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第4号
新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确实认1.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治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2.满足固定资产确实认条件〔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非常可能流进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本钞票能够可靠地计量。
需要注重的两个咨询题:1〕固定资产的不同组成局部固定资产的各组成局部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不将各组成局部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2〕备品配件和维修设备备品配件和维修设备通常确认为存货,但符合固定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
如民用航空运输的高价周转件等。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指确定固定资产的取得本钞票。
本钞票应包括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到达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
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包括外购、自行建筑、投资者投进、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取得方式不同,其本钞票的具体确定方法也不尽相同。
〔一〕外购固定资产的本钞票外购固定资产的本钞票,包括购置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到达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回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效劳费等。
以一笔款项购进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本钞票进行分配,分不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本钞票。
分录:不需安装: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长期应付款等需要安装: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原材料等安装完毕,交付使用: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例1:某企业购进一台不需要安装的设备,发票价格50000元,增值税税额8500元,发生的运费2500元,款项全部付清。
借:固定资产61000贷:银行存款61000例2:某企业购进一台需要安装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买价为50000元,增值税额为8500元,支付的运输费为1000元,安装设备时,领用材料物资价值1500元,购进该批材料时支付的增值税额为255元,支付工资2500元。
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

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是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一项关于企业固定资产的会计准则。
该准则规定了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处理方面的一些具体规定,对于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提高会计规范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该准则进行具体介绍。
一、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的概述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全称为《企业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问题解释》。
该准则的发布于2000年,是为了规范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处置以及会计处理方面的做法。
准则的实施范围包括所有注册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组织。
在该准则中,固定资产定义为企业用于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长期有形资产,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并且价值超过规定金额的资产,如房屋、设备、交通工具等。
企业应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分项账务处理和统一汇总处理,并对其定期清查、折旧,并在出售、报废等情形下进行相应的处置。
二、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的核心内容1、固定资产的会计分类。
按其预期使用年限的长短,固定资产可分为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日用品等多种分类,每种类别应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账。
2、固定资产的折旧。
按照企业的会计政策,对固定资产按照其预期使用年限和残值率计算折旧。
企业可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如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
3、固定资产的减值。
企业应按其预期使用年限和残值率计算固定资产减值并进行计提,以反映固定资产减值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4、固定资产的报废和转让。
企业固定资产报废或者转让时,应计提固定资产残值,将减值准备提取的金额进行冲销,并将处置收益或处置损失分别计入当年损益。
三、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的意义1、加强企业资产管理。
准则规定了适当的资产分类方法和折旧处理政策,加强了资产管理,提高了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提高会计规范化水平。
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规范了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会计处理方面的操作,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规范、透明度,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和可靠。
3、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精细管理企业固定资产,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新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持续经营而购买、使用的,预计使用年限较长的具有实体形态的资产,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首先,新会计准则第4号明确了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固定资产应当以取得时的成本为基础进行确认,成本包括购置价、自行修建或加工制造的费用、直接运输和安装费用等。
同时,固定资产的原值应当减去预计可取得的残值,计算出的净值进行折旧。
如果固定资产产生了组合,应当按照产生组合时各项资产的成本加权平均法进行确认。
其次,新会计准则第4号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残值进行了规定。
