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成因和防治
浅谈泥石流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漏斗 状 ,地 形 比较 开 阔 、周 围山体 破碎 、植 被 生长 不 良 ; 中游 流 通 区的地 形 多 为狭 窄陡深 的峡谷 ,谷 床 纵坡 降大 ; 下游 堆积 区的 地形 为开 阔平坦 的 山前平原 或河 谷阶 地 。 松散物 质 : 泥石 流常 发生于 地 质构造 复杂 、断裂褶 皱发 育 ,新 构 造活 动 强烈 ,地 震 烈度较 高 的地 区 。地表 岩石 破 碎 ,崩塌 、滑坡 等 不 良地 质现 象发 育 ,为 泥石 流 的形成 提 供 了 固体 物 质来源 。 水源 : 我 国泥石 流的 水源主 要是暴 雨 、长时 间的连 续 降 雨等 。暴 雨是 泥石 流形 成的动 力 因素 。
中 国科技 信 息 2 0 1 3年第 2 1 期 ‘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N D T E C H N OL O G Y I NF OR MA T I ON N o v . 2 0 1 3
资 源及 环 境
浅谈泥石流 的成 因及 预防措 施
梁 ,阻断交 通 ,阻碍救 援队 伍 和工 程机 械进 入 灾 区 ,加 大
救援 难 度 ,严重 延缓 救 援进 度 。通 讯线 路 ,造 成灾 区通 讯 中断 ,影 响救 援工 作开 展 。
这是 一 种长 期 的有 助于 减缓 泥 石流 形成 、能达 到 一定
防 御 目的 的 治 理 性 手 段 。 主要 方法 是 封 山 育林 ,固结 表
地 方 ,及 时逃 生 。泥 石 流预 警 的实 际操 作并 不 复杂 ,就是
在山沟 中设 置观察哨,在雨季密切观察 ,一旦洪水形成,
就拉 响 警报 ,告 知居 民立 即疏散 和 撤离 。
松 散物 质 ,如泥 沙 、石 块等 ;其次 是 触发 因素 ,即持续 的 强 降 雨 ,导 致 山洪 突然 暴 发 ,洪水 携 带大 量 泥 沙和 石块 形
第五章泥石流

也被再塑造。
22
泥石流活动的过程形成—运移—堆积就是地 表一次破坏和塑造过程:平面呈一不对称的哑铃 形成区和堆积区的形态极不稳定;形成区由条带 状向树枝状发展;流通区在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 堆积区由于流域内来沙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展,进 逼下游大河变形,导致河流改道. 3、水源条件: 水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固体 物质的搬运介质。降雨历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强 度等对泥石流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52
(3)沟谷两岸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发育, 分布集中;水土流失、坡面侵蚀强烈。 (4)沟内贮集有大量松散土层,包括崩滑堆 积、崩坡积、过去形成的泥石堆积、冲洪
积或冰川堆积土层等。
53
2、地形条件
(1)沟谷上游是漏斗姿态、勺状、树叶状,中游切割深 而窄,下游比较开阔。沟谷上、下游相对高差一般在 300m以上,坡面泥石流的相对高差一般200m以上。 (2)沟底平均纵坡降一般在10%以上,泥石流初始起动段 沟底坡降一般大于25%,部分段沟底坡降比较缓,但其 中存在有陡坎和跌水,在横向上多为峡谷。 (3)斜坡面的坡度一般大于25°。
2004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乐清龙西泥石流现场 17
二、泥石流分类 1.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 ①泥石流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②泥流 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石块、粘度大、 呈稠泥状。 ③水石流 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18
2.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两类: ①粘性泥石流
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
产造成很大危害。
按流域的沟谷地貌形态可分为
沟谷型泥石流;
坡面型泥石流 。
8
坡面型泥石流示意图
泥石流成因与勘察监测防治[详细]
![泥石流成因与勘察监测防治[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afd5534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a.png)
03 泥石流的勘察
一、地质测绘与调查
1 资料收集
全面收集泥石流沟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基础资料,特 别要注意收集当地的历年降雨量、暴雨强度、一次最大降水量、泥石流沟洪水流量、水位等资料。
2 典型断面调查
流滑移带; ➢ 同一地点可能出现崩塌一滑坡一泥石流次第快速转化的“链式”反应现象; ➢ 单点损害小,群发区域总体危害大。中国中南一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影响区、大别山
区和秦岭一大巴山区多发坡面泥石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3.滑坡坝溃决型
滑坡坝溃决型泥石流是指由于 地震、降雨或工程活动引发的崩 塌滑坡堵塞江河,因水位逐渐奎高、 松散岩土渗透变形或新的因素激发 导致滑坡堰塞湖溃决而形成的泥石 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02 泥石流的成因
中国的泥石流灾害可初步划分为
➢ 沟谷演化型 ➢ 坡地液化型 ➢ 滑坡坝溃决型 ➢ 工程弃碴溃决型 ➢ 尾矿坝溃决型 ➢ 冰湖坝溃决型 ➢ 堆积体滑塌侵蚀型
02 泥石流的成因
1.沟谷演化型
沟谷演化型泥石流是指自然沟谷受地质 环境演化过程控制按一定时空规律出现的岩 土堆积体饱水、运移、侵蚀、冲刷和堆积作 用现象。沟谷泥石流可以划分出物源区、流 通区和堆积区三个部分。固体物源主要来自 于沟谷源头汇水区的松散堆积物以及流通区 两侧的崩滑堆积。基本特征是流域汇水面积 大,运动路径长,破坏能力强,呈现一定周 期性,且常常与崩塌滑坡相伴生。中国西南、 西北地区地质构造活动区多发沟谷型泥石流。
目的:
➢ 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 ➢ 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 ➢ 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泥石流怎么避免

