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
7年级上语文古诗

7年级上语文古诗1. 《观沧海》作者:曹操(魏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唐代)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 《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 《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唐代)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 《泊秦淮》作者:杜牧(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9. 《浣溪沙》作者:晏殊(宋代)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0. 《木兰诗》(节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1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2. 《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唐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3. 《望岳》作者: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7.古诗五首

5.说说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1)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_“__愁__杀__”__二__字__,__将__杨__花__赋__予__人__的__情__感__,__把__友__人__间__依__依__惜__别__的__思__绪___ _写__到__了__极__致__,__生__动__形__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_“__长__精__神__”__即__振__作__精__神__,__这__个__词__语__准__确__地__表__现__了__向__朋__友__表__明__积__极__乐 _观__、__振__作__精__神__的__态__度__,__既__是__对__友__人__关__怀__的__感__谢__,__也__是__与__友__人__共__勉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寒梅着.花.未( 开花 )
(2)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还 )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往
) (4)城阙辅.三秦( 护卫 )
(5)病树前头万.木.春.( 万生木机逢勃春勃,) (6)暂凭杯酒长.精神( 增长,振)作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城阙/辅/三秦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尚书·虞书·舜典》 【译文】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意志的,歌是延长诗的语言,舒缓地徐徐地 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声音的高低又和舒缓的咏唱相配合,旋律用来 调和歌声。 【感悟】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应多吟诵经典古诗,以陶冶情操,高尚 志趣,美丽生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绮.窗( qǐ ) 潇湘.(xiāng) 城阙.( què) 宦.游( huàn) 歧.路( qí ) 侧畔.( pàn ) 酬.谢(chóu ) 烂柯.人( kē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古诗五首》 语文版

部分来自《点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古诗五首》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用斜线标出诗歌的朗读节奏。 2.把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标示出来。 3.把每首诗的关键语句(或名句)用波浪线画出来。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原文: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未③?
来自《点拨》
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 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 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 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 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 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 物。
一 读一读字音
绮窗著花涨秋池淮潇湘城阙宦游人歧路闻笛赋烂柯人侧畔长精神一一读一读字音部分来自点拨qzhuzhnghuixioqu?hunqfkpnzhng天yfn似二写一写字形部分来自点拨涯翻部分来自点拨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 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 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 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 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 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来自《点拨》
王勃(约650—676),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 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
来自《点拨》
刘禹锡(772—842), 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他与白居 易并称“刘白”。著有《刘 禹锡集》。
语文版七年级上 第21课《古诗五首》

诗歌主题
作者登高远望,借景抒情,
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他高瞻 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和不畏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 负。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 进士,仕途坎坷,直到 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 后辞官游历名山大川。 诗的风格平淡自然,意境
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
幽深,感情含蓄。他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 / 落尽/子规啼,
闻道 / 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县,要经过雄溪辰溪等五溪。
分析:这两句话写景兼写时令。择取两种富 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 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 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诗文理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从齐到鲁 都科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 (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南山 北,明昏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 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 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灿烂的星辰好像在在海涛中闪 烁光彩。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啊,就用诗歌来表达 心志吧。
观沧海
曹操 总写 实 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七上语文书所有古诗

