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和两本书 ——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
中_文化__集(含答案)

唐元汉语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国文化资料3.儒家经典中的“三礼”是指《仪礼》《周礼》和__《礼记》__。
4.古代一些帝王曾专程赴___泰____山祭拜天地,并把这一隆重典礼称为封禅。
5.“民为贵,社稷为重,___君为轻___ ”是思想家孟子对春秋以来民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
6.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分为“本”、“世家”等几大部分,其中记述典章制度的部分称为“____书___”。
7.中国古代丧服制分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作“__五服__”,它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9.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有一文一武两位圣人被人们崇拜和祭祀,其中“文圣”是孔子,而“武圣”是___关羽___。
15.唐太宗的昭陵规模宏大,据记载,原内陵冢四周建有方城并四面开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南有___朱雀__门,北有玄武门。
16.明朝时,意大利传教士___利玛窦__来到中国,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
20.中国的“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__恒___山、以及中岳嵩山。
28.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完善于周代,其核心是___ C _____。
A分封制 B等级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家族制30.《论语》中记载,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因为经常翻阅,以致“韦编三绝”,这表明当时书籍的主要形式是____ C ____A甲骨 B帛书 C简册 D纸卷31.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学说集大成者韩非强调应该把法令、权势、____ A ____三者结合在一起加以运用A权术B刑罚 C军功D恩惠35.东晋道教理论家____A____著有《抱朴子》,对道家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A葛洪B吕洞宾C张道陵D陶弘景40.北宋著名理学家有“二程”,他们是程颢和____ D ____A程元B程伟元C程宽D程颐41.“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佛教____A____宗的特点。
A禅B天台C密D律2、秦汉实行的是____郡县制____行政区划。
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节选)申荷永

第三届心理分析国际论坛: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申荷永)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节选)申荷永大家早晨好!感谢约翰•比贝(John Beebe)博士热情的引介,对于他的理解、鼓励和友谊,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我为这次第三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准备的报告,是“金花的秘密与荣格积极想象”。
感谢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博士刚才的精彩演讲:“自性化的伦理,以及伦理的自性化”(The Ethics of Individuation, the Individuation of Ethics;杨韶刚教授担任翻译);感谢他所阐述的精彩而深刻的思想。
他给我们讲述了荣格所喜欢的“求雨者”的故事,并且从中引出了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synchronicity(我用作“共时性”);杨绍刚教授将其翻译为“缘分”,使我联想到佛家的“缘起性空”,着实包含无限的深意。
默瑞•斯丹博士从“共时性”的思想中,引出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individuation”(杨绍刚教授翻译为“个性化”);这个术语也被用作“个体化”,尤其是台湾学者,而我用作“自性化”;这种中文翻译上的多样性,也可看作我们仍然需要对“它”加深理解。
我将individuation理解为自性化的时候,本来也是受默瑞•斯丹博士1994年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首次访问中国时一起座谈的启发,其中涉及对荣格“Self”的认识和理解;我将荣格的“Self”翻译为“自性”,从字面将其注解为“自己与生俱来的心理本性”;于是,“自-性-化”给人的字面印象,也就包含了一种“自我内在心灵本性的转化”的意义。
但我更愿意用一个地道的中国思想来表述这种“共时性”和“自性化”,那就是“天人合一”。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含了“求雨者”的内涵,以及“共时性”和“自性化”的本质。
这样的一种理解,其中也借助了默瑞•斯丹博士的思想:那就是他的《实践完整》(Practice the Wholeness)。
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

2021年3月第46卷第2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a r.2021V o l.46 N o.2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张瑜1,王景阳2(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对心灵的关注与救赎,使荣格超越了西方文化的偏见,与道家思想相遇㊂道家思想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㊂这为荣格提供了灵感的来源,成为他学术人生的转折点,并帮助荣格实现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别开生面的建构㊂由此,荣格理论中的一系列范畴㊁概念都被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㊂荣格对于东方文化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有着辩证的思考,他欣赏东方文化心灵修行的方法和智慧,认为西方人要重新找回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家园,就必须向东方文化敞开胸怀㊂关键词:荣格;无意识;卫礼贤;道家;超越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21)02-0017-08D O I:10.3969/j.i s s