使用年限是指企业预计从投入使用之日起能够用于企业经营的年限。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参考行业相关规定和经验,合理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残值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届满或者转让处置时的估计净残余价值。
再次,新会计准则第4号对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进行了规定。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经济效益已经明显下降,无法继续使用,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无法继续取得经济效益,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报废处理,并清理相应的账务。
固定资产可以进行转让,但是转让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转让后的净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最后,新会计准则第4号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进行了规定。
固定资产的成本减去预计可取得的残值后,按照使用年限平均数法、工作量法或者年均摊法进行折旧计提。
同时,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情况,定期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如果发现固定资产的净值减少,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冲销相应的账务。
总之,新会计准则第4号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使用年限和残值、报废与转让以及计提折旧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企业处理固定资产相关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透明度和准确性。
IAS简介(国际会计准则)

IAS的具体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第13号(IAS 13)——流动 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列报 (已被IAS 1取代) 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IAS 14)——分部 报告 国际会计准则第15号(IAS 15)——反映 物价变动影响的信息 (于2003年12月被撤销)
11
IAS的具体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IAS 16)——不动 产、厂场和设备 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IAS 17)——租赁 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IAS 18)——收入 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IAS 19)——雇员 福利
6
IAS的具体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IAS 1)——财务报 表的列报 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IAS 2)——存货 国际会计准则第3号(IAS 3)——合并财 务报表 (最初于1976年发布并于1977年1月生效。 在1989年被IAS 27和IAS 28取代)
7
IAS的具体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第4号(IAS 4)——折旧会计 (于1999年撤销并被于1998年发布或修订的IAS 16、IAS 22和IAS 38取代) 国际会计准则第5号(IAS 5)——财务报表应披 露的信息 (最初于1976年10月发布并于1977年1月生效。在 1997年被IAS 1取代) 国际会计准则第6号(IAS 6)——针对物价变动 的会计应对 (被IAS 15取代,而IAS 15于2003年12月被撤销)
2
IASC的建立
初期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虽也强调“以 公众利益为目标”、“为改进和协调与编 报财务报表有关的条例、会计准则和程序 而开展广泛的工作”,但更关注的是获得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全体成员的支持,使 国际会计准则争取到各国会计界的广泛认 同。如此制定出来的准则显然不是高质量 的准则。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经常反映折 衷意见和保留自由选择的做法一方面表示 接受,一方面又表示不满。
IFRS国际会计准则最新修订和调整

IFRS国际会计准则最新修订和调整国际会计准则最新修订和调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IFRS 15)《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租赁》(IFRS 16)的发布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IAS 1)财务报表列报的生效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IAS 7)现金流量表的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IAS 12)所得税的修订Reasons for the new standardsIASBprinciple based, but limited guidance and were difficult to apply to complex transactions.FASBtoo many guidance, but lack of consistent principles in many cases.Objectives for the new standardsA B C D Improve comparability of revenue recognition practices across entities, industries, jurisdictions and capital markets.Provide a more robust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revenue issues. Remove inconsistencies and weaknesses in previous revenue requirements.Provide improved disclosures.IFRS15 Scope✗Lease contracts (IAS 17 Leases)✗Insurance contracts (IFRS 4 Insurance Contracts)✗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other contractual rights or obligations within the scope of IFRS 9, IFRS 10, IAS 27 & IAS28✗无商业意义或虚假交易Non-monetary exchanges between entities in the same line of business to facilitate sales to customers or potentialcustomersIFRS 15 applies to all contracts with customers except:The five-step revenue recognition model•Identify the contract(s) with a customer辨认合约Step 1•Identify the performance obligation(s) in the contract辨认履约义务Step 2•Determine the transaction price确定交易价格Step 3•Allocate the transaction price to the performance obligations in the contract分摊交易价格Step 4•Recognise revenue when (or as) the entity satisfies a