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

合集下载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第一章:气候的基本概念1.1 气候的定义解释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和其变化规律。

强调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具体气象现象。

1.2 气候的构成要素介绍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气候要素。

解释各要素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2.1 热带气候介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等。

分析热带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2.2 温带气候介绍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分析温带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2.3 寒带气候介绍寒带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强调寒带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气候变化的原因3.1 自然因素解释地球的运动、火山喷发、海陆分布等自然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强调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3.2 人为因素介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等。

强调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应对措施。

第四章:气候变化的影响4.1 生态系统的变化解释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物种分布的变化等。

强调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4.2 环境的变化分析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土壤湿度、极端天气事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强调环境保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4.3 人类社会的影响介绍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人类健康等社会领域的影响。

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社会责任。

第五章: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5.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介绍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减排措施。

强调个人和集体的努力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5.2 适应气候变化解释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改善基础设施、调整农业种植模式等。

强调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

5.3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介绍国际气候变化协议和政策,如巴黎协定等。

强调国际合作和政策制定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第六章:气候与人类活动6.1 气候对人类居住的影响分析气候对人类居住地点的选择、建筑风格和设计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亚洲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说课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亚洲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说课
第六页,共四十四页。
学情分析
气温曲线图
降水量柱状图
世界气候(qìhòu)类型的分 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气候的组成(zǔ chénɡ)要素
气候对生产、生活的 影响
学生 已有
知识
基础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七页,共四十四页。
学情分析
冬冷
夏热…
家乡(jiāxiāng)天津的气 候
学习准备
搜集图片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季风气候显著

雨热同期
易发生旱涝灾害
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设计意图:反应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内在联系,突出教学重点,能强化直观
效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六、说评价(píngjià)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以天津的气候话题引入亚洲的气候,密切联系 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我们 身边,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第十九页,共四十四页。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自主质学疑问习难(xuéx小í)18组分展钟示
5分钟
情境导入
激发( jīfā)兴趣 2分钟
亚洲 的 气候
精讲点拨 巩固运用 15分钟
达标检测 积累提升
5分钟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第五环节

南大天气学原理第6章

南大天气学原理第6章
现气旋与反气旋的交替每两年少于一次。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季风概略图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Geographical extent of global monsoon
■ tropical monsoon ■ subtropical monsoon ■ temperate-frigid monsoon
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而有很大差异,甚至接近于相 反。
如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华北一东北为西北气流), 夏季盛行西南气流(中国东部一日本还盛行东南气流)。
冬夏季风各有不同的源地,因而气团性质有根本的 不同。
如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炎热湿润。
天气现象有明显不同的季节性差异。
如雨季和旱季、冬季和夏季的明显对比。
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带。在700hPa以下这里
盛行强的偏北或东北风。
印度冬季风也相当明显,在孟加拉湾北部有明显的 北风分量,这相当于那里的干季。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冬季风的建立一般在10月中旬,这正是亚 洲大陆高压加强,寒潮首次侵袭到华南沿海 以至东南亚的时候。这时,南亚地区大气环 流正处于明显的季节变化时期,热带和副热 带的高低空流场急剧地从夏季环流型向冬季 环流型过渡,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冬季季风 逐渐建立起来。
南亚季风区
包括印度半岛、西部的阿拉伯海,东部包 括孟加拉湾到达100oE的位置,西部以越 赤道索马里气流与西风带气流相交的地方 为界。
整个南亚季风区的降水相对比较集中,主 要的降水中心在印度半岛的西侧和孟加拉 湾地区。
南亚季风的年际变化受到南半球越赤道气 流和西风带气流的直接影响。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六章 天气和气候 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六章 天气和气候 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天气和气候第20课一天的天气(一)天气1.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状态。

我们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

描述今天的天气:今天晴天,23度,东南风,风力3级。

(二)气温和百叶箱2.空气的冷热程度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早晚温度比较低,中午温度比较高。

3.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旷、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的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

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4.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

百叶箱一般安装在离地面有一定高度(1.5米)的架子上,箱底保持水平。

百叶箱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测量过程中要做好记录。

(三)风向和风向标5.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如从东面吹来的风就东风,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叫西北风。

我们一般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风向标的箭头永远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6.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南方时,是刮南风。

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方时,是刮西北风。

当树叶向北飘时,是刮南风。

学校的国旗向西北方向飘,是刮东南风。

风向标(四)风力7.风的大小叫风力,从0级到12级,共13个级别。

风级歌雨量器(五)降水量和雨量器8.降水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水平地面上水,在未经蒸发、渗漏、流失的情况下所积的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人们用雨量器来观测降水量。

9.使用雨量器应该注意的事项:量雨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先向雨量器中倒入一些水到达“0”刻度;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降水结束后,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10.形状相同的雨量器测量的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内的降水量时一样的。

大小、形状不同的量雨器测量的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内的降水量时也是一样的第21课风的形成一、填空题1.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气候形成、变化因子:①、太阳辐射;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③、环流因子;④、下垫面因子;⑤、人类活动影响。

