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德福一致的伦理信仰
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德福之辩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项目“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留金项[2018]10006号)德福之辩是贯穿古今中外的一个恒久课题,其中的分歧与矛盾一直使哲人们无法释怀,在伦理思想史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难点问题。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德福问题也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学派和学者对于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试图对德福之相悖问题做出圆满的解释,形成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德福观。
一、西方传统德福之辩的历史考察德福之辩本质上是关于人生价值的省察问题,这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焦点问题。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对于道德与幸福的探究,存在着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德福思想,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德福观:一派主张满足欲望,实现利益,理性只是获得幸福的工具;另一派则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应得到满足的,应以理性来控制欲望,为人生定向。
而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人的主宰,信仰是基本的德目。
不过在德福的关系上,虽然承认德福相悖现象,但根本上还是会认同“善有善报”的德行报偿,也会倾向于“恶有恶报”的惩恶罚罪机制。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等理性主义代表人物尤为引人注目,成为西方德福之辩思想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标志性人物。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导引了“伦理学转向”,他主张人们应从关心虚无缥缈的“天上的事物”转向关注“人间的事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他一直致力于伦理道德问题的追索,尤其是他的“以身殉道”,表明他宁愿为捍卫自己的思想而死,也不愿做一个伪君子而活,他认为“灵魂”的善,远重于生命中转瞬即逝的快乐。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所论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是值得的?他试图论证正义的人必定是幸福的,正义是善的,也能得到功利的好处和福报,而不正义的人一定是不幸的,这体现了柏拉图对德福一致期望的乐观态度,相信有德行之人一定也能获得幸福的报偿。
苏格拉底其实也注意到现实中德福相悖的情况,但他认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本来就应是幸福的。
纪昀德福一致的伦理理想探析

语 ・ 张》 , 子 ) 从心性修养层面述及心与德一 , 致其道 ” “ 是全
部生命的追求。纪昀“ 之 内涵 , 天德到圣人 之德 , 圣 德” 从 从 人之德到人德 , 人用心体悟 即为心德 , 最后到行道有德 , 清晰 地 说明 了“ 的内涵 , 德” 也说 明了纪昀之 “ 的逻辑进展。 德”
的 逻 辑 前 提 。这 种 道 德 是 人 之 所 以 为 人 的 最 高 准 则 。 那 么 人 如何 继 天立 人 极 ?人 从 自然 界 中 产 生 出 来 后 , 滓 未 去 , 渣 天 人 有 了 间 隔 , 掉 渣 滓 , 与 天 地 同体 。 这 个 境 界 既 是 最 去 便
理道德建设 , 主张 以儒 家 道 德 思 想 为 轴 心 , 导 德 福 一 致 的 倡 伦 理 理 想 。 寻 找 伦理 的 善 恶与 现 实 生 活 的 因果 律 , 善 恶 因 即 果 律 , 俗 地 表 述 就 是 “ 善 者 得 福 , 恶 者 得 祸 ” 即 “ 有 通 性 性 , 善
直都 相信 , 伦理规范的正常运行 , 一定会造就期望 的社会 ;
纪昀之“ ” 继承 了传 统儒 家 的观 点。他遵 循着 由天 德 ,
于千万世 。 自《 记 ・ 史 世家 》 以后 , 今所 传 者 , 述 渊源 , 叙 莫
