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经络腧穴学总论2

合集下载

针灸学腧穴总论石详解.ppt

针灸学腧穴总论石详解.ppt

(二)原穴、络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 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 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 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
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 点相关。
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 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等。
第三节 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 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 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端 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
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
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订,撰写了《铜人腧穴 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
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354个,并 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
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 肿的水分、水道,治口眼歪斜的牵正等。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针灸学重点经络腧穴部分

针灸学重点经络腧穴部分

绪论1、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内经》,主要是《灵枢》。

2、《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针灸专著。

第一章经络总论(一)针感定义: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针刺穴位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一种酸、麻、胀、重等主观感觉这种感觉称之为针感。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其中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三)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循行交接规律: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四)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中焦——→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五)奇经八脉1、定义: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共8条。

2、奇经之“奇”有两个含义:一为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除任、督脉外又无专属穴位;二为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3、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六)十五络脉定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第二章腧穴总论(一)五输穴1、定义: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2、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依次排列(二)原穴、络穴1、原穴定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

经络腧穴学(168页)

经络腧穴学(168页)
2:(腰)阳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 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3:命门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 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共同点——腰骶病:
不同点——长强治肠腑病
腰阳关 命门妇科病,Fra bibliotek科病特殊点——长强癫狂痫等神志病
命门又名精宫,位于两肾之间,肾藏精,为生命之根 先天之本,有壮阳益肾之功,主治肾阳不足之证,多 用于男性科。
(三)郄穴 郄---空隙之意
1 、定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矫、阳矫、阴维、阳维 脉之 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 2、分布: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除胃经以外) 3、应用:可治本经及本经所属脏腑的急症、重证、痛证、顽
固性疾病
(四)背俞穴、募穴
1、含义: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操作】:
长强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不宜直刺,以免伤及直肠。 分布在督脉上的腧穴均为向上斜刺0 . 5—1寸。
4:至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 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黄疸,胸胁胀满等肝胆 病。② 咳嗽,气喘 。③腰背疼痛。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5/162021/5/16Sunday, May 16,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5/162021/5/162021/5/165/16/2021 11:15:03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62021/5/162021/5/16May- 2116-M ay-21
第二章 腧 穴 总 论
要求: 1. 掌握腧穴的分类 2.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 3.掌握特定穴的意义 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5.了解腧穴的发展和命名

针灸学-02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针灸学-02经络腧穴学总论课件
《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 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6
经络腧穴学总论
4、经络的发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 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 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
7
经络腧穴学总论
体表反应点
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
(3)手指同身寸法
足三里( S36 )
足阳明胃经 犊鼻穴下
3寸,胫骨前 嵴外一横指
犊鼻
屈膝,在 髌骨下方, 髌韧带外侧 凹陷中取穴
(4)简便取穴法
合谷
在第一、二 掌骨之间,约当 第二掌骨桡侧之 中点取穴
44
经络腧穴学总论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是指患病时, 在身体上暂时出现的压痛点或反应点。
“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不问空穴,即得便快,或痛处,是 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45
经络腧穴学总论
3、腧穴的命名
46
经络腧穴学总论
4、腧穴的作用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2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任脉
循行 起于胞中,下出会
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 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
行至下颌,环绕口唇,沿 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
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
29
经络腧穴学总论
3) 冲脉
循行:起于胞中,下
出会阴后,从气街步起 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 上行。散布于胸中,再 向上行,经喉,环绕口 唇,至目眶下。

腧穴总论(2)

腧穴总论(2)
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 于脏病。
募穴
概念 募: 汇集,结聚
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 布于躯干部。
部位、作用 ❖ 分布于胸腹部(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 共十二募穴 ❖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五)下合穴
概念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手三阳经在上肢原有合穴,此六穴均在下肢,为 区别,故称“下合穴”。 部位、作用 足三阳经下合穴位于本经; 大、小肠经下合穴位于胃经; 三焦经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接交合
别名
窦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八脉八穴 作用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八) 交会穴
概念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
部位的腧穴 部位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 作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体表标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简便取穴法
一 、骨度分寸法
手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经脉名 本经主治
两经主治
手太阴经 手少阴经 手厥阴经
肺、喉病 心病 心、胃病
神志病
手阳明经 手少阳经 手太阳经
前头、口、齿、鼻病 侧头、胁肋病 后头、肩胛、神志病
眼病 耳病
三经同治 胸部病
热病 咽喉
足六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足阳明经
足少阳经 足太阳经
前头、口齿、
咽喉病、胃肠病
侧头、胁肋病、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穴部位
治疗
刺激腧穴可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 动进行调整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

