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饰审美的影响的因素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化的原因1. 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服饰到现代的时尚,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化的原因。

2.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和消费能力,促进了服饰行业的繁荣。

具体原因如下:2.1 市场经济的兴起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得服饰行业得以自由发展。

私营企业的兴起和市场的开放,为服饰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促使服饰设计和生产更加多元化。

2.2 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

这种转型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们的收入增加,进而提高了人们购买服饰的能力。

2.3 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增加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流逐渐增加。

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增加,使得国内市场上的服饰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时尚潮流,这促进了中国服饰行业的发展。

3.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服饰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的调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上。

3.1 开放政策的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服饰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政府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引进了国际知名品牌,同时也鼓励国内企业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服饰行业与国际接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品味。

3.2 社会环境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开放,对时尚和个性化的需求增加。

政府不再对服饰进行严格的限制,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服饰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4.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服饰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4.1 传统文化的传承改革开放后,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传承,对服饰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国现代服饰流行美的文化根源

我国现代服饰流行美的文化根源

我国现代服饰流行美的文化根源服饰美,作为一种物质的属性、精神的产物,其流行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

所谓服饰的流行,是指某一时期浮现于服饰文化表面,笼罩和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某种着装的意赂、流行趋势和穿着风格,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传播渠道与心理因素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无不受着时代政治、经济、科学、宗教、思想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作用。

服装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包括服饰的样式和服式的观念。

尽管服装的流行,只是一种社会一般风尚的变化,但穿衣哲学表明,哲学美、追求美与创造美,正是改造社会与改造自我不可缺少的因素。

时装,代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的精神向往。

当一种服装的美迎合了人们的认识、理想、兴趣、爱好的欲望时,这种服装美便被赋予了一种时代精神,产生着特殊的感染力,亦可不受国界、区域之限,引诱着人们青睐和追求,并载着时代美的信息迅速传播开来。

进入新年代,开放的中国时装迈入了无主流的高级流行时代,各种眼花缭乱的时装流行风,只有把握住了时装流行美中的理性文化的积淀,中国的时装或许才会创造出五彩缤纷千奇百媚的流行美,这对已进入大致有能力把握自己未来的历史时刻,进一步完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广泛充分地开发心智的人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时代情感的波澜潮起潮落,但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在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设计艺术创造观的不断变化中,享有中国国粹之誉的汉民族的代表服饰旗袍、中山装和传统京剧服饰等,并没有“时移俗易”,而是始终以其相对稳固的一统形式,在中国近百年的服饰中处于耀眼的地位,并受到东、西方人的共同青睐和赞叹。

这是何故?如从汉民族服饰蕴藏的丰富精神文化内涵中去探寻,是不难发现个中奥秘的。

一、服饰流行美之物质源――民族依存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属性人们对服装的色与形的特殊的偏爱和追求,是与其所处环境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

民族文化心理构成了一个民族服饰文化整体,体现着一个民族服饰历史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具体统一,决定着一个民族服饰观念与服饰形式。

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对服饰审美的影响

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对服饰审美的影响

2020年3月第3期(总216期)分析与探讨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对服饰审美的影响李奕霖(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摘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到近年来约40年的服饰审美观念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时期服饰审美思想的变化及风格特点及影响服饰审美观念因素的构成,阐述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及审美倾向。

【关键词】服饰;审美观念;文化意蕴;政治主导Doi:10.3969/j.issn.2095-0101.2020.03.012中图分类号:TS9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20)3-0029-02服饰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作为审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岀时代特征与艮族特征,故而服饰的审美是时代审美观念的重要表现。

1新时期服饰审美的特征审美属于主观活动的一种,审美要求感性与理性相统一,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发展。

审美在服饰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领航的作用,所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人们通的审美观念,进而了服装的审美,服人们的主观意形象。

人们发现,服的审美在体与服相互融合后和谐态中,通着装的形态美表服装的审美观念。

以,中进了现代化的时,的服进入中,人们美的追求的性以叫、是个性化的代表,是时服的。

性化是主要的审美。

21,中发展,人们服的要求在合与美观上,性与时为服审美的重要观念,并在的体,人们服化的性。

而化为21服审美观念的主要特征之一叫是21服装审美主要的特征。

2中国传统服饰审美观念的影响因素人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意,是于所的而变与的,而种审美意的,到了文化与的。

在中特的理收稿日期#2019—12—31作者简介:(1995—),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营销研究%与的,岀重人与谐统一的审美观,在《(》中表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种思想从自发到渗透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中,中人的服饰审美观念是含蓄的并追求内在精神的观念%服装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与俱带着装饰、美化的作用,而服为早具有审美意蕴态化的形式一%所以在传统服饰审美观念中,服装具有很强的政治思想主导性与含蓄思辨的特征。

