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精选17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 教师: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外洞有什么特点?⑴ 学生汇报。
(板书:宽敞)投影: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一、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5、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体验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21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21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
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
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
”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
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情分析: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教法与学法:读画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学习本文。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课件出示“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及时认读词语欣赏画面,易于强化认知。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篇1简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
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气氛,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收集材料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二、学习“孔隙”部分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
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
(好奇)(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
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生答师书:孔隙:窄小)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
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优秀8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优秀8篇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们充分准备教案,可以提高教学反馈和改进能力,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栋房子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孔隙部分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要养成的第一个良好行为习惯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是呀,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
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继续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不好?2、板书课题,齐读。
那我们这节课将带着怎样的问题去游玩呢?请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出示目标)二、复习旧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所看到的路上的美丽景色。
那么谁来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路上的景色怎样?。
(生说,师板书)(一)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说说洞口和外洞分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画出相关的句子。
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二)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
把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预备: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预备跟闻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板书]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3、引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2、导读“洞口很宽,像……。
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练习: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预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重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漂亮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2、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
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
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
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
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
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
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
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
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
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5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
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板书:内洞)(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
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板书:奇)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
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板书:深黑的石洞里)(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