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特征与现实意义
简析马克思交往论的社会双重现实意义

简析马克思交往论的社会双重现实意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目标。
交往的不断扩大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深刻揭示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于科学交往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疑具有双重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渊源:交往历史演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历史过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曾指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其作为扬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更高级的社会,既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也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首先,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离不开社会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人就越能发展自我、展现自我,从而在更宽阔的交往合作中,不断释放自身的能量,使自身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二,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素质的不断提升。
人的能力和素质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以体力和智力为核心的多方面能力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而人的发展首先以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为标志。
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通过劳动,人们不但可以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而且在劳动过程中的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也让人的能力发展越全面,自主性越强。
第三,人的个体需要的全面满足和发展。
人是有生命有需要的人。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人的需要是人追求目标和实现自我的本质力量和超级动力。
人的所有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本性的需要,所以需要的丰富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第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发布时间:2021-04-26T11:19:43.55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陈思娇[导读] 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云南师范大学陈思娇摘要: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马克思、交往、当代价值引言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也随之产生,因此交往与人类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古往今来,人类从事的活动都与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小从个人的饮食、穿着、居住和各种社会活动;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密切。
在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中,马克思交往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人类思想不断深化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之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交往问题。
因此,重新研读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索马克思的“交往之道”对解决交往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在他看来这一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同人的有机身体相统一,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融合。
同时,马克思对交往的扭曲形式----异化现象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意义研究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意义研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交往的本质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深入剖析了社会交往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揭示了社会交往背后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改变社会的方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强调了交往的社会性质。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不仅是个体之间的互动,更是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协调。
他认为,交往活动不仅受到个体意志和利益的驱动,更受到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制约。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变革的出现。
因此,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征,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认识交往的本质和作用。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交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之一。
通过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社会现象的根源和本质,揭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从而认识到社会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只有深入了解社会交往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交往中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之一。
通过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我们可以揭示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引发人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反抗,进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变革的框架和路径,使我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改革,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之,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它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交往的本质和作用,揭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该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意义不仅限于学术研究,更体现在指导社会实践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交往观和现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交往观和现代启示徐若鸿(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日照 276800)【摘要】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内涵为:交往一定会让民族史转化成世界历史,并迈入全球化;世界交往的发展组成了共产主义的物质;而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构成了世界交往,这些理论对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交往;交往观;全球化;现代启示交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普遍运用的概念,而其也融入到了《共产党宣言》当中,而伴随科技水平的提升,以及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逐步发展,交往的重要性逐渐地凸显了出来。
