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1
人的审美意识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的根源与本质也只能从生产活动这一人类基本实践中探求。
审美感受离不开主观的感性的愉快,各人都有理由保持自己主观的爱好、趣味。从表面看来,这些心理特征似乎是没有什么客观标准的;我感觉到这朵花美,并不能象科学证明那样说服别人,使别人同样从它得到审美的愉快。由于这种现象,西方流传着“趣味无争辩”的谚语。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更加夸大和歪曲这一点,制造了许多否定审美意识的客观标作为艺术地掌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即认识和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具有一般认识功能,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思维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但象再现性强的艺术经常需要经过一定的概念(如绘画、电影)进行审美欣赏,就是一些再现性较弱而表现性较强的艺术(例如建筑、音乐、图案画),如果要获得真正的审美效果,仍需思维活动在其中起作用。这包括人们过去的认识成果和文化修养(例如对音乐的知识)在起作用,只是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种作用罢了。正是思维在审美中规范知觉、想象的趋向,前者渗透溶化于后者之中,人们才能不只是看到对象的感性形态自身,而且通过它获得了对生活的广阔的理解、认识,达到对对象的深刻把握;艺术家才能把许多个别的特殊的感觉材料集中、综合,概括为典型形象,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审美感受才不是一种低级的感性知觉,或一堆空幻的主观想象,而是富于深刻认识内容的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形式派美学家,象贝尔、洛絮·佛莱等人完全排斥概念的因素,强调对线条作纯粹形式的反应,认为只有这种反应才是真正的美感,说“对再现的任何贡献都是艺术的损失”等等,实质上便把审美中丰富的现实内容剥夺掉,把审美的不可分割的各种因素抽象出来加以排除,把审美感受与人们的其他活动、特别是人们长期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和认识功能隔绝开,把审美感受空洞化和神秘化了。
感知美 理解美 创造美

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美是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感受,它是对外界事物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人们对于美的感知是通过感官与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通过观察、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来感知美。
通过视觉感知美是最直观的方式。
当我们看到一幅精美的画作、一个优雅的建筑或者一个美丽的风景时,我们会因为其形状、颜色和纹理等感觉到美的存在。
当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家对景象的创造和表达。
除了视觉感知外,听觉也是感知美的重要途径。
音乐是一种能够唤起人们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乐曲的旋律、节奏以及声音的高低和变化等,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
有些音乐可以让人感到宁静和平静,有些音乐则能够让人激动和兴奋。
通过音乐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创造出美的氛围和感受。
除了感知美,理解美也是我们对美进行认识和把握的过程。
我们通过对美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理解其中的美的内涵和意义。
美的解读不仅仅限于个人的体验和情感,还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
我们都能够从一幅画作或者一首音乐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创造美是人们对美的内在追求的体现。
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们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语言、艺术作品等,让人们感到美的存在。
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把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表达出来,让观众感受到美的存在。
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创造美,比如维护环境卫生、关爱他人等都能够创造美的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感知美、理解美和创造美来提高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感知美能够使我们更加敏锐地观察和感受美的存在;理解美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欣赏美的内涵和意义;创造美能够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个性创造出美的存在。
感知美、理解美和创造美是人们对美进行体验、认识和追求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存在,提高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水平。
舞蹈艺术概论审美意识名词解释

舞蹈艺术概论:审美意识名词解释一、舞蹈艺术概论1. 舞蹈艺术的定义舞蹈艺术是一种利用人体动作、音乐和空间等元素进行表达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身体的运动、姿势和舞步,以及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传达情感、思想和意境,是一种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2. 舞蹈艺术的分类舞蹈艺术可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等多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舞蹈动作和风格,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
3. 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舞蹈艺术自古至今在世界各地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不同文化的舞蹈形式都有独特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舞蹈艺术也受到了宗教、民俗、戏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二、审美意识名词解释1. 审美意识的概念审美意识是指个体对美的敏感和鉴赏能力,是对美的感受、认识和评价的主体心理过程。
在舞蹈艺术中,审美意识决定了观众对舞蹈作品的欣赏程度和艺术价值的认知。
2. 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对美的认识和评价的规范和准则,是在特定文化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美的认知模式。
在舞蹈艺术中,审美标准包括了舞蹈动作的优美和精准、音乐与舞蹈的和谐配合、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等方面的要求。
3. 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
在舞蹈艺术中,观众通过欣赏舞蹈作品,会产生愉悦、感动、震撼等不同程度的审美情感,这些情感体验也是舞蹈艺术作品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4. 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提高其对美的理解和欣赏水平,从而推动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在舞蹈艺术中,审美教育对于培养观众的欣赏能力和舞蹈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5. 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人们对美的评价和认识的结果,是对美的尊重与推崇,是对艺术作品的认可和肯定。