古于王肃《 家语 》 本姓解》 考 求故实 , 古于南宋孔传之 之《 ; 莫 《 东家杂记》 。历朝纂 录 , 不可殚 数 。至 《 明史 ・ 列传》 以衍 圣公世次列人儒林 , 师功德 , 先 延及 子孙 者远 矣。 』 ” l 田在现 实中又如何实现平治天下 之伟业 呢?纪 昀认为“ 乃 立身 德”
纪昀 , 字晓岚 , 清朝乾嘉时期 的儒者 、 学者和重 臣。他生 括的时代大清 帝国 已经开 始从 繁荣 强大 变成 了 “ 日的辉 落
德福配享作为一种道德信仰——兼评王海明先生的德福观

作者: 张俊[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道德与文明
页码: 148-15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德福配享道德;信仰;幸福;德行
摘要:德行都应该配享幸福,这是人类一种素朴而普遍的公义愿望诉求和道德信仰。
在本质上道德与幸福是两种价值,二者本无必然之因果关联。
根据王海明的分析,道德只是实现幸福的"正相关要素"之一。
所以,德福一致并不取决于德行一维。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根本上也不取决于个体或社会群体的德福一致和德福背离的次数比例。
但社会的道德向善选择却需要德福配享作为内在的信念支撑。
德福配享,本质是人类社会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不可或缺的一种道德信仰。
大学生德福一致伦理信仰的重塑

第 3期
河 南 司法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Ju a fHe a u iilP lc cto a l g o r lo n n J dca oieVo ain Col e n l e
21 0 2年 9月
S pe e. 0 2 e t mb r 2 1
Vo . O N 3 11
隶、 财富之义 。一个人之所 以要有 “ ” 就是 为 了“ ” 为 德 , 得 , 了更好地享受物质生活。道德有助 于物质幸 福。“ ” 得 ” 德 “ 相通 , 味着 “ ” 意 德 是为了“ , 一方 面表明道德不排 斥物 得” 这 质利益和物质幸福。另一方 面也说 明 “ 是 “ 的 目的 , 得” 德” 但“ ” “ 的限制 , 得” 德 是 得” “ 的获得要 通过 “ 的途径 。这 德” 也就是说 , 道德并不排斥利 己, 但要合理利 己, 以道德 的方法 实现物质生活的幸福 。道德既关涉物质 的幸福 , 也关涉 精神
的尖锐 、 价值观念 的多元 、 职竞争 的激烈使 得大学 生对人 求 生的不确定和各种变数感到无能为力 , 对生活方式和人生道 路的选择感到迷茫彷徨 , 身心压力 明显增大 。不少人为 了眼 前利益放弃 了理想 、 信仰 、 准则 、 规则 。道德教育如何帮助 成 长 中的大学生正确地认 识和看待 现实生 活中这些德 福矛盾 即道德与幸福不一致 现象 , 立正确 的德福观 , 升建构 幸 树 提 福生活 的能力 , 在今 天显得 十分必要 。
守诚信却亏了本 , 反之制 假贩假却 赚得盆院 , 被老人 的家属无 理缠 上 , 却
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 一个学生 投机取 巧、 虚假证 明获 靠
得了贫困助学金 , 而另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却要依靠多个兼
基于“孔颜之乐”浅谈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

基于“孔颜之乐”浅谈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在伦理思想探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的道德,引导人们在追求至善生活的意义中获得幸福。
具有终极意义指向的幸福是人们思考和践行道德的内在推动力。
作为通往幸福的桥梁和纽带,道德只有实现与幸福的统一, 协调一致, 才能让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更容易体会到真正的善,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
尽管对幸福的渴望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却与道德存在很多不一致,甚至会出现严重的思想、观念和实践上的冲突, 陷入" 德福悖论" 的怪圈, 但不同伦理文化一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致力于探寻道德和幸福是否具有统一性的德福之道,力图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良好的心态和内心的平和,只是通达" 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和实践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所不同的是,西方伦理文化从古希腊基于行为者的总体目的即幸福观念来运用道德, 去考虑在具体实践境遇中如何找到通往这个目的的手段,寻求超现实的至善的幸福,而中国伦理文化往往以儒家为特征,从先秦开始,以德为福或德为福本,致力于"德福一致"的现实化,具有内在性和现世性诉求。
