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微课设计
检验教案No 16

2、书写实验报告(课下)
课后小结
(二)血压测量
提问血压的形成原理和调节,简单介绍血压的测量原理,介绍血压计的构造,强调收缩压、舒张压的正常值及测量注意事项。
三、分组操作(个别指导)(60min)
观察学生操作情况,纠正错误操作,随时解答学பைடு நூலகம்疑问,指导学生操作。
四、总结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8min)
(每组汇报实验结果,就出现的问题提问,讨论实验现象)
主要授课方式
讲授、项目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min)
提问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操作要领(20min)
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操作要领,其间提问相关理论知识,注意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一)人体心音听诊
因课时所限,于此处再次讲解心音的产生原理、各自特点及临床意义,提醒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区别点。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课程名称
生理学
授课时数
2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学习心音的听取方法,了解心音的特点,识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2.学习间接测量人体动脉压的方法,了解间接测量原理。
教学内容
实验三人体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
教学重点
心音的听取方法
间接测量人体动脉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心音的听取方法
间接测量人体动脉压的方法
健康评估整体设计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健康评估》课程整体设计管理信息课程名称:健康评估课程代码:02048制定人:李晓婷合作人:吴丽虹、熊瑛修订人:批准人:护理系、教务处版次:第三版时间:2013年02月课程性质学分: 4学时:64授课对象:护理系大专一年级学生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生理、生物化学、护理药学、人体解剖等后续课:成人护理、急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课程整体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总体能力(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已有的医学基础课及护理课程有关护理程序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从护理的角度对护理对象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提出护理诊断,为制定护理计划奠定基础;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文化在内的健康评估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收集、综合分析资料,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对患者进行系统性及针对性的询问。
(2)能够通过对常见症状及伴随症状等资料的归纳和分析,识别健康问题及其患者对它的反应。
(3)能够正确运用体格检查的基本操作方法对患者进行全身性及针对性的身体状态的评估。
(4)能够恰当选择使用实验室、X线、心电图、B型超声等辅助检查项目,初步判断其检查结果(尤其是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提示患者检查前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5)能够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正确提出护理诊断,并能够书写规范的病历。
知识目标:(1)掌握问诊的目的、主要内容。
(2)掌握各种常见症状的概念、临床特点与护理评估要点。
(3)掌握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重要阳性体征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4)掌握实验室检查常见项目的参考值及标本采集的方法。
(5)掌握X线检查、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6)掌握心电图描记的操作方法和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心电图的常用导联及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
(7)掌握护理诊断的构成、陈述方式、思维方式及步骤等。
(8)掌握护理病历书写的内容与格式。
护士听诊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护士听诊技能培训授课对象:护理专业学生或在职护士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听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2. 掌握听诊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3. 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常见的肺部、心脏和腹部异常声音。
教学内容:1. 听诊概述2. 听诊基本技巧3. 肺部听诊4. 心脏听诊5. 腹部听诊6. 常见异常声音识别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听诊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 引入案例,展示听诊在疾病诊断中的关键作用。
二、听诊概述(10分钟)- 讲解听诊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 强调听诊是护士基本技能之一,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三、听诊基本技巧(15分钟)- 讲解听诊姿势、手法和注意事项。
- 演示正确的听诊姿势和手法,强调呼吸同步、听诊器紧贴皮肤等要点。
-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肺部听诊(20分钟)- 讲解肺部听诊的部位、方法和常见声音。
- 演示肺部听诊的技巧,包括清音、过清音、浊音、鼓音和实音等。
- 介绍肺部异常声音的识别,如湿啰音、干啰音、哮鸣音等。
五、心脏听诊(20分钟)- 讲解心脏听诊的部位、方法和常见声音。
- 演示心脏听诊的技巧,包括心尖搏动、心音、杂音等。
- 介绍心脏异常声音的识别,如心音分裂、心包摩擦音、心脏杂音等。
六、腹部听诊(15分钟)- 讲解腹部听诊的部位、方法和常见声音。
- 演示腹部听诊的技巧,包括肠鸣音、振水音、血管杂音等。
- 介绍腹部异常声音的识别,如肠鸣音减弱、振水音阳性等。
七、常见异常声音识别(1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识别和描述常见异常声音。
-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听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八、总结与反思(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听诊技巧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提高听诊技能。
九、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听诊家人或朋友的肺部、心脏和腹部,并记录听诊结果。