performance obligation确定确认收入的时间Step 5Step 1 –辨认合约Identify the contract C ontract para 9 criteria 8If each party has the unilateral enforceable right to terminate a wholly unperformed contract without compensating the other party (or parties) → no contract for the purposes of IFRS 15The contract is approved and the parties are committed to their obligations Rights to goods or services and payment terms can be identifiedThe entity can identify each party’s rights and the contract has commercial substance Collection of consideration is probableContracts with customers must meet ALL of these criteriaStep 2: Identify the performance obligations Promise to transfer a distinct good or service.Customer can benefit from good or service Promised good or service is separable from Other promises ⏹On its own.⏹Together with other readily available goods or services(including goods or services previously acquired from entity)⏹No significant service of integrating the good or service.⏹Good or service is not highly dependent on or interrelated with other goods or services.Controversial areasMultiple deliverables AMobile phoneMonthly usage chargeAirline: mileageComputerhardwaresoftware customization maintenanceStep 3: Determine the transaction priceAmount of consideration to which entity expects to be entitled in exchange for goods or services.Variable consideration Estimate using:Expected value or Most likely amount but ‘ Constrained’.Significant financingAdjust consideration if timing provide customer or entity with significant benefit of financing.Non-cash consideration Measure at fair value unless cannot be reasonably estimated.Consideration payable to customer Reduction of the TP unless in exchanges for a distinct good or service.Collectability将现行收入和建造合同两项准则纳入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以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更明确的指引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明确规定涉及股权投资的准则间的相互关系公允价值选择权为何修改金融工具准则?金融在全球经济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重,应建立趋同的准则ACB原准则太复杂-简化原准则已无法反映实际(减值、套期)确认、分类和计量-减值转回公允价值计量变动直接计入权益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权投资b.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投资摊余成本成本法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投资应转回并计入损益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应转回并计入损益不得转回被投资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和法律环境发生重大影响不利权益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金融资产的分类Cash flows are solely payments of principal and interest (SPPI)Businessmodel = holdto collectBusinessmodel = holdto collectand sellOtherbusinessmodelsOther types ofcash flows(including all equity investment)Amortised cost FVOCIFVTPL FVTPLFVTPL剩余类FVTPLStep 1资产特征Step 2经营模式权益证券投资:成本豁免—公允价值计量+成本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All investments inequity instrumentsmust be measured atFV.在有限的情况下,成本是公允价值的适当估计成本永远不是上市股权的最佳计量基础此版权归秀财网所有成本不是公允价值适当估计的迹象Significant change in investee’s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budgets, plans or milestones.Changes in expectation, eg investee’s technical product milestones will be achieved.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market for the investee’s equity or its products or potential products.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global economy or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investee operates.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performance of comparable entities, or in the valuations implied by the overall market.Internal matters of the investee, eg :commercial disputes, litigation, changes in management or strategy.Evidence from external transactions in the investee’s equity, either by the investee (such as a fresh issue of equity), or by transfers of equity instruments between third parties.IFRS 9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14年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终稿⏹背景和生效日期⏹针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模型的修订⏹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模型汇总⏹预期损失减值模型。
第4号会计名词公报

第4号会计名词公报
摘要:
一、前言
二、会计基本概念
1.会计要素
2.会计等式
3.会计周期
三、会计科目体系
1.资产类科目
