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建筑之_土木_情结
土木工程建筑的文化与历史特点

土木工程建筑的文化与历史特点土木工程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漫长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留下的重要见证。
它不仅是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在全球范围内,土木工程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
中国古代土木工程建筑中国古代土木工程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代中国的土木工程建筑主要是用石材、木材和土石混合物作为建筑材料,这种建筑材料的使用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很难受到地震的破坏。
在设计方面,中国古代土木工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在山区、河流等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建造出棚屋、悬索桥、危桥、桥塔等建筑形式。
例如,黄河上的赵州桥是中国古代设计精湛的悬索桥之一,它超过300米的跨度在建造时就是天方夜谭。
接下来,文章涉及到欧洲的建筑特点和文化风格时,可能需要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例如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化。
接着,文章提及罗马建筑文化时,罗马建筑文化罗马建筑文化是世界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文化之一,它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建筑文化主要在公共建筑、宫殿、城墙和水利工程等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
罗马人的建筑技术非常先进,他们能够将大型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到完成,利用大量的支架和托架可以将建筑高度增加,并能够在建筑中建造出豪华复杂的花卉和丰富的图案。
例如,罗马竞技场和斗兽场都是罗马人在建筑上的重要创新,它们不仅被用作娱乐活动的场所,还成为其他建筑的灵感源泉,如圆形想法等。
北欧民族土木工程建筑北欧民族土木工程建筑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北欧土木工程建筑的特点是使用整个木材建造,因为石材在北欧地区特别罕见。
建筑材料的特殊性质造就了北欧建筑独特的设计和结构特点。
例如,挪威地区的斜坡房屋(Stavkirke)采用的是“S”形散列方案,在眼波流动、层次丰富的自然动态中呈现出极为和谐的美感。
探析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本源

[收稿日期]2011-11-02[作者简介]马庆华(1972-),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工程管理、中外建筑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中国建筑体系,同其文明一样久远,所有的资料来源———文字、图像、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直采用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这体系自其源生,以至近代。
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中国古代人那时己经建造榫卯构筑木架房屋。
世界其他诸系建筑,虽在或长或短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曾先后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使用过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但后来均被石材取代。
唯中国木构建筑,统一贯享了六、七千年的寿命。
就单体建筑的体量而言,中国建筑不及西方石造建筑高大、雄伟,但若以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来考察和研究,则这统系建筑的内容,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惭愧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体系的历史选择早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多山的中国大地并不缺乏石头,然而“土木营造”的千年决择更是源远流长,文脉所系,一脉相承。
究其原因,应是自然、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选择的结果。
1因地制宜的自然选择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在一定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按照相应的规则建造起来的空间结构。
在许多情况下,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是可以超越和改变的,但建筑材料是离不开产生它的自然环境的。
原始时期生产力低下,先民还没有能力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建筑的选材也自然是依赖自身生存的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成为他们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选择。
古代文献对原始建筑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文献表明中国古代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江苏丹阳香草河遗址都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基址。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悠久,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土木工程,作为现代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利用土木材料和人力资源等工具,实现人类对土地、水体和空气等自然资源进行的利用和改造。
那么,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建筑材料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共同点之一便是都离不开建筑材料。
尽管两者所用的建筑材料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备着相当高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中国传统建筑所选用的主要材料是砖、木、石、泥、瓦、漆等,其中木材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同时,这些材料也被应用于门、窗、梁、柱、屋顶等部分。
