人南海康有为之手。陶陶居在100多年前原 是一位大户人家的书院,到了清光绪年间, 这间书院已换上"葡萄居"茶楼招牌,专营 苏州风味的酒菜,兼营茶面。后来葡萄居 易手由一位姓陈的老板经营,陈老板改茶 楼字号为陶陶居,寓意来此品茗乐也陶陶。
热闹的茶 楼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冲击,西关就孕育出具有
鲜明地方特色的一些远近驰名的酒家美食,其中, 最为出名的是历史悠久的“广州第一家”——广 州酒家,“莲蓉第一家”——莲香楼等。
驰名省港澳的德昌咸煎饼,池记、 超记云吞面,南信双皮奶,顺记椰子 雪糕,开记绿豆沙……
茶楼,西关的茶楼堪称广府茶楼的典 型及模范,因为广州附近四乡乃至香 港、澳门的茶楼均以西关茶楼为榜样, 迄今香港的一些老牌茶楼仍保留有西 关茶楼的影子。
陶陶居的名菜不少,如猪脑鱼羹、五 彩鲜虾仁、姜葱炒肉蟹、西湖菊花鱼、手 撕盐焗鸡、片皮挂炉鸭、云腿爽肚、雪里 藏珍等。
陶陶居名菜——化皮乳猪
莲香楼
广州莲香楼享誉国内外,有"莲蓉第一家"之 称。开业于1889年的莲香楼,座落于广州市 城西,“莲香楼”三个雄浑大字,乃是出自 清末南海翰林大学士陈如岳之手迹。始创的 纯正莲蓉馅以其品质幼滑、莲味浓郁而驰名 中外,被誉为“莲蓉第一家”。冷冻食品如 糯米鸡、三丝春卷、莲蓉蟠桃包、上汤水饺 和椰汁年糕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奖,成为莲香 楼并驾齐驱之拳头产品。招牌小吃:莲蓉月 饼、老婆饼、嫁女饼、龙凤饼
泮溪酒家
坐落城西,相连风光旖旎的荔湾湖公园。这 里是1000多年前南汉王刘鋹的御花园“昌华 苑”的故地,也是昔日的“白荷红荔、五秀 飘香”的“荔枝湾”。1947年,粤人李文伦 在这片“古之花坞”上创办了泮溪酒家作为 广州目前三大园林酒家之首,其名菜有八宝 冬瓜盅、园林香液鸡、七彩拼盘等。最著名 的要数它的点心。著名的点心品种有:绿茵 白兔饺、蜂巢芋角、泮塘马蹄糕、脆皮三色 卷等。泮溪酒家有40种菜式和点心在全国、 省、市烹饪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