服饰美学与搭配艺术之现当代中西方服饰审美差异

服饰美学与搭配艺术之现当代中西方服饰审美差异
如领带、胸针等,展现西方优雅美。
现代服饰搭配:以现代服饰为例,如休 闲装、运动装等,搭配现代配饰,如墨
镜、帽子等,展现现代时尚美。
混搭风格:将东方和西方服饰搭配元素 融合,如旗袍搭配西装,展现中西方文
化交融的美感。
中西方服饰审美融合
融合趋势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中西方服饰在传统 与现代元素上的融 合,形成独特的审 美风格
审美观念
01
东方服饰审美: 注重和谐、含
蓄、内敛
02
西方服饰审美: 注重个性、张
扬、外露
03
东方服饰色彩: 以黑白灰为主,
色彩淡雅
04
西方服饰色彩: 色彩丰富,对
比强烈
05
东方服饰图案: 以传统图案为 主,寓意吉祥
06
西方服饰图案: 以抽象图案为 主,强调个性
07
东方服饰款式: 注重传统,款
式经典
03
面料:西方服饰面料多样,注重质感;中国服饰面料天然,注重舒适
04
装饰:西方服饰装饰华丽,注重细节;中国服饰装饰简洁,注重整体
中西方服饰搭配艺术
搭配原则
色彩搭配:中西方服饰色彩搭配各有特点,如中国传统服 饰以红色为主,西方服饰则以黑色、白色为主。
款式搭配:中西方服饰款式搭配各有特点,如中国传统服 饰以宽松、飘逸为主,西方服饰则以紧身、修身为主。
02 汉服与牛仔:汉服的飘逸 与牛仔的休闲相结合,展 现出中西方服饰的融合之 美。
03 唐装与晚礼服:唐装的华 04 民族服饰与现代服饰:民
丽与晚礼服的优雅相结合,
族服饰的独特与现代服饰
展现出中西方服饰的融合
的时尚相结合,展现出中
之美。
西方服饰的融合之美。

服装评价的审美标准

服装评价的审美标准

服装评价的审美标准冰儿sui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越来越高,服装也随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人们不仅追求服装款式、色彩、材质、配饰之间的搭配,更加倾向服装与个人形象、气质的和谐统一。

服装设计的风格呈现多元化,人文艺术具有多样性,当前服装流行色也更加注重个性,强调自我,服装的审美标准也就趋于多元化。

审美一:服装的美,在于其设计风格体现了整体美、艺术美。

设计风格的多元化是当代服装设计与审美的一个显著特点。

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配饰,形成整体的、充满魅力的外形效果,能在瞬间传达出设计的总体特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达到见物生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服装的设计风格取材宜多种多样,要借鉴当前流行的服装设计意念,有自己的独特创意。

如当前流行的服装设计主要有浪漫主义风格、前卫风格、田园风格等。

浪漫主义风格是近年来服装设计的主流。

它源于19世纪的欧洲,主张摆脱古典主义过份的简朴和理性,反对艺术上的刻板僵化,它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热情地肯定人的主观性,表现激烈奔放的情感,常用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将主观、非理性、想象融为一体,使用品更个性化,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服装的特点是细腰丰臀,大而多装饰的帽饰,注重整体线条的动感表现,使服装能随着人体的摆动而显现出轻快飘逸之感。

1997年的国际流行舞台上,随着西方简约和冷漠设计形式的淡出,继之而起的是充满装饰意趣和神秘魅力的东方风格。

例如,印度、中国、吉卜赛等风格,异彩纷呈,一片金碧辉煌,人们在其服饰的繁花似锦的装饰图安可,在缤纷色彩的跃动下,在柔美轻盈的面料里,尽显浪漫主义情怀。

前卫风格是对立体派、未来派、波普艺术等现代艺术诸流派的总称,它源于20世纪初,以否定传统、标新立异、创作前人所未有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特征。

如果说古典风格是脱俗求雅的,那么前卫风格则是有异于世俗而追求新奇的,它表现出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叛逆和创新精神,是对经典美学标准做突破性探索而寻求新方向的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服饰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服饰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服饰的影响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现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重庆、云南、广西、湖北、海南等地。

在黔、湘、鄂、渝、滇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分布,祖先可追溯至原始时代蚩尤部落。

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服饰中织、绣、挑、染等传统工艺技法,在运用一种主要工艺技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修饰点缀技巧,或挑中带绣、染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从而使苗族服饰显示出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以苗族服饰为研究对象,分析地理环境对其服饰特点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对服饰的形制、用料、饰物、图案和色彩均有影响,认识其影响,能加深对苗族服饰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对苗族服饰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将其运用于现代设计中。

