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版第17课古诗五首精品教学案附板书
【重点推荐】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精品设计)

17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 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2. 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3.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第一首《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2.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思考下列问题:1.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参考教案

《淮上与友人别》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郑谷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品味诗歌中表达的依依惜别的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人郑谷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品味诗歌中表达的依依惜别的友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大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
“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
2、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
在晚唐诗坛负盛名。
3、学习生字:淮上(huái)潇湘(xiāo xiāng)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三、品味感受: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品评: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
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
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品评:风笛”、“离亭”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2019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17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 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2. 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3.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第一首《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2.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思考下列问题:1.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2

《诗词五首》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
)(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
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
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诗五首》参考教案1

《诗五首》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二)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介绍学法现在大家是中学生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应该加强。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来锻炼锻炼。
前两首主要由老师介绍,后面就看大家的了。
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小组讨论学习后,选派代表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后面三首诗歌。
(三)范讲两首,组织诵读123(1)《杂诗》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
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
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
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2)《夜雨寄北》这是作者旅居巴蜀(今四川)时寄给妻子的信。
作者接到妻子询问他的归期的来信,望着窗外绵绵的秋雨,不禁心神飞驰,想象着归家后和妻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向她诉说自己在巴山夜雨时,长夜难眠思念亲人的愁苦。
句中包含着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
第二句写处境与感受。
夜雨池涨,烘托了秋思。
景中透情,委婉清新。
句中以“巴山”指明地点,以“夜”、“秋”点明时间,以“雨”指出环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古诗五首》杂诗教案 语文版

杂诗1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绮”、“著”,了解诗人王维有关的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的感情主旨。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古典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的思维能力差,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以及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读准诗句,大体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高洁的品性,领略诗歌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杂诗》王维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一片草地”打一植物答案“(没)梅花”梅花,岁寒三友之一。
宋代王安石有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代最繁荣的是诗歌文学,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
二.解题何谓“杂诗”?——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三.写作背景他乡偶遇旧友四.简介诗人——王维世称王右丞。
字摩诘,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被誉为“诗佛”五.学生朗读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
2.集体正音。
重点提示:“应、绮、著”的读音。
3.划分节奏。
小组比赛读诗。
声音响亮,有感情,不乱喊乱叫;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六.读懂诗句,翻译古诗1.请学生借助字典、教材注释,用自己的理解翻译古诗。
2.课件出示注释。
来日:自故乡动身那天。
绮窗:镂花的窗。
著花未:开花了没有? 君:朋友,古代对人的尊称。
自:从。
3.出示全文翻译七.教师点拨1.朗诵点拨: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看似重复,读起来反而觉得更加亲切,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朗诵时应加重语气。
“应知”表现出诗人急切的心情,急于询问家乡的事情。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17课《古诗五首》教案设计(附板书)

17 古诗五首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渺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一支美妙动听的歌,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如同奔涌的热血,棱角分明的脸庞。
欣赏五首古诗,感受“这边风景独好”!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各自的特点。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先播放周华健的《朋友》,后讲述友情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
今天学的五首诗就是这样的。
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学习《杂诗》1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2 解题“杂诗”是指写一些零星感想的诗。
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思。
3 内容分析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便欲知家乡事的分外急切的心情。
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念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情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4 小结诗人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1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2 内容分析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萧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
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象: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
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象日后与亲人重逢,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不免因现在的形单影只而感到孤寂与痛苦。
【重点推荐】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17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 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2. 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3.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这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第一首《使至塞上》王维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2.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理解诗意思考下列问题:1.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7.古诗五首第一课时《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绝句,大体把握诗意。
(重点)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欣赏诗歌。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①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号“诗佛”。
②李商隐(约813-858),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③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光启三年进士。
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文体常识。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绮.窗(qǐ)着.花(zhuó)愁杀.(shā) 潇湘..(xiāo xiāng)3.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古诗,并给诗句划分节奏。
(提示: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三”)示例一: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示例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4.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一)学习《杂诗》1.一读《杂诗》,掌握朗读节奏。
2.二读《杂诗》,理解大意。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明确: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请告诉我你来的时候我家窗前那株梅花开了没有?3.三读《杂诗》,深层探究。
(1)久别遇故乡人,应问之事何止万千,作者为什么独问“寒梅着花未”?明确: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窗前的寒梅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事情,因此,这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着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2)这首诗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明确: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诗句巧妙含蓄,一字一语均饱含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爱梅花,则溢于言表。
4.四读《杂诗》并背诵。
(二)学习《夜雨寄北》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2.整体感知。
《夜雨寄北》中的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示例一:君问归期未有期——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示例二:巴山夜雨涨秋池——在这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
没完没了的雨水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拨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意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示例三:何当共剪西窗烛——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3.深层探究。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明确:是妻子在问丈夫。
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
“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何当”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体现出诗人因为归家“未有期”而产生的郁闷、孤寂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相思之情。
4.朗读并背诵《夜雨寄北》。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1.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注意节奏。
2.整体感知。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明确:在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都城长安。
3.深层探究。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与友人离别的时间和地点。
在这景致大好的春天里,朋友之间却要分别,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
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展现到极致。
(2)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明确: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4.背诵《淮上与友人别》。
四、板书设计杂诗王维内容一、二句:思念故乡,急切相问三、四句:借问梅花,寓巧于朴主题:怀念故乡,坚持操守夜雨寄北李商隐内容一、二句:客中境况,归期未定(现实)三、四句:渴望重聚,西窗话雨(想象)情感:由“孤寂凄凉”到“深切怀念”淮上与友人别郑谷内容一、二句:离别情境——愁杀人三、四句:风笛离亭——各东西主旨:亭中送客,倍觉销魂五、课外拓展“唐诗素描”是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的一种诗歌鉴赏形式。
请你用自己生动的文笔,给《夜雨寄北》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来一幅文字素描吧!示例:点亮灯,展开家书。
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
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飞抵我寂寞的窗前。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才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
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
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寂的夜晚。
第二课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重点)2.理解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难点)3.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哲理。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对,它就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两首诗中的一首。
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刘禹锡(772-842),唐代著名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
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与王叔文相善,王叔文政治集团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文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2)律诗:旧诗体裁之一,每首八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要押韵,字的平仄也有定规。
每句五个字的叫五律,七个字的叫七律。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城阙.(què)辅.三秦(fǔ)宦.游人(huàn)歧.路(qí) 烂柯.人(kē)侧畔.(pàn) 长.精神(zhǎng)三、合作探究(一)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
2.理解诗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之”字作何解?明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作动词用,是“到,往”的意思。
3.整体感知。
这首律诗的四联,各自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点出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
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劝勉友人,不作哀伤之别,同时也是自勉,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颈联抒写真挚的友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朋友而伤感,因为山高水远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
劝友人要心情舒畅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4.深层探究。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即将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豁达的心胸。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明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
《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5.朗读并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理解诗题。
明确:酬,这里是酬答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
一般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请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
明确:在巴山楚水这样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3.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请同学再读一遍这首诗,体会每一联所蕴含的感情。
明确: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