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归去来兮

合集下载

钓头锦鲤,杯中美酝,归去来兮.意思

钓头锦鲤,杯中美酝,归去来兮.意思

钓头锦鲤,杯中美酝,归去来兮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弘扬与传承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其中,一些古老的成语和诗词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

比如“钓头锦鲤、杯中美酝、归去来兮”这三句话都是出自古代文化的名句,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和哲理。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解读这三句话的内涵和意义。

一、钓头锦鲤在这句成语中,“钓头锦鲤”意指钓到头上的锦鲤,形容事情顺利、如愿以偿。

在古代,鲤鱼被视为吉祥之物,有“鲤鱼跃龙门”的寓意。

而“钓头锦鲤”的意象更是生动地展现了如意顺心的美好愿望。

这句成语提醒人们,要有耐心和勇气,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也告诫人们要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不要贪得无厌,心存感恩,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美好的东西。

二、杯中美酝“杯中美酝”出自孟浩然的《酬张少府》诗:“杯中酒兴与人同,月下美人将三拳。

百年有岁年无岁,中有酒兴与人同。

”这句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喝酒时酒中气味芬芳以及酒中醇香,意味着酒的美好和香醇。

而“杯中美酝”体现了一种美的精髓和内涵,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杯中美酝”不仅仅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更是对人生的态度和理念的诠释。

只有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品味美,才能活得更有意义和快乐。

三、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出自《离思五首》之一,作者是辛弃疾。

这句诗整体意境深远,是一首极其感伤的离别词。

诗中牵挂的爱情,经历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慨和态度都让人感到无限的唏嘘和感慨。

这句诗也体现出了古人对家和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现在,“归去来兮”这句成语,被人们引用时常常用于表达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返乡的憧憬。

正如辛弃疾的词中所表达的那样,无论身在何处,心底都始终牵挂着故乡的亲人和美好的回忆。

传统文化中“钓头锦鲤、杯中美酝、归去来兮”这三句话,都蕴含了丰富的诗意和哲理。

这些古老的诗句和成语,不仅蕴含了古人的聪颖智慧,更指引着我们前行、感悟生活的真谛。

通过对这些古语的研究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品味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够启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问题时所需要的心态和智慧。

期末总结晚会标语

期末总结晚会标语

期末总结晚会标语一、活动介绍1. 目标明确,成长同行。

2. 共同回顾,欢聚一堂。

3. 放飞梦想,共寻未来。

4. 同行相伴,共度时光。

5. 感恩行动,告别校园。

二、主题引导1. 谢师恩情,不负青春。

2. 幸福绽放,感恩之旅。

3. 路漫漫其修远兮,欢聚一堂传佳话。

4. 归去来兮,为何人家?5. 十年磨一剑,闯天下。

三、感恩师长1. 释放感激之情,心存感恩正当时。

2. 青春真情,师恩难忘。

3. 筑梦未来,忘不了师长的谆谆教诲。

4. 感恩师恩,让我们将未来拥抱。

四、思念同窗1. 飘逸过的青春,同窗情依旧。

2. 心在哪,同窗人知道。

3. 友谊长存,同窗情佳。

4. 分别之际,情谊依旧。

5. 群策群力,同窗鼓劲。

五、共话学习1. 知识的旅程,感悟无限。

2. 活到老,学到老。

3. 不负韶华心自创,求索知识为了赢。

4. 博览群书,精益求精。

5. 智能改变未来,学习成就梦想。

六、展示成果1. 脚踏实地,展示自我。

2. 风华正茂,创造辉煌。

3. 纵横捭阖展才华,蓄势待发理想果。

4. 青春闪耀,成果涌现。

5. 成就展示,共创美好未来。

七、展望未来1. 砥砺奋进,共创辉煌。

2. 拥抱未来,迎接挑战。

3. 温润如玉绘明天,辉煌加速迈向前。

4. 未来万里路,奋斗在脚下。

5. 梦想闪耀未来,我们扬帆起航。

八、感恩家长1. 父母辛劳,儿女有情。

2. 家长付出,才有未来。

3. 孝心报答,感恩父母。

4. 父母恩情,水深火热。

5. 家长奉献,青春不负。

九、圆满结局1. 爱不离不弃,青春无悔。

2. 欢声笑语,团结友谊。

3. 精心筹备,圆满结束。

4. 祝福相伴,聚散无悔。

5. 同行相随,青春可贵。

以上是一些期末总结晚会的标语,旨在为晚会提供主题引导和活动导向,展示学生们对学习、师长、同窗和家长的感恩之情,同时展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展望。

希望这些标语能够为期末总结晚会增添活力和温馨,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能量,为即将到来的离别和新的起点做好准备。

归去来兮辞古诗文

归去来兮辞古诗文

归去来兮辞古诗文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陶渊明的辞赋作品,全文如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篇辞赋描写了作者辞官归家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