n.1005-6378.2021.02.003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经历了一段痛苦的低潮期①㊂他苦闷隐居,一度对自己研究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他苦苦寻求能够支撑自己研究的依据,直到接触到由卫礼贤翻译的中国古典典籍㊂在中国的古老智慧中荣格找到了知音,这成为他学术人生的转折点㊂从荣格的诸多著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道家思想有着深入的解读和充分的吸纳㊂在这个过程中,荣格始终怀揣叩问:时代和心灵呼唤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他坚信,存在于无意识(u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和意识之下更深一层的集体无意识(c o l l e c t i v e u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是身处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类心灵共通的发源地㊂在集体无意识这一层面,各种原型被人类共享㊂在荣格看来,人类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并无不同,即使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相同,也只是在意识层面存在着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区别㊂人类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外部的扩张和占有,而在于通过心灵的探索和转化去实现人格的完整和生命的潜能㊂荣格认为西方人的心理问题在于太过注重意识理性,将集体无意识在压抑和扭曲中与意识分离㊂由此, 寻找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进而确立人类生活的共同原则和意义 [1]37,成为他努力追求的目标㊂在寻求心灵拯救的道路上,荣格超越西方文化偏见,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和借鉴㊂荣格对道家文化的眷注,是中西文化交汇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事件,也是理解荣格分析心理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参照因素㊂收稿日期:2020-05-15基金项目: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C X Z Z B S2019069)作者简介:张瑜(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㊁西方文艺理论㊂① 在‘荣格自传 梦㊁记忆和思考“中,荣格自述: 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内心里总会出现一种无所适从之感㊂可以毫不夸张地形容这样的状况,我暂时性迷失了方向,我感到完全被悬在了半空中,原因是我此时尚未找到立足点㊂81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一㊁ 遭遇 道家思想荣格与道家思想的 遭遇 ,卫礼贤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㊂卫礼贤,本名理查德㊃威廉(R i c h-a r d W i l h e l m),1873年5月10日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S t u t t g a r t),1930年3月1日辞世㊂1899年卫礼贤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青岛,之后的25年,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㊂他为自己取名卫希圣,字礼贤㊂卫礼贤被誉为 发现中国内在世界的马可㊃波罗 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2]40㊂在卫礼贤看来,中国智慧拥有孩童一般纯真的精神,能够达到人性最深处的生命之源,是 现代欧洲的药方和拯救手段 [2]51㊂他认为,比起利用某种快速的方法取得外部的成功,中国人更倾向于在漫长的岁月中去探寻能够影响进化的因素,这正是现代欧洲心灵欠缺的和需要的㊂卫礼贤与荣格相识于1920年,两人一见如故㊂卫礼贤是荣格理论的坚定支持者㊂他认为荣格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古代哲学有着天然的思想共鸣和心灵感应,甚至认为荣格或许是某位中国智者的转世化身㊂卫礼贤相信,在中国智慧和荣格理论之间的确存在超越种族和地域的人类共同的集体无意识源泉,通过荣格的天赋异禀和对内心世界地执着探索而得以交汇㊂而对于荣格来说,卫礼贤就是一个 中国人 ,他们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缘分㊂荣格在‘纪念卫礼贤“中说: 我们在超越了学术界限的人文科学领域里相会了㊂我们的接触点就在于此;在这里火星四射,点燃了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变成了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㊂ [3]65通过卫礼贤,荣格发现了充盈在中国文化之中的心灵宝藏,并将其与分析心理学的诸多思想相融合㊂荣格从卫礼贤的中国文化论述中汲取了构建复杂的深度心理学理论的营养㊂他将西方线性的㊁因果关系的㊁客观的思维方式与东方共时性的㊁非因果关系的㊁圆融性的思维方式整合在一起,极大地发展了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㊁原型㊁原型意象㊁自我㊁自性,以及积极想象㊁炼金术等诸多重要的概念及方法㊂其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荣格在‘纪念卫礼贤“中第一次提到了 共时性 这个概念㊂共时性是荣格独创的抽象概念,他将共时性定义为 某种心理状态与一种或多种外在事件同时发生,这些外在事件显现为当时的主观状态有意义的巧合,或者主观状态是外在事件的有意义的巧合 [4]301㊂在共时性原则下,事件遵循因果联系的法则发生,而不是因果法则㊂共时性的关键性在于事件是否在某人的主观经验中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产生联系,两个事件在自我意识没有干预的无意识层面 同步 发生,完全不在意自我意图是什么㊂事实上,这种事件经常出现在大多数人的梦境中,但是如果没有被人发现或者留意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毫无意义㊂共时性体现出道家思想同西方理论物理学的相似之处:宇宙是一个和谐的㊁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各元素交互作用的网络,而荣格的共时性原则也正是指出 各种形式的存在物之间的深层和谐 [5]53㊂共时性事件一旦被人感知,将会带给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也会给习惯于通过因果解释建立世界秩序的西方文化以致命的打击㊂ 共时性 强调的是非关联性㊁偶在性和非主观干预性,这不仅是西方现代物理学对抗经典物理学的核心观点,也是后现代主义标举的基本知识状况㊂1929年,荣格和卫礼贤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出版,这是一本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下得以传播的道家哲学小书㊂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兴起了许多神秘教派,他们汲取古老教义修炼功法,以期拯救自己的精神脱离苦难㊂书中箴言出自吕祖(唐代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吕洞宾),而吕洞宾是从道教 