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生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生活》

(二)食 北方面食,如:烧饼、汤面片、包 子等。南方米饭。北以羊为肉食,南以 猪、鱼为肉食。食用植物油,用煤炊煮, 吃素食,喜饮酒。 1.南北饮食有差异 2.随民族的融合而交融 3.文化对饮食的影响 4.用煤是重要的进步
(三)住
1.家具种类繁多,高脚家具流行 席地而坐 坐椅据桌
2.不同的人群住不同的房子 茅屋 茅屋 瓦房 园林式建筑:“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瓦房
教学目标
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 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 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 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 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 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 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 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 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 和文化的亲和力。
对照教学目标自检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
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 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
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 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 文化生活的能力。
猜猜 说说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找找诗中所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什么节 日,在你的家乡还保留有这些过节的风俗吗?
`
茅屋
瓦房
宋以前一般用的什么样式的家具
看图思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南海Ⅰ号
◎宋代海上交通 路线图
宋海外贸易兴盛原因归纳
拓 展
(1)统治者支持、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2)宋朝造船业发达、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事
业;
(3)战乱频繁,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所以宋朝的对外贸易以海陆
为主;
(4)增加政府收入的需要。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制瓷业:北宋:五大名窑(汝、官、定、哥、钧) 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成 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发展表现
(3)矿冶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 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 量和质量。
2.城市兴盛表现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 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 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 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
者为之助,谓之“通榜”。
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
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
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
婚取姻士必不由问于家世谱,系婚。姻…不…问自阀五*阅季门以。第来观,念, 其的择 家淡过 世化省 ,士 谓人 之,“不榜问下阴捉阳婿吉”凶。及
导入新课
《临安梦华》
三分之一领土, 150年偏安,立 足农耕,劝进商 业,使南宋一朝 渐成富强。都城 临安,皇城九里、 人口百万、生活 奢华。南宋之后, 南方对于北方的 历史性超越,成

课件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24/328 1 305.83 9 000
1 450.92
宋元
7.2
2.59 4.61 90%
140/343 1 749.45 12 000 1 457.87
材料三 人物简介 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返回故乡后,致力于改革 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 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 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黄母祠家乡妇女学 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擀、 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 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 但她的辛勤劳动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陆游集》
[问题]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结合 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 ①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及北宋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 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②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政治中心在南方, 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 ③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
196.74 3 200
614.8
秦汉
5.72
94%
117
629.01 6 000
1 048.35
材料二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 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 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朝代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信息,说明宋元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农业发展 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人物简介,概括黄道婆的贡献。
[结论] (1)南方耕地面积超过北方;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产 量提高,人均占有粮食在整个封建时代最高;人口增加。 (2)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耕作技术进步,出现一 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轮作制;租佃关系发展,农民生产积极 性提高;政府重视。 (3)改进创造出“擀、弹、纺、织”的棉纺织生产工具,传授 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1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31张PPT)
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 币发行。
城市格局:打破时空限制。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增强。 城市管理:放松。重要城市:宋东京、临安。元大都。
【课堂探究】北宋货币发行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的原因?
宋代……每年所铸铜钱自太祖时7万贯,逐渐增多,太宗 至道时为80万贯,真宗景德末为183万贯,仁宗庆历时为300万 贯,到神宗熙宁以后,每年铸铜钱共600余万贯,达到最高峰 。但铜钱的钱“荒”问题仍然严重,直至南宋灭亡,始终没能 解决,这是由于辽、西夏及后来的金朝,大量以宋朝铜钱作为 货币,自铸的数量很少,加上大量铜钱流向海外,主要是流向 日本、东南亚,有的还运往西亚、东北非。
三、文化之变
1、程朱理学
快速阅读课文“儒学的复兴”,思考以下问题:
1、回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历 程2、。从思想、政治和学者的角度思考宋朝复兴儒学的背景。 3、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4、通过史料认识、提炼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5、朱熹在儒学教育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6、结合程朱理学的含义和主张,总结程朱理学的特点
一基、础经梳济理之变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唐朝安史之乱后: ③南宋:完成经
4、经济重心 打下基础
开始南移
济重心南移
南移
南 方 战 乱 较 少
中 原 人 口 南 迁
统 治 者 重 视
自 然 条 件 优 越
过 程
经济重 心南移 表现


