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下语文-《回延安》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教案

教案:《回延安》教材分析:《回延安》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柳如是重逢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人们逆流而上,顽强地生存和思想的力量,弘扬了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情,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并记忆课文内容,熟练运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法。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感受长征精神。

2.培养学生记叙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长征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2.通过引入课文《回延安》的标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预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细节。

2.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测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和记忆。

a.长征途中,杨昌济和新娘在多大地方重逢?b.为什么杨昌济能够认出新娘来?c.杨昌济和新娘的心情有什么变化?d.通过杨昌济和新娘的故事,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三、词汇学习(20分钟)1.教师出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汇,让学生解释其词义,并进行讲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词语练习,以巩固所学词汇的记忆。

a.同学们,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杨昌济用来形容新娘的词语吗?b.那么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表达杨昌济内心情感的词语吗?四、写作练习(30分钟)1.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假设你是杨昌济,请你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写一篇感人的状物描写,描述你是如何认出新娘来的。

注意使用恰当的描写词语和句式,让读者感受到你内心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

五、情感教育(10分钟)1.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写作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到长征中,人们顽强的生存和思想的力量。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下语文-回延安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下语文-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黍类油馍气喘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介绍。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

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

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

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

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下语文-《回延安》教案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下语文-《回延安》教案

《回延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难点】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方法】朗读、启发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指名)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初中教学设计01【教材分析】《回延安》编排在八(下)第一单元,双线组元中人文主题是“民俗文化”,它与《安塞腰鼓》所写地域都是黄土高坡,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为诗歌中的比染上了鲜艳的红色,它与黄土高坡的原色交融在一起,熔铸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泥灭的真情。

作为写延安的一首现代诗,用了“信天游”的调子,形式与内容得到了统一,化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样式来抒写革命情怀。

0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加之本诗情感直白、显豁、读懂诗人回到延安的激动、喜悦、兴有不困难,但这首诗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其通过预习的质疑集中在延安为什么是母亲形象及其延安精神的理解,也就是诗人的“大我”形象所以以展诵为核心任务进入课堂,“读经典诗文,品世间真情”设定为为合作探究的主任务。

03【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都明确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凸显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04【教学目标】围绕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个核心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05【教学构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朗诵贺敬之的诗作《回延安》,录制一份有声作品,参加近期我校经典诵读社团倾情打造推出的《朗读者》栏目展诵。

活动主题为“陕北情延安魂”。

共有两个任务,分别为“读文学经典,品世间真情;品红色经典,赓精神血脉”第一个任务下又设置了两个活动:引文入境,再现“贺敬之”的心路历程;以声传情,还原“贺敬之”的回乡情感;两个任务结束后,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将粗读与细读相结合,精读与深思相结合,,感受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大意;品读,赏析诗歌写法;悟读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延安精神。

06【教学环节】课是从阿宝唱的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入手的,让学生在感知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初步领会民歌在音律上、情感上的特点,同时借助图片出示陕北特有的风物,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是一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到故乡延安,与故乡人民共同生活、战斗的经历。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

课文语言朴实、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革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诗歌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能力;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的体会,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资料,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音频,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公开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主要描绘了作者回到延安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延安这片土地和延安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体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同时,学生对于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讲解和示例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把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析课文的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延安这片土地和延安人民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的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资料。

2.音乐:准备延安特色的音乐,用于营造氛围。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同时播放延安特色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的特色。

《回延安》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回延安》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回延安》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回延安》是一首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教师可以通过欣赏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民歌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

2.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分小组读等,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3.在理解作者对延安感情的基础上,结合课后六题,联系实际讨论“延安精神”在当今有何意义?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①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②学习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3.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4.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重点:1.掌握课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2.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诗歌的线索。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强调重点字词。

三、作者及相关常识介绍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

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写作背景:“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优质教案

2 回延安1.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背景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2.赏析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等,体会“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的特色,感受陕北的地域特色。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预习卡第1课时朗读诗歌,感知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祖国幅员辽阔,上节课我们在江南“看社戏”,感受水乡的自然美、故事美、人情美,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陕北延安听一段真情表白。

让我们随诗人贺敬之一起“回延安”,去重温那段激情岁月!(板书文题)二、披文入情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思考:《回延安》写了什么内容?(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

要求:①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见《》本课“作者名片”“字词清单”栏目)。

②了解诗歌的内容;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教材P14“思考探究”一)。

③可运用圈点批注法归纳内容;给读懂的内容、精彩的语段、存在的疑惑等写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巡视间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找出全诗围绕“回”延安展开。

(2)全班交流。

①交流易错字词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词句。

②交流批注内容,讨论、明确诗歌大意。

要求:语言表达力求精准。

师: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第二层写延安亲人欢迎场面热烈,诗人竟然喜悦、激动得说不出话。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之情。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写变化之大,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等;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比、兴的方法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重点难点】
1、信天游的艺术特征(比、兴)。

2、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教学方法】
朗读、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指名)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三、自由读,体会诗歌的感情,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介绍信天游的知识。

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做“信天游”,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

五、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2、说一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⑴写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⑵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抒发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⑶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⑷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⑸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六、朗读全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