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与《印度之行》

合集下载

浅谈福斯特《印度之行》的艺术手法

浅谈福斯特《印度之行》的艺术手法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成熟、最出色的作品。

它探讨了英国与它的殖民地印度两个民族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印度之行》中,代表两个对立世界的是英国殖民者与殖民地印度的居民;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座印度城市,这里的英国人以治安法官希思洛普及其他官吏为代表,对当地的印度人充满了无知、偏见、傲慢与歧视。

在殖民者和殖民地居民这两股势力之间,一名英国校长菲尔丁与印度医生阿齐兹试图找到沟通双方的道路和桥梁。

两个人摆脱了种种偏见,忍受了种种压力,希望建立起一种真诚的谅解与友谊。

但是他们的努力失败了。

结论只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没有通向印度的道路,英、印两国之间的冲突与仇视是无法克服的。

在小说末章,福斯特通过阿齐兹之口说:“只有到英国人被赶出印度时,只有到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帝国主义统治的基础上时,他们才可能成为朋友。

”小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优美的抒情,含义深刻的象征与富于哲理的预见。

《印度之行》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含义。

然而作品的成功与其艺术表现手法是不可分。

尤其是印度之行的艺术手法为这部小说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文作者拟从象征手法、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对印度之行的艺术手法加以分析和阐述。

《印度之行》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清真寺”,初步揭示英、印两方的对立情绪;第二部分“岩洞”,通过岩洞事件和法庭审讯将对立仇视情绪推向高潮;第三部分“寺庙”,以印度教的庆典为背景,重申为什么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不可能达成谅解和友谊。

这三部分的标题构成了本书三个最主要的象征。

清真寺的象征内容摘要: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后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传统小说,同时也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的一部具有浓厚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因而它也确定了福斯特在英国小说界的重要地位。

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用优雅、纤细和富有喜剧色彩的语言来描写人际关系的关键问题,并善于借助节奏,意象,象征和神秘气氛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故事的氛围和小说人物的情绪,这些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为小说的成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福斯特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文化根源——解析《印度之行》

福斯特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文化根源——解析《印度之行》

文学159福斯特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文化根源——解析《印度之行》刘苏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学部,北京100024)提要:E.M.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受到了文学评论莽的广泛关注。

作为自由人文主义者,福斯特借菲尔丁和穆尔夫人这两个人物来表达他对东西方沟通的美好愿望。

然而随着英、印人民之间沟通的屡次失败。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发生了动摇。

福斯特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失败超验地归结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无力,因此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彼此沟通、相互融合。

这与他先前的对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期望大相径庭,也标志着他虚无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关键词:印度之行;虚无主义;超验主义;集体无意识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0)04—0159—03《霍华德庄园》和《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最知名的西部力作。

它们代表了作者小说写作的两个高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世界观变化的基本轨迹。

在《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以相对乐观、半理想主义的基调刻画了20世纪早期英闰社会基于金钱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扭曲关系和精神危机。

同时他也提出了带有~抹亮色的预言“只有联结!”(Onlyconnect!)L11,表达了他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之间相互沟通的希望。

然而,时隔14年之后,随着英帝国与其殖民地之间沟通屡屡失败、各种冲突不断升级,英帝国内部的自我怀疑日益增长,福斯特的世界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直接体现在了《印度之行》之中。

一、《印度之行》情节中折射出的虚无主义世界观福斯特在《印度之行》这部小说中探询在一个充满不平等与偏见的社会里,来自非同源文化的个体是否能够建立真诚的友谊。

描写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一名英国校长菲尔丁和一名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

试图冲破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与障碍,想要在带有明显殖民主义色彩的背景下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象征意象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象征意象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象征意象■左 琳/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英国作家E.M.福斯特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令人“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

在代表作《印度之行》中,福斯特充分的运用象征意象,营造了独特的虚无和迷幻交织、极富哲理与诗意的丰富情境,为读者展开了多维的联想空间和品鉴脉络,也赋予了作品强烈的人文和现实主义意味。