2.负债类科目
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4.收入类科目
5.费用类科目
四、会计报表
1.资产负债表
2.利润表
3.现金流量表
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5.附注
五、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1.会计政策
2.会计估计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
2.相关性
3.可理解性
4.比较性
5.实质重于形式
6.重要性
七、会计职业与职业道德
1.会计职业发展
2.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3.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监督
正文:
一、前言
本公报旨在规范我国会计名词的使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会计职业的发展。
本公报适用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的会计工作。
二、会计基本概念
会计基本概念包括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周期等。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会计等式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周期包括日常会计处理和期末会计处理。
三、会计科目体系
会计科目体系包括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收入类科目、费用类科目等。
资产类科目包括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负债类科目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收入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费用类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2. 国际会计准则中文版

国际会计准则2003年9月19日国际会计准则(IAS)目录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3)Preface (24)Procedure and Objective of IASB (27)IAS 1: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33)IAS 2: Inventories (55)IAS 7: Cash Flow Statements (62)IAS 8: Net Profit or Loss for the Period, Fundamental Errors and Changes in Accounting Policies (73)IAS 10: Events After the Balance Sheet Date (82)IAS 11: Construction Contracts (93)IAS 12: Income Taxes (101)IAS 14: Segment Reporting (134)IAS 15: Information Reflecting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Prices (150)IAS 16: 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155)IAS 17: Leases (169)IAS 18: Revenue (180)IAS 19: Employee Benefits (188)IAS 20: Accounting for Government Grants and Disclosure of Government Assistance (227)IAS 21: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Foreign Exchange Rates (233)IAS 22: Business Combinations (244)IAS 23: Borrowing Costs (270)IAS 24: Related Party Disclosures (275)IAS 26: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by Retirement Benefit Plans (280)IAS 27: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288)IAS 28: Investments in Associates (294)IAS 29: Financial Reporting in Hyperinflationary Economies (301)IAS 30: Disclosures i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anks and Simila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308)IAS 31: Financial Reporting of Interests in Joint Ventures (319)IAS 32: Financial Instruments: Disclosure and Presentation (328)IAS 33: Earnings per Share (351)IAS 34: Interim Financial Reporting (365)IAS 35: Discontinuing Operations (376)IAS 36: Impairment of Assets (385)IAS 37: Provisions, Contingent Liabilities and Contingent Assets (410)IAS 38: Intangible Assets (426)IAS 39: Financial Instruments: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452)IAS 40: Investment Property (504)IAS 41: Agriculture (520)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基本框架The IASB Framework is a conceptual accounting framework that sets out the concepts that underlie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external users. It was approved in 1989. The IASB Framework assists the IASB:l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 its review of existi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l in promoting the harmonisation of regulation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relating to the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by providing a basis for reducing the number of alternative accounting treatments permitted by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In addition, the Framework may assist:l preparer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applyi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 dealing with topics that have yet to form the subject of a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l auditors in forming an opinion as to whether financial statements conform with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l