土木工程方面所用的建筑材料则包括钢筋、水泥、木材、沙石等,其中水泥、钢筋是最为常见的材料,用于打造现代化的建筑结构。
二、建筑结构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之间关系的另一方面则在于建筑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特点是柔性、轻盈而且透气,非常适合中国南方的多雨多湿的环境。
土木工程则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钢筋混凝土具有高强度、强度分布性能好、耐久性好、施工快捷等优点,适合制造高楼大厦、地下隧道等工程。
三、文化内涵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地位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而土木工程则是近现代技术的产物,更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效率,相对于建筑来说,土木工程在文化层面相对比较单薄。
尽管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土木工程所创造的高楼大厦等先进建筑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认可和追捧。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都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代表,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同时,中国建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神秘的数学知识以及先进的科技经验,这些宝贵的传统,对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才能使中国的建筑和土木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表现。
土木相关非遗

土木相关非遗
土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它们以独特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建筑领域闪耀着光芒。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代表了人类对土木工程的探索与实践,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中国,土木相关的非遗项目众多,如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土楼营造技艺、古建筑修复技艺等。
这些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在一些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各个部件紧密连接,形成稳固而富有弹性的建筑框架。
这种技艺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木材性能的深刻理解,更展示了他们在结构设计上的高超智慧。
土楼营造技艺则是福建、广东等地区独有的建筑艺术。
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材料,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
土楼不仅具有冬暖夏凉、防风抗震等优良性能,更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古建筑修复技艺则是一项旨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技艺。
修复师们通过对古建筑的材料、结构、工艺进行深入研究,采用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对古建筑进行精心修复和保养,使它们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彩。
总的来说,土木相关的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更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是人类对土木工程的独特理解和实践,是传承历史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古建结构说明

古建筑结构是指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中使用的结构系统和构造方法。
古建结构通常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材料和文化背景,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技术特点。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古建结构的简要说明:1. 木构结构:木构结构是古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
它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通过榫卯连接和木结构组合形式来支撑和承载建筑物的重量。
木构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斗拱、斗栱、柱头等。
2. 石构结构:石构结构是古建筑中另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它使用石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通过石块的切割和连接来组成承重结构。
石构结构常见于古代城墙、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 土木结构:土木结构是使用土壤和其他天然材料构成的结构体系。
例如,在中国传统土楼中,采用夯土墙体和木结构相结合的构造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土木结构风格。
4. 砖石结构:砖石结构是使用砖块和石料构建的结构系统。
它通常采用砖块或石块砌筑墙体,并通过砌筑技术和结构连接来实现承重功能。
砖石结构在古代文明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古希腊、古罗马等。
5. 檩条屋顶结构:檩条屋顶结构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常见的屋顶结构形式。
它以檩条和屋面板材为主要构件,采用榫卯连接和木结构组合方式搭建起屋顶框架,形成坚固的屋顶结构。
6. 拱券结构:拱券结构是由弧形构件组成的支撑结构系统。
它通过多个拱形构件的叠加和连接,形成了稳定的空间结构。
拱券结构在古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和天津的五大道建筑等。
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古建筑结构形式的简要说明,实际上古建结构非常丰富多样,每个地区和时期都有独特的设计和技术特点。
古建筑结构是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文化、艺术和工艺的价值。
论述中国传统建筑内容

论述中国传统建筑内容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等方面。