第4 期刘一萍等: 自然地理环境对苗族服饰的影响1 地区服饰特征分析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各地苗族服饰外观与结构的差异较大,省际间、市际间、甚至不同苗寨之间都有较大差异。

种类繁复的苗族服饰,结括划分为湘西、黔东、川黔滇、黔中南以及海南5 个大类和若干款式。

这5 大类型苗族服的具体分布地点以及当地男子、女子民族服饰的典型特征。

苗族服饰特征及分布类别湘西型黔东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海南型地区湖南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 贵州省: 晴隆、松桃等; 重庆市: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都匀、三都、荔波等贵州省中南部,如龙里、开阳、平坝、安顺等四川省南部;贵州省西部;云南省东南部、东北部;广西省西部等海南省中南部服饰特征男子/女子对襟短衣、长裤,缠头帕,打绑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均着长裤,扎腰带,用长巾缠头大襟长衫、长裤,束腰带,节日“跳花坡”时着女式花衣和围裙对襟或大襟长衫,喜佩绣花披领或花披肩青色立领枇杷短衣,一般钉有5~7 枚钮扣,下着长裤。

缠青布头巾上身着圆领大襟右衽宽袖衣,下穿裤腰间系绣花围裙。

衣襟、袖口、裤脚处均用花边装饰。

服装美的要素

服装美的要素

服饰审美的要素
服装设 计基础
服 装 设 计 的 造 型 美 因 素
服饰审美的要素
6、材料美— 材料的搭配和谐、质感、 肌理之美
服装设 计基础
服 装 设 计 的 造 型 美 因 素
7、工艺美— 服装加工工艺、面料处理工艺、 等工艺手法所形成的美感
服装设 计基础
服 装 设 计 的 造 型 美 因 素
8、流行美— 款式、色彩、面料的流行美、时代 美
服装设 计基础
服饰审美的要素
服 装 设 计 的 造 型 美 因 素
二、美的形式法则及在服装中的应用 美的形式法则的内容:
1、对称—
服装设 计基础
服 装 设 计 的 造 型 美 因 素
2、平衡—
服装设 计基础
服 装 设 计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型 美 因 素
3、统一与变化
一、美及服饰审美
服装设 计基础
服 装 设 计 的 造 型 美 因 素
服饰审美的要素
1、整体美— 服装外观整体效果美感,是内在美和外表美的完美结合
服装设 计基础
服 装 设 计 的 造 型 美 因 素
2、内在美 —穿着后体现出穿者着的内在 之美,体现在气质、修养等, 是精神之美。
服饰审美的要素
服装设 计基础
服装设 计基础
服 装 设 计 的 造 型 美 因 素
4、比例
服装设 计基础
服 装 设 计 的 造 型 美 因 素
5、节奏与韵律
服装设 计基础
服 装 设 计 的 造 型 美 因 素
服装设计的审美应符合大众普遍认同的美的规律—形 式美,形式美是社会长期积累大众普遍认同的审美的 规律。
服装设 计基础
服 装 设 计 的 造 型 美 因 素

服饰风格的人群定位分析

服饰风格的人群定位分析

服饰风格的人群定位分析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服饰风格已经成为个人品味和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

不同的人群拥有不同的服饰风格,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生活习惯以及审美取向。

通过对服饰风格的人群定位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和优势,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服饰需求。

首先,年龄是影响服饰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轻人通常更注重时尚和个性化的服装搭配,他们喜欢尝试新颖的款式和潮流元素,追求轻便舒适的穿着感受。

而中年人则更倾向于稳重和经典的款式,注重品质和耐穿性,他们更注重服饰的实用性和舒适度。

老年人则更看重服饰的保暖性和易穿脱性,偏爱简约大方的设计,追求轻松自在的着装感。

其次,职业也是影响服饰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职业的人群往往有着不同的着装需求。

办公室一族通常需要穿着正式的职业装,包括西装、衬衫等,以展现出专业和可靠的形象。

而创意行业的从业者更自由发挥,可以穿着休闲的T恤牛仔裤,展现出时尚和个性。

体育,娱乐行业的人员则更注重着装的舒适性和活动的方便性,他们常穿运动服或休闲装。

此外,地域文化也会对服饰风格产生一定影响。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也体现在当地人们的着装风格上。

比如,北方地区的人们更注重保暖性,喜欢穿着厚实的棉衣和冬装,而南方地区的人们更注重透气性,喜欢穿着轻薄的夏装。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着独特的传统服饰,如苗族的长裙和藏族的长袍,展现出地域文化的魅力。

最后,社会阶层也会对服饰风格产生影响。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往往有不同的着装习惯和品味。