楼观派 祖师关尹子①那里获得了深奥又神秘的知识㊂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应关尹子之邀而撰㊂卫礼贤认为在‘太乙金华宗旨“一书中,吕洞宾的很多观点来自‘道德经“㊂从汉朝开始,由于①关尹子,名喜,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与老子同时㊂先秦天下十豪是指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十位思想家㊂出自‘吕氏春秋“: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㊂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㊂众多道家术士痴迷养生,幻想通过炼金术而获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家常常被认为是只会关注外在的邪方巫术,吕洞宾却将炼金术这种活动阐释为修炼心灵的过程,卫礼贤认为这与老子崇尚 柔弱 无为 的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是一致的㊂在这本书中,荣格和卫礼贤从心理学理解体验的角度,对中国典籍‘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进行了翻译和评注,为西方人提供了理解和欣赏东方智慧的途径㊂荣格和卫礼贤的工作,不仅为西方世界了解东方提供了崭新的途径,而且还警示西方人要注重对心灵的探索㊂今天,现代人懂得了掌控和选择命运的权利源自对自己心灵的了解,这份了解来之不易,它经历了人类价值观一次又一次的反思㊁成长和重塑㊂这使我们能够认识到,理性认为心灵中那些毋庸置疑正确的内容,往往是片面的,它无益于帮助我们摆脱所处的困境,人类真正需要做的恰恰是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身㊂在科学的名义下,物质世界转化成能量世界,一切从有形转化成虚空,人类无可逃避的一个问题是:在我们的心灵内部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力量?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和掌握它,它将如何带领我们进入认识的新境界,并帮助人类掌控自己的未来?‘太乙金华宗旨“一书正是揭示并解答了这一问题㊂卫礼贤在‘金花的秘密“序言中写道:这部经典兼有佛道两家的修行指南㊂其基本观点是:在出生时,心灵的两个半球意识和潜意识① 就分离了㊂意识是标志着所分离的被个体化了的元素,而潜意识是他与宇宙相通的元素㊂通过修行使这两者合为一体是这本书要表达的基本原理㊂意识必须进入潜意识播种,然后,潜意识被激活并携手被加强了的意识以精神再生的形式进入到一个超个人(即全人类共同的)的心智层次㊂这种再生首先会引起以分别心为基础的意识境界转变为自主思维结构,修炼的结果是消除一切分别,达到最终的生命整合,即超越二元对立的大自然㊂[6]15-16卫礼贤作为一位伟大的汉学家将中国典籍带给西方㊂他引导荣格了解道家思想中的炼金术,由此验证了荣格理论的核心观点:人类心灵成长的最终目的是自性的实现㊂二、对道家思想的吸纳荣格的诸多著述常常引用老子的话和道家的观点㊂道家的意象和象征丰富了整个分析心理学,是荣格思想的重要源泉㊂荣格认为 道 阐释了人类的终极真理,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原则,是东方智慧的完美体现㊂他自称为道家的追随者 庄子哲学的忠实仰慕者 [2]155㊂从 道 家思想的奥秘中,荣格寻找到他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有力支撑,而道家哲学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正是荣格致力于探寻的自性体验与自性化过程㊂对于荣格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荣格曾说: 我和他(理查德㊃威尔海姆,即卫礼贤)在1929年合作写了‘金花的秘密“㊂我也只是在那时,通过思考与研究接触到了我心理学的关键点 自性思想㊂此后,才重新找到了回归世界之路㊂ [7]183在‘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中,荣格提出卫礼贤将道解释为 意义 ,并赞成卫礼贤认为道是与 实在的世界对立的 [4]333观点㊂道不能被意识所感知,却又控制意识世界的所有,所以只能将其称之为 无形 ㊂荣格指出,因为统计方法的诞生和自然科学的成功,在近两个世纪西方抛弃了形而上学的观念,因果原则占据了主导的地位㊂荣格从庄子所说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㊂ [8]31(‘庄子㊃齐物论“)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㊂听止于耳,心止于符㊂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㊂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㊂ [8]53(‘庄子㊃人间世“)体会出道家对认知理性的批评和对无意识心理的承认㊂91张瑜,等: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①潜意识,又译 无意识㊂02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在‘象征生活“中,荣格讲述了他的朋友麦独孤(W i l l i a m M c D o u g a l l)问道的故事,指出: 道 可以是任何东西㊂我用另一个词来指示它,那就是共时性㊂东方智慧在看待事实的集合体时,是把这个集合体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的,但是西方智慧则会把它划分成各种实体和各个部分㊂ [9]57荣格认为,中国人的智慧是从整体去看问题,他们会通过一种西方人不能理解的预测可能性的方法,去体察事物之间能够相遇或者相互交融在一起承载着什么样的意味㊂在‘心理类型“中,荣格阐述了道家哲学中的调和象征㊂他归纳出 道 的十种含义:(1)道路;(2)方法;(3)原则;(4)自然力或生命力;(5)自然的规则过程;(6)宇宙观;(7)一切现象的根源;(8)正义;(9)善;(10)永恒的道德律[10]165㊂荣格指出,道不是指称神,而是具体实物的混合㊂道中充满了跨越种族和地域的原始意象,它们代表了原始的能量和心灵的力量,对人类有救赎和升华的作用㊂道能超越时间,即使将当代最新的哲学概念与道相提并论,依然能产生穿越千年的共鸣㊂一个人如果能够与道同一,他将永生且具有创造性㊂从心理学角度,荣格认为,道是非理性对立的组合,是存在与非存在的象征㊂一个人如果彻底地摆脱了对立,他就可以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紧密关联和不断变化,就像‘道德经“中说的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11]277㊂这是真正智者的形象,这也是一种心理态度㊂荣格说正是因为道是非理性的,所以人不可能通过刻意为之而实现目标,因此老子经常强调 无为 ㊂这里荣格得出结论,道家学说的最终目的在于从宇宙的内在本性出发,返回到道,从而获得拯救[10]168㊂‘荣格自传“的结尾引用‘道德经“说: 当老子讲到, 众人皆明,唯吾独懵 (此句‘道德经“原文应为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作者注)之时,他所阐述的内涵即我在垂暮之年的现在之感受㊂老子是超人的㊁有着独特洞察力的代表人物,他能看到并且体验到价值与无价值,更有甚者㊂他在生命走到尽头之际还希望能够回归自身的存在,他希望回归到那永恒的㊁未知的意义中去㊂这位博学多智的老者,其原型永远是真实的㊂ [7]317荣格在85岁高龄,隐居在波林根的塔楼之中,写下这段带着他生命体悟的话语,他不仅研究和吸纳着道家的思想,还践行着道家的智慧㊂荣格遇到道家思想后,一切问题在这种整体的㊁非因果的㊁经验的㊁偶然的㊁抽象的,看起来不科学的学说面前迎刃而解了㊂因为从根本上说,道家哲学不是迷信,不是巫术,它蕴含着东方文化穿越千年的智慧,是真正的人在世界的方式㊂当西方世界因为科学理性的外部牵引与内部初心愈行愈远的时候,荣格极力吸纳了这种东方文化的智慧,试图找回西方文化遗失的本根㊂由此,荣格精神分析中的一系列范畴㊁概念无不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㊂个性化 与 道 ㊂荣格认为人格在达到自性之前,存在一个不断完善整合的过程,他称之为个性化,也可称之为自性形成㊂这个过程是与生俱来的,可能有意识也可能完全无意识㊂个体精神从一种混沌的㊁未分化的统一状态中开始,像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一样,发展为一个充分分化㊁平衡统一的人格㊂荣格说: 我用 个性化 这个术语来表示这样一种过程,经由这一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在心理上 不可分的 (i n-d i v i d u a l),即一个独立的㊁不可分的统一体或 整体 ㊂ [12]248冯川认为, 个性化 (i n d i v i d u a t i o n)这一概念,在荣格那里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成为独特的㊁独立的个体;二是重建心理的完整与统一[13]㊂‘道德经“第一章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㊂ [11]73道家的 道 就是 无 无名 ㊂在道家的思想体系里,世间万物都有自己名字㊂天有天的名字,地有地的名字,每一类事物有此类事物的名字,这就是老子说的 始制有名 [11]198㊂但是 道 没有名字,但又创孕万物,所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1]233㊂所以,一切 有名 都是由 无名 而来㊂那么 道 不是名,究竟是什么?老子这样解释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㊂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11]169㊂ 无名天地之始 ,这只是形式上的表述,并没有具体所指,从中我们并不能知道万物的生者到底是什么㊂能够说明的只有一点, 道 必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因为它若是万物中一物,就不能同时是万物之生者㊂在这里,我们权且理解 道 为超越万物之物㊂按照荣格的理解,道包含宇宙万物并超越一切对立㊂彭鹏指出, 道 就是一种人格完善之路即个性化㊂它提示我们,唯有内在心灵的超越和转化,我们才能以某种灵性的方式来改变自己与社会[1]㊂ 个性化 和 道 二者的相通之处正在于 超越 和 统一 ,它们都是理想化的人格整合和生命意义追寻的过程,它们超越物质和心灵的所有存在,统一于宇宙万物㊂释梦 积极想象 与 涤除玄鉴 心斋 坐忘 ㊂无意识不能由意识感知到,那我们将如何言说?为了建立起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就需要一种能够读懂无意识的方法,因此荣格提出了 释梦 和 积极想象 ㊂荣格说: 我们不能用意识中提取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梦㊂梦的功能独立于意志㊁愿望㊁意图和自我的追求㊂ [14]85积极想象正是通过个人的言语表达,而被运用于从梦中获得无意识意象的意义的方法㊂申荷永在‘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中指出在荣格看来,词语联想以及梦的分析,是 间接沟通 无意识的方法,积极想象则是直接获取无意识的技术㊂许多荣格心理分析家都把积极想象称为 睁着眼睛做梦 [15]93㊂而 涤除玄鉴 心斋 坐忘 是道家悟道的方法,是道家方法论和认识论的集中体现㊂它们的意思是摒除内心的欲望和杂念,使心境保持安静纯洁,以明大道得真知㊂仔细分析,荣格和道家在方法论上的共通之处正在于此:比起科学研究的实证,他们更注重从内心的体验去寻找答案,更加推崇非主观干预下的 自性 状态㊂自性 与 天人合一 ㊂在荣格理论中,自性是人类生命最终的目标,代表了人类心灵中综合和统一的力量㊂自性是集体无意识中的核心原型,是原型中的原型㊂自性原型将意识与无意识从对峙引向融合,它是个性化最终的目的地㊂所有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节中的显现,都在自性的作用下达成和谐统一㊂人格实现自性,人便可称之为 圆满 的人,便可完全处理和融洽内部现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㊂当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又艰巨的过程,我们认为也许只有像耶稣和释迦牟尼这样的宗教领袖,才算接近完成这一最终目标㊂拉德米拉㊃莫阿卡宁(R a d m i l a M o a c a n i n )指出: 自性原型是 所有人类 ,是永恒的人,不仅表达出此人独特的人格以及整体性㊂而且当此人碰触到宇宙,其微观世界反映出宏观宇宙时,自性就成了人类神性的象征㊂[5]41在道家思想中,天与人相互联系,天道与人道相互包含,并统一包含于形上之道㊂老子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㊂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㊂ [11]169在这里,老子认为人是宇宙中的四大之一,老子要人效法地的厚重㊁天的高远,还有道的自主自为的精神,并将自己融合于道㊁天㊁地之中㊂道家认为,对于生命而言,应通过积极的修为,最终达到理想之境,即道的境界㊂这种境界不是脱离人间现实,追求救世主凌驾万物的虚幻信仰或者探求形而上拯救苍生的普世真理,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真实境界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深层关怀㊂它揭示了人类生命实践的最终意义,即是践行道的内涵㊂由此看来, 自性 和道家的 天人合一 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即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的和谐无争,从而实现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㊂这体现了荣格理论和道家思想在根本目标上的相通性㊂这些内在的相通性,给予荣格理论强有力的支撑,荣格也成为道家文化的忠实信仰者㊂在‘纪念卫礼贤“中,荣格说: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方,我们看到一种势如破竹的实现自我的命运 我认为,对道的探求 对生命的意义的探求已经成为我们当中的集体现象,其中更为深远的意义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到 