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分解》栏目 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
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

专题八1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选择题2017年题组(备注:无)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2.(2016·江苏高考·18)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右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
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
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
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A.现实主义流派B.浪漫主义流派C.印象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考点】19世纪以来的美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性作品赞美”风格不一致,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流派多以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材料中画家的油画内容是对自然的描绘,“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
”,符合浪漫主义的风格,故B项正确;印象主义流派的基本特点是以光和色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客观再现个人瞬间视觉印象,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与材料中画家油画的风格不符,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流派是20世界兴起的美术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立体派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图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与材料中画家油画的风格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2015年题组1.(2015·广东高考·21)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
”他的文学理念属于()A.浪漫主义 B.现代主义C.现实主义D.古典主义【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解析】从材料“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平民,不再有元老”可知,作者其对欧洲社会秩序的重建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从材料“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其创作风格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故A项正确;现代主义是反传统反理性的,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强调再现社会风貌,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古典主义强调在创作理论上模仿古代,主张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023年新版高考真题目整理汇编必修三专题目

07-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1.(高考安徽文综14题)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旳解析》一书中如下图表达公元600~18中国绘画旳发展状况,约每2间出现一种高峰。
处在该图第一种高峰期旳著名画家是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答案】B【点拨】本题重要考察古代中国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旳书画旳发展旳内容,时间跨度大,并以新材料和图示旳方式出现,设计新奇。
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种高峰大概出目前唐朝,顾恺之是东晋画家,张择端是北宋画家,郑板桥是清朝画家。
由此可知,只有吴道子符合题意。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属于轻易题。
解题关键是古代绘画旳杰出代表人物,图中第一种高峰应为唐朝时期,A顾恺之是魏晋时期,B吴道子是唐朝时期,C张择端是北宋时期,D郑板桥是清朝时期,故B项对旳。
2.(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2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旳主流体现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应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都市经济逐渐繁华C.中央集权不停加强 D.儒家地位逐渐提高【答案】B【点拨】都市商品经济旳繁华对文学形式旳发展起了推进作用。
自然经济旳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儒家思想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旳提议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旳统治思想;中央集权旳不停加强在文化教育方面重要体目前考试内容旳限定上。
3.(高考广东单科5题)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体现形式旳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旳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答案】A【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考察考生对历史概念旳理解和比较能力。
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旳发展反应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渐兴起历史。
日益平民化,反应平民旳生活、对精神生活旳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旳发展趋势。
此题考察考生旳时序思维和概括分析历史问题旳能力。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灿烂辉煌,各朝代有自己旳主流文学形式,一起构成我国古代丰富多彩旳文化。
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

专题六2 神权下的自我一、选择题2017年题组1.(2017.4·浙江高考·18)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兴办的精英教育学校,女性数量很少,她们学习为教土所反对的“一文不值的事物——古典学”,也被鼓励掌握历史,学习骑马、跳舞、唱歌以及诗歌鉴赏等,但是她们不能学习算术和修辞。
这类学校兴起于()A.古罗马时期B.文艺复兴时期C.启蒙运动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2.(2017·海南高考·15)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芬奇()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考点】文艺复兴——达·芬奇对人体的理性认识【解析】达·芬奇是画家,其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绘画的需要,不是探究人体结构的科学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中达·芬奇在绘画时思考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关系,是理性的思考,与奔放情感无关,故B项错误;达·芬奇的实验旨在探求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理性认识,故C项正确;对人的表情与身体内部结构的探求,并没有否定神创说,因此也没有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故D项错误。
3.(2017·天津高考·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考点】宗教改革【解析】从材料“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可知与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压迫,维护信仰自由的目标不同,因而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表述不够准确,故A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了贵族政治权力扩大,也体现了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宗教改革要求,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对于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积极作用,但材料中没有体现与民族国家形成相关的王权加强,民族意识产生等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从农民、手工业者、下层僧侣到王公贵族都支持了宗教改革,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62人性的复苏(新人教版必修三)1