泥石流怎么避免
要避免泥石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了解泥石流:了解泥石流的成因、特点和危险性,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应对。
观察天气:在泥石流易发季节,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特别是暴雨、山洪等极端天气情况。
避免在危险区域活动:不要在泥石流易发区域进行建设、耕种、游玩等活动。
特别是不要在沟谷中耕作、放牧或长时间停留。
建立防护措施: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可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修建防护堤、植树造林等,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准备应急物资:在泥石流易发季节,准备一些应急物资,如食品、水、药品等,以备不时之需。
及时撤离:一旦发现泥石流的迹象,应立即向安全区域撤离,不要试图与泥石流对抗或试图救援他人。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遇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应立即寻求专业救援队伍的帮助,不要盲目自行处理。
总之,要避免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需要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和特点,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危险区域活动,建立防护措施,准备应急物资并及时撤离。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生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研究动机滑坡和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
上世纪以来,人口剧增,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不断扩大,逐步向山区延伸,更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几率。
由于滑坡有可能转化为泥石流,本文以泥石流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泥石流成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之所以选择泥石流还源于其严重的破坏性,它的频繁爆发,使生态环境变得千疮百孔。
从世界范围看,最严重的两次泥石流灾害发生于上世纪。
一次是1970年的瓦斯卡兰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的雪水泥石流以10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咆哮而下,毁灭了秘鲁容加依城,造成2.3万人死亡;另一次是1985年鲁伊斯火山泥石流,粘稠而灼热的泥石流以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夷平了3万平方千米的城镇、农田、果园,导致哥伦比亚阿美罗城一夜之间变成了废墟,2.5万人丧生,15万头牛死亡,13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达50亿美元。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到,泥石流造成的损失有多惨重,对人类的威胁有多可怕。
因此人类有必要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这类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二、研究目的全世界共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危险,其中中国、日本、瑞士、秘鲁、哥伦比亚较为严重。
我国的泥石流沟多达1万条以上,全国受泥石流威胁的县城达70多座,其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四川、云南、甘肃等省。
近年我国规模较大、损失较严重的是甘肃舟曲泥石流。
2010年8月8日0时12分,甘肃省舟曲县城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大量泥沙流进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致使江水水位暴涨,导致舟曲县城三分之一街区被淹,大量房屋被淤埋,造成1481人死亡,284人失踪,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纵观国内外因泥石流发生引起的地质灾害,会发现,近年来泥石流爆发的频率更高,破坏性更大。
究其原因,发现某些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有关。
以我国为例,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与交通建设不断向山区延伸,破坏了山区原有的地质地貌,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并形成恶性循环。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学号11160080编写姓名傅澔乐专业班级土木1112班所属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提交日期5月6日泥石流成因与防治措施姓名傅澔乐学号11160080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土木1112班摘要: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是由暴雨,冰雪融冰等水源激发的,还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地表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恶化的产物.人口的增长及在山区进行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泥石流成因的分析,揭示出其成灾特点,并针对其成灾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作法。