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导学案01

合集下载

30诗五首导学案定稿 (1)

30诗五首导学案定稿 (1)

30诗五首学习目标:1.会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大意,熟读并背默五首诗歌。

2.反复诵读品味,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掌握名句赏析和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会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大意,熟读并背默五首诗歌。

学习难点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掌握名句赏析和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导读一读课文【要求】自由通读,读准音,读顺畅。

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批注在文中相应词语处)结庐.()金樽.()珍馐.()投箸.()歧.路()挂罥.()塘坳.()俄.顷()大厦.()狐裘.()锦衾.()二读课文【要求】诵读,读出节拍、重音和韵味。

三读资料【要求】自由读资料,掌握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1、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2.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

很多诗人均用过此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行路难》三首。

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导学案导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吟诵,能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吟诵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突破1、通过大声齐读、个别配乐读、边分析边读、诗词接诵、填空等方式,正确背诵默写诗歌。

2、通过问题探究、诗词填空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准备制作PPT,设计学案第一课时【知识链接】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字,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

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

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一、导入古代诗词有许多相同题材,在本册六单元我们学了一篇反映人民疾苦生活的叙事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生说),作者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概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说)。

表达了诗人杜甫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叙事诗《观刈麦》,看看白居易又是如何描写人民辛劳和痛苦的?二、出示目标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观刈麦》。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观刈麦》在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四、合作探究《观刈麦》1、将这首叙事诗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5c144aae-6eb9-11ec-87bd-7cb59b590d7d.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教学困难: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指导预习,掌握的基本字词。

3、品味鉴赏诗歌。

二、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走近作者李白(701-762),这一代伟大的诗人,有文字、数字和”美誉,与杜甫并称为““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而奇特,意境宏伟,语言清新而生动,气势雄浑而壮丽,风格宏伟而大胆。

他具有“笔惊风雨,诗惊鬼神”的艺术魅力。

有900多首诗。

有李太白的收藏。

2.王安石(1021-1086),字,晚号,被称为公众和先生,(朝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为:、、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林川先生文集作者。

3.常坚,代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

4、杜甫(712-770),字,世称杜工部、杜少陵,自号,代伟大的诗人,后来被称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诗因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而被誉为“,诗歌风格是“沮丧和沮丧”。

他的代表作包括《三官》和《三离》(告别新婚、告别晚年、告别无家),杜公步的藏品已经流传下来。

5.曹操(155-220),字,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其诗以见称。

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二)字词梳理、注意下列字音:岱宗()决眦()碣石()澹澹()所有的声音都能听到,所有的声音都能听到2、解释加点字词(诗中有些词的意思很重要,这对理解诗的内容很有帮助。

请记住它们的意思。

)听说王长岭左移,龙彪发了这个左移: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缘:万籁此都寂万籁:岱宗夫如何岱宗:夫(fú):齐鲁青未了待决:自然:钟神秀自然:钟:阴阳切黎明阴阳:决定把眼角变成归鸟:决定眼角会当凌绝顶会当:凌:一览众山小一:览:水何澹澹何:澹澹:山岛竦峙竦:峙:。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词五首》(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词五首》(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

李树锐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三、学习生字: 刈.麦( ) 陇.( ) 饷.田( ) 秉.( ) 荷箪..食( ) 曾.不事农桑( )俸禄.( ) 岁晏.( )课题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 习 目 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重点实词。

2、诵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和写作手法,学习赏析诗歌。

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学习《观刈麦》:1、教师范读、领读,学生练读诗歌。

2、释题:“观”,看的意思。

“刈麦”,割麦子。

题目交代文章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诗意。

4、小组讨论,探究问题:(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

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

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导学案30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思想内容。

2、背诵并默写诗。

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第一课时重点:反复吟诵前三首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走进作者《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本来没有题目,后人用诗的首句为题。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习惯上以首句为题。

语音朴素自然,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失意郁闷的心情;在艺术上,都属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叙事言情反复低回,余韵不尽,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长远的影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著有《李太白集》。

《渡荆门送别》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很多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春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不过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作者及背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

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的诗歌风格和特点;2.理解《诗经》和《唐诗三百首》的关系;3.学习并欣赏唐代五首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主题和意境;4.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预习材料1.课本 P206-211;2.唐代五首诗:《登高》《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春夜喜雨》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学习重点1.唐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2.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3.唐代五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四、学习难点1.如何理解和欣赏唐代诗歌的意境;2.如何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融入到对诗歌的欣赏中。