07-11年高考真题分课汇编(必修三):6-2 人性的复苏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0分)1.(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8题)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答案】C【点拨】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说明借助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说明其产生根源是经济根源,与这一论断相吻合的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故C符合题意。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但启蒙思想没有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没有借助古典文化。
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
人文主义反对天主教,所以“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的提法是错误的。
排除B。
启蒙思想本身就含有人民主权的含义,这个提法也不能体现题干“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所以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的提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C。
【结束】2.(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21题)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
能反映此观点的是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④拜伦的《唐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西方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解和文艺复兴的影响。
拜伦的《唐璜》放映的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人们对资产阶级革命后现实社会的不满,与题意不符,排除④,故选A。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的影响,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文艺复兴运动是在14世纪——16世纪,①是在15世纪末,②是在16世纪初,③是在16世纪末;而④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故应该排除。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注: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
试题精选自2007年----2012年全国各地所有高考试题......分解而成,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上传到其它网站,谢谢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整理人:智玉、朱跃学、龚哲山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名题分解一、选择题2012年题组2012年各地高考未命题2011年题组(无)2010年题组2009年题组2008年题组(无)2007年题组1.(2007·海南单科·10)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共和制度的确立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解析】贝多芬生活的年代,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启蒙思想的猛烈冲击。
【答案】B2.(2007·广东单科·24)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解析】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普及时间应比1954年稍早一些,且“车主集中洗车”的结论不具备科学依据;互联网问世的时间是在1969年;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发生了“经营者革命”,管理企业的是专门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的可能性不大。
【答案】D。
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

《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专题六3专制下的启蒙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江苏高考·15)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2.(2016·上海高考·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
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A.伏尔泰B.狄德罗C.卢梭D.孟德斯鸠【考点】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孟德斯鸠: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解析】材料观点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强调其重要性。
伏尔泰批判专制王权和教会,与这一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狄德罗宣传科学理性,反对迷信专制,与这一观点无关,故B项错误;卢梭强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与这一观点无关,故C项错误;孟德斯鸠专注对法律研究,强调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D2015年题组1.(2015·山东高考·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
”这场运动是()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考点】启蒙运动【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并没有能力驾驭自然,是要拜托宗教神学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自由,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时期也没有能力驾驭自然,它追求的是宗教信仰中要靠自己,体现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作用,提出信仰的就,并不能驾驭自然,故B项错误;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的应该是天文学革命,但并不能体现人对自然的驾驭能力,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科学、民主、法制等主张既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驾驭能力又体现了对自然的驾驭能力,故D项正确。
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某某市万州分水中学2013年高考历史真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013年高考(某某卷))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考点:新中国的教育。
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本题分析:“全国各高校”开设政治课、文化部举办马列讲座,旨在对“全社会”进行政治教育,排除B。
CD与材料无关。
答案:A(2013年高考(某某卷))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2013年高考(某某卷))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某某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某某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
”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
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

2011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必修三说明:以人教版编排体例分课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考点】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故选择C项。
【答案】C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选择题第3课宋明理学1.(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考点】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
B项在西汉末年,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矛盾。
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项。
【答案】A2.(2011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唐朝治国方略)【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3人类文明的引擎
一、选择题
2017年题组
1.(2017·天津高考·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2016年题组
1.(2016·天津高考·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2015年题组(备注:无)
2014年题组
1.(2014·广东高考·2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
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牛顿经典力学B.达尔文进化论
C.蒸汽机D.计算机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
【解析】牛顿经典力学是科学知识,与题干“直接推动”的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思想,此时题干中动力来源的转变已经实现,且进化论与动力来源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活动的动力由人力、畜力转变为蒸汽动力,而蒸汽机以煤为燃料,故C项正确;1946年计算机出现,而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4·江苏高考·17)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
”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考点】电气技术的应用
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者科学)与技术联系不够紧密,并没有意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故A、B、C项错误;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知识(或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促进了技术的进步,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3年题组(备注:无)
2012年题组
1.(2012·上海高考·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
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电力与蒸汽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D.煤炭与钢铁
【解析】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1 钟表的演变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考点】工业革命;近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
【解析】依据材料,提炼相关信息得出相关主题,如“科技发展与钟表的演变”“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与钟表的演变”等,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阐述时,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分析全面。
【答案】略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考点】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
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
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评分说明:
3.(2013·北京高考·40)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1)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
(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作答时,首先要审题正确,题目:“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看出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海洋和人类文明二者的关系。
因此在论述的时候要从两个角度论述二者的关系,一是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二是人类文明进步对海洋的影响。
并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①海洋考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2分)
例1:达尔文通过海洋考察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知,写出《物种起源》,提出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对当时基督教的世界观形成极大挑战与冲击。
(2分)
例2:伊雷克对北极进行3次科学考察,绘制出地图,增进了人类对北极地区的了解。
②人类科技进步也推动了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
(2分)
例1: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轮船航班的开通,使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全球交通领域,有利于克服海洋的阻隔,促进了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生活。
(2分)
例2: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海洋对人类区域的阻隔,缩短了交往时间,有利于信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