东方精神以这种方式渗进我们所有的毛孔,并且来到了欧洲最脆弱的地方㊂它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传染病,但是也可能是治病的良方㊂[3]73-74三、从东方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模仿荣格认为,正如人的身体有着超越了种族差异的相同生理结构,人的精神也有超越所有文化意识差12张瑜,等: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异的相同的根源层面㊂荣格把这一人类心灵的根源层面叫作集体潜意识或共同潜意识①[6]29㊂人类的意识包含可以意识到的意识以及很多虽然意识不到却能够决定人类做出相同反应的潜在天性㊂无论种族与肤色,具备相同的大脑结构,便具备相同的心灵表达㊂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起源于共同的源头,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仍然能够追溯到原初一致的层面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域㊁不同教义的人能够画出结构相似的曼荼罗,为什么在不同国家会流传着内容相似的神话传说,为什么不同语言文化下不同种族的人类能够相互理解融合㊂按照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观点,人类的所有意识内容都离不开无意识原型,也正是有这些原型的存在,才有了人类所能感知的思想和行为,这些是人类共同的本能㊂当心灵更从属于本能而不是受理性控制时,意识更接近原始的状态㊂原始初民的人类不具备自我意识,他们没有清晰的自己和他人㊁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观念㊂原始本能的清醒度不高且保守,它只能适应自然的需要,当周围情况发生变化时,这种心灵状态就很难有良好的表现了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对一切陌生事物恐惧且排斥,因为压力过大还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荣格把这样的反应叫作 神经官能症 ㊂在不断接触㊁吸纳新的事物后,人的意识变得更加深远宽广,却与无意识和原型渐行渐远,同时也与本能分道扬镳㊂个体意识的倾向性决定了人类不能依靠意识与无意识达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体无意识需要通过象征跟意识进行对话㊂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加强,促使人类逐渐远离了集体无意识,远离了人类的本根㊂荣格认为人类要重新找回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家园,才能实现人生的完满,或者至少可以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和工作的纠缠中具备强大的心灵去应对㊂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致力之所在,也是其意义之所在㊂从荣格的自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跟随种种神秘事件的指引,荣格晚年迷恋诺斯底教②和炼金术㊂按照他的归纳,人类精神的发展从人产生开始经历了一系列远离㊁觉醒和救赎的过程,从创造神话来投射心理深层的体验,到诺斯底教从神秘启示和神秘灵性中寻求救赎,继而产生宗教依靠信仰的力量进行心灵的疗愈,以及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一次精神变革 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使人们不再只是抬头仰望上帝,而开始关注自我意识的觉醒,科学理性被激发,海上远航为人类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提供了外部条件,继而宗教在全世界范围内丧失了它的权威性㊂荣格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中世纪的炼金术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它继承诺斯底教传统,与其说是炼金,事实上是在炼心,它真正最终的目标并不是获取金子,而是获取 哲人石 ,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 天人合一 ㊂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有了理性主义㊂但西方文化混淆了理性与心灵的关系,错误地认为理性可以完全代表心灵的意义㊂由此,理性被奉为心灵的全部,这对人类心灵造成了不可避免地伤害③㊂事实上,心灵比理性更广袤更深邃,更具有值得描述的人类学价值,它坚守着人生的原则和生活的方向㊂同样,科学在西方历史进步的过程中曾经作为有效的推进工具而不可或缺,它同时也是西方人心灵的支柱,以任何方式对科学的作用进行贬低都是徒劳的㊂科学的方法是为人所服务的,只要不把科学看作获取知识唯一的途径,那么科学可以胜任帮助人类打开认知世界大门的职能㊂但科学理性不是万能的,人类的福祉不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它需要跳出科学的局限而倾听内在心灵世界的呼唤㊂22①②③潜意识,又译 无意识 ㊂诺斯底教是指西元2~3世纪盛行于古罗马的宗教与哲学运动㊂诺斯底教一词以希腊文g n o s i s(意为 知识 )为基础,到17世纪才造出字来,当时自由应用于古代基督教异端派别,特别是被正统教徒描述为激进二元论和拒绝世界的派别,他们从神秘启示和神秘灵性中寻求救赎㊂在‘<太乙金华宗旨>的分析心理学评述“中,荣格指出: 在中世纪以后的19世纪,圣灵坠落为人的理智,然后人们又起而投入反抗难以忍受的唯理智主义的运动㊂从一开始,这一运动就犯了把理智与精神混为一谈的错误,从而指责精神是理智出错的原因㊂这个错误是可以谅解的,理智在胆敢独占精神的全部财产时对灵魂确实有害㊂。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

练习题第一单元仁者爱人樊迟、仲弓箭问仁 \答案原君 \答案樊迟、仲弓问仁一、填空题 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收集整理而成的。
2、孔子是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其思想的核心是 ,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五经” 指、、、、。
二、单项选择题1、《樊迟、仲弓问仁》一文中,孔子认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 A、善于识别人的人 B、能够广交朋友的人C 、默默无闻的人 D、敢于行动的人2、下列不属于儒家所提倡的美德的集中表现的是( A、恭 B、敬 C、怨 D、忠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论语》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 B 、《论语》中所表述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 C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D 、《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E 、善于论辩是《论语》的一大特色 2、下列行为中属于实践“仁”的具体表现的有( A 、出门如见大宾B 、使民如承大祭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E 、居处恭,执事敬重, 与人忠 3、下列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A 、《论语》 B、《左传》 C、《庄子》 D 、《孟子》 E、《韩非子》四、解释带点的字词 1、使 . 民如承大祭祀 2、在邦 . 无怨, 在家 . 无怨 3、雍虽不敏 . , 请事 . 斯语 4、举直错.. 诸枉 5、不仁者远 . 矣 6、居处恭,执事敬.......五、简答题 1、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2、请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 的内涵。
3、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原君一、填空题1、《原君》是一篇严谨的议论文。
2、《原君》一文从“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引出“ ”的为君之道,奠定了全篇论证的基础。
