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居士画谱 (明)唐寅 辑
六如居士唐伯虎的生平简介

六如居士唐伯虎的生平简介唐寅于成化年间降生苏州府,分别于13岁和15岁时认识祝枝山和文征明,15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苏州府学习。
19岁的时候,唐寅与徐氏结婚,25岁时唐伯虎的父亲去世,此后母亲、妻儿、妹妹相继离世,家道日益中落,在祝枝山的鼓励下准备科举考试。
但在科考期间,与好友夜夜宿醉风月场,十分被主考官所厌恶,幸得苏州知府惜才求情才录于榜末。
此后,唐伯虎仕途艰难,乡试第一却又牵连科场案被贬,此后不愿就任小官职,31岁时婚姻不顺休妻,漂泊四地后得病,在家休养了很久才好。
与兄弟分家后,唐伯虎卖画为生,日日纵情酒色,与文征明关系逐渐僵硬,此后多作书画。
1508年唐伯虎筑新居桃花庵和梦墨亭,次年亲侄儿年仅十二便夭折,唐伯虎为其作诗画送别,四十岁时为自己作自寿诗和画。
1513年,唐寅写信给文征明二人重修旧好,次年被宁王所聘,只一年便装疯得返。
此后唐寅时常为吴县知府作诗画,该期间作品产量极大。
嘉靖元年,唐寅为送别吴县知府作诗,次年自书诗翰册,同年年底病逝。
唐寅一生坎坷,如此才华竟有怀才不遇之悲,他的书画、诗文至今已是遗世之宝,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之深难以言明,其作品被收藏于世界各地,是中国历史上难有的鼎鼎大名的才子。
唐寅为传统绘画所作的贡献,大致可概括为三点:其一,综合南北二派,弘扬了文入画的传统。
我国的传统绘画.到了北宋初期,由于地理条件和风格的不同,始分为南北两大画派。
北方画派以李成、关仝、范宽为代表,画风深厚旷远,石体坚凝,风骨奇峭,气势雄伟;而南方画派以董源、巨然为宗师,画风柔和温秀,笔墨潇洒含蓄,水墨湿润华滋,远近感强烈。
但又有各自的弱点,比如北方画派.笔锋太露,缺少含蓄,缺少韵致和远近感等;南方画派缺少骨力、庄严和气魄等。
唐寅的功绩就在于打破了门户之见,从笔法、气势、笔意和设色上,把南北两派不同的源流,扬长避短,融合在一起,又吸收元画的长处,最后形成结构严谨,风骨奇峭,笔法秀逸,水墨淋漓,意境空灵的独特风格。
大收藏家486期:唐伯虎,江南第一才子的藏书情

大收藏家486期:唐伯虎,江南第一才子的藏书情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初字伯虎,后改字子畏,晚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他以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明唐寅桐阴清梦图轴故宫博物院藏众人笑我太疯癫唐寅远祖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曾任晋昌太守),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唐寅,其书画题名常用“晋昌唐寅”落款。
其先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受封“莒国公”,乃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所以唐寅也自称“鲁国唐生”。
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役。
唐泰的后代子孙多散部在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代。
唐寅也正是出生在这一带,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小酒馆,母亲丘氏。
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寅年卯月丑日),唐寅出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
唐寅后来写给文徵明的信中说:“计仆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涤血,犹奉吾卿周旋。
”看来他小时候没少干杀鸡宰狗、卖酒卖肉的活儿。
但唐寅“性绝颖利,度越千士”,即他聪慧过人,气度非凡。
唐寅非常好学,经常闭门读书,很少与人来往,甚至连家门口街巷的名字都不知道。
有人来拜访他,他也不回访。
后来祝枝山写信劝他,他才改了这个毛病,进而和祝枝山成了莫逆之交。
16岁那年,唐寅考上了苏州府学,录为生员第一。
同年结识了文徵明,并受到文徵明父亲文林的极大赏识,四处向人推荐,这是唐寅进入吴中士子圈的关键一步。
唐寅和文徵明比较起来,就像学霸与学渣一样,只有文林看好自己的儿子:“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
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唐寅虽好读书,却不喜功名,有任侠之气,性放诞不经。
但他的父亲却指望这个儿子通过学业成就功名,经常在别人面前夸耀说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成名,可惜的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
在唐寅24岁那年,其父去世,同年,其妻徐氏、五岁的儿子也去世了。
不幸的遭遇接连到来,第二年,唐寅的母亲去世,刚刚嫁人的妹妹遇人不淑也选择了自杀身亡。
几种署名唐寅著作真伪考辨(1)

