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学
环境法学教案范文

环境法学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包括环境法学的起源与发展、环境法学的基本原理、环境法的基本内容、环境法律制度的特点、环境法的执行机制和环境法的国际合作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掌握环境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理解环境法学的起源与发展、环境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环境法律制度的特点。
3.熟悉环境法的基本内容、执行机制和国际合作。
4.培养学生对环境法学研究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环境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难点:环境法律制度的特点和环境法的国际合作。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和学生参与讨论等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讲:环境法学的起源与发展(2学时)1.环境法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环境法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环境法学的学科特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4.环境法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讲:环境法学的基本原理(2学时)1.公害与环境制度保护原理。
2.预防为主和资源节约原则。
3.经济责任、监管与奖励机制。
4.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原则。
第三讲:环境法的基本内容(4学时)1.空气污染防治法。
2.水污染防治法。
3.噪声污染防治法。
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环境保护税法。
第四讲:环境法律制度的特点(2学时)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
2.环境法的法律适用和法律责任。
3.环境法的法治保障和法律。
第五讲:环境法的执行机制(2学时)1.环境执法与行政监管。
2.环境罚款和生态补偿。
3.环境公益诉讼和环境责任保险。
第六讲:环境法的国际合作(2学时)1.环境法的国际原则和国际法律制度。
2.环境法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贸易。
六、教学评价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既包括考试,又包括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和作业评定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七、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目1.教材:《环境法学概论》2.参考书目:《环境法学研究》、《环境法理论研究》、《环境法学前沿问题研究》等。
环境法学 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法学环境公益诉讼环境法学是研究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科,而环境公益诉讼则是环境法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结合环境法学和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知识,探讨其意义和作用。
一、环境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目的环境法学是指研究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益。
环境法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方面,旨在建立健全的环境法律体系,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和特点环境公益诉讼是指以维护环境利益为目的,由符合法定条件的机关、组织或者公民,向人民法院提起的环境保护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公益性质: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不仅仅是个体的利益诉求,而是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2. 代表性质: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可以是环保组织、公民团体等,其行为代表了更广大的群体利益。
3. 法律依据:环境公益诉讼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等,保证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4. 效果广泛:环境公益诉讼的结果不仅仅对当事人有约束力,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示范和警示作用。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意义和作用环境公益诉讼在环境法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环境法的有效实施: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强制手段,可以强迫相关单位或个人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推动环境法的有效实施。
2. 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环境,提高公众的环境生活质量。
3. 增强环保组织的参与度: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可以是环保组织,通过诉讼活动提高环保组织的参与度,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4. 规范环境行为:环境公益诉讼的结果具有示范和警示作用,可以促使相关单位或个人规范环境行为,遵守环境法规。
5. 促进环境法的完善: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中,会出现一些法律空白或者不完善的地方,这对于环境法的完善具有推动作用。
环境法学

1、环境法的概念:环境法是指与环境保护直接有关或以环境为调整客体的各种法律规范。
特征:综合性、科学技术性、经济性、社会公益性、世界共同性。
2、环境法的渊源:它是环境法的立法表现形式,大体包括国内法与国家法两方面的渊源。
3、环境法的规范体系:宪法规范体系、综合性环境基本法、环境单行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其他部门中的环境法律规范、我国参加的国家环境公约的相关规则。
4、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其特点:环境法明确规定或体现,反映环境法基本理念、价值、特点、和目的,对环境保护实行法律调整、适用于环境法一切领域的基本指导方针或者基本准则。
特点:环境法基本原则必须是环境法所确定的、环境法基本原则是贯穿整个环境法体系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环境法基本原则是各项环境法原则,制度和法律规范的基础、环境法基本原则是环境法部门所特有的原则。
5、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环境责任原则、环境民主原则。
6、协调发展原则: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预防为主…原则:指以防为核心,采取何种预防手段和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物质财富持续稳定增长的限度之内。
环境责任原则:是指导环境问题的主体,必须按法律的规定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以补偿和恢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修复被责任者破坏了的国家对环境的管理秩序。
是使环境问题的责任者承担责任并建立相应的环境责任制度的一项环境法基本原则。
该原则是“开发者养护、利用者补偿”,“污染者治理、污染者付费”,“破坏者恢复、消费者最终承担”等原则的高度概括。
7、环境影响评价:狭义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实现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报经环保行政部门审批后再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各项规定的总称。
2024考研法硕真题:环境法学

2024考研法硕真题:环境法学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A. 经济建设与环境发展分离原则B. 经济建设与环境发展协调原则C. 经济建设优先,环境发展次之原则D. 环境发展优先,经济建设次之原则2. 以下哪项不属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A. 资源和环境的平衡B. 资源和环境的发展C. 资源和环境的保护D. 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 以下哪个机构负责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A. 国家环保局B. 环境保护部C.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D.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4. 以下哪项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A.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C. 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D. 环境税收制度5. 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 环境与发展可以分离B. 环境与发展应当协调C. 环境应当服从经济发展D. 经济发展应当服从环境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4. 环境税收制度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2.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