身体评估 心脏听诊(健康评估课件)

心慢。
窦性心动过速:成年人>100次/min。 婴幼儿>150次/min。 窦性心动过缓: 成年人<60次/min。
心脏听诊内容
(2)心律 正常人心律规整,青年及儿童的心 律可年因呼吸的影响稍有不齐,表现为吸气时心 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称为窦性心律不齐, 一般无临床意义。
心脏评估
——听 诊
听诊内容
1 2 3 4
心脏瓣膜听诊区 心脏听诊内容 心脏杂音
杂音的临床意义
心脏瓣膜听诊区
1、二尖瓣区:位于心尖部, 多在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稍内 侧。
2、肺动脉瓣区:位于胸骨 左缘第2肋间。
3、主动脉瓣(第一)听诊 区: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瓣膜听诊区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位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
心脏杂音
(1)杂音产生的机制
①血流加速。 ②瓣膜口或血管腔狭窄。 ③瓣膜关闭不全。 ④异常通道。 ⑤心腔内漂流物。 ⑥动脉瘤。
杂音
(2)杂音的临床评估:杂音按心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 杂音、舒张期杂音和连续性杂音三种。
一般认为,舒张期和连续性杂音为器质性杂音, 而收缩期杂音则有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可能性。一般功 能性杂音较柔和,器质性杂音较粗糙。
听诊可发现的心律失常主要有期前收缩和心 房颤动。心房颤动多为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常见 于二尖瓣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甲 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心脏听诊内容 期前收缩听诊特点:
心音提前出现,其后有一长间隙。提前出现的心音第一 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
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 心室率完全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大于脉率
如心尖部舒张期低调隆样杂音是二尖瓣狭窄的特 征;心尖部粗糙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常提示二尖瓣关闭 不全;而心尖部高调柔和的吹风样杂音则常为功能性杂 音。
心脏检查-听诊教程教案

完左 主动脉瓣狭窄 重度高血压
杂音
一.正常心音以外在收缩期和/或舒张期出 现的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异常声音
二.可与心音分开或相连续,甚至遮盖心音
杂音
三.机理 血流加速或血流紊乱产生湍流, 使心室壁、瓣膜、腱索或血管壁发生振 动所致
血液流速增快 瓣膜口狭窄或大血管通道狭窄 瓣膜关闭不全 心腔或大血管间有异常的通道 心腔内有漂浮物 血管腔扩大
性质类似开瓣音,但出现时间较晚,音调较
低,且随体位改变,心尖内侧
钟摆律或/和胎心律
一.钟摆律(Pendular rhythm):心尖部第一心音
性质改变,音调类似第二心音,心率快,心室收 缩与舒张时间几乎相等,两个心音强弱相等,间 隔均匀,有如钟摆的嗒声音,故称钟摆律。
二.若同时有心动过速,心率120次/min以上, 酷似胎儿心音称为胎心律(embryocardia)
0.18s
重浊 短
弱 而低 0.04 钝s
之后
S4
S1之前 (收缩
期前)
心房收缩震 动
低
很弱 沉浊
最响部位
心尖部
心底部
心尖部及 内上方, 仰卧或左 侧卧,呼
气末
心尖部及 内侧
心音改变
一.心音强度改变
二.心音性质改变
钟摆律或胎心律
三.心音分裂
S1分裂
生理 儿童与青少年 病理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右心衰竭等
S2分裂
生理 儿童与青少年 病理 任何原因引起一侧心室排血量过多或排
血时间延长
心音强度改变-1
一.S1增强:
二尖瓣狭窄 高热、贫血、甲亢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炮音)
二.S1减弱
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微课设计

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微课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健康评估的教学需求日益增加。
而心脏听诊,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健康评估的重要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心脏听诊中,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结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一份关于“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微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第一心音(S1)和第二心音(S2)的概念;2. 掌握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在心脏听诊中的表现特点;3. 能够准确地鉴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心音(S1)的形成第一心音是心脏收缩期所产生的,主要由心脏的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所产生。
在心脏收缩时,心室内压力上升,导致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形成S1声音。
3. 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鉴别(1) 时间上的鉴别:S1和S2之间的时间间隔;(2) 强度上的鉴别:S1的强度大于S2;(3) 频率上的鉴别:心率加快时,S1和S2之间的时间间隔缩短,相互接近;(4) S1和S2在心脏听诊图谱上的表现。
四、教学方法1. 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文、声音和动画等,进行生动形象地讲解;2. 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听诊器进行心脏听诊,并对比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不同之处;4. 讨论:组织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对心脏听诊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环节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真实的临床案例故事,引入心脏听诊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 知识讲解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文、声音和动画等,对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形成和鉴别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3. 案例分析环节通过临床案例分析,对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
4. 实践操作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听诊器进行心脏听诊,对比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不同之处。