归去来兮辞深度解读

归去来兮辞深度解读

归去来兮辞深度解读《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辞。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极富有感染力和富有诗意。

下面就让我来解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首先,诗的题目便是“归去来兮”,很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欲望和感情。

归去,即想要回到自己故乡的渴望;来兮,又想起了早年出行时“来者不拒”的自由与潇洒,在描述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心境和情感的交错,让我们开启了这首诗的阅读。

其次,这首诗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描写离别与思念,第二部分则是表达回归与感恩。

前者用了“相思”、“知音”、“泪眼朦胧”等文艺的形象,令人感到诗人离家行旅遭遇了种种不易,只有桂枝和清流相伴,但仍然难免想家思乡、留恋情感。

如同风中残烛烈烈的坚持着一种内心的纯粹,以及对于亲人与友谊的温暖关怀。

第二部分则是表达了归心似箭、流水歌声、深情的传统文化意蕴。

流水潺潺,是王勃对大自然的一种赞美,更是带着感情隽永地流淌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则更是表达了爱情与友情在人生的道路上的不可或缺。

最后,诗歌的结局非常精妙,呈现出王勃的心思和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

在要归的时候,王勃没有忘记自己路途中所受到的礼遇和疼爱,更没有忘记遥远的亲人和朋友,即便离别带着无限的悲伤和无奈,也依然充满着感恩的心情。

这真正展现了王勃对于人生环境以及情感世界的感悟与洞察。

《归去来兮》是一首深情质朴的诗篇,它在简洁中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

王勃通过自己的痛苦经历,以及生命中存在的一切美好与幸福,抒发出自己深深的思念和感谢之情。

这种情感的直接性和真实性,令人唏嘘不已。

最后,通过回归与感恩,王勃更是展现了诗人应有的追求和正视。

这首诗在文化传承和人生境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描写看透人心但不拆穿的诗句

描写看透人心但不拆穿的诗句

描写看透人心但不拆穿的诗句朦胧诗篇:1. 时光流转淡看人心醉2. 无声无息看尽人间繁华3. 恍若晨曦一切皆显露4. 归去来兮无从剖析其心豁达诗篇:1. 无限智慧总能看透真相2. 善待人心才能留得长久3. 宁静致远怀着一颗平常之心4. 宽容逆境才能悟出一切禅意诗篇:1. 渐行渐远能解尘埃难扫2. 明慧如光能够照见真相3. 万物皆空心有所向方可悟4. 本来无一物全在自心负有清新诗篇:1. 微风拂面心态缤纷绚丽2. 绿茵长廊总有透心凉意味3. 明媚如玉淡淡馨香恰宜4. 晨曦初露阵阵芬芳满溢哲理诗篇:1. 未必归真项庄剑胆略知一二仲由行险2. 面对人生浮云渐衰烟霞散3. 信手拈来山水画意万千4. 大千世界含藏无限无穷700字左右的作文:人心,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以探究的领域。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时常会面临“看清人心”的课题。

而在古诗中,也有很多描写观察人心的佳句,以下将它们分为不同的诗篇。

朦胧诗篇善于运用虚幻的意象、暧昧的意境来描绘人心,它们往往留下一种朦胧之美的感觉。

比如清代诗人袁枚的《鹧鸪天3》:“时光流转淡看人心醉”,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心的变化,那些曾经的波澜和矛盾正在逐渐淡去。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5》中的“归去来兮无从剖析其心”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透着一种淡泊难悟的哲理。

豁达诗篇则展现出一种宽阔深邃的心态,它们能够包容一切并理性看待。

为了理解人心,除了需要察言观色之外,更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

这一点,唐代张九龄《送韦元甫6》中的“善待人心才能留得长久”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唐代骆宾王的《登快阁赋得广汉东南一百馀里山水皆出快阁7》中所写的“宁静致远怀着一颗平常之心”也让人深感敬佩。

禅意诗篇倡导内心的宁静和深度,在人心的探究中,学会静心观察往往效果更佳。

禅宗强调静心、寂观,从而能够领悟生命的真谛。

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万物皆空心有所向方可悟”,意在寓示 puti、无产生心境是禅意诗格调的代表。

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的全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的全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的全文翻译及赏析《满庭芳·归去来兮》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用散文式的句子和俚俗的语言,真切的表现了作者对黄州的依恋之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的全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的全文翻译及赏析篇1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译文] 归去啊!我的归宿在何处?[出自] 苏轼《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佘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雪堂──在黄州东坡,苏轼于元丰五年春所建的居室。

会──恰好。

李仲览——李翔,兴国人(今湖北阳新),受杨绘(时知兴国军)所托至黄州,邀请苏轼赴汝途中往游其地。

遗(wèi)──赠与。

岷峨:指苏轼故乡四川的岷山、峨眉山。

百年强半:韩愈“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此用其句,意为人生已过大半。

再闰:苏轼于元封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元封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为“再闰”。