3. 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对象。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1. 甲市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该市的空气质量持续下降,市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请根据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分析甲市的行为是否违法,并给出相应的法律依据。
2. 乙公司拟在某地投资建设一座化工厂,该项目可能对当地的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请根据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分析乙公司应当履行哪些法定程序,以避免违法行为。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1. 论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环境法学和经济法学

环境法学和经济法学环境法学和经济法学是现代法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们分别研究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在法律层面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环境法学和经济法学的定义、基本原理、研究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环境法学是以环境保护为核心内容的法学分支,旨在通过建立和完善环境法律制度,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环境权益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管理等。
环境法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环境法律制度的建设、环境法律实施与执行、环境法律监督与责任追究等方面。
环境法学与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共同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
经济法学是以经济活动为核心内容的法学分支,旨在通过建立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规范和保护经济活动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法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市场自由、合同自由、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经济法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经济法律制度的建设、经济法律实施与执行、经济法律监督与责任追究等方面。
经济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共同致力于维护公平竞争,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学和经济法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环境法学主要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法律问题,强调环境权益的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制,注重环境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而经济法学主要关注经济活动的法律问题,强调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经济法律制度的建设,注重经济法律规则对经济主体的约束和保护。
尽管二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不同,但在实践中,环境法学和经济法学往往会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环境法学和经济法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一方面,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环境问题的出现往往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因此,环境法学和经济法学需要共同协作,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环境法学和经济法学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环境法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法律关系的学科,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法学的研究内容?A. 动物保护法的立法过程B. 水污染控制的技术手段C.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程序D. 城市垃圾处理的管理模式答案:C2.下列法律法规中,被认为是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律是:A. 国家环境保护条例B. 大气污染防治法C.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法D. 水污染防治法答案:A3.环境公益诉讼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典型案件?A. 个人因雾霾天气而导致的健康问题向法院提起诉讼B. 社会团体状告某公司违法排污行为C. 居民就某小区环境污染问题起诉物业管理方D. 某企业就环境罚款问题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答案:B4.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常见的环境管理工具,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A. 征地补偿方案B. 环境风险评估C. 固体废物处理方案D. 自然保护区划定标准答案:B5.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以下哪个选项属于环境标准的主要类型?A. 污染物排放标准B. 自然保护区划定标准C. 生态系统评价指标D. 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答案:A二、简答题1.请简要解释环境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答:环境法学是研究环境与法律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问题。
它涉及到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环境规划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法律制度和管理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2.请简要介绍环境公益诉讼的特点和作用。
答: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社会团体或者特定的权益人代表公益进行的环境保护诉讼。
它的特点是诉讼主体为公益性组织或特定权益人,目的是保护环境资源和公众利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环境公益诉讼通过司法手段解决环境争议,推动环境立法和政策的完善,促进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提升公众对环境权益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请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环境法学》教案

通过专业机构对生态环境损害进行鉴 定评估,确定损害的性质、程度和范 围。
赔偿程序
包括启动赔偿程序、开展赔偿磋商、 签订赔偿协议、实施修复工程等步骤 。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
行政责任
对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 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
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行为人,依 法追究民事责任,要求其承担赔偿 损失、修复生态环境等责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学知识分析、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 素养和环保意识。