唐中叶以来: 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对南方经济依赖明显,户口南多北少
南宋: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中心地位 元பைடு நூலகம்: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南财北运
◆南方人口膨胀,民族交融加强。 ◆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 达。 ◆促进南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海上交通运输改善,海上贸易繁荣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宋朝时全国分为几个独立的货币区,其中川峡四路 是铁币区,其他地区有13路是铜币区,陕西、河东是铁 币和铜币混合区,各货币区之间的货币流通受到官府的 管制,不允许互相流通。当时一枚铜钱相当于十枚铁钱。
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钱五十余万贯, 自。。。作乱逐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 ➢ 商品经济发展;铁钱携带不便;通货紧缩;交通不便。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宋元商业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
•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 榷场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发展。 • 铸币量提升;纸币出现,北宋交子,南宋会子。 •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重要财源。
• 材料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 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 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 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四、社会的变化
• 门第观念淡化(科举制更加完善)。
• 隋朝与唐朝初期,门阀士族进入最后一个辉煌期,时 人心目中以“五姓七望”最为高贵。
• “五姓”是指“崔、卢、李、郑、王”五姓。
• “七望”是指“陇西、赵郡、博陵、范阳、太原、清 河、荥阳”等几大士族兴起之地的郡望名称。
•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荥阳郑 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
——(宋)朱彧《萍洲可谈》卷2
•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原因。(10分)
➢特点:商船大量出口瓷器,海外贸易发达。(2分)
➢原因:手工业(造船、制瓷)技术发达;商业繁荣,经济 重心南移;政府设市舶司管理、支持海外贸易;指南针 应用于航海。(8分)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备考分析 顶层设计看高考
课标要求
备考方向
认识两宋时期在 经济、社会等方 面的新变化。
(1)掌握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 及经济重心南移等史实,理解这一时期经济领 域的新变化。 (2)掌握宋代社会新变化的表现,理解经济发展 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3)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观点分析宋 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表中所列引进的外来农作物都与外贸有直接关联,这说明对外贸易的不断 深入发展,故选A项;中国人口猛增主要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的实施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丝绸之路的持续兴盛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A
2.宋元时期手工业发展
部门
表现
制瓷 ①代表: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
【解 析】由材料 “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 ”可知宋代主要出口满 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手工业制成品,由材料 “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 ”可知手工业 发达,产品享誉海外,故选D项;由材料 “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 宗 ”可知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或装饰品,不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排除A项。【答 案】D
解析 不同地域的人喜欢不同颜色、图案的瓷器,即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故选B项。
(2022·北京市海淀区二模·4)南宋时期,刻版印书业发展较 快。当时有官刻本(监本)和书坊的坊刻本;出现了规模较大 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刻工多至百人以上,还专门接受 委托雕印业务;刻书种类多,有礼书、乐书、药方以及可称为 日用百科全书的《酬世大全》。上述材料可说明南宋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C.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 D.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案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案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立意】1.单元大概念:“大中国”2.大单元主题:走向“大中国”的时代3.单元结构:4.课时线索:明线: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暗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教材分析】1.课程目标: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课程内容要求:认识两宋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教材分析:历史阶段来看: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互动造就了多元一体乾元气象。

这一时期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先后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与这一阶段的冲突和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教材内容来看:“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讲述了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新气象、社会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新变化。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则呈现了多元性和多样性文化发展的新景观,包括理学理论体系,宋词、元曲、话本等新文学体裁和科技成就。

总体来看,本课时涉及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容量偏大、知识点多,且部分内容与初中重合。

【学情分析】教授对象: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部分内容(两宋经济、宋元科技文化和城市),且具有一定历史思维和人文素养。

但经济和思想板块理解难度大,学生易生畏难情绪,要求教师应深入浅出,将尘封的史料和活跃的学生对接。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新变化2.难点:理解“大中国”的内涵和表现【教法学法】1.教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导学法、情境教学法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设计】【设计反思】1.亮点与特色:(1)以恰当的视角,撑起单元教学的厚度与信度;(2)以新颖的史料,整合教学环节的细节与情境;(3)以平实的姿态,体悟民族交融的意义与力量。

2.担忧与困惑:本课涉及的时间跨度长,内容广泛,需要大量相关知识的储备与积淀,作为年轻教师在把控上尚有难度。

宋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宋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0、11两课)【复习目标】1、明确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时期、表现和原因。

2、了解和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

3、学会客观评价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利与弊。

【自主复习】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0、11课的内容,找出并掌握以下内容:1、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2、宋代南方手工业兴旺的表现。

3、宋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4、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何时开始的?到何时完成的?有何意义?5、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明宋代物质生活的状况。

6、列举宋代精神生活的表现。

【教师点拨】1、到网站/v_show/id_XODU2MDczNzI=.html播放《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宋代经济生活的状况。