所以,对于相关研究者来说,一定要做好关于交往问题的研究。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讨论一下相关的话题。
一、交往范畴合理地控制交往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交往观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交往是马克思著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就提到过人和自然的交往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并且不止一次地提及了“同别人的实际交往”。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对“交往”进行了以下的解释:交往具有非常广泛的范畴,主要包含个体、社会团体、国家之间的交往等。
而恩格斯在提及交往的范畴的时候说过:在《宣言》中所采用的“交往”,主要是在“贸易关系”的基础上所采用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多次采用交往范畴。
二、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内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有关交往理论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做出了全面的批判,创建了唯物史观,其中主要的内容是对实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代表了人的本质,这样就能够使得实践和主体融合到一块。
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内涵的定义中,能够了解到交往实践是带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活动,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交往观主要是从意识世界往生活世界所进行的突破,而所提倡的唯物史观和人文情怀,转变了过去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而且融合了实践观点,对全球发展主题和整体发展的控制具有非常关键的指导意义;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尹志兵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6期〔摘要〕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语言、思想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实践的发展史;生产和交往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
马克思的交往观为其他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从本质上要求消灭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观;交互主体〔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5)06-0015-03交往作为哲学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国内的。
马克思曾对交往作过一些论述,只是人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对马克思交往观的研究,把它当作生产关系的原始理论形式,因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现代社会交往的全球化与近现代西方哲学逻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对话与融合,马克思关于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哲学范畴的提出与当今历史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为现代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交往观的主要内容(一)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交往观。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交往行为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促成了社会形态的变迁。
生产力与交往是辩证运动的关系。
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着关系,另一方面与社会发生着关系,人们在与自然界发生“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关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生产又决定了人们交往的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而生产是交往的基础。
交往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
这种动态的过程既是由生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发展需要决定的,生产是以一定的交往形式进行的,没有交往形式的生产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交往现象,揭示文化差 异对交往的影响以及如何通与合作
加强跨学科研究
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资 源和优势,深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
促进跨文化研究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往现象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开展跨文化的比 较研究,推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发展。
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交往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面临着新的交往形式的挑战,如社交媒体的兴起、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等,这 些新技术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05
当代阐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意义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马克思交往理论强调国家间平等、公正的交往关系,提倡国际 关系中民主、平等的原则。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推动国际关 系民主化进程,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交往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虽然生产关系是交往关系的基础,但交往关系也对生产关系产生反作用。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相互关系 会影响生产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例如,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促 进了人们的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易活动,进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劳动与交往的相互影响
劳动是交往的前提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和经验,推 动我国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走向世界。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促进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具有指导作用。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
马克思交往理论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认为社会和谐 是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在当代,这种理论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具有积极的指 导意义。
初步解析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当代意蕴

初步解析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当代意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范畴既非传统模式所理解的形式中的生产关系概念,也非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有着较生产关系概念更为广泛的内涵和外延。
《形态》中的交往范畴有着特定的理论指向,它与主体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有着极强的思辩色彩。
而当代的交往实践是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进行的。
本文拟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的产生的背景和具体的当代意蕴方面来阐述。
