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及赏析 精品

合集下载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原文、赏析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原文、赏析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五》
原文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创作背景:
译文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归园田居》其五

《归园田居》其五

《归园田居》其五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吾足。

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1、注释
⑴从内容上看,此诗似与上一首相衔接。

诗人怀着怅恨的心情游山归来之后,盛情款待村中近邻,欢饮达旦。

诗中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处处充满纯朴之情。

⑵怅恨:惆怅烦恼。

策:策杖,杖,这里作动同用。

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

历:走过。

棒曲:树木丛生的曲折小路。

⑶(zhuo浊):洗。

⑷(lu鹿)酒:用布过滤酒。

滤掉酒糟。

近局:近邻。

⑸日入:太阳落山。

荆薪:烧火用的柴草。

⑹苦:恨,遗憾。

天旭:天亮。

2、译文
独自怅然杖还家,道路不平荆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xī)。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简单赏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归园田居·其五】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其五】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其五】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译文及注释】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xī)。

【赏析】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
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归园田居其五赏析,在这首诗中,作者流露了自己应当早点辞官隐退,早日过着现在这样的生活,珍惜光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欢迎来参考!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其五翻译: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归园田居其五背景:公元406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

此诗是其中的最后一首也就是第五首。

归园田居其五字词解释:(1)从内容上看,此诗似与上一首相衔接。

诗人怀着怅恨的心情游山归来之后,盛情款待村中近邻,欢饮达旦。

诗中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处处充满纯朴之情。

(2)怅恨:惆怅烦恼。

策:策杖,拄杖,这里作动词用。

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

历:走过。

棒曲:树木丛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浊):洗。

(4)漉(lu鹿)酒:用布过滤酒。

滤掉酒糟。

近局:近邻。

(5)暗:昏暗。

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6)日入:太阳落山。

荆薪:烧火用的柴草。

(7)苦:恨,遗憾。

天旭:天亮。

归园田居其五赏析: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

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

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

归园田居其五

归园田居其五

归园田居其五·其五朝代:魏晋作者: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吾足。

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怅恨:失意的样子。

策:指策杖、扶杖。

还:指耕作完毕回家。

曲:隐僻的道路。

这两句是说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

②:洗。

足:指去尘世的污垢。

③:滤、渗。

新熟酒:新酿的酒。

近局:近邻、邻居。

这两句是说酒杀鸡,招呼近邻同饮。

④暗:昏暗。

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⑤天旭:天明。

这句和上句是说欢娱之间天又亮了,深感夜晚时间之短促。

译文独自怅然杖还家,道路不平荆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

鉴赏这首是陶渊明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最后一首。

对此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义》卷二);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

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

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的心情,则组诗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之“披步荒”为“携子侄辈”同往,应该不会“独策还”。

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

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

其“怅恨”,可以与此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也可以与此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

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

归园田居其五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其五原文及翻译

归园田居其五原文及翻译归园田居其五原文及翻译《归园田居其五》是魏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首五言律诗,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五首。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归园田居其五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归园田居其五诗词原文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其五注释(1)从内容上看,此诗似与上一首相衔接。

诗人怀着怅恨的心情游山归来之后,盛情款待村中近邻,欢饮达旦。

诗中虽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处处充满纯朴之情。

(2)怅恨:惆怅烦恼。

策:策杖,拄杖,这里作动词用。

崎岖: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

历:走过。

棒曲:树木丛生的曲折小路。

(3)濯(zhuo浊):洗。

(4)漉(lu鹿)酒:用布过滤酒。

滤掉酒糟。

近局:近邻。

(5)暗:昏暗。

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6)日入:太阳落山。

荆薪:烧火用的柴草。

(7)苦:恨,遗憾。

天旭:天亮。

归园田居其五译文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归园田居其五赏析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

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

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

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

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

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园田居》

陶渊明《归园田居》

陶渊明《归园田居》陶渊明《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后的田园诗,写了隐居生活的闲适,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五首《归园田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通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1.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5.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一作“亩”。

际:间。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8.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9.荫(yìn):荫蔽。

10.罗:罗列。

11.暧暧(ài):昏暗,模糊。

12.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13.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15.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及赏析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五魏晋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译文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注释怅恨失意的样子。

策指策杖、扶杖。

还指耕作完毕回家。

曲隐僻的道路。

这两句是说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

濯洗。

濯足指去尘世的污垢。

漉滤、渗。

新熟酒新酿的酒。

近局近邻、邻居。

这两句是说漉酒杀鸡,招呼近邻同饮。

暗昏暗。

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天旭天明。

这句和上句是说欢娱之间天又亮了,深感夜晚时间之短促。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最后一首。

对此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析义》卷二;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

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

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墟的心情,则组诗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之披榛步荒墟为携子侄辈同往,应该不会独策还。

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

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

其怅恨,可以与此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也可以与此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

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

次句崎岖历榛曲,写的应是真景实事,但倘若驰骋联想,从象喻意义去理解,则当时的世途确是布满荆榛,而作者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

联系其在《感士不遇赋序》中所说的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不妨设想其在独游之际,所感原非一事,怅恨决非一端。

此诗的三、四两句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则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永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

人多称渊明冲淡静穆,但他的心中并非一潭止水,更非思想单纯、无忧无虑。

生活、世事的忧虑固经常往来于其胸中,只是他能随时从对人生的领悟、与自然的契合中使烦恼得到解脱、苦乐得到平衡,从而使心灵归于和谐。

合一、二两句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正是作者的内心由怅恨而归于和谐的如实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