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陶瓷
陶瓷的概念详解

陶瓷的概念详解陶瓷的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煅烧等过程而制成的各种成品。
包括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电瓷等等。
陶瓷与玻璃、搪瓷、水泥、耐火材料同属于硅酸盐材料的范畴。
广义的陶瓷已是指使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
国际上陶瓷通用名为“Ceramics”。
陶器为“pottery”;瓷器为“china ”原为“昌南”(瓷都景德镇旧称昌南镇),外族口传为“China”即指中国。
传统意义上的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它天然矿物原料经过粉碎、成型、煅烧等过程制成的各种制品。
广义上陶瓷是用陶瓷生产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通称。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凡是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凡是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
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
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
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
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
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
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
陶瓷分类及特点范文

陶瓷分类及特点范文
第一类陶瓷
细粉体料陶瓷
细粉体料陶瓷是以细粉体料为基础材料,经过烧结而成的一种陶瓷产品。
细粉体料烧结制成的陶瓷有许多种,其中以陶瓷砖和陶瓷瓷杯为代表。
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良好的密度。
细粉体料烧结制成的陶瓷产品具有良好的密度,抗
强度高,耐高温、耐冲击,耐潮湿等特点,适用于极端环境。
2、高抗磨性。
细粉体料烧结制成的陶瓷有较高的抗磨性,不容易被
磨损,表面光滑,容易清洁,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地面、墙面等设施。
3、耐腐蚀性。
细粉体料成型后的陶瓷具有高耐腐蚀性,不容易被水、油和其他腐蚀性物质侵蚀,特别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具有更高的耐腐蚀性。
第二类陶瓷
微细加工陶瓷
微细加工陶瓷是以细粉体烧成的陶瓷为基础,经过高精密加工而成的
陶瓷产品。
相比于普通陶瓷产品,它具有更高的耐腐蚀性、高抗温性、低
功耗、易于加工、少量污染等优点,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用途的需求。
邛窑细说四川古代陶瓷

邛窑细说四川古代陶瓷四川古代陶瓷历史发展的辉煌历程(1)早在5000年以前,处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蜀人就已经大量地使用陶器了。
后来的人们,在岷江、沱江、涪江及其支系的一些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印有各种纹饰的陶片。
闻名于世的四川宝墩文化遗址、三星堆文化遗址、金沙文化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及其残片。
笔者在成都长顺街和东马棚街交汇的一个建筑工氐乃拿鬃右深的土坑中,拾得一些的灰陶、黑陶、夹砂陶和原始瓷的残片。
陶片的纹饰计有:绳纹、席纹、尖戳纹、圆戳纹、波浪纹、麻布纹、正方格纹、斜方格纹等。
原始瓷片分无釉和有釉两种;釉色有咖啡色和酱黑色两种;素瓷片模印着由五根长度不一的平行的半圆形线条所组成的半圆形纹饰,半圆形纹饰之间有间隔,咖啡色瓷片则在器内满体模印不规则的半圆形纹饰。
成都收藏家唐诗杰先生收藏了一件从地下十余米处出土的黄色夹砂陶罐?br /> 四川考古工作者在发掘邛窑系中的青羊宫窑址的过程中,认识到:早在战国至汉代,在与青羊宫窑址相同的地方,我们的先人就在那里烧制了各种陶器和原始瓷器。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前会长,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指出:“瓷器烧成于东汉”,并在《汉代墓葬、遗址出土瓷器登记表》中列出了四川五个出土瓷器的地方,其中有四个地方属于古代四川的范围。
附表1四川新津县保子山崖墓东汉东汉罐4《考古通讯》1956年10 期四川成都土桥镇一、二号墓东汉罐1、碗1、盏1 《文物》1981年10期四川大邑盐店汉墓建安元年罐2 《文物》1984年11期四川大邑马王坟汉墓建安元年罐2及残片《考古》1980年3 期冯先生还在书中指出,四川忠县蜀汉后期崖墓出土的一件口沿饰有及组褐色点彩的青瓷碗表明:褐彩的产生与使用并非越窑首先发明创用的。
这就是说,邛窑有可能是首先发明和使用褐色点彩的。
在同一地区,联绵不断的悠久的陶瓷烧造历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工匠,陶瓷工艺又一代更比一代强,最终导致了以唐宋“邛窑”为代表的四川陶瓷的辉煌。