3、《》是《明夷待访录》一书的首篇。
4、后人将、、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二、单项选择题1、《原君》中, 对自己夺取的产业沾沾自喜的人是 ( A、明太祖 B、汉高帝C、崇祯帝D、商纣王 2、《原君》中发出“若何为生我家!”的痛苦悲叹的人是( A 、明太祖 B、汉高帝 C、崇祯帝 D、商纣王 3、《原君》模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是从探究人均的(入手的。
李伟荣整理卫礼贤(RichardWilhelm)的生平与著述

李伟荣整理卫礼贤(RichardWilhelm)的⽣平与著述卫礼贤与荣格卫礼贤⽣平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理查德·威廉,中⽂名卫希圣,字礼贤,以卫礼贤名世,1873—1930)1873年出⽣于德国西南部、当时的符腾堡王国的⾸都——斯图加特市,他很⼩时⽗亲就因病去世,由母亲和外祖母担负了他的早期教育。
1891年,卫礼贤在图宾根⼤学修读神学。
1895年8⽉,卫礼贤通过神学职业资格考试,并于同年底派往斯图加特的⼀家修道院附属教堂担任神职⼯作,后升⾄代理牧师。
1897年1⽉,卫礼贤派往临近城市,结识未来的妻⼦美懿。
1899年5⽉,受基督教同善会的差遣,卫礼贤辗转上海来到刚刚被德国抢占的青岛租借地,接替卡兰茨,协助花之安布道。
(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明深深吸引了卫礼贤。
因此他认为“在⼀个已经具有⾃⼰⽂明的国家”,不应当向当地民众强迫灌输宗教思想,⽽应当让他们⾃主作出抉择。
因此,在中国的25年时间⾥,卫礼贤没有给⼀个中国⼈施⾏洗礼。
不仅如此,他甚⾄忘记了⾃⼰的传教⾝份,潜⼼钻研中国⽂化,⾃觉地称为中国传统⽂化的服膺者和传播者。
)卫礼贤在抵达青岛后的当年即提议创建⼀所师范学堂培养师资,并得到德胶澳总督府的允准。
1900年5⽉,卫礼贤与妻⼦美懿在青岛⼀所租来的房⼦⾥为中国男孩开办了“德华神学校”(Deutsch-chinesische Seminar),初期规模不⼤,学⽣不及⼗名。
后得到同善会资助,于次年建起独⽴校舍,正式定名为礼贤书院(Richard-Wilhelm Schule)。
1903年该校迁⼊教会⼭。
该校实⾏“中西结合”的教育⽅针,学程七年,前3年是⼩学,后4年为中学。
⾄1906年,礼贤书院已经扩⼤⾄4个班,60余⼈。
该校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早期中学之⼀,开风⽓之先,前后毕业学⽣达千余名。
1904年,卫礼贤建议中德政府联合创办青岛特别⾼等学堂,1909年建成。
1905年,受同善会委托创办⼥⼦学校,以其妻之名命名为美懿书院,后与⽂德⼥⼦中学合并。
近年来易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来易学研究的新进展张涛摘要:《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一部流传久远且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经典,对于《周易》的研究也从古一直延续至今。
近年来易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易学文献的整理编纂工作逐渐完善,《周易》经传及易学史的相关研究持续扩展,国外学者对《周易》及其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出土易学类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也不断有新的成果推出。
王化平博士的《万物皆有数———数字卦与先秦易筮研究》是近期易学研究新进展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关键词:易学研究新进展数字卦出土易学文献《周易》为群经之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至深至远。
《周易》天人合一、太和中正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居安思危、慎终敬始的忧患意识等,都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人文心理和价值观念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一书以其宏富的内容、精深的思想,传承不绝,历久弥新,数千年来始终受到人们的特别推崇和高度重视。
几千年来,人们对《周易》和易学的研究从未间断,至今依然热度不减,高潮频起,业已成为全球性、国际性的学术研究课题。
近年来,关于《周易》和易学的研究更是有了突出的进展,大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易学文献整理编纂的新进展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学术文化项目,陆续出版发行的《儒藏》精华编收入易类著作34种,除了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之外,还择要收录了韩国、日本、越南历史上以汉文写作的易学文献典籍,以及一些出土文献资料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等。
这些著作在编纂过程中一仍底本原貌,进行简要校勘,校记力求规范、精炼。
2013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易学文献集成》68册,收入了元代及其以前有代表性的易学文献约250种,1000余卷,均选精刻善本影印,堪称前所未有的易学文献集成。
神写的书,来自中国,读懂他的两个欧洲人都被现代科学封神

神写的书,来自中国,读懂他的两个欧洲人都被现代科学封神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全网最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前面的节目我们说到了,梦到秘密,我们说,如果学会了控制梦,就能成为神。
这个结论很多网友都比较认同,还说出了自己梦中的经历。
而且,这个结论,也算是来源于荣格心理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那我们就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来探索,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从梦中悟道,成为神的真实案例呢?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个。
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纯阳子,吕洞宾。
吕洞宾现在,我们都以为吕洞宾是个神话人物,但其实,他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全唐诗》中有254首吕洞宾的诗。
现实中的吕洞宾在学术成就也非常高,而这些学术成就还推动过现代心理学以及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吕洞宾写过一本书叫做《太乙金华宗旨》,这本书里记载的主要是他修炼成神过程中的哲学领悟和具体方法。
这本书,在中国很少人知道。
但是,这本在欧洲至今影响力都非常大,在1920年代,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德文、英文、意大利文,叫做《金花的秘密》。
《金花的秘密》在当时影响了很多欧洲顶尖学者,这其中,影响最深的的一个人就是荣格。
荣格用书中的理论和思想最终完善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构建了我们前面聊过的人类共同的“集体潜意识”“海床”。