课程安排及考核方式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论、环境法的基本理论、环境法制度、国际环境法等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包含若干章节,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 学。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形式,重点考察学生对环境法 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社会监督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和媒体对 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和监督 ,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 境的良好氛围。
06
国际环境法与合作治理
Chapter
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与制度
1 2 3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包括国家主权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可持续发展 原则等,这些原则构成了国际环境法的基础和指 导思想。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包括可持续发展、预防为主、公 众参与等原则,以及环境影响评 价、排污许可等制度。
国际环境法
探讨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主体和 基本原则,分析国际环境法与国 内环境法的关系及其实施机制。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分享
《环境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 保护法的体系和立法
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概念及体系的构成,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的概念、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
第四章 环境与资源
通过讲授,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了解各个原则的
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法律 由来、含义和作用;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各类制度中
第九章 环境与资源保
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实施的概念、组成,熟悉各种具体的环境与资源保护
法实施的概念、作用及相关的规定,了解有关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实施类型的实
护法的实施
施程序。
三、教学大纲
章节名称
学习内容
学习重点
学时
包括法学基础知识:法的本质、
第一章 法学基础知
特征、概念;法的渊源和分类; 法的概念,法的作用
资源保护法的体系及关于权属的规定。
第七章
特殊环境保护 法
掌握特殊环境、特殊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熟悉特殊环境的分类、特殊环境保 护法的特点,了解有关的特殊环境保护法的适用对象、作用及相关的规定。
第八章 环境与资源保 护法的法律责任
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的概念、组成及各种具体的环境与资源保 护法律责任的概念,了解各种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及相关的规定。
难点:如何规范环境与资源保
护实施的程序。
五、考核要点
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开卷考试。最终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 绩占 50%,考试成绩占 50%。
章节名称
考核要点
第一章 法学基础知识
法学基础知识:法的本质、特征、概念;法的渊源和分类; 法的作用。
4
述
念、特征及构成要素。
难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1一、名词解释1.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给定体,就是生态系统。
2.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以后,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较长时期内会保持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3.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违背自然规律,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4.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摄入某种物质后,制造出或本身就是另一种生物的营养食物而被其食入,通过这种一系列的植物、动物、捕食与被捕食等的食物营养纽带依次连锁转移关系,最终被人食入的途径。
二、简答题1.简述人类环境的含义和内容。
答: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所必须的和相关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就是人类的环境。
人类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社会环境主要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和哲学的观点机构等。
自然环境一般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是什么?答:各国环境保护法一般根据本国的环境状况和特点,把与本国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必须并且可能加以保护的环境要素规定为环境的定义。
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 环境要素有哪些重要特点?答:环境要素具有一些重要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制约着各个环境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基本关系,而且还是认识环境、评价环境、改造环境的基本依据。
这些特点主要有:(1)最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环境整体性在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之和。
(4)环境诸要素具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的特点。
4.简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答:搞清楚人类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是环境的改造者,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各种条件去能动地改造自然,对环境造成良性的或恶性的5. 什么是“十分之一定律”答: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三、单项选择题1.组成生态系统的四部分是( C )A、空气、阳光、水、土壤B、人类、动物、植物、无生命物质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D、生产者、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2.在执行地方标准时,对于地方标准中未涉及,而国家标准中已有的项目,应当( B )A参考执行B加以注意C同时执行D无须执行3.城市作为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其污水的最佳处理方法是( B )A回灌地下水B集中处理C各排污单位负责净化责任D排放到郊区4.低级营养级生物能向上一位营养级生物提供的能量,通常只有( B )A、1/15B、1/10C、1/8D、1/55.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是( B )A中央决议B宪法C经济法D全国人大决议6.在某些地方,人为地减少了有害昆虫的天敌—青蛙,导致农业减产,这体现了( C )A、“能流物复”律B、“相生相克”律C、“负载有额”律D、“协调稳定”律7.秦朝《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山林及雍堤水。