几种署名唐寅著作真伪考辨摘要目前,学界对几种署名唐寅所著的《六如居士尺牍》《唐伯虎尺牍》《唐六如先生笺启》的真伪尚未作出明确的考辨。
笔者对此逐一考辨,得出《六如居士尺牍》《唐六如先生笺启》应为伪托之作,《唐伯虎尺牍》则真伪混杂。
关键词唐寅;著作;真伪;考辨作为明代四大画家之一唐寅,其绘画作品常有伪作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但在唐寅的书信中也存在这种情况,学界尚未对此给予相应关注。
本文将对署名唐寅所著的《六如居士尺牍》《唐伯虎尺牍》《唐六如先生笺启》的真伪作出明确的考辨。
一、《六如居士尺牍》《六如居士尺牍》,署唐寅作。
一函四册,光霁草庐印,无出版年,石印本。
上海图书馆有藏。
此书被宋志英选人《明代名人尺牍选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影印说明据民国八年(1919)光霁草庐石印本。
宋志英在《出版说明》里说“尺牍所特有的一个非常丰富的内容,则是日常生活的记录。
如《六如居士尺牍》将唐伯虎与亲友往来的尺牍分为庆贺类、通问类、文艺类、荐托类、邀约类、求借类、索取类、馈送类、饯送类、勤勉类、家书类、禀启类、寿文类等,详细地反映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面研究唐伯虎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
但笔者对此书是否为唐寅所著是存疑的。
该书扉页有“祝枝山先生鉴定吴中才子唐伯虎尺牍君宜署”字样。
接有《序》:唐君子畏,号六如居士。
居城之西。
偏玩世不恭,有睥睨一切之意。
余向耳其名,闻声相思者数年。
余亦傲口不愿交俗儒。
宏治三年,与徵明游福昌寺,见楼壁题四言诗,狂放可掬,更觉钦钦。
余和之云:宅此心体,沈矣洞洞。
爽气西纳,妙月东奉。
时临长津,以鉴群动。
徵明笑睨曰:汝倾心唐寅耶?渠好使酒,与张灵昵。
余当与汝偕访之。
后以口循未果。
壬子秋,方与子畏订交。
是年,余举于乡,而子畏益诞肆不羁。
切劝之,乃敛才就范。
戊午获乡解,后以闱弊受谴。
造放归,筑室桃花坞,以笔墨自娱,顾不自收拾。
其与人往来酬答,虽文辞滑稽,而语有根桓。
壬戌春,张君以子畏简书一册,属序于余。
唐伯虎的真迹,太全了!令人惊艳!

唐伯虎的真迹,太全了!令人惊艳!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故事剧和一位漫画家的名字。
他的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两岸峰青图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画家晚年信奉佛教,取号六如居士,日趋消沉。
他的《桃花庵歌》有“别人笑我成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在他的自题的七言绝句中有:“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此图为唐寅临摹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五代名士韩熙载故意耽于声色以避后主李煜的召用。
唐寅临摹此图时,在背景中作了较大的改动,而人物形象更显得浓艳华丽,具有明画风格。
唐寅如意孩童立轴唐寅到了晚年,家里变得“僮仆据案,夫妻反目,归有狞狗,当门而噬”。
画家在给文徵明的信中说:“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
知与不知,皆指而唾,辱亦甚矣!”可谓晚景凄凉。
唐寅人物唐寅人物唐寅人物唐寅哺乳图立轴唐寅(款)寒峰踏雪图立轴唐寅文会图立轴唐寅(款)兰亭雅聚图卷手卷唐寅(款)人物唐寅(款)南极星翁图立轴唐寅(款)采药图立轴唐寅 (款) 百寿图立轴唐寅采莲图唐寅人物镜心唐寅仕女立轴唐寅人物镜心唐寅仕女立轴唐寅 1515年作对奕图唐寅人物立轴唐寅仕女图镜心唐寅 1509年作二乔图立轴唐寅小庭良夜图立轴。
六如居士唐伯虎,买得青山只种茶

六如居士唐伯虎,买得青山只种茶六如居士唐伯虎,买得青山只种茶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琴士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寅少年就有“吴中俊秀”之称,二十岁应乡试,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因此,他自称“江南第一”,谁料三十岁时,他随同徐径上北京会试,因徐径行贿主考官家童,取得考题所引起的科场案而连累入狱,结果被罢黜,发往浙江为吏,后来妻子改嫁,一生坎坷,游历于名山大川间。
唐寅平时才高自负,热衷功名,遭此巨变,伤心潦倒,于是拒绝当官,回到苏州专心艺术,一度离家外出游览各地名山大川,广交朋友,追求一种“不求仕进”、“隐迹山林”,瀹茗闲居的生活,《事茗图》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事茗图》唐寅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其代表作有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等绘画作品,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
明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已经足以供养一个职业画家,画家的身份开始独立,才子文化具有了世俗色彩。