细说汝窑的的胎,学习汝窑瓷器

细说汝窑的的胎,学习汝窑瓷器《饮流斋说瓷》:“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
⼟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莹润,有铜⾻⽆纹者,有铜⾻鱼⼦者,有棕眼隐若蟹⽖纹者尤佳。
⾖青、虾青之⾊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
”汝窑,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瓷器窑⼝之⼀。
宋代⽂献中就有不少汝窑的记载。
北宋时《宣和奉使⾼丽图经》书中就提到“⾼丽青瓷器......越州古秘⾊,汝州新窑器,⼤概相类”。
“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饶汝”之汝就是北宋时期咏颂汝窑的诗句。
⾹灰胎任何⼀件瓷器都是由两⼤部分组成,那就是瓷胎和釉⾯,我们常见的瓷胎多为⽩⾊,⽽汝窑的瓷胎却与众不同。
汝窑的胚体事实上它是需要有⼀定的含铁量,陶⼟,是从⽥⾥挖出来的,⼤概含有3%左右的氧化铁,需要氧化铁在胚体⾥⾯让表⾯的釉药形成⼀种⽐较深沉的颜⾊,透过还原烧的⽅式,能够让釉药产⽣⼀种更蓝的⾊调,所以我们需要陶⼟的撮合。
像瓷⼟,烧制出来的青瓷颜⾊就⽐较浅⼀点,没有深沉的感觉,透明度也⽐较⾼⼀点,像这样的瓷⼟我们要让它有层次不⼀样的⾊泽的话,就必须要加⼊部分的陶⼟,甚⾄最多要加⼊60%~70%,所以瓷⼟在汝器的胚体作⽤⾥⾯,⼀般来说是起到提⾼温度的作⽤,对发⾊帮助不如陶⼟对发⾊的帮助⼤。
以灰⾊调为主的汝窑瓷器胎,均为灰⽩⾊,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灰相似,故俗称“⾹灰胎”。
⾹灰胎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珍贵汝窑瓷釉基本⾊调是⼀种淡淡的天青⾊,俗称“鸭蛋壳青⾊”,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釉⾯开裂纹⽚,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俗称为“蝉翼纹”。
汝瓷胎质迎光照看,微见红⾊,胎⾊灰中略带着黄⾊胎⾊灰中略带着黄⾊,俗称“⾹灰胎”,胎呈细腻,胎⼟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灰⽩⾊,⽐其他窑⼝的胎⾊稍⽩,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釉,釉⾊呈天青、粉青、天蓝⾊较多,也有⾖绿、青绿、⽉⽩、桔⽪纹等釉⾊,釉⾯滋润柔和,纯净如⽟,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陶瓷资料整理总述

陶瓷资料整理总述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
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
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
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
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
特性说到陶瓷材料,难免将陶与瓷分开来谈,我们经常说的陶瓷,是指陶器和瓷器两个种类的合称。
在创作领域中,陶与瓷都是陶瓷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陶与瓷却有着质的不同。
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
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
分类陶瓷材料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通常把陶瓷材料分为玻璃、玻璃陶瓷和工程陶瓷3类。
其中工程陶瓷又分为普通陶瓷和特种陶瓷两大类。
其中普通陶瓷又称传统陶瓷,特种陶瓷又称现代陶瓷。
陶瓷材料是用天然或合成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一类无机非金属材料。
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
可用作结构材料、刀具材料和模具材料,由于陶瓷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又可作为功能材料。
普通陶瓷普通陶瓷又称传统陶瓷,其主要原料是黏土(Al2O3·2SiO2·H2O)、石英(SiO2)和长石(K2O·Al2O3·6SiO2)。
通过调整3者比例,可得到不同的抗电性能、耐热性能和机械性能。
一般普通陶瓷坚硬,但脆性大,绝缘性和耐蚀性极好。
特种陶瓷特种陶瓷又称现代陶瓷,按应用包括特种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两类,如压电陶瓷、磁性陶瓷、电容器陶瓷、高温陶瓷等。
工程上最重要的高温陶瓷,包括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硼化物陶瓷和氮化物陶瓷。
①氧化物陶瓷a.氧化物陶瓷的性质Ⅰ.熔点大多在2000℃以上,烧成温度在1800℃左右。
简要说明宋瓷五大名窑特征

简要说明宋瓷五大名窑特征宋代瓷器的发展在中国瓷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宋瓷的五大名窑更是瓷器收藏家们梦寐以求的艺术珍品。