楚语吴歌:黄州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三国时期属吴地,故称。

鸡豚社酒:豚,猪。

社酒,祭祀神祗时所用的酒。

莫翦柔柯:不要砍伐柔嫩的枝条,此处谓要珍惜彼此的友情。

译文:思归不得归,有家不能归,我将何去何从呢。

人生已过大半,将来的日子不多了。

来到黄州已经两个闰年了,那时出生的孩子都学会了此地的语言。

山中的邻里拿出了祭祀用的鸡和猪肉,与我聚会宴饮,互相劝酒。

临行之际说些什么呢?人生就是这样到处奔走,好似织布的梭子一样往来不停。

我马上就要到汝州去观赏秋风中的洛水了。

好在堂前有柳树,应会想念我,请不要砍伐那柔弱的柳条。

也请转告江南的父老,要不断为我晾晒所穿的蓑衣,我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二)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4归去来兮辞并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二)单篇梳理基础积累课文4归去来兮辞并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胡”“涉”“行”“类”“善”“怜”“是”“适”“识”“辞”“固”及次常用字“怀”“息”“游”“始”以及重点虚词“其”“因”。

2.背诵三文,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定语后置句的特点及辨析方法。

[课文概览]课题文体作者核心内容艺术特色归去来兮辞并序辞陶渊明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脱离仕途、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1.运用辞赋的形式抒情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语言精练,音韵和谐种树郭橐驼传传记柳宗元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1.简洁而生动2.对比与映衬3.婉约而多讽石钟山记游记苏轼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1.由小事入,由深理出,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2.记叙简洁,描写生动,笔法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课文4归去来兮辞并序一、基础夯实(序)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②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亲故()②脱然()③眷然()④质性() ⑤矫厉() ⑥切()⑦交病() ⑧稔() ⑨敛裳()⑩寻()答案①亲属朋友②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③思念的样子④本性⑤造作勉强⑥急迫⑦(身心)都感到痛苦⑧庄稼成熟⑨收拾衣装⑩不久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家贫穷,耕田种植不能够供给自己生活。

孩子很多,家无余粮,所赖以维持生活的(物资),(我也)没有得到它的本领。

(得分点:生生、资、术)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恰逢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家境贫苦(就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被委派到小县做官。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

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

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

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

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

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

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

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

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掌握文中“来、胡、奚、而、以、谏、审、三径、容膝、策、扶老、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2.强化朗诵,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进行简单辨析,结合实际交流各自的人生志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自主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了解辞赋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进行简单辨析,交流各自的人生志趣。

思路与方法:
1.课前自主预习,疏通文意,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对文章进行初步鉴赏;
2.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比较;拓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秀——表达能力展示
二、馈——批改反馈,查缺补漏
课前自主预习检查: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

解决以下问题:作家、作品;熟读成诵;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字音;实词;五个疑问代词;字形;名句)
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初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思想情感和人生志趣。

三、学——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四、讲——归纳总结,答疑解惑
(一)阅读《序》,回答以下问题:
1.陶渊明从哪里“归去”?归到哪里?
2.他“归去”的原因是什么?
3.他“归去”是在什么时间?
(陶渊明从彭泽县令的职位上“归去”到家中、田园;他辞官的原因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的时间是十一月,当属冬季。

有学者据此认为本文写于晋义熙元年(一说义熙二年),即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


(二)第一段
思考主要写了什么?(陶渊明主要写了自己人生的重大选择:弃官归家。

可以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强烈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反思;第
二层,表达深深的后悔之意以及觉悟后毅然回归的欣慰;第三层,形象地描写出了轻松愉快的情景。


五、背——感悟记忆,及时沟通
背诵序中文言基础知识;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考——提问考查,强化运用
提问文言基础知识;提问第一自然段背诵。

七、练——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1.背诵序中文言基础知识;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一、秀——朗读者:表达能力展示
二、馈——批改反馈,查缺补漏
提问文言基础知识;提问第一自然段背诵。

三、学——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四、讲——归纳总结,答疑解惑
(一)第二段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

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

对语言涵咏品味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

(二)第三段
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

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

(三)第四段
1.默读本段。

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

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

(四)活动: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

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五)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

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

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背——感悟记忆,及时沟通
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六、考——提问考查,强化运用
提问第二、三、四自然段背诵。

七、练——巩固知识,举一反三
1.背诵全篇课文;
2.完成相关习题。

八、板书设计
归去来兮辞
做官因为:贫穷亲劝吏德叔情美酒
辞官因为:交病怅然愧(质性自然)
田园生活:
物质方面:容膝之家清贫
精神方面:乐在其中富足
陶渊明形象: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精神至上,一个理想主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