建筑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主要采用木构架的形式,以榫卯结构连接,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连接形成稳定的结构。
这种建筑结构不仅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而且能够适应气候变化,使建筑更加稳固和耐久。
建筑材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使用木材、砖石、土和瓦等材料。
木材是主要的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震能力。
砖石和土是主要的填充材料,可以保持建筑的稳定性。
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性材料,不仅可以防水防火,还能够调节室内温度,使建筑更加舒适。
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主要包括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等。
宫殿是中国古代皇室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具有庄严肃穆的气氛。
庙宇是供奉神灵的场所,具有宗教信仰的特征。
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以其精巧的设计和优美的景观而闻名。
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以其灵活多变的布局和独特的风格而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宫廷式、寺庙式、园林式和民居式等。
宫廷式建筑以其庄严肃穆和宏伟壮丽而闻名,代表作品有北京故宫和陕西西安的大雁塔。
寺庙式建筑以其庙宇的特点而闻名,代表作品有浙江杭州的灵隐寺和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园林式建筑以其精巧的设计和独特的景观而闻名,代表作品有江苏苏州的拙政园和安徽合肥的徽州古城。
民居式建筑以其灵活多变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代表作品有北京的四合院和福建的土楼。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和追求,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土木与传统工程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土木与传统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土木与传统工程。
这些传统土木与传统工程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艺,更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社会发展的追求的体现。
一、传统土木工程的艺术之美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传统土木工程,如搭建庙会、建造花灯等,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更是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土木工程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追求。
比如,在庙会中搭建的灯笼、舞台等土木建筑,不仅要考虑到结构的稳固性,还要注重形式的美观与艺术感。
这些土木工程既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又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展现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二、传统土木工程的科学之道传统土木工程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一门科学。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们常常会看到精心设计的桥梁、亭台楼阁等土木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要考虑到结构的稳定性,还要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和自然环境的条件,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在庆祝春节的花车巡游中,花车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美观与实用性,还要考虑到车身的重量分布、车轮的承重能力等工程问题。
这些土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科学的追求和对于技术的掌握。
三、传统工程的文化内涵传统土木工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们常常会看到搭建的舞台、摆放的花灯等传统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更是通过形式和内容的表达,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比如,在庆祝中秋节的花灯展览中,花灯的形状和图案常常寓意着团圆、吉祥等美好的寓意。
这些传统工程通过形式和内容的表达,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情感。
四、传统土木工程的环保意识传统土木工程在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技艺的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社会发展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们常常会看到利用天然材料搭建的土木工程。
比如,在庆祝农历新年的庙会中,人们常常会看到用竹子、纸张等搭建的灯笼、舞台等。
中国古代建筑12美之土木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12美之土木之美土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
“土”包括泥土夯筑,以及泥土烧制而成的砖瓦材料等,而“木”则包括大木作和小木作的材料及其构造。
穴居和巢居,是土木建筑发展的基本原型。
《易·系辞》谓“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谓“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轃巢”。
从仰韶至龙山,从商周到秦汉,这一时期的宫室和民间建筑群绝大多数建筑于夯土所筑的高台之上,宫殿的台基、墙壁、城墙、城门等都是夯土筑成的。
东汉时高台建筑渐少,多层楼阁式木构建筑大量增加,台梁和穿斗式这两种主要木构方式在秦汉时已经接近成熟。
而中国木构建筑所特有的斗拱,早在西周时已经出现了柱上之栌斗形式,至汉朝已基本定型。
斗拱不仅见于汉朝的诸多文献,还见于汉之石阙、画像砖等上的建筑形象中,这时的斗拱既可以承托屋顶,也可以承托平坐。
木构建筑的五种主要屋顶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在汉代也已成熟。
汉赋中亦出现了大量详细描绘土木建筑形象之华丽辞藻,如班固之《西都赋》:“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