在舞蹈艺术中,观众、评论家、艺术家等审美主体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评价舞蹈作品的审美价值,形成了对舞蹈艺术的多元化认知和理解。
审美意识及美感

三、审美想象
• 1.什么是审美想象 • 审美中,对已感知的事物形象进展加工改造而形
成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即对表象的重新组合。 • 想象与联想的联系和区别:联想是想象的根底,
但联想指向过去,有保守性;想象指向未来,有 创造性。 • 想象的显著特征就是创造性,其意义在于创造审 美意象。美感实际上是在创造了审美意象之后才 真正强化和丰富化的。
• 2.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 〔1〕情景交融: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与主 体当时的情感体验交织在一起的物我同一的状态。
• 〔2〕触景生情:审美主体由于当前特定景物的刺激引导 而引起自己生活中某种情感体验的重现而产生某种情思的 心理现象。崔护 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 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4.审美中的情感错觉
• 指的是由情感作用造成审美对象映入人脑 时的变形现象,也即审美主体对对象的不 切合实际的审美知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 情感错觉在审美中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审美意识与美感
审美意识 美感
• 美感问题,是近代以来美学研究的重心。 • 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感,相当于审
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 审美感受等。 • 狭义的美感,指审美感受。本章主要讲狭义的美 感。美的本质研究主要从哲学角度答复美是什么 的问题,所以也称为哲学美学; • 而美感研究主要从心理角度探索人们对美的心理 反响奥秘的问题,所以也称为心理学美学。
美感的根本特征
• 一、愉悦性 • 愉悦性是美感最根本的特征。不能引起人
们的愉快感受〔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的就不能称之为美,而美必然引起人的愉 快感受。美感的这一特征首先是由美表达 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和具有生动的形象 性、娱乐性特征所决定的。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1

(二)联想与想象
2.想象 • 想象是指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 • 从形式上看,审美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色彩、线条等符号的描绘在 头脑中重新组合与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的基本 趋向是最大限度地复现过去已有过的知觉印象。 • 创造性想象是无需借助他人描述,而将自己记忆中 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从而形成新颖、独 特的新形象的过程。
一、审美意识的Biblioteka 构要素(二)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 (aesthetic interest) 是指审美 主体的人从一定审 美需要出发对各种 审美对象所产生的 主观情趣、态度、 风尚和追求,又称 “ 审美情趣 ” 。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三)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 (aesthetic idea) 是审美观念的高级 层次,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
创造性想象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有:
①粘合②夸张③变形④浓缩⑤抽象
(三)情感与移情
1.情感 • 情感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是指 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的态度 体验。 • 情感按其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分为激情、心境 和热情。 •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对崇高美的创 造与欣赏有重要作用。 • 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持久,主导着人一段时间的整体 精神面貌的情感,心境对优美的创造与欣赏有着重要作用。 •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深厚的情感,它长期影响着人 的身心活动。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2.审美知觉(aesthetic perception) •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感 觉力的综合。 •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面 貌的整体把握.
新护理美学第三讲(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2)

(三)精神愉悦性
美感的精神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 动中,当人们被审美对象深深感 染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不含物质 的、功利的、实用的、目的性的 主观的愉悦感情色彩,它是美感 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主要、 最突出的特征。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人们的审美活动是一个由感知、 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因 素交错融合而形成的复杂过程 。 (一)感知与表象 感觉、知觉、表象是初级的心理 活动形式,也是美感的初级形式。 1.审美感觉(aesthetic sense)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如通过感觉器官获得事物的 色彩、线条、质地、音响等信息。
二、美感的特征
美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 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包含着认 知、情感、想象、理解等一系列 心理过程,有着区别于一般意识 活动的本质特征。
(一)形象直觉性
天然芭蕾
明代王绂的《Biblioteka 竹图》(二)情感体验性 审美的情感体验性不是单一的心 理快感,而是混融了因求知而获 得的理智感和因符合道德原则而 获得的道德感于一体的复合情感, 因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整体性特 征。同时,由于人们进行审美活 动时,审美者总是要结合自己的 人生阅历、已有的审美经验和个 人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审美情感 体验表现了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五)意志与灵感
意志是指人脑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实现预定目 的的心理活动。审美实践中,人们需要意志去克服各种干扰 而专注于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思考和领悟。同时,由于倾心 于专注,灵感才会不断涌现。
(六)心理距离 美在心理距离中产生,美的根本观念是要求以不涉及利害关 系的态度观赏和创造审美对象。
2.审美知觉(aesthetic perception)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感觉力的综合。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