2、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又称天文辐射。

除太阳本身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

3、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洋流。

海洋与大气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

组成复杂的耦合系统。

海洋对大气主要作用给大气热量、水汽,为其提供能源。

大气通过向下动量输送,产生风生洋流、海水上下翻涌。

海洋是CO2巨大储存库,通过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气温、环流。

海洋从大气圈下层向大气输送热量、水汽,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应力向海洋上层输送动量,使海水发生流动,形成风生洋流,也称风海流。

热带、副热带海洋,北半球洋流围绕副高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反时针流动。

海洋提供给大气潜热、显热,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维持。

环流与热量输送:大气环流、洋流对气候系统中热量分配起重要作用,将低纬热量传输到高纬,调节赤道与两极间温度差异;大气环流方向有由海向陆与由陆向海差异、洋流冷暖不同,使同纬度带大陆东西岸气温产生明显差别,破坏天文气候地带性分布。

环流与水分循环:水分循环通过蒸发、大气中水分输送、降水、径流实现。

环流变异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西海岸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南方波动:南太平洋副高与印度洋赤道低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沃克环流、哈德莱环流。

厄尔尼诺年印尼、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多雨。

(日本、我国东北夏季持续低温,我国大部降水有偏少趋势。

)4、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海陆风。

5、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海陆热力差异、及差异的季节变化,行星风带季节移动、广大高原热力、动力作用。

第六章 中国气候区划ppt课件

第六章 中国气候区划ppt课件

半干旱 2~5 0.5~0.2 -400~-800 500~800
干旱 >5 <0.2 <-800 >800 <0.10
年降水蒸散差r-Ep (mm) 年蒸散差Ep-E(mm) 年蒸发比E/Ep
实际蒸散量
0.90~0.60 0.60~0.30 0.30~0.10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第五节 主要分区简介
第一节 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柯本气候法
(德语:Effektiven Klimaklassifikationen,意为“有效气候分类 法”),最被广泛使用的气候分类法,由德国的气候学家弗拉迪米 尔· 彼得· 柯本所发展出来的气候分类法,1918年发表分类法德第一个 完整版本,1936年发表最后修订版本。
一、中国气候区划的分区简介
气候带 I 寒温带 II 中温带 III 暖温带 IV 北亚热带 ≥10℃天数 <100d 100~171d 171~218d 218~239d ≥10℃积温 <1600℃ 1600℃至 3200~3400℃ 3200~3400℃至 4500~4800℃ 4500~4800℃至 5100~5300℃ 3500℃至 4000℃ V 中亚热带 239~285d 5100~5300℃至 6400~6500℃ 4000℃至 5000℃ VI 南亚热带 VII 边缘热带 285~365d 365d 6400~6500℃至 8000℃ 5000℃至 7500℃ 8000℃至 9000℃ 7500℃至 8000℃ VIII 中热带 IX 赤道热带 365d 365d 9000℃至 10000℃ >10000℃
农业气候区划的种类不同,它们所能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三、气候区划的任务

第六章 天气和天气预报

第六章  天气和天气预报

2015-6-15
3


地方性风
最常见的是海陆风和山谷风。山地的背风坡常出现焚风。这些风影响范 围较小,属地方性风。 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统称为海陆风;海风通常强于陆风;一般在 上午9至10时起出现海风,午后14至15时海风最强,以后逐渐减弱直至 平静无风,大约22时起出现陆风,凌晨2时至3时陆风最强;海风带来丰 富的水汽,使沿海地区云量和降水增多。 白天的上山风称为谷风,夜间的下山风称为山风,统称山谷风。白天的 谷风一般比夜间的山风强。谷风把谷中的水汽带到上空,有时可以形成 云和降水。山风使较重的冷空气在谷底沉积,在春、秋季节会加重谷底 的霜冻危害。山谷风和海陆风都是晴天比阴天显著,夏季比冬季显著。
2

2015-6-15


海陆热力差异和大气活动中心
实际上,地球表面的热力性质是不均匀的,首先存在着海洋和大陆。 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使得上述的气压带被分裂。由于海陆热力差异, 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有半 永久性活动中心和季节性活动中心。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的大 气活动中心,冬季为大陆上的蒙古高压和海洋上的阿留低压,夏季为 大陆上的印度低压和海洋上的夏威夷高压。
2015-6-15 15
2015-6-15
16
冷 锋
冷锋的定义
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称为冷锋。冷 锋按移动速度快慢分为第一型冷锋(慢速)和第 二型冷锋(快速)。
缓行冷锋 冷锋
又称为第一型冷锋,因为其移动速度较慢, 暖空气沿锋面上升比较平稳,所以形成的云雨分 布和暖锋大体相似,只是排列次序相反(如图).