第一第二心音的区别要点

第⼀第⼆⼼⾳的区别要点 听诊是检查⼼脏的重要⽅法,也是较难掌握的⽅法。
第⼀⼼⾳与第⼆⼼⾳的区别是什么呢?下⾯就跟着店铺⼀起来看看吧。
第⼀⼼⾳ 时间:出现在⼼室的等容收缩期,即⼼室收缩的开始,约在⼼电图QRS波群开始后0.02~0.045s。
组成成分:其中第⼀和第四成分为低频低振幅的振动,第⼆、三成分为较⾼频率和振幅的振动;后两成分为S1的主要成分也是其可听到的成分。
机制:瓣膜起源学说。
⼼室开始收缩时,⼆尖瓣的关闭产⽣S1的第⼆成分,三尖瓣的关闭产⽣S1的第三成分。
由于瓣膜突然关闭,瓣叶突然紧张产⽣振动⽽发出声⾳。
听诊特点:⾳调较低钝,强度较响,历时较长(持续约0.1s),与⼼尖搏动同时出现。
听诊部位:⼼尖部最响亮。
第⼀⼼⾳的特点 第⼀⼼⾳提⽰⼼室收缩的开始,约在⼼电图QRS波群开始后0.02~0.04s,⼼⾳图上可见第1⼼⾳由4种成分组成,其中第1和第4成分为低频低振幅的振动,第2、3成分为较⾼频率和振幅的振动,后两成分为第1⼼⾳的主要成分也是其可听到的成分。
第1⼼⾳的产⽣机制多认为是瓣膜起源学说,是由于瓣膜关闭,瓣叶突然紧张产⽣振动⽽发出声⾳。
在⼼室开始收缩时,⼆尖瓣的关闭产⽣S1的第2成分,⽽三尖瓣的关闭产⽣S1的第3成分。
其他如半⽉瓣的开放等因素也参与第1⼼⾳的形成。
通常上述成分不能被⼈⽿分辨,听诊仅为⼀个声⾳。
第1⼼⾳的听诊特点为⼼⾳较低钝,强度较响,历时较长(持续约0.1秒),与⼼尖搏动同时出现医学考试⽹搜集整理,在⼼尖部最响。
第⼆⼼⾳ 时间:⼼室的等容舒张期开始,标志⼼室舒张的开始,约在⼼电图T波的终末或稍后。
组成成分:第⼆⼼⾳也由四个成分组成;其中第⼆成分为较⾼频率和较⾼振幅的振动,是第⼆⼼⾳可听到的成分。
机制:S2第⼆成分的产⽣是⾎流在主动脉与肺动脉内突然减速和半⽉瓣突然关闭引起瓣膜振动所致。
S2第⼆成分:分为⼆个成分:主动脉瓣关闭在前,形成该⾳的主动脉瓣成分,肺动脉瓣关闭在后,形成该⾳的肺动脉瓣成分。
护士听诊微课教案

护士听诊微课教案教案标题:护士听诊微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听诊的基本原理和技巧;2. 熟悉常见听诊器材的使用方法;3. 掌握常见听诊结果的解读;4. 提高学生对听诊技术的操作能力;5.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教学内容:1. 听诊的定义和意义;2. 听诊器材的种类和使用方法;3. 常见听诊结果的解读;4. 听诊技巧的讲解和实操。
教学准备:1. 听诊器材:双头听诊器、电子听诊器等;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教学辅助材料:听诊结果示意图、听诊技巧步骤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听诊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Step 2:讲解听诊的基本原理和意义(10分钟)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听诊的定义、作用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Step 3:介绍听诊器材的种类和使用方法(15分钟)以多媒体展示为辅助,向学生详细介绍双头听诊器、电子听诊器等常见听诊器材的外观和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
Step 4:解读常见听诊结果(15分钟)通过展示听诊结果示意图,讲解常见听诊结果的含义和诊断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不同听诊结果的可能疾病。
Step 5:讲解和实操听诊技巧(20分钟)详细讲解心脏、肺部和腹部听诊的技巧和步骤,并进行实操演示,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听诊器材,提高其听诊技术水平。
Step 6:巩固与拓展(10分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解读听诊结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日常实践中继续学习和应用听诊技术。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听诊操作中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2. 学生完成听诊结果解读的练习题;3.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和贡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临床实践,与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实际听诊操作和交流;2. 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如学术期刊、书籍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学“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微课设计
作者:杨靖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8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护理专业健康评估微课教学中“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关键词】健康评估 ;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38-02
心脏听诊是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健康评估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其中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是心脏听诊的基础,学会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将为心脏评估乃至心脏疾病病人的护理提供重要的保障。
[1]
本微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视频、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使学生学会鉴别心脏的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并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并应用。
1.课程基本描述
本微课程名称为“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隶属于《健康评估》教学中的“身体评估”章节,《健康评估》是护理及助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选用教材为罗惠媛主编的《健康评估》,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适用于高职护理及助产专业第二学期的学生。
2.教学背景
2.1健康评估课程背景及特点
健康评估课程面向护理及助产专业学生,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护理评估能力[1]。
健康评估是搭建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之间的桥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理解临床护理课程的内容及意义。
建立护生的科学临床思维,同时培养临床护理应变和决策能力,并取得护士资格执业证书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2.2本微课程特点
本微课程“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是《健康评估》课程中“身体评估”章节中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难点,本课程中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真正掌握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从而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奠定基础。
