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表现手法。
(3)学生的合作讨论和课堂分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竹林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竹林的美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
(3)小组内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 诗歌字词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象征意义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学生对诗歌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对诗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竹林的自然风光视频。
2. 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3. 小组讨论的记录表。
4. 学生的课堂分享记录表。
六、教学扩展活动:1. 绘画与创作:(1)邀请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表达他们对竹林深处人家的想象。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使用各种绘画材料和技巧,展示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2. 角色扮演与表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诗歌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文章背景,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2)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3)学会通过描写方法表现景物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2)通过描写方法表现景物特点;(3)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1. 课文《竹林深处人家》原文;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生字词卡片;4. 写作纸张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图片或视频的欣赏感受。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3)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3. 理解与欣赏(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分享彼此的欣赏感受;(2)全班交流: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3)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课文中的美景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我心中的竹林深处人家”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2)指导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描写方法表现景物特点;(3)学生写作: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激发学生对绘画和手工艺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展示《竹林深处人家》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美感。
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1.3 教学活动展示《竹林深处人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作品的特点。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作品的感觉和想法。
教师总结并强调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绘画技巧讲解2.1 教学目标教授学生基本的绘画技巧,帮助他们创作出自己的竹林画作。
2.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运用毛笔和墨水来表现竹林的线条和阴影。
示范如何绘制竹叶和竹林的背景。
2.3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如何绘制竹叶和竹林,讲解绘画技巧。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自己尝试绘制简单的竹叶和竹林。
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绘画技巧。
第三章:手工艺制作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手工艺的兴趣和创造力。
教授学生如何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制作竹制书签和竹编小物。
示范制作过程,并解释制作方法。
3.3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如何制作竹制书签和竹编小物,讲解制作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自己尝试制作简单的竹制书签或竹编小物。
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手工艺技巧。
第四章:创意绘画与手工艺展示4.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学生自由创作一幅以竹林为主题的画作,并选择一种手工艺品进行制作。
4.3 教学活动学生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和手工艺制作方法,创作自己的竹林画作和手工艺品。
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教师提供反馈和鼓励,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努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反思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5.2 教学内容回顾课程的内容和活动,总结所学的绘画技巧和手工艺制作方法。
5.3 教学活动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分享对课程的感受和体会。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3)培养学生对家庭和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生词和短语解释: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5. 写作练习: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展示竹林和深山人家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 口语表达:通过朗读和背诵的评价,检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的评价,检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理解能力:通过考试和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生词和短语解释: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5. 写作练习: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竹林深处人家》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
(2)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主题思想。
(2)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竹林深处的美丽景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主题思想。
(2)如何让学生感受竹林深处的美丽景色,并将其与人物情感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竹林深处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分析其与人物情感的关系。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故事中的主题思想。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竹林深处,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困境,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竹林深处的风景画。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境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故事主题思想的把握程度。
4. 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困境的表现。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竹林深处人家》及相关阅读材料。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推理、归纳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句子。
2. 学会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幻灯片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竹林的向往之情。
(2)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与竹林有关的诗句或故事,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语和句子。
3.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全班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子,写一篇关于竹林的短文。
6. 板书设计竹林深处人家关键词语:竹林、深处、人家、仙境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态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能够描绘出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描绘,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描绘诗歌中的景象。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想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竹林深处的景象。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竹林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词语解释: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描绘景象: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描绘,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的画面。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互相交流。
5. 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中所描述景象的短文。
3. 调查一下自己身边的竹林,了解其特点和价值,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背诵和短文写作等。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自然美和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PPT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生字词和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的认知和感受。
(3)引出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和长句子。
(3)学生相互交流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并进行例句展示。
(3)学生练习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执教者:肖永全
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
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阅读要求
1.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
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
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
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
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提问:写“远望”都望见了什么?具体找一找哪些语句写“远望”所“得”?
回答:如“一连几座山头……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写竹子多而茂密。
提问:除了突出多、密,还写了什么?
回答:“当年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写竹海在风中摇曳、波荡的气势。
提问:写这种风中竹林的景象,扣住了文中的一个词,这个词是什么?
回答:竹海。
教师点拨: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远望,与“远望”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辽阔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
”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势:“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精彩细致的描绘,写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的遐想。
提问: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回答: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
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提问: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现的?用了哪些比喻?
回答:先写走在“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见底”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提问:这个比喻多么新颖,感觉多么奇妙,另一处比喻呢?
回答:“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了去路……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
老师点拨:同是描写竹林,视觉不同给人的感觉炯然不同,第一自然段写远望,第二自然段写近观,同时突出了竹林茂盛、辽阔,“远望”重点写竹海的雄伟壮阔,近观写竹林的深不可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提问:细读第三自然段,哪一句写视角的变化,所观之景的环境特点是怎样的?这一段重点写竹林的什么特点?
回答: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
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
提问:哪些语句是写竹坞所见?
回答:“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一座的山……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子构成的。
”
教师点拨: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老师略讲第四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一写竹海之景
远望:无边无际
近观:深不可测移步换景
四顾:密不见底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上节分析写竹海部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5——7自然段。
2.总结全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1.本文写林海之景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2.作者写竹林的特征是什么?
(二)分析课文第5——7自然段
教师提示:上文我们重点分析了本文写竹海之景部分,并且分析得出作者写竹海之景意在为后文写竹海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做铺垫。
本文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有了课文前半部分写景的烘托铺垫,后半部分写竹乡的美丽富饶和写竹农丰收后的喜悦,就显得十分充实、自然。
提问:读了第5——7段,竹乡人家生活在一种怎样的环境氛围中?
回答:祥和(柔和)、欢乐(欢快)、劳碌(忙碌)。
提问:体会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在安排材料时步步深入、引人入胜的特点。
回答: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竹乡后,先写闻其声,再写见其人。
又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离开之际时先写“女孩子们的欢笑声”,再写“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从中可见作者的精心设计与构思,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教师提示:这三段中有关竹子的描写很有特点,我们可以从这三段中找出有关竹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精致的描写和严密的结构来表达对竹的喜爱,对竹、竹乡人民的情
感的。
分组讨论,老师归纳小结。
例1:“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从色彩上写竹林景物)
例2:“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
”(从气味上写竹林景物)
例3:“我们正在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
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
”(从声音上写竹林景物)
学生发言也可从其他角度去寻找,理解,也可以在前半部分中寻找例句。
教师点拨:作者抓住竹子和与竹子有关的竹乡景物的特点去写,在写竹海人家时,抓住与竹和竹乡生活有关的景物去写:写竹林的辽阔,写竹林的宁静,写竹乡的富饶美丽,写山的喜悦,这些描写既形象生动、贴切精当,又使文章结构严密,使我们阅读时,有一气呵成之感。
(三)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赞美了祖国物产丰富,山川秀美,讴歌了欣欣向荣的新生活,表达了对勤劳朴实的竹乡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
二写竹林人家
色彩
声音勤劳朴实富足喜悦
气味
(五)作业:
1.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至少一件,与同学交流。
2.完成练习册上本课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