七上语文书所有古诗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古诗因教材版本和地区不同可能存在差异,但一般情况下,常见的古诗包括以下几首:1.《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秋词》刘禹锡(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潼关》谭嗣同(清):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请注意,这里列举的古诗可能不是所有地区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全部内容,建议参考所在地区使用的教材来获取准确的信息。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2首)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12首)第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
诗中描绘了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们追求进步的精神。
第二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创作的《静夜思》是一首描写夜晚景色以及思乡之情的诗。
诗中的明月和思故乡的情感让人感到无比深情。
第三首:《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泊舟心欲破。
水香遍湖岸,江鸟叫无休。
该诗是白居易所创作的《夜泊牛渚怀古》。
此诗以夜晚泊舟在西江牛渚为背景,描绘了美丽的夜景和寂静的湖泊。
第四首:《望月怀远》海可枯,石可烂,忍将别离抛绪竹。
明月随,长云遮,唯见青山入暮霞。
这是张九龄创作的《望月怀远》。
诗中描绘了月亮的变化和忍受离别之苦的情感。
第五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王之涣创作的《登高》表现了旷远的大自然和人的渺小。
诗中描述了风急天高的景象,表达了人们永远无法掌握自然规律的感叹。
第六首:《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诗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之一。
诗中表达了对时间的思考和人类对宇宙的无尽探索,带给读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第七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孟浩然的《春晓》。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以及春夜中花开花落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第八首:《登山》缓缓饮二首,徐步登彼岐。
莽苍忽已暮,槐杨凋竟时。
这是王之涣的《登山》。
诗中描绘了一个人徐徐登山的场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瞬息即逝美好时光的珍惜。
第九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诗中表达了岁月更迭,人事如梦的感慨与无奈。
最新语文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五首》的ppt课件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 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 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的 意思。
返回
课后练习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 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 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 _________;[话]:__________
答: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返回
题目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黄鹤楼》
作者 体裁
王勃 五律
内容
送别友人
情调
奔放 豪迈 惆怅
名
句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
七律
吊古怀乡
《泊秦淮》
杜牧
七绝
怀古伤今
沉痛 深思
深情 期盼
商女不知记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故乡之情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 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 故作姿态。
悟诗情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什么思想感情?
《杂诗》通过描写游 子询问家乡的情况,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及 亲人的思念之情。
读书背诵并默写古诗
李 商 隐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
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
苦跃然纸上。
何当共剪西窗烛,
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 而不得归的情景。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五首古诗》阅读讲解和训练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五首古诗》阅读讲解和训练及答案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五首古诗阅读讲解和训练名家事迹文章要旨《观沧海》1.主旨:写作者登上碣石观赏沧海,2.特色: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先写所见的各种静态景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释题:左迁:古代以〝左〞为低一级,降级的意思,此指降职贬官.2.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同情.3.特色: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片〝愁心〞托付〝明月〞,安慰远去的朋友.感情真挚深沉,意境深远优美.《望岳》1.释题:岳:指东岳泰山.2.主旨:以登山所见来表达诗人敢于攀登,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的凌云壮志.3.特色:首联设问,以〝青未了〞写出了望泰山的感受,视野广阔.〝钟〞字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泰山的喜爱;〝割〞字传神地刻划出泰山奇异的特点——高.诗句工整,诗风凝练,意境深邃优美.《题破山寺后禅院》(换江南春杜牧)1.释题:破山寺:即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县.2.主旨:以游历来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闲情逸致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3.特色:语言质朴明净.清新淡雅,注重字词锤炼,〝悦〞.〝空〞两个动词使静景富于动态之美,富有生命力.全诗意境清悠隽永,浑然天成.《登飞来峰》1.释题: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2.主旨: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3.特色: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语句浅显易懂却富含人生哲理.〝不畏〞.〝自缘〞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创作主旨与政治改革的决心.篇章导读《观沧海》美言佳句《观沧海》原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旨:既突出海的浩然气魄,也比喻作者驰骋中原,一统天下的宏图抱负.想象瑰丽.激荡人心,引发人无限的遐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名: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旨:委婉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深情,言尽而意无穷.《题破山寺后禅院》原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句旨:诗意表面写后禅院的景致,渲染了其幽深静寂,却饱含至理玄机.《望岳》原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旨:登高才能望远,视野才能开阔.人站在山峰之上才能领略到不同景致,也寄寓了作者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修辞讲堂比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拟人: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设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对偶: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成语集锦有关〝人生哲理〞的成语1.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暗喻只有经历曲折才能获得成功.2.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3. 枯木逢春:枯树遇上春天又有了生机.比喻经历挫折又获得生机.4.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比试殿堂一. 选择题1.选出下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 )A.碣(ji__233;)石岱(da__236;)宗自缘星汉B.竦(sǒng)峙决眦(zh__236;) 万籁禅房C.澹澹(d__224;n)不畏曲径(jīng)愁(ch__243;u)心D.萧瑟(s__232;) 造(za__242;)化钟罄(q__236;ng)寂静2.下列诗句朗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下列诗句运用了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A.水何澹淆,山岛竦峙.B.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4.下列诗句没有体现诗人政治情怀的是(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二.填空题2.从格律诗分类来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 .其中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3.《望岳》全诗紧扣文题的字来写的,极度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因而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4.当玉树地震.西南旱灾发生时,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为抗灾救灾排队万难,众志成城,树立起重建家园的信心.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可说是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真实写照.这与杜甫《望岳》的 ,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5.〝真理源于实践〞, 相信大家都明白,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这正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所写的那样 , .三.简答题1.2.《登飞来峰》中的〝浮云〞暗指什么?联系作者生平与历史知识,谈谈它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四.发挥你的想象,将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扩写成散文.答案:一.1.选A.解析:B项眦应读(z__236;).C项径应读(j__236;ng)D项造应读(zha__242;).罄应为磬.2.选C.解析:A.东/临碣石应是东临/碣石.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应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应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选D.解析:A项没有修辞,B项是拟人,C项比喻.D是对偶. 4.选B.解析:A.C.D都与作者政治生涯有关,寄寓了作者内心的政治抱负.只有B表达的是对友人的牵挂与怀念. 二.2.(七言)绝句,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3.望,高大雄伟,神奇秀丽.4.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三.2.〝浮云〞暗指各种困难.挫折与阻碍等.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他所推行的变法使北宋经济得以发展,可是也遭到权贵的反对.然而他并未放弃,决然实施下去.他的精神深受后人鼓舞,让我们明白做任何事都不要轻言放弃,而应迎难而上,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四.提示:从对事物观察的感知角度(视.听觉等),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构思,力求语言优美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句中的“涨”
改为不“好满。”“好涨不”好字?富有为动什态么,?既写出了巴
山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
的愁思之绵绵。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与解题