2、到网站/image.cgi?w=%E5%86%B0%E8%A3%82%E7%BA%B9%E7%93%B7%E5%99%A8 &ext=&sc=img&ac=&ch=s.p.res.detail&pid=p.in.i&ic=one&imf=&scr=&ity=0&id=1&wpic= &tid=&pg=1&ie=utf-8&mc=#cid=6展示冰裂纹瓷器让学生真实地认识宋代南方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3、到下列网站/image.cgi?w=%E5%AE%8B%E4%BB%A3%E8%B4%A7%E9%83%8E%E5%9B%BE &ext=&sc=img&ac=&ch=s.p.res.detail&pid=p.in.i&ic=one&imf=&scr=&ity=0&id=10&wpic =&tid=&pg=1&ie=utf-8&mc=#cid=10展示宋代《货郎图》让学生感受宋代商业的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3、宋代商业的繁荣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文化丰富的朝代,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得到的启示就是: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课作业
本课教学后记(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下面来看一下,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教师引导:下面还是请同学们看书,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三点: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③小麦种植有了很大发展。
教师过渡: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繁荣。下面我们主要从纺织业、陶瓷业、采煤业和造船业四个方面来了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关于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请同学们看书,自己概括。
2、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强调: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五代辽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教师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本目下内容详细地浏览一遍,下面我们就课本上的几幅图来了解一下宋朝的瓦肆和节日。
相国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宋朝时,由于相国寺位置适中,因而成了一个繁华的民间交易和游乐场所。相国寺周围的交易市场非常繁荣,尤其是节日,丰富多彩的灯展使相国寺内彻夜灯火辉煌,观灯者通宵达旦。
南宋画家苏汉臣绘的《百子嬉春图》中的“狮子舞”。画面描绘一个小孩左手拿着绳索,右手牵着一头金镀眼睛、银贴齿的狮子。张嘴摆尾的狮子,由两个披着狮皮的小孩扮成。旁边三个孩子正在观看戏耍,组成一副童子戏狮的舞蹈场面。宋代狮子舞非常盛行,尤其是儿童们跳起狮子舞都兴高采烈。这幅以儿童生活为主的风俗画反映了宋代民间舞蹈的盛行。
教学步骤

主要内容
一、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经济重心南移”一目下的内容。从中先找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把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概括为:①为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②优越的自然条件。③政府的鼓励、扶植。
教师讲解:秦岭淮河这道天然界线,大致把我国领土分成南北两半。历史上,南方经济的发展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北方,但后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南方经济不但赶上而且还大大超过了北方。这种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才得以最好完成。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政治和经济的中心相一致,都在北方。直至三国时期,虽然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孙吴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巴蜀地区也由于没有大的战争而维持了繁荣局面,但曹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超过吴和蜀,这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上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了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大量被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之区。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封建经济地域至少扩大了一倍。但到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总的来说仍占一定优势。从五代起,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重心已不可逆转地移到了南方,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南宋时期,因为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财富主要仰给于南方,故把南方作为立国之本。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课本的叙述中,找出相关的有效信息。
教师讲解:宋朝的手工业分为官营和私营。官营丝织业的规模很大,苏州、杭州、成都三个官营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民营丝织业遍布江南城乡,两浙地区出现了不少专以织作为生的“织家”或“机户”,南宋政府通过赋税征收的丝织品明显超过北宋。麻织品的生产也有较大增长,麻纺工具有了改进,江西出现了并列30多个竖立纱锭的大纺车。棉织业在纺织业中的比重上升,这是南宋的一项成就。人们使用铁铤、弹弓、纺车、织机等工具加工棉花,纺出带有细字、小花卉的花布。
3、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4、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2、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题: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课时总第(1)教时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
1、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时期,经济重心已从流域转移到流域。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2、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还出现了。原产越南的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南方已普遍种植,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淮河流域。
3、宋朝时,在南方逐渐普及,成为著名的瓷都。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一、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课题引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来说,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中国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4、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和的界限,出现了众多
的行业,有专门的娱乐场所“”。
身份相对自由,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其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教师强调: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必须掌握。一是关于瓦肆的起源,瓦肆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级队伍扩大的结果。瓦肆的内容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领域的扩展。二是瓦肆的含义和概况。所谓瓦肆,是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北宋东京又称瓦肆为瓦舍、瓦子。在瓦斯中,有许多用栏杆之类东西组成的小的演出场所,成为勾栏。
教师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繁荣。宋代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1、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
教师分析: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自北宋开始,我国的商业空前繁荣,为南方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南宋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宋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