正因如此, 中国伦理文化常常给人一种重德而轻福的印象,无法把握德福之道的有效方法: 行善的依据固然在于个人的道德良心,然而"得福"的依据却不得不诉诸于客观的" 上天"。
诚然,在中国伦理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儒家往往处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包围中,重德而轻福,但直至宋明理学受释、道两家的影响,丰富了儒家德性论的幸福内涵,成了儒家探讨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契入口。
尽管宋明理学的"孔颜之乐" 思想仍然受制于儒家意识形态的政治伦理框架,并不能真正改变中国社会的重德轻福的思想传统,但至少也开启了儒释道作为中国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寻"德福一致"的必要, 指明了中国伦理文化内在发展逻辑本身所特有的可能的德福之道。
如何重建中国的伦理与信仰[大全五篇]
![如何重建中国的伦理与信仰[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80803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3.png)
如何重建中国的伦理与信仰[大全五篇]第一篇:如何重建中国的伦理与信仰如何重建中国的伦理与信仰重建当今中国的道德和信仰,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重建当代中国的伦理规范,二是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与信仰。
“伦理规范”和“价值信仰”这两个概念既有密切的相关性,又存在区别。
核心提示:重建当今中国的道德和信仰,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重建当代中国的伦理规范,二是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与信仰。
◆ 重建当今中国的道德和信仰,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重建当代中国的伦理规范,二是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与信仰。
◆ 我们每个人激烈地批评、讨厌所谓的开后门、拉关系,但当有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找关系。
◆ 君子社会要求很高,往往会衍生伪君子。
但在君子和小人之间,有一块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是正派人。
◆ 在任何时代,总是有黑暗,也有光明,就看你选择沉沦于黑暗,还是追随着光明。
近几年中国崛起,世界瞩目。
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整个西方世界似乎趋于没落,但中国好像是“风景这边独好”。
但网络上也流传着一句话,说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形势大好、秩序大乱、人心大坏”的时代,无良商人制造毒奶粉、毒馒头、毒胶囊,跌倒的老人很多人不敢去搀扶……很多基本的常识和良知出了问题。
市场发达了,欲望被放大了,但伦理规范和道德底线却塌陷了。
实用主义下道德的多重标准我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曾经做过一个全国性的抽样调查,考察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其中有个问题:“你是否同意:人们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没什么好坏对错之分” ?竟然有将近六成的受访者同意这个看法,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赤裸裸地折射出当今中国价值观的危机。
很多学者认为,首先从伦理层面看,今天的中国进入了一个“秩序大乱”的时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灵秩序上的“乱”,表现在各种伦理的底线不断被突破。
其中的原因之一,乃是维系社会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个危机,重建当今中国的道德和信仰?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重建当代中国的伦理规范,二是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与信仰。
论“德福一致”的内在危险与实践指向——对牟宗三相关阐释的反思与辨析

论“德福一致”的内在危险与实践指向———对牟宗三相关阐释的反思与辨析◎蓝法典内容提要 牟宗三对“德福一致”问题的解决,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说明“德福一致”的可能性,而在于借此问题反驳康德人的道德是有限的判断,证成“无限智心”与“天地万物一体”二者的无限性乃是“一致”的,继而使儒家良知本心所具备的价值性与物自体的价值意味可因此无限性的确认而得到“一致”的落实,最终兑现为儒家“新外王”理想的责无旁贷。