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
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
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
列棼橑以布翼,荷栋桴而高骧。
雕玉瑱以居楹,裁金壁以饰珰。
发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又如张衡之《西京赋》:“正紫宫于未央,表峣阙于闻阖。
疏龙首以抗殿,状巍峨以岌嶪。
亘雄虹之长梁,结棼橑以相接。
蔕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
饰华榱与璧珰,流景曜之韡晔。
雕楹玉磶,绣栭云楣”。
自汉以后,中国土木建筑的发展,似乎是从高峰往下一直在平缓地衰弱下去,中间偶有唐宋之风骨凸起,但整体之趋势却已经是走向成熟后的媚俗和繁琐了。
在这漫长的三四千年的发展中,土木建筑就像是草原的野草一样,枯荣而相继、寂灭而复生,透露出一种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时空意境。
土、木、水、火这四种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奇妙关系,构成了土木建筑生长循环中的一张巨大网络,每一个土木建筑,都是网络中的忽隐忽现的小小亮点,不管其在汉赋宋词中是多么雄伟秀美,都逃不脱被水和火侵蚀与焚毁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建筑 第28卷4期 2008108中华传统建筑之“土木”情结杨雨嘉,彭 伟,陶 兵(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华传统建筑。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华传统建筑的“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同时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简述中华传统建筑的优越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华建筑。
【关键词】 中华传统建筑; 土木; 群体组合; 斗拱 【中图分类号】 T U -023 【文献标识码】 A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它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极其重要的标志,往往伟大的文明都伴随着伟大的建筑。
如我们所熟知的雄伟古老的中国长城、方正高耸的埃及金字塔、典雅静穆的希腊帕提侬神庙、清丽纯美的印度泰姬陵等。
它在现实的无言沉默中,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感,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国家、民族、时代乃至地域、个人的独特的“文化”,并且对建筑文化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华传统建筑。
密斯・凡・德罗曾感叹道:“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找到比老的木建筑更伟大的结构净化和理智的秩序呢?在别的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材料、结构和形式的统一呢?这里储存了世世代代的才智……”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这段话来表现传统的中国木构建筑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将木材这一主要结构材料的性能充分发挥和运用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许多方面可以与现代建筑将钢与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充分运用相媲美。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匠师们在建筑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能够看到我们现代中国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不足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华建筑。
1 中华传统建筑之精神 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如此执着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
梁思成曾指出:“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和木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
这是由于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在古代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尽的木材,而黄土的本质又适宜于用多种方法(包括经过挖掘的天然土质、晒坯、版筑以及后来烧制的砖、瓦等)建造房屋。
这两种材料之掺合运用对于中国建筑在材料、技术、形式传统之形成是有重要影响的。
”中华建筑从其起源意义上的材料选择开始,就走上了土木结构这独特的文化发展之路。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中华建筑的原型可分为“穴居”和“巢居”两大类型。
《墨子・辞过》对穴居起源有以下描叙:“古之民未知宫室,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对于巢居起源,在《庄子・盗跖篇》有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黄土地带源于穴居的建筑发展,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而沼泽地带源于巢居的建筑发展,是穿斗结构的主要渊源。
无论何者,其材料的基本“语汇”都离不开土与木的。
人类文化史的一条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两者往往是同步对应的。
建筑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主要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出现的,它必然受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制约;而生产方式又深受时代、地理与种族因素的影响。
中华原始初民世代繁衍生息于“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广阔的亚洲北温带区域,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植被丰富,为创造无与伦比的农业文明提供优越的条件。
以“耕耘为食”的大地文化与“土木为居”的大地文化,恰成内在的文化对应。
中华建筑文化的主要物质构架是土地和木材,这正是东方大地农耕文化的有力馈赠。
中国又是一个非常重视生命的民族,此即《易经》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在原始初民看来,植物春华秋实,夏荣冬枯,死而复生,绵绵不绝,生命永存,比起石头之类“死物”来,自然是更富于生气的。