本文从命名、背景、象征物等多个角度论述了这部作品的象征意象。

关键词:虚无 迷幻 象征意象E.M.福斯特在小说创作上极擅于丝丝入扣的意象编排,并以此传递他对这个世界的思索和认识。

福斯特本人也毫不讳言认为《印度之行》具有广阔的象征意义:“它所包含的范围比政治更为广阔,是关于寻找人类更长久的栖居之所,关于用印度这块土地来体现的宇宙。

以及潜伏在玛拉巴山洞中的恐惧,还有以万物创造者的诞生象征的解放。

”一、命名的意象(一)书名《印度之行》(APassageToIndia)这一书名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意蕴丰富的隐喻。

passage的最浅见的含义是海上旅行,即sea-passage,这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去印度旅行的方式,而小说则正是女主人公的一次印度之旅。

passage一词还有ritesofpassage(译“生命仪式”,或译“通过仪式”)的含义。

按照凡·吉奈普所证明了的理论,“部落和个人生活中的每一件大事都被认为是从某一种存在状态向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转化,在某些方面好像同时发生的死亡与再生。

”这种转折性的事件自然需有仪式性的对待。

小说中的玛拉巴山洞事件,是改变主要人物的思想、信仰、乃至命运的关键点,于摩尔夫人而言,这是一场“恐慌与空虚”的意识危机,以至产生了虚无主义的宇宙意象;于阿德拉而言,这是一场直接导致精神崩溃的行为危机,同时也是一场看清自身局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涅?;至于阿齐兹,则因为严重的心灵创伤,开启了由热情外向、不理政治的普通医生向多疑敏感、激昂狂热的反英派人士的转化。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他者”身份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他者”身份
“ 者 ” 角 度解 读 这 部 经 典 文 本 ,探 讨 《 他 印度 之 行 中英 印人 和 印度 人 的关 系 ,逐 步揭 示 其 背后 殖 民地 宗主 国和从
属 国之 间 的对 话 关 系。
关键 词 :福 斯特 ( ( 之 行 》 后 殖 民理 论 “ 者 ” 印度 他
十 征 服 } 法化 ” … ,使 殖 民 地 的 人 民丧 失其 自我 意 识 , 盲 先 生 表述 了,‘ 对 印度 人 的极 具偏 见 的 观 点 。他 宣 布 了他 所 合 个 日地 认 同 白人 的标 准 。欧 洲人 创 造 的东 办 形 象是 “ 惰 、 没 懒 有 思 想 、 不道 德 和 不 可 信 的人 ”l 。存 《 2 l 印度 之 行 》 中 , 福 斯 特创 造 了… 系 列 这 样 的 欧洲 人 形 象 ,他 们 是 特 顿 夫 妇 、 麦 克 布 莱 德先 生 和 卡 冷 达少 校 等 。在 这 人 中 间 ,罗 尼 ・ 斯 希 罗 普 是 殖 民统 治 者 阵 营 的 典型 代 表 。这 些埴 l统 治 者 自负 、 乇 偏 见 、 思想 狭 隘 。为 了 消 除在 东 方 和 两 方之 的障 得 ,特 顿 市长特 意举 行 了 ‘ 搭桥 联 谊 会 。可 是 ,在 联 谊 会 f 顿 夫 场 : 特 人 非 常冷 淡 , 不 是 去 招 待 这 些 印度 客 人 ,而 是 在 那 闭 日养 神 。 为 了某 种 政 治 目的 ,特 顿 夫人 才不 得 不 接 见 印 度 人 ,但 是 她根 本 就 瞧 不起 他 们 ,更 不 愿 费 一 点神 来 招 待 他 们 , 她也 讨 厌这 种 宴 会 。 而 另 ‘ 夫 人 则 认 为 “ 任 何 一 个 英 女人 位 存 看 来 ,最 不 合 适 的就 是 我 的: 作— — 存 [ ‘ 本 地 邦 }l 。 个 广十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篇一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一、引言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一部富有深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主人公的东方之旅,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文化冲突和个人情感挣扎。

本篇论文旨在运用空间批评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中的空间构建及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深刻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小说的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探讨《印度之行》中的矛盾与冲突,理解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主题与内涵。

二、地理空间的构建与象征意义《印度之行》的地理空间布局丰富多样,从英国的乡村到印度的城市和乡村,每个空间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英国的乡村代表了西方文明的舒适与安逸,而印度则象征着未知与异域文化。

这种地理空间的对比,使得主人公在旅行过程中不断面临文化冲击和内心挣扎。

此外,小说中的印度空间也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等级和阶层,进一步凸显了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三、社会空间的分层与冲突在《印度之行》中,社会空间的分层十分明显。