故而牟先生用以解决“德福一致”问题的“诡谲的即”的逻辑虽是一种圆善意义的表述,但其实质只是强调儒家伦理追求的有意义以及它可以对外王追求做更充分的理性说明。
在这一过程中,良知本心“既存有又活动”的“活动特质”缓解了道德在“诡谲的即”的逻辑中被消解的危险,最终将“德福一致”问题的实践指向落实为“新外王”这一针对他人不幸福的生活状态必然改善之、创造之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 德福一致 牟宗三 诡谲的即 圆善论 外王〔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4-0073-10 吸取华严宗、天台宗的圆教思想,以儒家义理来解决康德哲学中的“德福一致”问题,是牟宗三贯通中西哲学的一种尝试。
他在《圆善论》一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基本思路,“依儒家义理而说儒家圆教必须顺王学之致良知教而发展至王龙?之‘四无’,再由此而回归于明道之‘一本’与胡五峰之‘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始正式显出。
由此圆教之显出始可正式解答圆善之可能,此则不同于康德之解答。
”①这一解读来自牟先生会通中西所建构的两层存有论,而此两层存有论又来自以“智的直觉”打通康德哲学现象与物自身间的隔阂。
然而,对牟先生通过“诡谲的即”来解决“德福一致”的思路,学界多有非议。
譬如杨泽波认为“牟宗三下大力气梳理出诡谲的即和纵贯纵讲这两个概念,希望以此来解决圆善问题,但通过这两部所能达到的只是道德幸福,而不是物质幸福”,②指出牟先生的“德福一致”与康德的“德福一致”乃是两回事,用“诡谲的即”的方法并不能实现康德意义上的自然世界的幸福。
“德福一致”:人应有的生活方式——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启示与思考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3年4月(第4期,总第312期)Apr.,2023(No.4,General No.312)收稿日期:2023-02-08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现代中国价值观念史”(项目批准号:18ZDA020)作者简介:张曙光(1956-),江苏沛县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与哲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与现代社会;闫静静(1991-),女,山西吕梁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与现代社会。
“德福一致”:人应有的生活方式———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启示与思考张曙光1,闫静静2(1.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人类社会的道德本质上应当是对人健康而合理地生存的支持、引导和规范,即人如何实现“德福一致”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基于“善”的本性来理解“德”“福”何以一致问题的,为了深入地说明这个论题,这本论著从理性目的论出发并参照人们的现实生活,详细地论述了善、道德德性与理智德性,人们的潜能、习惯与有意识的选择,快乐与适度(中道),等等问题。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并进一步思考现代价值问题。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善;德性;潜能;习惯;节制;中道中图分类号:B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4-0024-09 当代中国人对道德有一种颇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人们不愿意再承受传统道德之重,对假道学更是特别厌恶;另一方面,人们又感叹德性的缺失,呼唤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道德的普遍确立。
今天,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规则与制度在现代社会的根本性作用,这是认识上的重大进步。
而现代社会的规则与制度,仍然需要一定的道德为其奠基和发挥辅助作用。
其实,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道德,关键在于要“什么样”的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致 ” 中 国人 的传 统伦理 信仰 之一 , 浩 教授 对 这 是 樊 命题 有过 探讨 , 他认 为现 在 中国正 处于 转 型时 期 ,