同时大地本身,虽然不是生命本身,但它含蕴着生命之气,此亦即《易经》所谓“地势坤”,大地“厚德载物”,“含吐万物”,“应地无疆”。
《管子・水地篇》所谓“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大地与生命是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中华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在文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上,又是与远古农业文明相联系的,对大地(土)、植物(木)永存生命之气的钟爱与执着。
[收稿日期]2007-08-15[作者简介]杨雨嘉(1983~),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结构工程。
63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2 中华传统建筑之特色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华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在结构上,由于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外观。
从而出现中华建筑所独特的群体组合和独有的技术文化即斗拱。
平面横向铺排群体组合的出现,固然有许多民族、历史、经济与观念方面的原因,但最基本的原因在于木这种材料的性能。
木材长度有限,这决定了古代建筑之柱植过频,“间”(即“开间”)之跨度不能过大的特点。
因此就“间”本身而言,其空间便不可能如西方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大教堂内部空间那样高广。
“间”的审美属性偏于小巧而少雄浑之气,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东方人偏于宁静独处的内心要求。
在实用功能方面,这种空间尺度偏小的“间”,某种意义上能够适合以小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的生活活动之需。
但有时又显得碍手碍脚,过于拥挤。
正是由于土木这种由农,便使中华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历史之路。
群体组合,主要表现为平面上间与间的连续组合,以向高空发展的间与间上下叠置为辅。
这种组合方式,在实用意义上扩大了建筑使用空间,并且无疑极大地加强了整个建筑群的稳固程度,同时体现中华建筑鲜明的围合文化。
斗拱,可以说是中华建筑的名片,“知名度”极高,是中华建筑文化一项突出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它的出现由以下所决定:(1)为中华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的木材的性能所决定。
木材是自然形态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与石材等不同的韧性,但木材的长度、粗度与刚度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木材这种建筑材料的性能与整座建筑荷载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推动了斗拱的发明。
(2)为中华建筑的空间造型所决定。
中华建筑的传统样式,是一种大屋顶形制,而且是一种以大屋顶为主要空间造型的土木合构的建筑样式。
其始终要求较大的出檐,这就造成了梁柱最大的承重力与屋顶重量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这便促使承檐结构大发展,而逐渐发展成为组合复杂的斗拱。
从结构技术意义上讲,斗拱对屋之重载具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加强了柱子与梁、枋、檩的结合,使其木构接榫处不因过重的压力而受到损害,在力学上具有分力的作用。
由于外檐斗拱具有逐层挑出支承荷载的分力作用,正是这样,才能使沉重的屋面出檐深远;在伦理学功能上,斗拱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品位、等级观念在建筑文化中的象征,斗拱形象的政治伦理色彩总是以中国皇家宫殿、坛庙之类为最典型、最强烈,推崇王权,是以建筑技术所表达的斗拱文化的强烈主题;在审美功能上,斗拱是独具风韵的美的构件,它的美由技术转化为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斗拱之结构错综多姿,具有错综之美;逻辑清晰,具有葱郁的理性之美;作为整座建筑的装饰,又具有装饰之美。
3 结束语 中华建筑以土木为材料,由此引发了特殊的传统的技术与结构,其整体形象常给人以愉悦的美观。
中华建筑所体现其特殊而迷人的材料美、技术美与结构美都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
所谓土木材料之美,是因与其相谐的一定的技术结构而美;所谓技术结构之美,又是因与其相谐的一定的土木材料而美。
土木这种材料,决定了技术结构之美的文化品格;技术结构,又发展了土木材料的美的“潜力”。
中华建筑的材料、结构体系的美,不是单一的美而是土木材料,技术结构的一种中介与“模糊”。
中华建筑的“亲地”与“恋木”,体现它对东方大地真正的血肉相连的依赖,塑造了令人深为感动的东方大地文化之情理交融的品格。
参考文献[1] 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2] 梁思成.拙匠随笔[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3]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5] 王振复.人居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 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上接第35页)4 滕王阁的植物配置 杜甫诗云“中天积翠玉台遥”,“春日莺啼修竹里”,又云“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可见唐时园中不仅松柏积翠、莺啼幽篁,古墙竹影,虚阁松声,而且注重意境的营造,在植物与建筑的搭配上也十分讲究,颇具水平。
杨瞻有“荷香芬馥浮丹井,云气氤氲罩玉台”的诗句,可知明时园中池种莲花,芬芳四溢。
1987年恢复此园时遵循了自然生态原则,仅略施点缀,便成“海桐圆润迎春绿,香樟亭盖兰桂馨,芭蕉漱雨松柏翠,一池“荠荷竹摇影”的景致;营造出接人待物笑迎春,浓荫满庭芬芳沁,鲛宫泣泪涛声凑,香远益清曲径幽的意境。
5 结束语 滕王李元婴建滕王亭子后,历代有杜甫等名人赋诗题词,也正是由于文人墨客的吟诗作赋,滕王阁在几经兴废之后才得以在国运昌盛之时以崭新的雄姿屹立于巴蜀大地。
所谓名人名篇存名楼,文化的生命力是无穷的,滕王阁建筑群是一个机体,滕王阁文化则是这个机体的灵魂。
参考文献[1] 刘先澄,毛明文,侯国刚,等.古城阆中[M].北京:旅游出版社,2003.[2] 黎学饰,修.保宁府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2.[3] 杨林由1阆中历代诗词选[M].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4] 计成.园冶图说[M].赵农,注释.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73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四川建筑 第28卷4期 20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