一、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提出的历史背景马克思有关交往理论的论述主要是在1845年与恩格斯和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后简称《形态》)一书中。
在深刻阐述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思想的《形态》中,两位导师多处运用交往范畴,含义甚广。
如个人之间的交往、民族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物质和精神交往、普遍交往、世界交往等。
但不管“交往”的含义范围有多么广泛,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交往的核心理解是物质交往,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
物质交往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
它受生产力的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在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交往是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为全球化的主要根源;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内涵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不管是在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与周围的一切人与物发生着联系,这种交往活动不可避免地一直伴随人类左右。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中外许许多多的前辈先哲都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出发,对交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地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交往理论。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交往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解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时所运用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和论述中可以发现,他们所指的“交往”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其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对“交往概念”的最初论述的追溯,我们可以回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
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中反复多次提到了“同别人的交往”。
他从异化劳动的独特视阈出发,揭示了交往关系的扭曲,把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异化看做是劳动异化造成的必然结果。
另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又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到“人与自然的交往”,提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
总之,《手稿》中已经出现了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的雏形,但对于交往范畴,马克思还没有加以具体界定。
在随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文,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这就明确指出了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出发点。
因而,马克思批判了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不懂得从人的感性活动的视角去理解事物和现实,不懂得从社会关系方面去理解人的本质的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 由于 和他人 交往 的迫切 需要 才产 生 的” 。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建构其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环节 。唯物史观从物质 生产 与 物质 交 往活 动 中牵 引 出生 产力 和 生产 关 系范 畴 及 其相 互 关 系 的辩 证原 理 ;又从 精 神 生 产
[ 基金项目] 中共 中央编译局 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青年项 目 “ 灾害应对、风险分担 与政府治理现代 化” ( 项 目编号: 1 4 C 1 1 ) 。
唯 物 史 观 的基 本 问 题 奠 定 了 理论 基 础 ,使 他 们 能 够 具 体 而 真 实 地 解 释 生 产 与社 会 经 济 结 构 和政 治 结构 以及 社会 意识 形态 形式 的联 系 。 总 之 ,从 内涵 来 看 ,虽 然 马 克 思 在 《 德 意 志 意识 形 态》 中并 没有 给 “ 交 往 ”一 个 确 切 的定 义 ,
但是根据马克思原初使 用的意义域 以及人作 为一 种能 “ 思 维 ” 的 情 感 动 物 的 特 性 ,我 们 可 以把 “ 交往 ”界 定 为人 与 人之 间 交换 其 活动 、能 力 及其
时期极 其低 下 的生产 力水 平催 生 了交往 。
( 三) 交往促 进社 会 生产 力 的发展
交 往 是 使 个 人 潜 在 生 产 力 转 化 为现 实 生 产 力
的关 键 和重 要 途 径 。社 会 共 同生 活 的需 要 以及 与
他 人 联 系 的需 要 ,使 人 不 仅 必 须 了解 、把 握 他 人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考察无论是从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还是从人的发展形态即对人的依赖关系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及个性自由的阶段亦或是从所有制关系出发的社会发展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考察和划分其实质都与人们的一114万方数据交往形式的历史发展不可分割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 关键词] 交往 ;基 本特征 ;现 实意义
[ 中图分类号]A 8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5 6 6 ( 2 0 1 5 ) 0 1 — 0 1 1 2 — 0 5
一
、
交往 的概 念与 历史发 生
( 一) 交往 的概 念界 定
“ 交 往 ”是 马克 思 主义哲 学 的一个 重要 范 畴 。但是 ,对 交 往 问题 的研究 并 非始 于 马克 思 。黑 格 尔早在 ( ( 精神现 象 中就 以 “ 一个 自我 意识 对另 一个 自我意识 ” … 的方 式把 “ 交 往 ” 问题提 了 出来 。在  ̄ 1 8 4 4年 经济 学 哲学 手 稿》 中 ,马 克思把 人 与 自然 的 “ 交 往 ”视 为人 生存 的基本 条 件 ,并 反 复提 到 “ 同别 人 的实 际交 往 ” ,把 “ 交 往 ”视 为人 与人 之 间的 活动 、能 力和 成果 的交换 关 系 。马克 思对 “ 交 往 ”问题 的 系统 研究 在 于 《 德意 志意 识 形态》。在 《 德意 志意 识形 态》 中 , 马克思 在七 十多处 使用 了 “ 交往 ” 、 “ 交往 方式 ” 、 “ 交往 关 系”这类 概念 。 “ 交 往 ”包 含两 个维 度 :一个 是 发生 在人 和 自然 之 间的交 换 ,即劳动 过程 ;另 一 个是 人 与人
生产 力的发 展 。交往 理论 就 其基 本 特征 而言 ,存在 着 实践 性 与社 会 性 、物 质 性 与历 史性 、价 值
性 与科 学性 原 则等 多向度性 的统 一 。马克 思 的 交往 理 论表 明 ,在 世 界 经 济全 球 化 条件 下 ,在 交 往 过程 中,既要 体现 世 界历 史的整 体 性 ,又要 充分发 挥 各 民族 的 个体 特 色。正 是在 这 个 原理 的 指 导 下 ,中 国共产 党提 出 了建设 有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的伟 大理 论 。
2 0 1 5 年第 1 期( 总第 9 1 期)
论 马克思 “ 交 往 " 理论 的 内涵 、 特征 与现 实 意义
李砚 忠
( 中共 中央编 译局 战 略发展 研究部 ,北 京 1 0 0 0 3 2 ) [ 摘要] “ 交往 ”是 马 克思主 义哲 学的 一个 重要 范畴 ,交往 推 动人 类走 向文 明社会 、促 进社 会
[ 收稿 日期]2 01 4 —1 2 — 2 8
[ 作者简介]李砚忠( 1 9 8 ~) , 男, 山 东潍坊人 , 政 治学博士 , 中共 中央编译局战略发展研 究部 博士后 , 研 究方 向为公共 管理
理论与实践。
一
1 1 2—
活动和精神交往关系 中牵引出社会 政治上层建筑 与 思 想 上 层 建 筑 。它 为 马 克 思 和 恩 格斯 正 确 解 决
的信息 ,以调整 自己的行为 ,而且必须让他人 了 解 自己 的需 要 , 以借 助 他 人 的活 动 来 补 充 自身 活
动 的不 足 和 欠 缺 ,与 他 人 共 同建 构 社 会 生 活 。在 生 产 过 程 中 的分 工 是 人 类 社 会 的 第 一 大 进 步 ,是
生 产 力 快 速 发 展 的 必 要 条 件 。 由此 可 见 ,没 有 人
之 间的交 往 。 “ 交 往 ”就是 人 与物 、人 与人 双重 关 系 的统一 。它 并不 是 静态 的社 会关 系 的 总和 ,
而是动态地表现为主体间的互动 ,正是通过这种互动过程 ,人实现其在物质 、能力 、情感 、信 息 等 方 面 的交换 和交 流 。在形 形 色色 具体 化 了的 “ 交 往 ”活 动 中 ,有 的侧 重 于物 质层 面 ,有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