宋瓷五大名窑包括汝、官、定、哥、钧五种窑系,这些瓷器共同的鲜明特点在于采用了高超的制作技艺和精湛的工艺表现。
一、汝窑汝窑是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恒镇的瓷窑群,其以青釉、白釉制陶著名。
汝瓷采用了老胎质地特性,是以瞬间爆裂的方式工作的。
汝窑的瓷器以皎白剔透的釉面为特色,釉质温润细腻,而且耐火度极高,这是其它的瓷器无法比拟的。
二、官窑官窑是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的官窑,其历史悠久,制瓷工艺精湛,瓷器品质上乘。
官窑的釉色以深厚的青色和嫩黄色为主,瓷器的造型纤细,胎质轻盈。
官瓷的高温烧制使得瓷器内含微泡,呈现出白乳状的质感,是官窑的一大特点。
三、定窑定窑是指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的定窑。
定瓷以灰白色釉、白度不散为特点,是北方瓷器窑系中的佼佼者。
其釉面细滑如蜡,色泽端庄,又带有一点自然的青绿色彩,近似珊瑚色。
定窑制作的瓷器以清新秀美、雅致淡雅的风格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陶瓷大全中的镶嵌明珠”。
四、哥窑哥窑是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哥窑,哥窑是宋代最负盛名的瓷器窑之一,精品无数,其瓷器以细腻、柔和为主,一般青绿名贵,灰白含红大多重宝。
瓷器的表面花纹亦别具一格,以素雅的刻划为主,整体非常优美,实为宋瓷五大名窑中的精品。
五、钧窑钧窑是指位于河北省大名县的钧瓷烧窑,以青花瓷器和天青瓷器为主。
钧瓷豁杂有致、润腻绵极,青花均匀平稳、明丽雅静,极富艺术气息和韵味,被誉为“南瓷北钧,天下独步”的瓷器精品。
总的来说,宋瓷五大名窑不仅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杰出代表,而且是世界陶瓷的瑰宝。
它们虽然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所采用的高超的制作技艺、严格的品质要求以及对美的极致追求。
今天,这些优秀的瓷器不仅是中国人口中的珍品,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耐腐蚀和装饰性能。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用于制作日常生活用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和科技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原始陶器到现代陶瓷工艺的演变。
1. 原始陶器时期(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陶器。
最早的陶器是由粘土制成,通过自然干燥或简单的烧制工艺完成。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
在此时期,陶器的形状和装饰相对简单,主要以几何图案和刻线为主。
2. 古代陶瓷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瓷工艺逐渐发展。
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陶瓷制作达到了较高水平。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陶轮来制作陶器,使得陶器的形状更加规整。
同时,人们还探索出釉料的制作和应用,使得陶瓷表面具有光滑的质感,并增加了装饰性。
3. 唐宋时期的瓷器(公元7世纪-13世纪)在中国的唐宋时期,瓷器制作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三彩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而宋代的青瓷和白瓷则以其青翠透亮的釉色和纤细的造型成为瓷器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烧制温度和时间得到更好的控制,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均匀细腻。
4.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陶瓷(14世纪-17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陶瓷制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意大利的马伊契奥拉陶瓷以其精美的彩绘和雕刻而闻名。
同时,荷兰的蓝白陶瓷和英国的马耳他陶瓷也成为当时的热门产品。
这个时期的陶瓷制作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往往以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主题。
5. 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18世纪至今)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陶瓷制作得到了革命性的改进。
在18世纪末,英国的斯波德瓷器和德国的普鲁士瓷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陶瓷产品。
19世纪末,法国的琺瑯陶瓷和美国的艺术陶瓷开始流行。
瓷器讲解词

古代瓷器专题展中华古陶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被国人视为珍宝,也被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所喜爱。