user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interpreting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financial statements prepared in conformity with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l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work of IASB, providing them with information about its approach to the formul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The Framework is not a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and does not define standards for any particular measurement or disclosure issue.In a limited number of cases there may be a conflict between the Framework and a requirement within a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In those cases where there is a conflic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prevail over those of the Framework.世界上许多企业都编制并且向外部使用者呈报财务报表。
关于印发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通知

同时 , S 确认 了中国特殊情 况和环境下 的一些 会计 问题 , I B A 涉 及 关联方交易 的披露 、公允 价 值计 量和 同一 控制下 的企业合
并 。在 这 些 问 题 上 , 国 可 以 为 I S 寻 求 高 质 量 的 国际 财 务 报 中 AB
国际会计 准则制定机构 加倍 努力 ,通过独立的准则制定程序 , 制定一套全球 统一 的高质量 会计准则 。
公允价值 计量会计 准则 ,为公允价值计 量提供一 套统一 的指
则 进行 了修 改 , 允许首 次公 开发行 股票 的公 司将改制 上市过 程 中确定 的重 估价作 为“ 认定 成本” 入账 , 并进行追溯调整 。此
举 有 效 解 决 了 中 国 企 业 改 制 上 市 过 程 中 因资 产 重 估 引 发 的会
计伺 题 。
南 ;3 推进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复杂性 的综 合项 目, () 简化金
融工具分 类 、 量 、 计 减值和套期 等会计 准则 ;4 全 面修订财务 () 报表列报 、 合并 财务报表 会计准 则 , 明确 资产负债 表外业务 和 特殊 目的主体会计处理 问题 ;5 ( )加快保险合同等会计准则项
告准则解决方案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 0 9 20 年1 月4日. S 发 1 I B A
布 了新 修 订的 《 国际 会 计 准 则 第 2 号 — — 关 联 方 披 露 》 基 本 消 4 , 除 了与 中 困关 联 方 准 则 的差 异 。2 1 年 , S 通 过 年 度 改 进 项 00 I B A 目对 《 际 财 务报 告 准 则 第 1 国 号— — 首 次采 用 国 际 财 务 报 告 准
政 囊 法规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会计准则第4号--折旧会计
国际会计准则第4号
(1976年10月公布,1994年11月格式重排)
范围
1.本号准则应在折旧会计中应用。
2.本号准则适用于除下列资产以外的所有折旧性资产:
(1)不动产、厂房和设备(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
(2)森林和类似的再生性自然资源;
(3)矿产、石油、天然气和类似的非再生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方面的开支;
(4)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开支(见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研究和开发费用);
(5)商誉(见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
3.折旧性资产是许多企业资产的重大组成部分。
因此,折旧对这些企业确定和反映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
定义
4.本号准则所使用的下列术语,具有特定的含义:
折旧,是指实项资产在其预计使用年限中分配其可折旧的金额。
会计期间的折旧费,应直接或间接地计入当月的净损益中。
折旧性资产,是指这样的资产:
(1)预计可以在超过一个会计地间以上的时间内使用;
(2)具有有限的使用年限;
(3)是由企业用来生产或提供商品和劳务、对外出租或者用于行政管理的目的。
使用年限,是指如下两者之一:
(1)折旧性资产预计被企业使用的期间;
(2)预期能从企业资产中获得的生产或类似单位的数量。
可折旧金额,是指折旧性资产的历史成本,或在财务报表中代替历史成本的其他金额,减去预计残值后的净额。
折旧
5.折旧性资产的可折旧全额,应在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按系统的方法分配到各个会计期间。
6.有时有人认为,如果一项资产的价值超过了它在财务报表中所记载的金额,就不需要提取折旧。
然而,本号准则认为,不管资产价值是否增值,都应根据可折旧金额将折旧计入各个会付期间。
使用年限
7.折旧性资产的使用年限,应在考虑了以下因素后加以估计:
(1)预期的物理磨损;
(2)废弃;
(3)资产使用的法律或其他限制。
8.主要的折旧性资产或各类别折旧性资产的使用年限需定期评审,如果目前的预期与以前的估计有显著差别,应对目前和将来会计期间的折旧率作出调整。
在发生变动的会计期间,应对变动的影响作出揭示。
9.对于一项或类似一组折旧性资产的使用年限加以估计,通常需要根据有关类似资产的经验作出判断。
对于使用新技术或者用于生产新产品或提供新劳务的资产,由于缺乏经验,估计使用年限较为困难,但仍需要加以估计。
10.企业折旧性资产的使用年限,可能短于其物理年限。
除了决定于诸如资产使用的轮班次数之类的经营因素的物理磨损和企业的维修计划以外,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由于技术变化或生产改良引起的废弃,由于资产所生产产品或所提供劳务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废弃,以及诸如有关租约到期日期的法律限制等。
残值
11.资产的残值通常是很小的,在计算可折旧金额时它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残值较为显著,则应在资产的购买日期或随后的任何重估日期,对残值加以估计。
在评估残值时,应以将要使用的类似资产在类似使用条件下在它们使用年限结束日期的可变现价值作为基础。
在所有的情况下,总残值都应减去资产在使用年限结束时的预计清理费用。
折旧方法
12.所选择的折旧方法应在各个会计期间一致地使用,除非改变的情况表明作出变更是合理的。
在方法变更的会计期间,应以数量表明和揭示它的影响,并说明变更的原因。
13.可采用各种系统的方法将可折旧金额分配于资产使用年限内的各个会计期间。
不管企业的获利水平和税收考虑如何,无论选择了何种折;日方法,都必须一致地加以使用,以便为企业各期之间的经营成果提供可比性。
揭示
14.在对其他会计政策的揭示中,应包括对为确定折旧性资产列示金额所采用的估价基础的揭示(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的揭示)。
15.对每一主要类别的折旧性资产,应揭示如下内容:
(1)所使用的折旧方法;
(2)使用年限或所使用的折旧率;
(3)分配给这一期间的折旧总额;
(4)折旧性资产的总额及其有关的累计折旧额。
16.对分配方法的选择和对折旧性资产使用年限的估计,需要进行判断。
通过对所采用方法和预计使用年限以及所使用折旧率的揭示,可以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评审管理当局选用的政策和与其他企业比较的资料。
基于同样的理由,有必要揭示分配到这一期间的折旧额以及在期末的累计折旧额。
生效日期
17.本号国际会计准则,对从1977年1月1日或以后开始的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