唐寅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曾写过不少茶诗,留下《琴士图》《品茶图》《事茗图》等茶画佳作,他还将闲来草堂辟为茶室。
山路松声图绢本设色1516年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初,朱元璋废止饼茶,提倡散茶,省掉了以前的碾茶、煮茶的麻烦,文人雅士、画家茶客都沉醉在茶香之中。
永乐盛世之后,郑和下西洋,海陆的丝绸之路和西方传教士带来欧洲文艺复兴思想的思潮。
《落霞孤鹜图》上海博物馆藏唐寅的茶画客观地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现实,作品见于著录和传世的还有《斗茶图》《卢仝煎茶图》等。
苏州产茶,爱茶的唐寅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赉持”,“事茗”成了他的日常生活爱好。
以“江南风流四大才子之首”自诩的、嗜茶的唐寅,在这样美好的大环境下,为能品好茶,竟要自己“买得青山只种茶”。
古代诗人名人唐伯虎人物介绍PPT

诗人生平
高中解元
后来祝允明不愿看到唐寅继续消沉,出言规劝唐寅,让唐寅以事业为先。 唐寅听从了祝允明的规劝,决定闭门苦读一年参加科举。唐寅虽不喜欢科 举时文,但在八股文上确有较高的造诣。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参 加应天府(今南京)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此时的唐寅志得意满,在其 答谢乡试主考梁储的一首诗中,表达了在明年的会试、殿试再夺佳绩的愿 望和决心。梁储非常看重唐寅的文章,回京后还呈给大学士程敏政观览, 程敏政也很欣赏唐寅。
诗词特点
人物画
唐寅的人物画,是明代以来文人画中最多的,不仅技艺高超, 而且题材广泛,有名人高士、亲朋好友,但以仕女图最为著名。 唐寅仕女画远学唐宋名家,近受明代画家杜堇、吴伟的影响, 但更显文气。其题材多取于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尤其以描写 风尘女子居多,如《李端端图》《陶榖赠词图》,究其原因, 明代诗人王世懋在《陈玉叔倦绣图》题跋中认为,“盖其生平 风韵多也”,即唐寅生平多风流韵事,同时他还认为唐寅仕女 画的成就已超过宋末元初钱选、明代画家杜堇。
诗人生平
潦倒而终
宁王被处死后,唐寅虽然没有受到牵连,但对他的名声造成了较大的 影响。让他的生活大不如前,他想多卖一些画作补贴家用。但结果却 不尽如人意,让他晚年过得十分凄苦,且疾病藏身。据其《练药图次 弘农杨仪部韵》载,应为肺病。嘉靖二年(1524年)四月,他曾作 《钟进士图》,并题有“长啸一声,鬼避千里;佩剑执笏,疾视不 已。”希望借此驱邪避祸。同年十二月初二,唐寅因病去世,曾留下 绝笔诗一首,“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 只当漂流在异乡。”
诗词特点
花鸟画
唐寅的花鸟画主要以水墨写意为主,洒脱随意,格调秀逸,富有生趣, 存世作品不多。其代表作为《古槎鸜鵒图》,该作的构图采用折枝法, 笔法则采用书法的笔法,以写代描,以枯笔浓墨画树木枝干,树上八 哥则用浓墨,秃笔点叶,整个画面浓淡疏密错落,秀逸爽利,风格介 于沈周、林良之间。这可以被看作是花鸟画大家陈道复、徐渭之前的 写意花鸟画杰作,对后世花鸟写意画的发展有着卓越的建树。
唐伯虎的国画代表作有哪些

唐伯虎的国画代表作有哪些唐伯虎的国画代表作有哪些明代著名国画家唐伯虎,原名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是明四家子之一。
唐伯虎的国画代表作包括了山水画、人物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唐伯虎的山水画技法代表作有:《山路松声图》、《江南农事图》、《双松飞瀑图》、《金阊别意图》、《函关雪霁图》、《洞庭黄茅渚图》、《梦仙草堂图》、《西洲话旧图》。
唐伯虎国画人物代表作品有:《班姬团扇图》、《王蜀宫伎图》、《嫦娥图》、《李端端乞诗图》、《仿唐人仕女图》、《陶榖赠词图》;以及花鸟画代表作品《枯槎鸜鹆图》。
唐伯虎国画技法唐伯虎较为人所理解的,是拜画家周臣为师。
研究认为他也许是在泄题案之后,才开始向周臣请益。
由于周臣的画风远摹南宋画家李唐、刘松年,所以唐伯虎的国画技法也多被人认为有李刘风格。
中国国画史对唐伯虎山水画作品的讨论中,有周臣代笔的问题,目前仍没有比较清晰的理解。
唐伯虎的以山水画作品、国画人物出名,亦有花鸟竹石的作品存世。
一般而言,都将唐伯虎的绘画风格分做三期,但由于许多有纪年的作品多集中在唐伯虎的晚年,早年的风格分期便有许多争议。
唐伯虎书法亦好,早年的书风比较靠近颜真卿,后来比较接近李邕、赵孟頫。
唐伯虎的画风与沈周、文征明并不相同,而严格来说,也不能将唐伯虎的风格迳归为吴派。
因为相较于一般吴派多追随元四大家的画风,唐伯虎作品里元四家的影响相当的.少,反而有比较多南宋院国画家的影子。
但多数的人,都称唐伯虎是揉合“南”、“北”的重要国画家。
据称唐伯虎作画时间甚早,而且无师自通。
吴一鹏在《贞寿图卷》上提款:“岁丙午,子畏年止十七,而山石树枝如篆籀,人物衣褶如铁丝。
少诣如是,岂非天授!”早年唐伯虎可能也跟文征明一样,向沈周学画。
如王稚登在《吴郡丹青志》中的《沈周先生传》里写:“一时名士,如唐伯虎文壁(征明)之流,咸出龙门,往往致于风云之表。
”但如今所看到唐伯虎的画作中,有沈周影响的风格很少,可能早年作品亦多不存,所以难以知道。
明代中期画家唐寅绘画作品赏析(下)