五、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唐代文学和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唐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经典诗句,让学生感受唐代诗歌的韵味。

2. 学习新课1.教师介绍五首唐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并逐一讲解每首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简单概括每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中比较抽象的意象。

3.学生可以自主研读《唐诗三百首》中其他经典诗歌,并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巩固1.学生在课后可以针对一个自选的唐代诗歌,写一篇读后感或者赏析文章。

在文章中,学生需要深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义,结合诗歌中的具体细节和情感,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铭感和思考。

2.学生可以结合习作情况,进行课堂分享和交流。

六、学习评价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欣赏唐代五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唐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3.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外自主阅读并写出有思想、有感悟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

诗五首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诗句。

②品味诗句,理解思想内容及诗人的感情,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熟读达到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体会诗人心忧天下的爱国热情学习重点:理解两首诗思想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学习难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法指导:练习、合作、探究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学习生难字,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东篱.(dōng)悠.然(yōu)浩荡.(dàng)吟.鞭(yín)2、学习文学常识,填空①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②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3、学习下面小资料①《饮酒(其五)》《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②《己亥杂诗》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极力呼吁改革。

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他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

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二、课堂学习研讨1学习《饮酒》①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诗句。

②小组讨论,理解回答下列问题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隐居(田园)生活,“真意”是指人生的理想(自然纯真的情趣)B、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明确:本义指心境高远,这里指心灵超脱世俗,是全诗的“诗眼”C、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学案1:第30课 诗五首

学案1:第30课 诗五首

诗五首学习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

4、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学习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积累名句。

学习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学法指导1.诵读学习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学习时宜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找资料,了解五位作者及写作背景。

2.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金樽.()投箸.()突兀.()大庇.()岑参.()狐裘.()布衾.()己亥.()挂罥.()塘坳.()风掣.()3.解释重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②问君何.能尔()③直挂云帆济.沧海()④秋天漠漠向.昏黑()⑤瀚海阑干..百丈冰()⑥落红..不是无情物()4.每首诗各读三遍二、学习研讨(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三)学习《归园田居》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补充(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

他是东晋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壮,三次隐退,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了《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的是他在农村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

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结束课堂:
最后学生背背《饮酒》
A、一生示范背诵。
B、全体学生尝试背诵。




饮酒
②学生同桌间一听一读,老师巡回,并予以朗读技巧的个别指点。师:再请一位,要求提高。注意节奏、语气。什么节奏?什么语气?
③师:接下来老师要求更高一些,我们来译读诗歌。什么是译读呢?就是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尽量要有诗歌的韵味。比如(前四句)……下面请同学来试试看。
三、品读《饮酒》
1、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找出诗句回答?
当他生活在热闹的人间时,诗歌告诉我们他拥有什么?而没有拥有的是什么?
2、的菊花
的南山
的山气
的飞鸟
学生找出答案后,老师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展开描写。
3、再屏显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描写的景物来感受陶渊明拥有的生活。
在分析的过程落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的赏析。
4、那么“而无车马喧”的弦外之音,你读懂了吗?
以此引出陶渊明嗜酒,酒后写了一组诗:《饮酒》
屏显: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
二、初读诗歌:
全班自由朗读2次。
①师: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陶渊明的生平简介后同桌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5、小结:陶渊明置身于这样优美清新恬淡的田园中,可以悠然采菊,可以欣赏南山,又可以感受日暮时分的山景,又可以远望归巢的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6、由上个环节,提问:谁最能再现诗人的情感呀?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也即是诗眼,来概括本诗的情感?
归纳:悠然!
7、人为什么“悠然”?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么却如此“悠然”?学生发表看法。老师引导。
8、于是诗人才有这样的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交流意见
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屏显:诗人从这中悟出了
教师小结:
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悟出了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可贵,悟出了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悟出了直率真挚的品格,悟出了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课题
30诗五首
班级
Hale Waihona Puke 学科八(2)语文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
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学情分析及课前准备
PPT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人嗜酒?(李白、欧阳、陶渊明等)再问: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
只有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慢慢捕捉信息,我们才真正悟出诗人的感悟。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9、师生问难时间,提问并全班解答。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诗题《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归纳:并不是诗人胡乱取了个题目,而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歌咏,并不是在于歌颂酒好,而是酒后所见抒怀。而且这类《饮酒》共20首,都是他归园田后所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