针灸学经络腧穴总论
通内外。
•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 横交错,遍布全身
h
7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脉道,是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古人称之 为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将“脉” 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分,是对“脉”的 进一步分析。
• 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 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膈)
h
46
h
47
③与脏腑无联系 ④筋有大小、刚柔:
阳经经筋多大而刚, 阴经经筋多小而柔。
h
48
h
49
(六)十二皮部
1.含义:十二经脉循行的体表区域,亦是十 二经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2.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 、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 通,组成六对关系,即“表里相合”。
阴经(里) (属脏络腑)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经(表)
(属腑络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h
27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十二经络脉均从本经肘膝以下的络穴分 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 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h
43
(五)十二经筋
1.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濡养、结 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2.作用:联络筋骨,屈伸关节,维持人体 的正常运动。

第二章腧穴总论

第二章腧穴总论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 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
又称“一夫”法。夫,扶的意思。《礼记》注: “辅四指曰扶”。
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 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测量为3寸。此法多用于下肢、 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需要
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称为活动标志。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
取肩髃时应将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当肩峰与肱骨粗 隆间出现二个凹陷,在前方小凹陷中是穴;
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 的凹陷中是穴;
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 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 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 的作用。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 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能治外感病的发 热;
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 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 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节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除具有经穴的共 同的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 作用的腧穴。
由于它们的主治功能不同,因此各有特定 的名称和含义,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一、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 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 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 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 穴等。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联系脏腑和体表 及全身各部(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 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概念的形成:
气血→脉→经络 气血——化生于水谷精微,行于 脉道,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古人称之源自生命的特征。 脉——指运行气血的通道。
疾病传变层次 皮-络-经-腑-脏 疾病反应于皮部
十二皮部
3.分布:《素问 · 皮部论》“欲 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 然” 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 相通——“上下同法”。故十二 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并各有专名 (见P10表1-3)
十二皮部
关、阖、枢的本义是指
门户上的一些实物。 喻六经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病邪出入的门户; 诊断和接受治疗的门户。
2 . 作用:
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
运行气血 濡养全身。
3.特点(分布与相互关系):
(1)有规律的分布、循行(外行部分)
①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1)外行部分 手三阴——胸
头部、躯干 足三阴——胸腹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将“脉”按大小、深浅不同而区 分,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
源流:
最早论述针灸的医著:《黄帝内经》
《脉书》
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经络学说
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 与脏腑的关系、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犊鼻
屈膝,在 髌骨下方, 髌韧带外侧 凹陷中取穴
20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4)简便取穴法
合谷
在第一、二 掌骨之间,约当 第二掌骨桡侧之 中点取穴
21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22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6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2)经外奇穴
指有一 定穴名和位 置,但不列 入十四经系 统的腧穴。
7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3)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是指患病时, 在身体上暂时出现的压痛点或反应点。
“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不问空穴,即得便快,或痛处,是 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3、腧穴的命名
9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4、腧穴的作用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10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5、腧穴的定位
(1)体表标志法 (2)骨度分寸法 (3)手指比量法 (4)简便取穴法
11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1)体表标志法
14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15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16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17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3)手指同身寸法
1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足三里( S36 )
足阳明胃经
犊鼻穴下
3寸,胫骨前 嵴外一横指
19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经络腧穴学总论
南京医科大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王 晶
目的和要求
(二)腧穴学总论

1、 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及腧穴的分类。


2、 了解腧穴的命名。
3、 了解特定穴的含义和用法。
4、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5、 了解腧穴的主治规律。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2
(二)腧穴学总论
A 固定标志
人体五官、毛
发、爪甲、乳头、
脐窝、骨骼等皆有
一定的位置,可以
作为取穴的标志。
12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B 活动标志
指各部关节、 肌肉、肌腱皮肤随 患者活动而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 尖端等。
13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2)骨度分寸法(骨度折量定位法)
以骨节为主 要标志测量周身 各部的大小、长 短,并依其尺寸 按比例折算作为 定穴的标准。
1、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
经络之气输注于 体表的所在,也是 针灸推拿及其它 一些外治法的部 位。
3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2、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4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1)十四经穴
指分布于
十二经脉和任
脉、督脉上的
腧穴。
5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13-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