……这实际上就体现了现代所说的:( D )A“物物相关”律B“相生相克”律C“能流物复”律D“负载有额”律8.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所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所针对污染的水域是( C )A长江B黄河C淮河D海河、滦河9.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属于( B )A一级消费者B、二级消费者C、三级消费者D、混合消费者A10.生态系统全部生命的能量都来源于(A)A太阳B空气C水D土壤11.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 D )A《21世纪议程》B《里约宣言》C《增长的极限》D《我们共同的未来》12.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琏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C )A十分之一定律B生物量金字塔C生物放大D物质循环13.一般将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D )A原生环境问题B生态环境问题C第一环境问题D第二环境问题14.当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不一致时,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C )A社会规律B经济规律C自然规律D阶级利益1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 C )A物B行为C物和行为D物和行为、精神财富1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最主要的是(A)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氮氧化合物D一氧化碳17.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D )A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B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环境破坏C自然环境破坏和人工环境破坏D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18.大规模环境污染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中首次出现在( C )A人类社会早期B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C产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D当前19.在国际环境法律关系中,是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A国家B国家机关C企业事业单位D公民20.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B )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科学技术问题D环境与资源问题四、多项选择题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为(BD )A生态环境B人工环境C城市环境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2.国家进行环境与资源管理时,可以采取的手段包括(ABCDE )A行政B经济C教育D法律E科学技术3.地学上,把地球表面的整个自然环境分为(ABDE )A水圈B生物圈C外层空间圈D大气圈E岩石4.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相关的立法主要包括(ACDE )A国家法律B民间习惯法C国务院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或规章E国务院部门规章5.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的进行方式是(ABCE )A物质循环B能量循环C食物网D食物链E生物富集6.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有(CDE )A预防为主B综合利用C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D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E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7.下面属于环境权的是(ABCDE )A安宁权B采光权C通风权D清洁空气权E优美环境享受权8.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中的最主要的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是(ACD )A水循环B氧循环C碳循环D氮循环E氢循环9.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下列法律法规中均有体现(ADE )A环境保护法B森林法C水土保持法D大气污染防治法E海洋环境保护法10.“三同时”制度中的三个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BDE )A同时立项B同时设计C同时申报D同时施工E同时投产使用11.环境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有(ABCE )A综合性B社会性C技术性D强制性E共同性12.贯彻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的方法有(BCD )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B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者规定了各种强制性的整治与养护的责任C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D采取污染掀起治理措施E对重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强综合利用13.环境行政制裁的方式分为(AD )A行政处分B行政调解C行政仲裁D行政处罚14.补偿性的方式在环境保护方面主要适用(BDE )A消除危险B恢复原状C消除影响D赔偿损失E返还财物15.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ABCDE )A、海洋B大气C矿藏D人文遗迹E自然保护区16.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为(ACE )A具有规范性B须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C具有法律的约束力D制定技术性很强E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17.环境行政诉讼的范围是(BCD )A确认环境犯罪之诉B请求履行职责之诉C请求行政侵权赔偿之诉D司法审查之诉E请求赔偿经济损失之诉18.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取决于(CD )A人类活动B社会发展C技术水平D经济能力E科学技术19.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方法是(ABC )A合理布局B制定实施具有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C全面规划D采取限期治理措施E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20.环境行政处分的依据是(ABCD )A国家关于行政处分的法规B事业单位内部的规章C国家环境行政保护的法律法规D企业单位内部的规章E行政处罚法环境民事法律责任与一般民事法律责任有一定的区别,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请求,被告否认侵权事实的,应由被告负举证责任。
2.一般的法律责任必须以行为人的行为违法为前提,若行为不违法就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但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则不同,除了对行为人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外,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对行为人一些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也要其承担一定的民事法律责任。
3.承担环境民事法律责任不以主观上有无过错为前提,不管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只要在客观上污染了环境,造成他人财产或人身损害,就需要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1)审理过程不合理。
对于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请求,被告否认侵权事实的,应由被告负举证责任。
本案中,应由水泥厂承担证明生料粉尘无害的责任,而不应由原告证明生料粉尘有害。
水泥厂无法证明的,即视为该事实成立。
对于超标排放的损害应予赔偿的判决是恰当的。
(2)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的违法性,因此仅仅以是否超标排放来划分是不正确的。
本案中,被告无法证明其排放污染物无害时,应推定存在因果关系,承担赔偿责任。
同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灾害、气候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害,分清被告承担责任的大小。
作业2一、名词解释1. 可持续发展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通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当今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2. 环境保护法各国环境保护法一般根据本国的环境状况和特点,把与本国经济、社会以及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必须并且可能加以保护的环境要素规定为环境的定义。
3.环境法律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化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是环境的改造者,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各种条件去能动地改造自然,对环境造成良性的或恶性的影响。
4. 环境权现代意义的环境权是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健康、干净、良好环境的享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