英国人享有高人一等的地位,而印度人则处于社会的底层。

这种社会空间的分层不仅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揭示了种族歧视和阶级矛盾的存在。

这种社会空间的冲突导致了主人公与当地人的误解和矛盾,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四、心理空间的矛盾与挣扎心理空间是《印度之行》中另一个重要的空间维度。

主人公在面对异域文化和陌生环境时,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他试图理解和适应印度的文化,但同时又难以摆脱西方文化的束缚。

这种心理空间的矛盾使得主人公在旅行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此外,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心理空间也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心理空间图景。

五、空间批评理论的应用与解读运用空间批评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印度之行》中的空间构建及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影响。

地理空间的对比使得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得以凸显,社会空间的分层则揭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种族歧视的问题。

《印度之行》——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读本

《印度之行》——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读本

《印度之行》——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读本摘要: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殖民主义意识,也含有鲜明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两个主要方面分析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表现出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性。

关键词:殖民主义;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矛盾性一、《印度之行》概述福斯特被公认为20世纪初英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而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也是英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印度之行》描述了两位英国女士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猎奇之旅,其故事背景是19世纪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作者在本部作品中从多个视角描写了当地复杂的关系,包括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殖民统治者与本土印度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印度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描写,作者还以两位英国女士的视角描画了印度的自然、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其所刻画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者赋予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们鲜明的人物特点。

这其中既有来自英国的作为统治阶层的英国人,也有印度本土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印度人。

作为被征服的印度人,虽然生于长于印度,却被来自遥远欧洲的大英帝国所统治,这些印度人表现出对自己祖国,自己身份的热爱,又表现出对殖民统治者的顺从依附。

而远离自己祖国来到印度的英国人,既受到东方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对印度和印度人充满鄙夷和蔑视,又在欧洲人文思潮的影响下,试图以同情、博爱的精神与印度人交往。

小说中刻画的这些人物处处充满矛盾,这正是福斯特殖民与反殖民意识矛盾的体现。

该小说是一部以英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由于其所具有的国际性题材及其特殊的写作背景,成为2013年来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热点。

目前,国内外评论界对《印度之行》的评论多集中于作者的人文思想,文化交融,创作技巧等方面,很少有评论涉及作品的政治意识——殖民主义及反殖民主义意识,因此,本论文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两个主要方面分析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表现出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矛盾性。

人文主义的局限

人文主义的局限

人文主义的局限《印度之行》是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也是西方现代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

小说是作者根据两次访问印度的经历写成的,展现了多棱镜似的印度形象,抨击了英国殖民者“那颗发育不良的心”。

福斯特的作品浸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因此,福斯特塑造的印度形象具有独特的复杂性。

本文试以小说中的人物、风景为代表,从形象的角度解读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并分析其成因。

异国人物形象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塑造了一个正面的印度人物形象阿济兹。

阿济兹是印度民族性格的典型代表,他正直、善良、友好、诚恳、虔诚、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信奉的宗教。

民族自尊和民族自卑在阿济兹身上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他在跨文化交往中常常表现为爱走极端。

当误以为一个白人女子冒犯了他认为神圣的伊斯兰教圣地时,阿济兹是多么地愤怒;当他受到诬陷后,他拒绝再同任何英国人交往。

此刻,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和民族尊严的印度人。

但是,当他生病时,菲尔丁来看望他,阿济兹却羞于自己的破房子,羞于与那些所谓的三等印度人为友。

在为两位英国女士安排的游览巴拉山的活动中,阿济兹更是倾其所有、费尽心机,他过分的热情好客中甚至参杂着惴惴不安的心情。

这些都暴露了阿济兹强烈的民族自卑感。

总之,在与英国人的交往中,阿济兹时而像孩子一般纯善友好,时而又是一个激昂的爱国者;遇到少有的善良英国人时,他欢喜之际不由流露出受宠若惊的自卑。

这是殖民地人民深受殖民主义和欧洲民族中心主义之害而产生的典型心态。

福斯特深刻地揭露了这种被扭曲的心理,展示了英国统治印度的殖民本质。

小说最后,阿济兹认识到,只有赶走英国殖民者,印英两国人民处于平等地位后,印度人和英国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福斯特以深刻的社会良知和清醒的理智,看到种族偏见和殖民统治严重妨碍了东西方平等交流。