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原始青瓷开始,瓷器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东汉出现了成熟青瓷,唐代呈现“南青北白”的制瓷局面,宋代的五大名窑被人们津津乐道,北方的十大窑系缤纷共彩,进入元代,青花瓷工艺在景德镇得到发展光大,明清时期各种彩瓷精彩纷呈。
湖北地区单色釉瓷器瓷器自成体系,宋代以前以青瓷为主,宋代以青白瓷为主。
主要出产于梁子湖周边地区。
这件西周时期原始瓷豆出土于黄梅焦墩遗址。
青瓷器的烧成,始于我国东汉时期,因此,我们把商至东汉之间的瓷器称为原始青瓷。
它是用瓷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经1200 ℃高温烧成。
但由于瓷胎中杂质较多,釉料配制简单,加上烧制工艺原始,导致硬度偏低,釉色不稳定。
所以称之为原始瓷器。
我国南方著名的商代遗址盘龙城就已经发现原始青瓷。
湖北东周墓发现常见一种梳齿纹环耳罐,原产地应在江浙一带。
这件器物的口沿、折腹、圜底内部各有一组弦纹,口沿由5条弦纹组成,折腹、圜底处弦纹各6条,除圜底内侧弦纹下凹外,其余弦纹均为瓷釉填平。
器外素面,折腹处起一周凸棱,下腹有数道螺旋形痕。
灰胎,施青釉,泛酱褐,釉薄不匀,可见极细开裂纹,圈足局部挂釉已脱落,此器采用泥条盘筑后经慢轮加工而成。
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目前我省仅见此一件。
这是一件原始瓷直线纹罐,出土于黄冈,在战国楚墓中常常见到,各地出土的器型略有变化,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颈部和肩部装饰有一周直线纹。
目前湖北地区出土的战国原始瓷器中只发现这一种器物,它的原产地在长江下游地区。
这两件分别是水波纹双立耳罐,另一件是战国时期的原始瓷罐。
西晋立国之后的短短几十年中,瓷业得到蓬勃发展。
出现了最早的瓷器品种——青瓷。
它以铁为主要着色剂,釉面基本色调呈青绿色。
作为最早出现的瓷器,青瓷从萌芽到鼎盛,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青瓷历来以长江下游的越窑最负盛名,而长江中游地区青瓷却少有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说陶瓷
瓷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
世界各国的制瓷技术多是从中国传入
的。
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
直到现在,英语中的“china”一
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
可见中国瓷器的巨大影响。
但是,瓷器是在制陶
工艺的基础上发明的。
要想了解瓷器,首先要从陶器谈起,何况,中国古代的制
陶工艺也有着灿烂的成就。
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发明了陶器。
在我国已发现的
7000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陶器。
它包括贮存器、
炊器、食器和汲水器等。
从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艺术成就最突出的当数各个
文化类型的彩陶。
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充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统一。
比彩陶稍晚的胎质细腻、漆黑光亮、造型灵巧、薄如蛋壳的黑陶,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推向了顶峰。
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在当时多是普遍使用的生活器具,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它体现的完美的艺术设计来讲,它又是人类文明的艺术明珠。
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
据考古材料证实,中国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瓷器,考古学上称为“原始瓷器”。
到东汉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瓷器,直到清代中期,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瓷器一直不断发展。
早在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就开始流传到国外,以后历代都作为重要商品行销世界,中国瓷器工艺誉满天下。
对瓷器工艺的欣赏,离不开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即从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去分析欣赏,同时又要考虑到各个时代瓷器工艺的特色。
中国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或称青釉磁)。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已有很大发展。
现存南朝覆莲小罐,体积虽小,但造型简朴优美,盖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莲莲瓣,盖有荷叶梗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通体施青釉,泛黄,开细片纹,釉色晶莹明澈。