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Title】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bstract】Debris flow is a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duced in the mountains, it is heavy rain,snow and ice melting ice water excite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 flood sediment ston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bris flow,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ecological imbalance, surface structural damage, soil erosion,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duct。
6-5 泥石流

萨尔瓦多地震引发泥石流1200多人遇难
85-80
地基效应 地震使建筑物地基的岩土体产生振动压密、下
沉、振动液化及疏松地层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导 致地基失效、建筑物破坏。
85-81
地基效应
地震引起砂土液化(台中港1-4码头)
85-82
85-83
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力是由地震波直接产生的惯性力。地 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面强烈的水平晃 动造成的。
85-84
思考题:
1.我们学过哪些地质灾害?它们是怎样定义 的?
作业题:
1.试论述滑坡的形成条件、防治原则及主要 防治工程措施。
2.试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主要防治措施。 3.试论述岩溶形成条件及主要防治措施。
85-85
(五)泥石流按发育阶段分期 1. 发育初期;2. 旺盛期;3. 间歇期
85-21
四、泥石流地区道路位置选择 及防治措施
掌握泥石流的独有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 选择好线路的位置是防治泥石流的最有效措 施。
85-22
一般来说,道路工程通过泥石流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绕避处于发育旺盛期的特大型、大型泥石流或泥石流 群,以及淤积严重的泥石流沟;
85-54
2.跨盖 采用梁式基础或
拱形结构跨越溶洞、 沟槽等,或用刚性大 的平板基础覆盖沟槽、 溶洞。
隧道边墙下溶洞处理
85-55
3.灌注 对于埋深大,体积也大的溶洞,可通过钻孔
向洞内灌入水泥砂浆或混凝土以堵塞洞穴。 4.排导 在查明水的来源情况、实地的地形、生产条
件和场地情况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排导方法, 使水流改道疏干建筑地段;对洞穴或裂隙涌水可 用粘土、浆砌片石或其它止水材料堵塞等。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地震引发的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地震和泥石流是自然灾害中常见的一对组合,地震能够引发泥石流的发生。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泥石流灾害,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下面将从地震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及防灾减灾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震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地震泥石流是指地震震动作用下,山区的斜坡上发生的泥石流。
地震泥石流的特点是规模大、瞬时性强和破坏力强。
地震泥石流具有高速流动、携带大量泥沙和碎石、瞬时爆发等特点,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二、地震泥石流的成因地震泥石流发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震动作用:地震震动能够破坏山区地表的稳定性,引发山体崩塌和滑坡,进而形成泥石流。
2.地震液化作用:地震震动能够使地下水和土壤发生液化现象,减弱土壤的抗剪强度,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3.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地震往往还会引发河道堵塞、崩坍和地面下陷等次生灾害,加速了泥石流的发生。
三、地震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了减少地震泥石流灾害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具体如下:1.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地震泥石流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地震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发生动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3.规划合理的防灾减灾保护区:针对地震泥石流高发区域,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划定防灾减灾保护区,并加强监管和管理。
4.强化工程防护措施:对于容易发生地震泥石流的地区,采取加固山体、建设防护墙、排涝设施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提高地质灾害抗灾能力。
5.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对于受灾地区,要及时组织救援力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总结: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瞬时性强和破坏力大的特点。
为了减少地震泥石流引发的灾害,我们需要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完善监测预警体系,规划合理的防灾减灾保护区,强化工程防护措施,并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