作家在对异国民族形象的塑造中,必然导致对自我民族的对照和透视。

在福斯特的笔下,异国形象反衬了英国殖民者“那颗发育不良的心”。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范文

《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篇一一个矛盾的空间: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一、引言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一部以印度为背景的经典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在印度的所见所闻,揭示了不同文化、种族和性别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将运用空间批评理论,深入解读这部作品中的矛盾空间,分析福斯特如何通过空间描写来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元性。

二、空间批评理论概述空间批评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描写及其与人物、情节、主题等的关系。

空间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反映社会现实、文化观念和人性矛盾的重要载体。

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巧妙地运用了空间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社会矛盾以及文化冲突。

三、《印度之行》中的矛盾空间1. 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矛盾小说中的印度自然风光美丽壮观,但与此同时,社会现实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福斯特通过描绘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对比,揭示了印度的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如主人公对印度文化的误解和偏见,以及他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无力感。

2. 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矛盾小说中城市和乡村的空间描写也充满了矛盾。

城市代表着现代化和西方文明,而乡村则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空间上的矛盾导致了人物之间的文化冲突和误解。

福斯特通过描绘城市和乡村的不同风貌,展示了印度的多元文化和复杂的社会现实。

3. 心理空间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空间也与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物在面对印度的现实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困惑。

这种心理空间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四、福斯特的空间描写技巧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运用了多种空间描写技巧,如空间的转换、空间的象征等。

他通过精细的空间描写,将人物、情节、主题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ds End,1910) , The novel established Forster's reputation It was a story that centered on an English country house and dealt with the clash between two families, one interested in art and literature, the other only in business. 在商人和知识分子之间试图实现联结 。

Forster attended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1897-1901), where he met members of the later formed Bloomsbury group. In the atmosphere of skepticism, he shed his not very deep Christian faith.
(二)情节(Plot Summary) 背景:Chandrapore (昌德拉普 ) Adela Quested(艾德拉· 奎斯特 )、Mrs Moore (莫尔夫人 )、Ronny Heaslop (罗尼· 希斯洛甫 )、Aziz(艾席思 )、 Marabar Caves (玛拉巴岩洞 )、Fielding (菲尔丁 ) Adela asks Azis, “Have you one wife or more than one?” and he is shocked. “But to ask an educated Indian Moslem how many wive he has appalling, hideous(令人惊骇的)!"


“搭桥聚会”(Bridge Party) “当网球赛开始,障碍变得更加不可逾越。 本来打算在东西方之间进行混合双打,但这 都被忘得一干二净。整个场地完全被俱乐 部的成员所垄断。” 特顿夫人 :“总之,你比她们优越。不要 忘记这一点。除了一两个印度王妃外,你 比印度的所有人都优秀。”
“在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建立私人关 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In 1921 Forster returned to India, working as a private secretary to the Maharajah(土邦主) of Dewas. The land was the scene of his masterwork A PASSAGE TO INDIA (1924), an account of India under British rule.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les Fear to Tread,1905) 提名借用18世纪英国诗人蒲柏的一句诗:“蠢人 们闯进了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莉莉 、吉诺 、赫里顿夫人 、菲立普和哈里特 描写了性格开朗、无拘无束的吉诺所代表的意大 利民族性格和骄横傲慢、偏狭保守的赫里顿夫人 所代表的英国中产阶级性格之间的冲突。莉莉、 菲立普和哈里特像“蠢人”一样闯进了意大利, 结果以失败告终 . 两种生活观念、两种文化性格的联接。
第三节 福斯特与《印度 之行》
Edward Morgan Forster and A Passage to India
一、生平与创作


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 1970 English author and critic
A Brief Life:


born in London as the son of an architect, who died before his only child was two years old. Forster's childhood and much of his adult life was dominated by his mother and his aunts.
(三)联结思想及其文化意义



题目借用美国诗人惠特曼 (Walt Whitman)1817年 发表的《印度之行》: 啊 这是通往印度之路 哦 灵魂 你可看出这是 上帝的意图 世界不分南北东西 应当由网络将它联成 一体 所有的民族 所有的国 家 应当相互联姻缔结家 庭,



In 1905 Foster spent several month in German as tutor to the children of the Countess von Armin.

Between the years 1912 and 1913 Forster travelled in India. From 1914 to 1915 he worked for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London. Following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Forster joined the Red Cross and served in Alexandria, Egypt.