后来,荣格还把吕洞宾的哲学思想拿来与泡利交流,治疗泡利的心理问题,泡利是一个25岁就发现不相容原理,为人类开启量子世界的天才物理学家。
泡利是唯一一个让爱因斯坦都敬畏三分的大神。
吕洞宾、荣格、泡利,三个看似不搭噶的人,是如何连通道家哲学、现代心理和量子世界的?今天我们就把这当中的故事全部分享给大家。
黄粱一梦故事还是从一场梦说起。
话说,公元838年,42岁的吕洞宾第N次来到长安城中赶考。
他在客栈中住下以后,就到大堂里来点了几个酒菜准备吃饭。
等着上菜的时候,吕洞宾就看到对面桌子上有个老道,非常不同寻常,这个老道是个彪形大汉,天气不热但他还敞开着道袍,露出一个圆鼓鼓的大肚子,满脸胡子拉碴,最搞笑的是,这样一个豪放的外形,头上竟然梳着两个童子的抓髻发型。
2024年中考冲刺必刷题-名著阅读专项:《经典常谈》(含解析)

2024年中考冲刺必刷题-名著阅读专项:《经典常谈》试题说明:本卷试题根据近三年(2022——2024年)全国各地语文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形式和内容,精选试题整理编辑以及改编,难度适中,适合毕业班的同学最后冲刺使用。
1.(2023•句容市期中)《经典常谈》中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依据你的理解“江、河、湖、海”这四个字属于( )造字法。
A.形声B.指事C.会意D.象形2.(2023•句容市期中)《经典常谈》中写到“诗的源头”是( )A.散文B.歌谣C.诗经D.乐府3.(2024•宁乡市期中)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口中“缠绵悱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节士、永生在我们的敬意里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说的是屈原。
B.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春秋”一词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们学过的《关雎》《子衿》《木兰诗》都出自这本书。
D.《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字典,收录九千多字。
4.(2022•云岩区校级月考)下面对“休”字的造字条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经典常谈》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
“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
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
三是“会意”。
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
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
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A.象形字B.指事字C.会意字D.形声字5.(2022•花溪区校级期中)下面文段选自《经典常谈》,这个故事出自哪一部经典?( )ㅤㅤ苏秦用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人和两本书——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方维规心理分析学巨擘荣格,亦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他的同时代人卫礼贤,译介中国经典的成就举世公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使者”也常有人称其为发现中国精神世界的马可·波罗。
一位是努力汲取东方智慧、学贯东西的分析心理学大师,一位是创造了20世纪最重要翻译成就之一的“伟大的德国中国人”,二者的结交和合作,以及由此而来的孕育力,书写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绚烂篇章。
道文化的境界,如同鹤翔九天。
荣格和卫礼贤的非凡成就,无论是学说还是译作,除了其职业属性、学术领域及个人志趣外,都受到其生活年代之特定时代精神的影响。
同样,他们的启迪和效应,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荣格的兴趣所在,不只限于医学,亦即分析心理学或精神医疗学;他似乎无所不学,涉足宗教、神话、哲学、艺术、文学、民俗,还有炼丹术、星相学等,其中东亚思想对他的影响尤为显著。
他甚至声称,在他的一生中,卫礼贤对他的影响超过任何人。
这一说法肯定会让很多人吃惊,因为在人们眼里,弗洛伊德才是荣格思想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尽管后者常被看做不忠诚的门徒。
所谓卫礼贤影响,简而言之,在荣格那里是指卫氏的两部产生巨大影响的译作:《易经》和《太乙金华宗旨》。
荣格后来为转译自卫氏译本的英译本《易经》作序;第二本书为二人合作编著,卫礼贤翻译并注释,荣格撰写长篇“欧洲评论”冠以《金华秘旨》问世。
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就是两个人和两本书;然而重心偏向荣格及其学说,也就是荣格在中国思想影响下的思索与荣格说“道”,以此根究他为何会对卫礼贤如此铭感。
我们能够发现,荣格对两部中国典籍的解析,不仅在理解意义,也在创造意义,并将之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思想或许成就了荣格思想中最有创意的部分,如“个性化”概念、“同时性原理”、“集体无意识”等。
卫礼贤,中文名卫希圣,因翻译道家丹经《太乙金华宗旨》而出名一、“支撑东西方之桥的两座桥墩”荣格心理学的干流,由许多支流汇聚而成。
首先,他的精神医疗学和医疗心理学背景颇为重要,其中关键人物是布罗伊勒,然后是弗洛诺伊、雅内和沙科。
另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而外,启蒙运动与19世纪的欧洲思想,康德、叔本华、歌德、卡鲁斯等名字,经常出现于荣格著述中,他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些人的影响。
后来,其他一些支流也发挥了作用:人类学家莱维-布吕,心理学家詹姆斯,还有诺斯替教派,各种基督教派以及异教人物等。
这当然还不是荣格思想谱系的全部。
以上人物、思想和事物,足以让人看到荣格涉猎之广及兴趣之怪。
弗洛伊德自然在荣格提出其心理学理论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913年,二人因为对无意识的不同诠释而公然决裂,各走各的路。
然而,弗氏对荣格的影响,在他们反目后依然存在,即便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影响。
荣格为了与弗氏心理分析学保持距离,创建了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分析无意识,比如释梦,为的是破解“自我”;而荣格却陶醉于无意识的潜力,致力于探索自我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看做相辅相成的、富有创造力的过程。
他对无意识中后来被其称为集体无意识的那个部分越来越感兴趣。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重要区别是,他尤其赋予宗教以心灵治愈功能,而不像有着无神论倾向的弗洛伊德那样,视宗教为精神失常的表现形态。
荣格批评弗氏“性理论”把人的精神现象解释为受压抑的性欲之表现。
弗洛伊德曾对荣格说,他要以自己的性学理论建造一座抵抗“神秘主义之黑色泥沼”的堡垒。
而在荣格眼里“这是对我们的友谊之生命骨髓的猛烈一击。
我知道自己绝不可能认同这一观点。
