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 (1)14 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 传播。 (2)15 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 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 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 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 建筑成为风尚。
(4)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 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外传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 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 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 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 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 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 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 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日本最早的诗集是 《汉诗集》,即按中文韵律,文字,语法,用中文标记书写而成的诗 歌集。
批注:
5.阅读教材 P11“韩国首尔景福宫”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 五重塔”两幅插图及其下面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两幅插 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 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 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 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 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 “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

6刘.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6刘.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①只有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
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 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知识结构
古代辉煌的历程 文字 远流长的见源证 史学典籍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犹太人在欧洲生活了一千多年仍摆脱不了 被驱逐的命运,但一千年以前定居于中国的犹 太人早与当地的中国人融合在一起而消亡了。 这说明( )
④中华文化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一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特点:规模之大,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 —关汉卿的《窦娥冤》
存留之丰,为世界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 —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所仅有。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 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 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 与日月同光。”
——摘自《中华世纪坛序》
请思考:“文明圣火,千古未绝”体 现了 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的见证和标志是什么?
汉字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⑴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 见证之一。
英文充其量只 是我们了解世界的 一种工具,而汉语 才是我们真正的 根。” 当你的女朋友 改名为玛丽,你怎 能送她一首《菩萨 蛮》?!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答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答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①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③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②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奠基时期。

③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④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⑤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⑥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⑦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⑧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知识点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还得益于汉字传载和史书典籍存传。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5、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懂得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及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2、关键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3、核心素养:增强政治认同,认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教学重点】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文化生活的整体结构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主要内容是文化是什么,介绍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文化对社会,对人的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内容是文化为什么,介绍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内容是怎么看,介绍中华文化的特点,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内容是怎么办,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当代文化生活。

导入新课了解了文化的作用及文化的发展,我们接着来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

讲授新课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展示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2.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3.懂得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及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62--66,思考下列问题:(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表现?2.通过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感受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含义、见证(表现)、原因是什么?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表现及原因这种衰微与国家衰落是什么关系5.现代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思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什么?今日是否存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比较古巴比伦:公元前3500年产生;公元前539年波斯入侵,巴比伦王国灭亡。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史学典籍
(1)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
B
2、犹太人在欧洲生活了一千多年仍摆脱不了被驱逐的命运,但一千年以前定居于中国的犹太人早与当地的中国人融合在一起了。这说明( ) A、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B、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C、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D、中华文化可以吸收其他民族的一切文化
A
3.下列能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A、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 文化历经沧桑至今仍在 B、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C、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D、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一、源远流长 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 古老的四大文明之一
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古巴比伦遗址
印度--摩亨佐一达罗的大浴池遗址
埃及金字塔
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 已夭折; 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 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
(2)史书典籍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第一部军事著作—— 第一部科普作品——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春秋》
《史记》

高频考点(五)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解析版)

高频考点(五)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解析版)

高频考点(五)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高频考点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

依据材料“‘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孔子主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抨击残暴统治认为“苛政猛于虎”,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尽力满足人民的利益,反对苛政,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见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排解A项;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进呈现象,即“相生相胜”,排解B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见,“兼爱”意思是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斗,排解D项。

故选C项。

2.(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疗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供应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

”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

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疗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解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解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心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解D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件

展示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和审美意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解析] 文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不是汉字标志着人 类进入文明时代,①不选;我们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 原则,不应认为自身的文化具有优越性,优于其他民族文化, ②不选;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③正确;汉字具有 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D。
长的特征,深刻理解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 2.素养提升: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
字和史书典籍。
长的基本特征和强大生命力,增强
3. 了 解 中 华 文 化 衰 微 的 原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明确实现中
因,深入思考如何再创中华 华文化的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
文化新的辉煌。
党的领导。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谈谈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样的 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古代史官的设置有什么作用?史 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什么作用? (3)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②要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③要立足社会实践,着 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
魏晋 南北朝 韩非子
羲 煌 莫 高 窟
(一) 古代的辉煌历程
1、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发展 时期 殷商 时期
天命 神权
春秋 战国