是其 获得统 治 的根 据 。这 些 主要是 从 王者 的“ 德治 ,
德政 ” 说 的 。春 秋 以后德 的含义 变得 丰 富起 来 , 上 如
最关 键 的是使带 有宗 教色彩 的“ 善恶 因果 律 ” 中超人 的神 秘力量 以及 灵魂不 朽的设 定 的思 维 进行 恰 当 的 转换 , 这样 , 善恶 因果律 才 能获 得 现 实合 理 性 , 而 从 再次 建立起 人们 的“ 福一 致” 德 的伦 理信 仰 。
一
说, 把德 和得 统一起 来 。
人 的伦理 道德模 型“ 伦 四德 ” , 中 四德 仁 、 、 五 说 其 义 礼、 智指 的就 是 人 所 应具 有 的 四种 道 德 品 性 。也 有
“ 者, 德 道之 舍” “ 者 , 、德 得也 ” 《 ( 管子 ・心术 上 》 之 )
的话 , 么对“ 那 德福 一 致 ” 一命 题 及 其 作 用 的 机理 这 “ 恶 因果 律” 有再 认 识 和 重新 定 位 的必 要 , 中 善 就 其
维普资讯
20 年 1 06 1月 第 8卷第 6期
东南大 学学报( 学社会 科 学版 ) 哲
Jun l fS uha tU i ri P i sp ya dS c l c ne o ra o ote s n esy( ho o h n o i i c ) v t l aS e
重新 审视 , 这就 是 “ 福 一致 ” 伦 义和 人生 价 值追 求 的 观
照, 以及道 德存 在 的 形 上 基础 和 现 实 基 础是 什 么 的
问题 。而 现 实 的 伦 理 道 德 困境 是 德 福 并 不 总 是 一 致 , 至出现 背离 , 甚 这就 使得 伦理道 德在 不 同时 期都 免不 了“ 魅” 祛 的命 运 , 了解 决 这 一 伦 理 困境 和道 为 德 冲突 , 历史 上 的伦理设 计看 , 善恶 因果 律” 从 “ 是解 决这 一伦理 困境 的最好 创造 和解 释系 统 , 实现 “ 德福 致” 的作 用机制 就是 “ 善恶 因果律 ” 。应该 说“ 德福
色彩 的 善恶 因果 律通 过 合 理 的思 维 转 换 获 得 现 实 合 理 性 , 是 对 神 秘 力 量 的 理解 , 人 的 神 秘 一 超
力 量 实 际上 就 是 主 宰宇 宙 自然 的大 规 律 , 宗教 只不 过 是 把这 种 神 秘 的 力 量 或者 说 法 则 转 换 成 具
因果律 的 中断 , 导致 伦理 的合理性 与 有效 性 的缺 乏 。 现代 中 国伦理 建设 的 重 要 突破 口 , 是 重 建道 德 的 就
善恶 因果律 , 由此建 立新 的伦理 一社会 生 态 , 予伦 赋 理 以新的合 理性_ 。如 果樊浩 教 授 的 这一 论 断 成立 】 ]
福, 中国伦 理思 想 中的的 幸福 概 念表 述 为 福 、 福
[ 中图分类号] 8 —0 5 [ B 2 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7 — 1 X 2 0 )60 2 5 l 15 l ( 0 6 0 —0 40 6
当前 伦理 道 德 建 设 有 一 个 很 重 要 的命 题 需 要
初 为得 到财物 或 奴隶 , 得 ” 通 , 演 变 为 道 德 、 与“ 相 后 品德 、 行 的意 义 。《 德 说文 解 字 》 “ ” : 外得 于 解 总 说 “ 人, 内得 于 己也 , 直从心 ” 从 因此 德指 与美 好 的心 灵 及与其 相关 的行 为 。有文 献记 载 的最 早 崇德 思 想可
一
转型 时期 的伦 理危 机 , 是伦 理 信 仰 危 机 。伦 理 信 仰 危机 的重要 根源是 善恶 因果 律 的 中断与 紊 乱 。善恶
“ , 之 正 也 ; , 之 固 也 , 让 , 之 基 也 。 忠 德 信 德 卑 德 ”
( 左 传 ・文 公 元 年 》 儒 家谈 论 “ ” 多 的 是 指 个 《 ) 德 更 体 的道德修 养其 及 行为 。如孟 子 首次 完 整提 出 中 国
NO . 2 0 V 0 6
Vo. No 6 18 .
重 塑德 福 一 致 的伦 理 信 仰
张 文俊
( 东南大学 哲 学与科学系 , 江苏 南 京 2 0 9 ) 10 6
[ 关键词]德福一致 ; 善恶因果律; 信仰 [ 摘 要]德福一致是 中国人 的伦理信仰 , 它的作 用机制是 善恶因果律 , 当前道德建设需要 对德福一致这一命题及其作用 的机制善恶 因果律重新认识和定位 , 其中最关键 的是使带有宗教
一
推至 夏代 , 尚书 ・禹贡 下 》 “ 台德 先 , 距 朕 如《 有 祗 不
行” 的话 , 朝代 商 朝 而立 , 周 为替 其 政 治 找 到 合 法依
据, 尤其 崇德 , 《 如 尚书 ・蔡 仲 之命 》 : 皇 天 无 亲 , 说 “ 惟 德 是辅 。 《 ” 尚书 ・召 诰 》 : 惟 王 其疾 敬 德 , 说 “ 王其
有 人 的 品格 的 神 , 只不 过 是 让人 能够 更 容 易“ 感 ” 或法 则 的 存 在 , 也 许 就 是 宗 教 的 最 高 智 通 神 这
慧所在 ; 二是对灵魂不朽的理解 , 以往 的灵魂不朽的设定是以个体为基点 , 所以这一转换应将视
野 扩 大 到全 球 整个 人 类 , 果 站在 这 一 高点 , “ 适 伦 理 ” 也 能 获 得 一 些 合 理 的解 释 。通 过 如 则 普 等 恰 当的 思维 转 换 , 次 建 立 起 人 们德 福 一致 的伦 理 信 仰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