高端消费群体通常更注重品牌和设计师的服装,追求奢华和独特性。

而中低收入人群则更着重于价格和性价比,选择实用经济的服装款式。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通常也会通过服装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综上所述,服饰风格的人群定位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人群的着装需求和取向,为服装设计和销售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人群的服饰风格,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提升服装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服饰审美的影响的因素
无疑地,思想价值因众对于服饰审美价值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此我们特别以“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两种思潮为代表来进行论述。

18世纪受到物竞天择进化论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技术的改变,使得“现代“一词由原先只是作为对照于“旧”的意涵,转而成为具有“进步、进化“的特质。

“现代主义”,简而言之,就是“以现代性为特质的主义”。

对于“现代性”的定义我们可以根据韦伯、杜尼士、辛迈尔的诊释:“现代性是指与传统秩序相对的,一种日益增加的经济上、行政上的理性化,再加上社会世界的分化.使得整个过程带倾人类进人资本主义的工业国家“。

由于这种制度体系的建构,人们可以用条理式的理性态度来面对周遭环境,因此自然科学中的“客观主义’、“实证主义.和“量化数据”变成主要的思考摸式。

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响,现代艺术家也得到启示.不但对过去所遵循的传统古典模式予以否定,并进而将现代机械所具有的客观理性特质表现在艺术品的外观与内涵之中,因此形成一种新的审美价值。

而这种审美价值所追寻的一种以“纯粹、利落、明晰、次序、工整、规矩、机械、理性、几何、无装饰性”为本质的“机械美学”,也促使设计形态出现了“机械风格”、“国际风格与“几何造型风格’的发展。

当然这种以“现代主义“为特质的美学精神,也融人到服装审美价值的变革之中.这一点我们特别可从西洋服装史.到了20世纪初期受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而一改之前19世纪强调“华丽、装饰性、繁复“的审美精神.其现象的形成与发展中得以了解。

“后现代主义”的论点源于20世纪60年代,甚至到了80年代更影响到全世界,而成为20世纪末最且冲击性的思潮代表。

“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无疑是对“现代主义”的发展所做出的一种最强烈的批判。

这种思潮的起因是由于人类逐渐地体验到,在高度现代化成果的表象下,其实社会的病征不断地出现,“人“在这种体系之中,反而丧失了“人“的主体性,而出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疏离感,由于受到这种省思的影响,一钱人便开始对“现代主义”这种思潮提出唾弃,并以反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来作为新的价值模式,因而形成了一套对杭“现代主义“的美学观。

在此所指的“政治因家的影响”,包含“政体”与“政策”两方面。

有关“政体”这项因素的影响,特别显现在中国历史传统中的历朝历代。

每当改朝换代之时,都会出现“衣冠例度的变革”,诗此来展现新朝代的来临,例如,在满清人主中原之后的初期,清廷为了快速达到衣冠制度
的统一,还藕由‘严厉、高压’的政策.来规范当时中国人的衣饰制度。

当然受此影响.在中国的主流服饰文化里.也逐渐形成一种满族女真人的服饰审美价值
又例如,台湾历经“简兰统治时期”、“明郑时期’、“清领时期”、“口据时期’、“国民政府时期“等数度政体的转移,而每次政体的转移,都造成服饰制度的变革。

当然,在这种变革的基础之下,也逐渐形成一套新的服饰审美价值。

就“政策因素’影响服饰审美价值变迁这一项而论,我们亦可从日据时期台演服装的发展看出受政治力影响的半实。

因为,在当时日本殖民政府殖民台湾时,先后推行“绥抚政策“、“同化政策”以及“皇民化政策’.而每项政策的出现,也都造成服装的变革,并成为服饰审关变迁的基础所在。

又例如,在西方服饰的发展当中,也曾数度出现藉由“禁奢令”这项政治力,来达到股饰市美价值变革的目的。

“经济因素”对服饰审美价浪变迁的影响,可以说是相当显著而直接的。

例如,20世纪石油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大萧条,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时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衣饰的发展上都出现了以强调“实用性、耐用性”为主的款式,一些服装设汁师更以“其环保性、经济型、简单而实用“的观点来作为设计的思考。

这也带动起强调简约单纯服装美的发展,相对于这种款式所出现的华丽装饰性款式则被扬弃。

又例如,在20世纪相当盛行的流行文化,其发展的背景,正是受到商人以商业作为专门的考量目的而推出的一种“计划经济性变迁”。

即透过流行季节的推动,让商品成为消费者快速选购的对象,以造成商机,当然这也同样显现在其商业性的时装界。

又例如,台湾在光复之后,由于经济快速成长,也形响到台湾民众对服饰的态度,“由基本的实用性考最,转而积极迫求流行性的发展”。

这些都是经济因求直接牵动审美价硫变革的事实。

本文来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