Hale Waihona Puke 焚风气流越过高大山脉后,在山的背风坡所形成的炎热而干燥的风,称为焚 风。它是由于迎风坡空气被迫抬升,空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山顶空气 湿度很小,在背风坡空气绝热下沉增温而造成的。 在山地的背风坡任何时间都可能出现焚风。焚风能提高温度, 但强大持久的焚风则可以使作物遭受干害和引起森林火灾。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气候是地球大气长期统计平均状态的总和,它反映了某一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的自转、太阳辐射、海洋和地形等。

而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者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的瞬时状态,它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要素。

一、气候的分类气候可以根据不同的细节进行分类,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候分类方法。

1.柯本气候分类柯本气候分类法是目前最为流行和广泛应用的气候分类方法之一。

它以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为主要判断依据,将地球划分为五大气候区域:热带、温带、地中海型、大陆性和寒带。

每个气候区域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亚区。

2.气候带分类气候带分类法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纬度和太阳高度角来进行分类的。

根据地球形状和自转的原理,不同地区的纬度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从而决定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常见的气候带包括赤道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3.按季节分类按季节分类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来进行的。

在大部分地区,气温和降水往往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明显的季节性。

常见的按季节分类有四季气候、干湿季气候和雨季气候等。

二、天气的要素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天内大气的瞬时状态,它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天气要素。

1.气温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它是人们感知天气的主要指标之一。

气温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气温通常通过温度计进行测量,单位是摄氏度或华氏度。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它表示空气中水分的多少。

湿度的大小决定了空气的舒适度和能见度。

湿度是通过湿度计进行测量的,常用的单位有百分比、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等。

3.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于单位面积的压力,它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气压的高低会影响到风的形成、云的形态以及降水的产生。

气压通常通过气压计进行测量,常用的单位有帕斯卡和毫巴等。

4.风向和风速风向是指风的吹向,它表示风的来自哪个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的概念 二,气候系统的功能 1,大气 2,海洋 3,陆地 4,冰雪覆盖 5,生物圈
三,导致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
1,太阳辐射 2,下垫面性质 3,大气环流 4,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5,人类活动
第一节 辐射因子
一,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因子 二,天文辐射 1,含义:到达地球上界的太阳辐射 三个决定因素: ①日地距离 ②太阳高度 ③白昼长度 2,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 ⑴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在赤道,最小值在极 点.
3,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与表达式 Rs = (Q + q)(1 – α) + qα- F∞ 4,大气的辐射差额 Ra = qα+ F0 - F∞
五,热量平衡
1,地面热量平衡含义和表达式 ⑴热量平衡:热量,收=支 ⑵表达式 Rg+LE+P+A=0 2,蒸发潜热的年总量分布特点 3,湍流显热能年总量分布特点 4,全球热量平衡图解
二,各纬度的环流与气候
1,低纬的纬向环流与气候 在这个区域的环流系统主要有: ⑴副热带高压 ⑵赤道辐合带 ⑶信风带 ⑷赤道西风(带)
2,中纬度环流与气候
大西洋 冰岛
D D
欧亚大陆
太平洋 冬
WS
G
西 蒙古 背 阿留申 D G G 风 D 岸 岸 迎 夏威夷 G 风 D G 岸 季风气候

G
3,高纬度环流与气候
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的冷热源作用 1,物理属性不同 2,传热和分配方式不同 3,海陆气温的差异性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1,蒸发与湿度 2,雾 3,降水 4,小结
三,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1,含义: 2,气候划分的两种指标 热量 水分 海洋
①降水两,降水类型及强度 气旋雨 ②降水分配(冬夏差异) 均匀 ③降水变率 小 ④绝对湿度 大 ⑤ 相对湿度变化 小 ⑥云 多
第四节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
一,地形与气温 (一)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2,热力作用 (二)中小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二,地形与地方性风 三,地形与降水
第五节 冰雪覆盖与气候
一,世界冰雪覆盖概况 二,冰雪覆盖与气温

⑵差异性 ①冬夏不同 ②水平温度梯度不同 ③年较差 ④太阳辐射日总量 ⑤在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三,天文气候带
1,含义: 2,天文气候带的划分 以天文气候为基础的划分. 由天文辐射量所决定.
四,辐射差额
1,地面辐射差额 Rg = (Q + q)(1 – α) - F0 2,年Rg的地理分布特点 ⑴同一纬度上海洋的辐射差额大于陆地; ⑵海洋上的等值线呈带状分布,差额值随纬度 的增高而减少; ⑶大陆上的等值线带状分布不如海洋明显; ⑷大陆和洋面年差值为正值,长期冰雪覆盖区 为负值.
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一,大气环流作用 1,使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均匀化, 方式:⑴平均纬向环流,使热量南北交换; ⑵大型涡旋 气旋: 反气旋: D G
2,调节海陆间的热量
冬 夏 海 热 冷 陆 冷 热
3,使地球上达到水量平衡 水分大循环,小循环,要素: 蒸发,输送,降水,径流,一定要有气流.
陆地 对流雨,地形雨 集中夏季 大 小 大 少
3,常用气温大陆度的计算方法
四,海陆与环流
(一)海陆风 1,定义 2,环流形势 3,特点 (二)季风 1,定义: 2,成因: 1)海陆分布的热力差异 2)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3)青藏高原(地形)作用
3,季风的地理分布
季风区名
分布
特征
热带 季风区 南亚 季风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