明代中期画家唐寅绘画作品赏析(下)唐寅(伯虎)才气横溢,但并不风流,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在绘画上,唐寅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是精于仕女,画风既工整秀丽,又潇洒飘逸,被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
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逸秀挺,颇见功夫。
此外,他还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
如此多才,明代文人中是少见的。
唐寅早期绘画,“远攻李唐”、“近交沈周”。
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
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以元人画为宗,周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虽师周臣,却有胜蓝之誉。
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
明代中期唐寅《李端端落籍图》赏析唐寅《李端端图》轴,纵122.8厘米,横57.2厘米,纸本,设色,现藏南京博物院。
此画其内容就是取李、崔这几经流传的风流韵事为佳构,并予以改造,将李端端向崔涯求谅变为当场论辩的画面,突出地表现了李氏的智慧和胆略。
画上居中坐着、头戴文生巾(帽)、留八字须的当是崔涯,其倚坐姿势和面部神情显示出潇洒、儒雅的气息和风度。
身边婢女一着红色套裙,一着白色衫裙,色彩对比鲜明,有层次感。
在其右前的是来客李端端,她手持一朵白牡丹,姿态文雅,楚楚动人,身后是随从侍女。
四女围着主人,左右上下排列,错落有致,宛如众星捧月似地烘托了崔生的主要形象和重要地位。
这是此画构图特色。
唐寅对李端端的运笔如行云流水,更显她落落大方地立于崔面前,面目表情沉稳自若,又略露忐忑不安和迫切期盼的心态。
她正以白牡丹自比,据理评析。
崔涯静气安坐,凝神谛听,内心折服之情思流溢于眉目间,手按着一卷纸正拟写或已写成的新诗。
主客的“面目像一页书”(沃维提乌思《爱经》),堪可解读!明代中期唐寅《枯槎鸜鹆图》赏析《古槎鸜鹆图》纸本。
纵121厘米横26.7厘米,该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图以纯水墨写意法塑造了一只栖息枝头,昂首鸣春的鹦鹆形象。
画面中的八哥从用笔、用墨、造型上看都十分到位,描绘生动随意,仆造化不叮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如居士画谱明·唐寅辑●目录卷一叙画源流(张彦远)制作楷模(郭若虚)图画名意(郭若虚)画训(郭熙)画意(郭熙)画题(郭熙)画格拾遗(郭熙)卷二山水诀(王维)山水赋(荆浩)画说(荆浩)山水节要(荆浩)画诀(黄子久)六法三品(谢赫)六要六长(刘道醇)三病(郭若虚)十二忌(饶自然)书画一法(饶自然)卷三画龙辑议(董羽)写像秘诀(王思善)彩绘法(王思善)调合服饰器用颜色(王思善)合用颜色细色(王思善)衬绢色式(王思善)用笔(王思善)用墨(王思善)皴法(王思善)辨古今名画优劣(王思善)古画真迹难存(王思善)古画用笔设色(王思善)名画无对轴(王思善)士夫画(王思善)无名人画(王思善)没骨画(王思善)院画(王思善)粉本(王思善)御府书画(王思善)画难题名(王思善)题跋画(王思善)赏鉴(王思善)古画绢色(王思善)古画绢素(王思善)装褫(王思善)装褫定式(王思善)●序世之谈画者大都人物山水花木鸟兽尽之矣顾人物有神仙士女之别山水有远近浅深之别花木有淡浓荣瘁之别鸟有翔集鸣食之别兽有毛骨牝牡之别以至运笔施彩种种有诀而三品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皆当究心焉者予弃经生业乃托之丹青自娱因述旧闻附以己见名曰画谱有志于图绘者悉心披阅而寄兴寓情更求诸笔墨之外俾赏鉴者以神品目之则进乎技矣吴趋六如居士唐寅题●六如居士画谱卷一○叙画源流唐·张彦远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古先圣王,受命应籙,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
自巢燧以来,皆有此瑞。
庖羲氏发于荣河中,典籍图画萌矣。
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按字学之体,六曰鸟书。
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
(汉末,大司空甄丰校字体有六,其六曰鸟书,即幡信上信虫鸟形也。
)颜光禄曰: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谶,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
故曰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周礼》,保章氏掌六书,其六曰象形,亦苍颉之遗意也。
)洎(jì)乎有虞作绘,绘画明矣。
既就彰施,仍深比象,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由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
《广雅》云:“画,类也。
”《尔雅》云:“画,形也。
”《说文》云:“画,畛(zhěn)也。