弗洛伊德所理解的'神秘主义'似乎是哲学和宗教,包括那个时候正在兴起的通神论对于心灵所做的一切解释。
”富含道韵的艺术,具有心灵治愈功能。
荣格有过真正的宗教体验,他称之为“神圣的”,具有不可低估的治疗功能。
这一信念尤其见之于荣格1945年给其追随者的一封信中:“您完全说对了,我的工作的主要兴趣,不是治疗精神病人,而在于走近神圣。
实际情况是,走近神圣才是真治疗。
人只要获得神圣的体验,便摆脱了疾病的磨难。
疾病本身有着神圣的特征。
”最晚自1911/12年发表《变化与力比多象征》起,非西方思想在荣格思想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埃及人,印度人,当然还有中国人,其中包括西藏文化。
欧洲中心主义在中国文化那里出现截然相反的他者性,而分析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与他者性的碰撞结果。
荣格曾说,他的生活中有一次特殊的相遇,发生在学术圈之外,却成了他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事件,这里说的是他与卫礼贤的相遇。
1920年代初,荣格和卫礼贤在凯瑟林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市创办的自由哲学协会“智慧学派”活动中首次相遇。
他们后来成为朋友,彼此激荡。
他们两人之非同寻常的关系,是荣格“走向”中国的最重要的路径。
换句话说:荣格心灵世界的中国影响,主要来自他同卫礼贤的交往。
他与中国思想的对话成果,极具启发意义。
卫礼贤是一个思想探索者,走出了欧洲的精神疆域,在中国思想的深处寻觅。
在中国生活的二十多年中,他亲眼看到了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和精神差异。
他刚到中国之时,欧洲人是占领中国的殖民者,毫不尊重中国文化;而中国人则依然把欧洲人看做蛮夷,不愿向其敞开中国的精神传统。
卫礼贤虽在生活中少不了殖民地白种人的那种养尊处优派头,却又是最早认识到中国思想价值的西方人之并极力填平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
起初,这个传教士于1899年来到中国青岛,是为了让异教徒皈依基督教。
但在不知不觉中,他自己被归化了。
多年之后,他在荣格面前夸耀说,自己在中国从未给一个中国人洗礼。
相反,他发现了自己的真正使命,通过翻译来联通东西方的精神世界。
卫礼贤为西方世界翻译了《易经》卫礼贤把伟大的中国文化遗产介绍给西方,其成就或许超过任何西方人。
他将《论语》、《老子》、《易经》等十多部中国经典翻译成德语,其中一些著作又被转译成其他西方语言。
尤其是至今还在吸引许多西方人的《易经》,使他一直被看做欧洲最重要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在现有众多西方语言的《易经》译本中,卫氏译本仍然是不可企及的。
他的中国典籍译作,多半采用新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或模仿路德《圣经》翻译和歌德的德语,为中国思想穿上欧洲外套,这在_方面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黑塞对此也颇为赞赏。
另一方面,学院派汉学家却颇多微词,批评卫氏翻译语言的非学术性。
无论如何,卫礼贤在整个后半生都试图在自己的言行和心灵中实现两种相去甚远的文化传统的融合。
同荣格一样,卫礼贤寻找的是那些经得住历史变迁的人类普遍智慧。
大自然的和谐是与天然存在的。
卫礼贤回国以后,同许多文化名人有来往,比如奥托,施魏策尔,黑塞,布伯,当然还有荣格等“智慧学派”成员。
他在“智慧学派”创立之初就受邀做了几场讲演,讲演集《中国的生活智慧》发表于1922年。
结识荣格之后,卫礼贤受邀于1923年在苏黎世心理学俱乐部讲解《易经》,又于1926年5月在那里做过两次讲演,论题分别为“中国的瑜伽实践”和“中国的心灵学”。
当时,学院派因为卫礼贤的宗教背景而对他充满疑忌,宗教界则对他传教时的越界行为而心有余悸。
可是,荣格认识到了卫氏工作的巨大意义,尤其是其《易经》翻译。
在他看来,卫礼贤译成德语的中国智慧,对于西方人来说有着莫大的孕育力。
一方面,是荣格帮助卫礼贤在德语学术界赢得了严肃性和应有的地位,并为他以为最重要的两部卫氏译著作序或撰文:《易经》(英译本,1950)和《金华秘旨》。
另一方面,这两本书对荣格本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东西方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二者的角力。
这种角力在1910年甚至体现于卫氏身体:他因中国食物而患上阿米巴痢疾,卧床数月之久。
一年后,他遇见了曾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的劳乃宣,并在这位智者的帮助下克服了内心的中西对抗,至少在一个时期内不再烦乱。
不幸的是,卫礼贤1924年彻底返回德国以后,安宁也随之而去,欧洲和中国元素之间的角力又在他体内复发。
当初的阿米巴痢疾,后来被证明为致命的。
长期潜伏的病菌,让他无法抵御在中国染上的疾病,于1930年夺去了他的生命,享年仅57岁。
荣格说:“我只是在卫礼贤生命的最后岁月才同他接触的。
我能观察到,随着其毕生事业的完成,欧洲和欧洲人如何又一步步向他靠近,甚至困扰着他。
[……]他的梦里充满了对中国的回忆,但他看到的画面总是悲哀阴郁的。
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内涵已经走向反面。
”东西方元素,如阴阳之相反相成。
如荣格所看到的那样,卫礼贤终究没有能力在自己身上融合东西两种元素。
虽然他被中国精神所浸染,但在根子上并未失去其欧洲认同,也没有能力在心理上重新回到欧洲生活中去。
荣格曾试图对他进行治疗,但是他内心的东西方冲突过于猛烈。
当他再次被西方拥抱和同化时,出现了东西方精神之间的抵触,甚至对自己传播东方文化的事业不再忠诚了。
另一方面,尽管他没能完全在自己的心灵中实现两种文化的综合,但是他的著述,尤其是他的译作《易经》,无疑成功地实现了二者的融合。
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易经》与《金华秘旨》无疑是其接近和理解独特的东方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极佳途径,并作为卫礼贤的精神遗产而长存。
荣格在1929年4月6日致卫礼贤的信中,说他将去德国巴特瑙海姆参加心理医疗大会,想在途经法兰克福时拜访卫礼贤。
作为一个有经验、很有直觉的医生,他感觉到了卫氏身体的脆弱,且有不祥预感。
他又在4月26日的信中写道:“请别惊怪,我又给您写信了。
我在法兰克福去您家扑了个空,并无任何恶意,只是因为我在为您担心。
请别生我的气。
对于我们西方世界来说,您太重要了,我不得不一再对您说这个。
您既不能消失,或者失踪,也不能病倒。
”有人说荣格不但是20世纪思想界的宗师,也是学术界最大的巫师。
此信之后不到一年,卫礼贤离世。
并且,荣格说卫氏临死前显像于其窗前:“令人惊讶的是,那幻影特别清晰。
我不仅看到他脸上的每道皱纹,还有外套上的每根棉线。
”也是在4月26日的信中,荣格兴奋地说:俯览尘世,逍遥宇宙——需要强大的心灵。
“我这次在巴特瑙海姆心理医疗大会上所作报告的成果是,心理医疗协会理事会决定——我事先并不知道——诚邀獉在明年的会上(或许在巴登一巴登)作一个报告。
这是历史性的!您想一下,那些直接接触常人及其身上最虚弱部位的医生,能给他们接种中国哲学之疫苗,这意味着什么?这简直难以估量。
我感到很兴奋,只是希望魔鬼不要阻拦您的这次历史作为。
这才叫击中要害。
医学着实在向心理层面转化,这里得有东方的介入才行。
那些神学家和哲学家是什么也办不成的,他们太傲慢。
”卫礼贤接受讲演邀请之后,荣格在5月25日给他的信中感慨地写道:“仿佛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们成为支撑东西方之桥的两座桥墩。
我衷心地感谢您接受邀请。
”在此,荣格感受到了沟通东西方的共同使命。
对于欧洲人来说,卫礼贤的“使者”角色是不言而喻的,而荣格也赋予自己这一角色,这会令人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