3.教学目标及对象
3.1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熟悉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掌握心脏瓣膜听诊区的位置以及听诊顺序,掌握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眼耳配合、心耳配合的洞察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3.2教学对象
本微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职护理及助产专业的大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人体解剖、生理方面的知识基础。
通过之前健康评估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听诊器的使用方法。
高职护理及助产专业的学生相对本科学生来说,学习方法单一,机械记忆为主,逻辑思维能力稍弱,但是有较强的好奇心,对实践动手操作兴趣较大,更愿意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
4.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4.1教学重点
心脏瓣膜听诊区的位置以及听诊顺序;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4.2教学难点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4.3教学方法
本微课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因此采用启发式和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讲授、提问、练习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帮助同学们复习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知识,建立起对心脏活动的三维认识,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心脏听诊中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并通过音频播放强化辨别要点,最后总结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辨别要点,让学生课后练习心率的测量。
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讲解、课堂总结及作业布置四个环节。
4.3.1导入
通过一段心脏病突发的视频说明心脏的重要功能以及心脏疾病的重要影响,引出心脏评估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如何评估心脏,从而引出本次微课的内容——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辨别。
4.3.2新课讲解
主要采用PBL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结合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设问1:什么是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教师活动:给学生展示一个钟表走时的动画,阐述钟表工作时会发出声音,与此相似,心脏工作时也会产生声音。
然后为学生展示心脏图片,请学生回答心脏的解剖知识,复习心脏的解剖和生理知识,接着播放一段关于心脏泵血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心脏工作时的生理状态,建立起对心脏活动的三维认识。
视频播放过程中有心脏工作的声音,教师顺势介绍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产生机制。
设问2:哪里可以听到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教师活动:引出心脏瓣膜听诊区的概念,结合图片展示介绍5个瓣膜听诊区的位置及听诊顺序。
设问3:如何鉴别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教师活动:结合图片和音频从音调、音响、性质、所占时间、与心尖搏动的关系、听诊部位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最后播放一段心脏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进行眼耳配合和心耳配合,辨别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将理性认识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将知识给予强化。
设问4:鉴别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有什么意义?教师活动:请学生通过之前的知识学习来进行回答,然后教师总结鉴别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可以计数心率、分析心律是否整齐及判断收缩期和舒张期出现的时间,从而判断心脏杂音出现的时间,进一步判断瓣膜有无病变等。
4.3.3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总结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
4.3.4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练习心脏瓣膜听诊区的听诊位置和听诊顺序,进行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鉴别,并练习计数心率。
5.教学总结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以护生为中心,以问题作为激发护生学习的动力,引导护生把握学习内容[3]。
本微课设计主要采用PBL教学法与讨论式教学法,结合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心脏的三维认识。
比如在介绍心脏解剖和血流方向时,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清晰地观察到静脉血和动脉血的流向、心脏的工作方式以及心音的产生机制[4],使书本上的平面知识变得立体,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化。
此外结合视频和音频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鉴别的感性认识,将教学中抽象的、枯燥的内容转变成形象、可视、可听的内容,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眼耳配合、心耳配合的洞察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靖,罗惠媛.健康评估的说课设计[J].现代医药卫生.2012(11):1730-1732.
[2]吴婷.《健康评估》課程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33):81-83.
[3]樊新霞,刘永兵等.PBL教学法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09(1):10-12.
[4]杨泽刚.多媒体教学在心脏听诊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0):1870.
作者简介:
杨靖(1982-),女,硕士,扬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内科护理学教学及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