福斯特意欲把《印度之行》作为寻求世间 的博爱和人类和谐一致的灵魂之旅、精神 历程,然而,最终发现:人类社会难以避免的 命运是“一个永恒的不断分裂与不断调和 的过程”。 以追求联结为初始目的的小说中,分裂与 隔膜却成为了贯穿整部小说的一个基本主 题。
分裂与隔膜


1.首先表现在印度的英国人和印度本土居民之 间的分裂。这二者难以联结的根本障碍是政治。 罗尼· 希思罗普 :“我们到这儿来的目的不是为 了行为亲善!”(69页)“我们到这儿是为了执行 正义、维持秩序。” 玛布莱德太太 :“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冷淡他 们,对他们不要客气。” 凯林德太太 :“我们对一个土著所能做的最好 的事就是让他去死。”
异质文化交流的困难——马拉巴山 洞

“那是一个个阴暗的山洞,即便是朝阳的山洞, 也难得有阳光射入洞内的圆形洞室。洞内空无一 物,肉眼什么也看不见,一直要等到观光者入洞 五分钟后划亮一根火柴。另一束火焰立即在岩洞 深处升起,并且像被囚禁的幽灵一样像洞壁移动, 洞室的圆形四壁光滑无比。这两束火焰却越靠越 近,努力想要合二为一,但是却难以如愿。因为 一束火焰吐出的是空气,而另一束火焰呼出的却 是石头……光芒越来越亮,这两束火焰互相碰了 一下,吻了一下,接着火焰就熄灭了。于是,像 邻近的其他山洞一样,洞内又被黑暗笼罩。”

A Passage to India (1924) was his best story.


(一)、福斯特与印度 两次出游印度的纪录(1912-1913、 1921)。 印度穆斯林学生马苏德(Syed Ross Masood) ,英人莫尼森(Theodore Morison)


Writings


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les Fear to Tread,1905)、《最漫长的旅 行》(The Longest Journey,1907)、《看得 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1908)、同性恋小说《莫里斯》 (Maurice, 1914年完成,但是根据作者的要求, 在他去世后的1971年才出版)、《霍华德别业》 (Howards End,1910)、《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等 。 文学评论 :《小说面面观》 (Aspects of the Novel, 1927)

Aziz :"We may hate one another, but we hate you most. If I don't make you go, Ahmed will, Karim will, if it's fiftyhundred years we shall get rid of you; yes, we shall drive every blasted Englishman into the sea, and then' he rode against him furiously - 'and then,' he concluded, half kissing him, 'you and I shall be friends.'"



2.表现在英国人之间的分裂上。 3.表现在印度人不同教派的人之间的对立 上。 “宗教印度” 以艾席思这个艺术形象为代表的印度穆 斯林,对于其他宗教特别是印度教,有一种 无处不在的文化隔膜。



4.表现在文化之间的分裂和对立上。文化上的差异经常 导致英国人和印度人之间产生误解,造成沟通和交流的障 碍。 “谈话中停顿不恰当,语调的被误解,使整个谈话都会 失败.” 隐私感 福斯特的态度:“像大多数东方人一样,艾席思高估了 “好客”错把它当成“亲密”,而没能看出“亲密”是有 一层“占有”的含义的。而只有当莫尔夫人和菲尔丁离他 更近的时候,他才能看得更远:原来接受比给予更受祝福。”


英国著名文学家、批评家利维斯认为,这 两个阶层的联结不仅是不真实的,也是不 可能的。他称这部小说是“对知识分子的 背叛”。 D.H.劳伦斯在读了这部小说后写信给福斯 特,说道:“你的确犯了一个几乎致命的 错误,在《霍华德别业》中美化那些商人。 商业不好。”
二、《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蛇的 联想: 还有,一个关于蛇的糊涂事件到底也没搞清楚。奎斯特小 姐看到河对岸有一个细长的黑东西,从尾部直立起来,她 说:“蛇!”村民也说是的。艾席思解释道:是的,是一 条黑色的眼镜蛇…但是,透过罗尼的双筒望远镜看时,她 发现那不是蛇,而是一株棕榈树弯曲的枯干。于是,她说: “不是蛇。”村民们就反驳她…艾席思承认用望远镜看时 的确像树。但是他还是坚持说那是一条黑色的眼镜蛇… 蛇在西方就是邪恶、魔鬼的象征 ,在印度,蛇却是守护 神,她是安宁、无限和永恒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