象田畛畔所以画也。
”《释名》曰:“画,挂也。
以彩色挂物象也。
”故钟鼎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旂章名则昭轨度而备国制。
清庙肃而尊彝陈,广轮度而疆理辨。
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
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
纪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利以兼之也。
故陆士衡云:“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此之谓也。
是以汉明宫殿,赞兹粉绘之功;蜀郡学堂,义存劝戒之道。
马后女子,尚愿戴君子唐尧;石勒羯胡,犹观自古之忠孝。
岂同博弈用心?自是名教乐事。
○制作楷模宋·郭若虚大率图画,风力气韵,固在当人,其如种种之要,不可不察。
画人物必分贵贱、气貌、衣冠:释像有善功方便之颜,道流具度世修真之范,帝王崇龙凤天日之表,外夷有慕华钦顺之情,儒贤见忠贤礼义之风,武士多勇悍英烈之气,隐逸识高世肥遁之迹,贵戚尚浮华侈靡之容,天帝明威福严重之仪,鬼神作丑■〈者鬼〉驰趡(cuǐ)之状,士女宜秀色婑媠之姿,田家有醇甿朴野之真。
画衣纹林石,用笔全类于书。
衣纹有重大而调畅者,有缜细而劲直者,勾绰纵掣,理无妄下,以状高深卷折飘举之势。
林木有樛(jiū)枝、挺干、屈节、皱皮,纽裂多端,分敷万状,作怒龙惊虺之形,耸凌霄千日之态。
山石多作矾头,亦为棱面,要见幽远而气雄,峥嵘而秀润。
畜兽须筋力精神,毛骨隐起,仍分牝牡饮龁(hé)动止之性。
禽鸟须喙尾羽翰,文彩分明,仍别名类翔栖鸣食之形。
龙悟蜿蜒升降,鱼知跳跃游泳。
或云:龙须祈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山宜崒崒(zú),水用汤汤。
屋木折算无亏,取笔墨之匀壮;深远不失绳墨,要显晦之精神。
花木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在苞萼之后先;笋条出数竿老嫩,雨雪风晴,具枝叶之垂绰。
逮诸园蔬野草,咸有生荣条达之性,融会贯通,缺一不可。
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意在笔先,笔尽意足,虽不能尽夫赏阅之精,而工拙亦略可见。
或有高人韵士,寄兴寓情,当求诸笔墨之外,方为得趣。
○图画名意宋·郭若虚古者秘画珍图,名随事立。
典范则有《春秋》、《毛诗》、《论语》、《孝经》、《尔雅》等图。
(上古之画,多遗其姓)其次,后汉蔡邕有《讲学图》,梁张僧繇有《孔子问礼图》,隋郑法士有《明堂朝会图》,唐阎立德有《封禅图》,尹继昭有《雪宫图》。
观德则有《帝舜娥皇女英图》(无名氏),隋展子虔有《大禹治水图》,晋戴逵有《列女神智图》,宋陆探微有《勋贤图》。
忠鲠则隋杨契丹有《辛毗引裾图》,唐阎立本有《陈元达鏁谏图》,吴道子有《朱云折槛图》。
高节则晋顾恺之有《祖二疏图》,王廙有《木雁图》,宋史艺有《屈原渔父图》,南齐蘧伯珍有《巢由洗耳图》。
壮气则魏曹髦有《卞庄刺虎图》,宋宗炳有《狮子击象图》,张僧繇有《汉武谢蛟图》。
写景则明帝有《轻舟迅迈图》,卫协有《穆天子宴瑶池图》,史道硕有《金谷园图》,顾恺之有《雪霁望五老峰图》。
靡丽则戴逵有《南朝贵戚图》,宋袁倩有《丁贵人弹曲项琵琶图》,唐周昉有《杨妃架雪衣女乱双陆局图》。
风俗则南齐毛惠远有《剡中溪谷村墟图》,陶景真有《永嘉居邑图》,杨契丹有《长安车马人物图》,唐韩滉有《尧民击壤图》。
此虽不能尽述,但略载其为可鉴戒者,当与六籍并传云。
○画训(宋)郭熙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尘嚣缰锁,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者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未著,斯岂仁人高蹈远引,故为离世绝俗之行,必与箕颍埒(liè)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
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寐在焉,耳目断绝。
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音,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
此岂不快人意?芜杂神观,混浊清风者云哉!凡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山水大物也,鉴者须远观,方见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若士女人物小景,即掌中几上,一览便尽。
此看画之法也。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
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游可居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佳处故也。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鉴者又以此意品,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画亦有相法。