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工艺有新的发展。
隋代出现了白瓷。
现存的隋代白瓷龙柄双腹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它造型奇特,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可见其工艺之精细。
唐代以越窑(今浙江绍兴、余姚等地)青瓷最为著名。
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
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有“如冰似玉”之誉。
现存的青釉凤首壶便是唐代初期青瓷的精品。
整个壶的造型与装饰华贵而又庄重,釉色美丽。
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
瓷器生产呈现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产优质瓷器的名窑,自古就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称,事实上远不止这五大名窑。
这些名窑对中国制瓷工艺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地处河南省的钧窑,采用了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料,
烧成了著名的紫红色釉瓷器。
由于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成的瓷器釉色变化万千,其色调之美,实非言词所能表达,历代都被看作珍品。
其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如现存的钧窑瓷盘。
地处浙江省的龙泉窑生产的青瓷器,其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如现存的龙泉窑青瓷香炉;地处浙江省的哥窑的青瓷器,器身满布断纹(专业术语称作“开片”或“纹片”),以此作为釉面装饰,本来“开片”乃是工艺上处理不当,致使胎釉膨胀系数过大而出现的一种裂纹,是一种缺陷。
而哥窑的匠师们却通过工艺的调整,有意识地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作为瓷器装饰的一种特殊手段,有意追求一种缺陷美、瑕疵美;地处福建省的建窑以烧黑瓷著名。
黑瓷似乎除黑而外难以创造特色,但宋代的匠师却烧出了像兔毫般的结晶釉。
元、明两代,中国瓷器工艺又有重大突破。
一是始于元代的青花瓷器,至明代永乐、成化年间(公元1403—1487年)达到高峰。
这种瓷器是先在瓷胎上用钴料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经烧成后,釉色变青,纹饰清澈明丽,幽雅宁静,永不退色,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一种瓷器,是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重要成就。
现存的元代青花鸳鸯莲纹盘突出地体现了青花瓷的这种艺术特色。
其次,元代景德镇窑还发明了釉里红瓷器,这是一种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称作“釉下彩”。
由于釉里红的铜红不易控制,烧制难度大,因而能达到纯正红色的釉里红瓷器很少,故属名贵瓷器。
现存元代青花釉里红镂塑盖罐是传世釉里红瓷器中的精品。
它色泽鲜明,纹饰丰富。
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
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
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五彩”含多种彩色之意。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现存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纹饰复杂,但层次清楚,且集彩绘、浮雕、镂雕于一体,红艳夺目,十分绚丽。
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工艺达到了顶峰。
这时期除了青花瓷的烧造工艺有了进一步提高,使青花瓷的色泽更加鲜艳,层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丰富外,还创造了极其名贵的珐琅彩瓷器,在这基础上又创造了比五彩瓷更娇艳、层次更丰富、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的粉彩瓷器。
现存的康熙时的郎窑红瓶、雍正时的粉彩八桃过枝盘、乾隆时的珐琅彩芙蓉锦鸡玉壶春瓶,从不
同方面显示了清代瓷器工艺的新成就和新特色。
郎窑红瓶釉色艳丽,有“其明如镜,其润如玉,其赤如血”之誉;粉彩八桃过枝盘胎质薄,釉色匀润,盘内外均以果实累累的八桃过枝作装饰,色彩浓淡适宜,淡雅柔和,其画面如同一幅极富艺术魅力的没骨花卉画;珐琅彩芙蓉锦鸡玉壶春瓶是清代珐琅彩瓷器最珍贵的传世精品,原属宫廷御器,装饰色彩丰富,画面立体感强,色彩效果富丽堂皇。
复习思考题:
1.宋代的名窑及其主要成就。
2.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青花瓷始于何时及其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