• 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 溪生,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本文选 自《李义山诗集》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 此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 情,其实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表现了诗 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遭遇和无限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乐观豁达的态度 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艺术特点
• 典故,巧用对比,是本诗的成功之处, 诗人将人生哲理寓于景物之中,写得起 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 “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 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 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 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 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 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小结
这首诗写离愁别绪,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 厚、真挚的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大好春光和心中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 起,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春中与友握别,依依不舍。
拓展阅读
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思考:什么叫送别诗?
→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 解题:夜雨---下雨的夜晚 寄北---寄给北方妻子(一说是友
人)。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 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 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 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 绵绵深重。
如:《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作者:王勃
●唐代诗人,字子安,有《王子安集》。 ●“初唐四杰”之一,又是“初唐四杰”之首。
↓ (王勃、杨烔、卢照邻、骆宾王)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刻画了“我”在特定情境下的 感情、心理、神态。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设问
• 为什么“我”唯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 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 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 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 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 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 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 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 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此句一反送别时哭哭啼啼、缠绵悱恻的老格调, 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不要在分别之时,效儿女之常态,表现作 者旷达的胸襟。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 宽慰和劝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 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 取精神。
谈一谈
存:有 比邻: 近 无为:不要邻做
歧路:岔路,指分手离别的地方。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 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从长安城实际 上望不见“五津”,这里是诗人的想象。 它使人感到气象开阔——既然五律风烟在 望,则此行并非远别,已寓不必伤别之意, 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写作背景
•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 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 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 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 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时间:春 • 地点:扬子江头 • 景物:杨柳、杨花
一二句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在这 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 离情别绪恰好与美好的春光形成对比, “愁杀”二字把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写到 极致。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有凄凉之感。
• 离亭:驿亭。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又称 “离亭”。
鲁迅说:白描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和障眼法反 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白描作品
水墨作品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
1、《夜雨寄北》一诗中,哪是现实, 哪企盼、希望? 2、“未有期”反应了诗怎样的情绪 ?
对不得归的无奈和愁苦
3、“巴山夜雨涨秋池”既写回归的艰难 ( ) 愁绪之多
又渲染了(
• 风格:清新淡远,自然脱俗。 • 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开篇连用两个“故乡”,用重复的手法形 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他乡遇故知的欣 喜之情。
• “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 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 人情的殷切乡思。
• 运用了两个典故。 • 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
旧赋》,表示对故友的怀念。此处引用表 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
• 一是“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 人世变迁的感叹。
• 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 “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 自己。
近人王文濡评论:“即此寻常通问,而游子思乡之念,
昭然若揭。”
中心思想:
这首诗叙述了久在异乡的“我”忽然遇到来自故 乡的旧友,询问家里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一事, 表达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
语言特色:
白描手法, 质朴、平淡,却韵味无穷。
• 白描:中国画技法之一。指用墨色线条勾 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也是文学表现 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 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何当共剪西窗烛,
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 而不得归的情景。
中心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想 象未来情景,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 寂之感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艺术特点
写景与抒情、现实与 想象紧密结合起来,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耐人寻味。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 1.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 义感情。
• 2.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 3.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 4.诗中意境的体味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王维
•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外号“诗 佛”,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 隐居于终南山和蓝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 的代表,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
• 晚:握别的时间 三四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
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 了凄清的笛曲,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笛 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 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 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中心思想
• 这首诗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 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小结
• 这是一首奇特的抒情诗。诗人以时空的 变换,由回忆到想象,抒发了羁旅他乡对妻子 的思念,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现实与想象紧密 结合起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
当堂训练
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 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 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 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
写自己的经历。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 作者:郑谷,唐代诗人。字守愚,因其诗 《鹧鸪》为里传诵,被称 “郑鹧鸪”,袁 州宜春人
• 本文选自《云台编》
• 解题 :淮上——指扬 州,别——不是送 别,而是握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同是宦游”是说二人皆为官而离乡背井, 此别乃是别中之别,又有何伤?
• 那么作者认为出外做官的人应该如何面对 离别?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只要海内有知音,虽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 般。此句安慰社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 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
• 阙( què ) • 宦(huàn) • 歧 (q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 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城墙和宫殿,指唐都城长安。 辅: 护卫 三秦: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津: 渡口 宦: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
• “千帆”和“万木”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 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 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表现作者乐观、豁 达的胸襟。
• 赏析:诗人在前半部分用感伤沉郁的笔触叙述了 自己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贬谪边远之地的落寞心 情。后半部分,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告别过去 振作精神,重新生活的豪情壮志。是啊,几只船 虽然沉没了,但在它的旁边有无数只船顺风满帆, 驶向远方。几棵树生病了或腐朽了,越过它们, 却是万木争春,无限生机。这一名句寓意深刻, 饱和哲理,被后人广泛传诵和引用。漫漫人生路, 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羁绊和坎 坷。但是,一切的困难、挫折、不如意、不愉快 都是暂时的、局部的,终将烟消云散。继之而来 的将是阳光灿烂,云白天蓝,绿水青山,百花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