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人之有后之相也。
非必论相,兼理当如此故也。
人之学画,无异草书。
今取钟、王、虞、柳朝夕临摹,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今齐鲁之士难摹营丘,关陕之士难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岂能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
人之耳目,厌尝喜新,大人达士,故不局于一家者此也。
柳子厚善论为文,余以为不止于文,万事有诀,尽当如是,况于画乎?何以言之?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神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不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勤则景不完。
盖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
积昏气而汩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
以轻心挑之者,其形脱略而不圆,此不严重之弊也。
以慢心忽之者,其体疏率而不齐,此不恪勤之弊也。
故不决则失分解法,不爽则失潇洒法,不圆则失体裁法,不齐则失紧慢法,此最作者之大病也。
然此可与明者道,难与俗人言。
郭熙尝作一二图,有一时委下不顾,动经一二十日,不向再三体之,是意不欲;意不欲,岂非所谓惰气者乎?又每乘兴得意,作则万事俱忘,及事忘,志挠外物有一,则亦委而不顾;委而不顾者,岂非所谓昏气者乎?凡落笔之际,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妙笔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心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
每一图必重重复复,终终始始,如交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乎!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例须如此,然后有成。
学画花者,以一株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
学画竹者,取一枝,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
学画山水,何以异此?盖如神游物象,身即烟霞,则意度自见。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
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泊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画见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气象正矣。
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则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
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深浅。
水之津渡桥梁,以足人事;水之渔艇钓竿,以足人意。
大山堂堂,为众山之王,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而宗主之。
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仰背却之势。
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挈依附而师帅之。
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无凭陵愁挫之态。
山,近看如此,远看如此,百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山正面如此,背面如此,侧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
如此,是一山而兼百数十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
山,朝暮看如此,阴晴看如此,所谓朝暮阴晴之变不同也。
如此,是一山而兼百数十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春山烟云联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阁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看此画,令人生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东南之山多秀异,天地非为东南私也。
东南之地极下,水潦之所归,以漱濯开露之所出,故其地薄而水浅;山多奇峰峭壁,斗出霄汉之外,瀑布千丈,飞落云霞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