审美意识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名词解释审美意识(Aesthetic consciousness),是指对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之能力和活动,以及对美的要素、规律、价值、功能等重大问题的了解、把握和反思的认识。
审美意识是人类因为感知和判断美的能力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在人的感性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审美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个体感官活动和文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既受个体直接感知所约束,也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审美经验的影响。
从感知到判断再到评价,是审美意识发展的基本路径。
审美意识包括对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
感觉是审美意识的基础,通过感觉人们可以感受到物体的色彩、形状、音乐的旋律、节奏等。
判断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于美的特征、表现方式、内涵进行了辨别和界定。
评价是对于美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的主观评定和表达。
这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审美意识的核心。
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人的感官体验和文化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各种感官接受外界的刺激,对于不同的感官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同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文化符号等,从而开阔了审美意识的视野。
受到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形成一定的审美偏好和审美标准,进而对美进行评价和选择。
审美意识还包括对美的要素、规律、价值和功能等问题的认识。
审美要素指的是构成美的元素,如色彩、形状、音乐、诗歌等。
审美规律指的是美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如比例、和谐、对称等。
审美价值指的是美对于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满足和提升。
审美功能指的是美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作用和效果。
总之,审美意识是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和活动,涉及了美的感觉、判断、评价、要素、规律、价值和功能等重要问题。
它是人类感性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社会因素与个体感官活动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https://img.taocdn.com/s3/m/40805fa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2.png)
(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 克》,Harry N.Abrams,INC, 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
——普列汉诺夫
“一种有关美旳判断,只要 夹杂着极少旳利害感在里面,就 有偏爱而不是纯粹旳欣赏判断 了。”
——康德《判断力批判》
讨 论:
美感中究竟有无功利性?
美感旳本质特征四: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
想象发明性是美感对世界旳新旳认
识形式、新意境旳实现,尤其是具有不 可反复旳唯一性,体现着发明性旳本质。
(英)庚斯博罗:《蓝衣少年》
广义上旳美感:
广义上旳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旳 是审美中意识活动旳各个方面和多种 体现形态,涉及审美感受、审美体验、 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 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 构成旳审美意识系统。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 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如:康德将自己旳美学研究 论著称为“判断力批判”
梵高:《星夜》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孕育了不同 旳意境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愁重于山源自终年压人头。”——李群玉《夜 雨》
“春愁离恨重於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 孝友《木兰花·送赵判官》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 清照《武陵春》
发明性旳构成要素: 独具性、唯一性,新奇性
发明性是在表象旳基础上形成 一种独具旳新奇旳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联想与想象
2.想象 • 想象是指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 • 从形式上看,审美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色彩、线条等符号的描绘在 头脑中重新组合与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的基本 趋向是最大限度地复现过去已有过的知觉印象。 • 创造性想象是无需借助他人描述,而将自己记忆中 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从而形成新颖、独 特的新形象的过程。
“非概念性”指审美是通过表象而不是通过概念 来表达某种情感性的东西; “意无穷性”指审美理解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意味, 非任何确定性的概念所能表达和穷尽,需要去咀 嚼、玩味、反复体验。
(五)意志与灵感
• 意志是指人脑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审美实践中,人 们需要意志去克服各种干扰而专注于对审美对 象的感受、思考和领悟。 • 倾心于专注,灵感才会不断涌现。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3.审美表象 (aesthetic presentation) •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储存下来 的形象化的印象。 • 其美感特征是否鲜明、数量是否充足、组合新 形象的动态性是否强烈是审美能力强弱的重要 标志。
(二)联想与想象
1.联想 •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一般将其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关系联想等。
•审美理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
•审美理想是相对的,具有可变性。
• 在穿衣打扮上,有人好时尚独特,有人好庄重 优雅,这体现了人们的( ) A审美观 B审美趣味 C审美理想
二、 审美意识的特点
(一)客观性 (二)差异性 1.时代差异 2.民族差异 3.阶级差异 4.个体差异
•审美意识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人心理能力和生活 经验的差异共同形成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主要有: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2.审美知觉(aesthetic perception) •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感 觉力的综合。 •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面 貌的整体把握.