独 尊 儒 术
隋唐
古代 中华 文化 高度 发展
宋元 明
产生 宋明 理学
明清
近代 西方 文化 传入
文化 思想
在中 华文 化发 展史 上的 影响 作用
“敬 德保 民” 思想
阅读教材P65小虚框,探究中华文化衰微的 原因、表现?
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 文明的冲击 表现: (1)封建意识浓厚、民族意识薄弱、压抑进步思想 (2)清朝:现代科技水平落后 (3)鸦片战争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 消失 (4)西学大量传入中国
结论:
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落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泥板字-楔形
文字
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印度河文明
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是佛教 的诞生地, 古印度人民还发明了0-9的记数符号, 后被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称为阿拉伯数 字。古印度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摩亨佐达罗 遗址是其中的代表。公元前1750年 ,印度河文 明突然失落 ,被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
2.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 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B )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 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 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 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C.①②③ B.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圆明园
一段的忧伤音乐响起,圆明园在哭泣,中华文化在哭 泣,我们祖先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我国的青铜器、 瓷器、书画等2万多件躺在大英博物馆里,中国历代 名画、编钟等3万多件古董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只能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 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2009年春,法国佳士 伯拍卖行还在公开拍卖中国的鼠首和兔首。 (提问):为什么曾经辉煌的中华文化在清末会被外 国列强掠夺、残毁?
诸子蜂 起、百 家争鸣
促进统 一的民 族文化 发展
对早 期中 华文 化产 生深 刻影 响
形成古 代中华 文化思 想的雏 形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儒家 思想 成为 正统 思想
进入 气度 恢弘 的全 盛时 代
宋明理 学对后 期封建 社会影 响较大
中国 传统 文化 面临 冲击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 古老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结果
烟消云散 雅利安化 面目全非 源远流长
古 宋 代 国 中 元 华 时 秦 汉 文 期 时 化 期
明 春 清 秋 时 期 战
兽 爪 三 僧一行 足 兵马俑 敦 故宫 鼎 煌
孔子
殷 旬子 隋唐时期 壁 周
顾 画 炎 武
人 面 鼎 墨子
金 缕 玉 衣
甲 骨 老子 文
骆 驼 载 乐 俑
长 司母戊方鼎黄 城 宗 敦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即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 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但不是“直接”转化,故②项错误。
“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请回答3~4题。 3.“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王蒙曾经沉 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 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关于汉字的说法,正 确的是 ( ) D ①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中华民族进入文明 时代的重要标志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D.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解析】题材强调“共同”二字,与B观点相吻合。 A、D与题意无关,C是错误观点。
5.2010年3月14日的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 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有一位画家 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 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 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 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之所以拿《富春山居图》 之类的文化典籍来比喻两岸关系,这是基于 (B )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挖掘和 保护传统文化 ③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 力量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②材料没体现,③表述错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中国的科技腾飞了。
“两弹一星” ▲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 杂交水稻 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 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奥运主体育场“鸟巢”
国家大剧院
内地和港台 卡通占10%
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 卡通作品
面对外来文化新的冲击,我们中国人又当 如何自强,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再创造出新的辉 煌?
书名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作者
汉· 司马迁 汉· 班固 南朝宋· 范晔 晋· 陈寿 唐· 房玄龄等 南朝梁· 沉约 南朝梁· 萧子 7 南齐书 显 唐· 姚思廉 8 梁书 唐· 姚思廉 9 陈书 北齐· 魏收 10 魏书 李百药 11 北齐书 唐· 唐· 令狐德棻 12 周书
13 14 15 16 17
源远流长的见证
见证之一:汉字(重要标志)
汉 字 的 演 变 历 程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但始终没改变“方 块字”的特色,至今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证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甲 骨 文
金 文小 篆隶源自书楷 书材料一:“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 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 台湾诗人余光中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 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 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 方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 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
如何再造中华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 文化新辉煌?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 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 时代性.
辉煌历程 源远 流长 的中 华文 化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 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 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 月同光。” ——摘自《中华世纪坛序》
思考:“文明圣火,千古未绝”体现了 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源远流长
中国古有仓颉 造字的传说。据说, 仓颉发明汉字的时 候,“天为雨粟, 鬼为夜哭,龙乃潜 藏。”这虽然给文 字的发明披上了神 话的外衣,但同时 也说明人们认识到 文字产生的重大意 义。
2、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 为世界所仅有。
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 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埃及金字塔
埃及文化 古埃及(Ancient Egypt),一般指公 元前32世纪左右至公元前343年波斯灭亡,埃及这段 时间内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埃及文明 。
国家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埃及 中 国
产生时间
公元前 3500年 公元前 3000年 公元前 3000年 公元前 2100年
发展
公元前539年波斯 入侵,巴比伦王国 灭亡 公元前1500年雅 利安人入侵,印度 文化雅利安化 先后希腊化、罗马 化、伊斯兰化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 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十国宋元明清
第一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
序 号 1 2 3 4 5 6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回顾四大文明
古巴比伦 巴比伦是人们已知 的历史最悠久的古 代东方国家。据历 史学者推断,约在 公元前四千年代, 居住在这一带的苏 美尔人已有较为发 达的文化,不仅发 明了文字,而且发 明了用于书写文字 的“泥板书”。公 元前538年,巴比伦 王国被并入波斯帝 国的版图。 古老的 两河流域文明最终 湮灭。
特征:源远流长
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文字 史书 典籍
见 证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1.(2011广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 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 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 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A)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③传
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文字的作用、意义
作用:传承中华文明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 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 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