审美知觉的选择性
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所获得的感知Biblioteka 容是不同的。审美知觉的理解性
• 审美知觉不是对事物属性的被动机械的反映, 而是融入了审美主体的情感、趣味、知识、个 性因素的心理活动,包含着对事物所具有的某 种情意的把握。
(二)美感的起源与产生条件
1.美感的起源 • 美感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 美感的发展与原始艺术不可分割 • 人类的美感受到生产实践水平的决定性制约
(二)美感的起源与产生条件
2.美感的产生条件 • 构成美感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①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审美的客体) ②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审美的主体) ③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纽带)
(1)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
(2)人们的生活经验不同 (3)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
三、审美标准
(一)审美标准的含义
• 审美标准是在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的影响和指导下形成的,是个体进行审美判断时所遵 循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事物审美价值的尺码。
(二)审美标准的基本属性
1.客观性:由审美意识的客观性所决定。 2.社会性:指审美标准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形态,并由一 定的社会形态所决定。 3.多维性:是由于审美对象的丰富多彩和审美者的千差 万别决定的, 4.实践性:审美标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并在 实践中不断发展。
四、审美能力的形成
• 审美能力 (aesthetic faculty ) 是指主体的人 对各种美的事物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以下 三个基本途径: 1.培养审美观察力 2.培养审美态度 3.积极进行审美实践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二)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 (aesthetic interest) 是指审美 主体的人从一定审 美需要出发对各种 审美对象所产生的 主观情趣、态度、 风尚和追求,又称 “ 审美情趣 ” 。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三)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 (aesthetic idea) 是审美观念的高级 层次,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
二、美感的特征
(二)情感体验性 • 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 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 • 情感体验具有整体性特征和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女人因可爱而美丽, 而不是因美丽而可爱!
二、美感的特征
(三)精神愉悦性 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当人们被审美对象深深感染 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不含物质的、功利的、实 用的、目的性的主观的愉悦感情色彩,它是美 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主要、最突出的特 征。
第二节 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 审美意识 (aesthetic conscious) 是周围客观 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 包括主体审美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 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 审美感受等等。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一)审美观念 • 审美观念 (aesthetic conception) 泛指人在审 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等问 题所持有的一些基本看法和观点,简称审美观。
(三)美感的实质
1.美感是一种情感愉悦的体验 2.美感是一种自由的、符合文化的愉悦体验
二、美感的特征
(一)形象直觉性 第一,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 观性,即整个审美感受自始至 终都是在形象的、具体的、直 接的感觉中进行的。 审美感受重在亲自感受。 第二,指在美的欣赏中,个体无 须借助抽象的思考,便能不假 思索地判断审美对象的美或不 美。
第三章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 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法国 罗丹
第一节 美感的本质与特征
一、美感的产生与实质 (一)美感的含义 美感:广义的美感(审美意识)包括主体审美的 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能力、审美 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 狭义的美感(审美感受)指个体在审美活 动中,由于审美对象刺激感觉器官而引起的感 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运 动而产生的愉悦体验,也称为美感经验 (aesthetic experience) ,它构成审美意 识的基础和核心。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感知与表象 • 审美感知(aesthetic apperceive)是指审美 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和知觉 的综合,是人们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常被称 为审美经验的门户。 1.审美感觉(aesthetic sense) •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视、听感 官最容易感受事物美的形象,在审美感觉中起 主导作用。
(三)审美标准的内涵――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 “真”是指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 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合乎客观) • “善”是指客观事物的功利价值符合主体实践的 目的性。(合乎目的) • “美”是指客观事物的外观和形态符合美的形式 与结构,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合乎 形式)
(三)情感与移情
2.移情 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中,与 对象融为一体、物我同一。 移情的几种方式 1)给无生命的静止对象注入生命: 2)拟人化: 3)心情外射:
(四)思维与理解
1.思维 • 思维是以分析与综合的形式达到对客观对象全面、深刻把 握的心理活动。根据思维活动的形式可将其分为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2.理解 • 理解是指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认识新事物的心理活动,是 渗透在审美活动中的理性能力。 • 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和“意无穷性”的特点。
创造性想象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有:
①粘合②夸张③变形④浓缩⑤抽象
(三)情感与移情
1.情感 • 情感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是指 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的态度 体验。 • 情感按其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分为激情、心境 和热情。 •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对崇高美的创 造与欣赏有重要作用。 • 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持久,主导着人一段时间的整体 精神面貌的情感,心境对优美的创造与欣赏有着重要作用。 •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深厚的情感,它长期影响着人 的身心活动。
(六)心理距离
• 心理距离是指人在主观态度上与现实生活保持 一定的间隔距离,对客观对象采取非实用、超 功利的态度。 • 距离是事物成为审美对象的内在原因,事物离 现实功利越远,就越容易引起审美知觉。
• 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表象积累是美感形成的 基础;活跃的想象力是美感达到独创性的根本 保证;情感参与使美感获得了巨大的内在动力; 移情使美感充满生命情趣;而审美思维、审美 理解和心理距离为美感的形成注入了理性的色 彩;意志使美感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