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审美意识发生.
美学考试资料

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C)A、培养审美能力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D、规范社会文化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D )A、虚拟性B、敏感性C、想象性D、情感性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B)A、审美快感B、意象C、形式D、物象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B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D、意向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这可以说明美育是( A )A、感性的B、愉快的C、不可抗拒的D、自然而然的6、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A )A、艺术批评B、艺术接受C、艺术品D、艺术创造7、下列学说中,中西美学家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的是( C )A、游戏B、模仿C、表现D、娱乐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C )A、《论美书简》B、《判断力批判》C、《审美教育书简》D、《美学》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社会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10、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立普斯B、费希纳C、布洛D、丹纳1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D)A、毕达哥拉斯B、爱迪生C、托马斯·班纳特D、博克13、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美学社会美

审美认识是对审美对象的看法或观点,这不是概念 性的认识,而是以意象、范型方式表达的看法或 观点,具有经验性的形象特征和标准。 审美趣味是指人们以审美对象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喜 爱或偏好,即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的主观态度。
审美理想是对审美最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是一 种典范式的审美意象,最理想的形象特征。
社会审美意识的内部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层 次: 一是社会审美心理 二是社会审美观念 三是社会审美理论体系
一、社会审美心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 程中形成的普遍审美心理状态。
社会审美心理大体包括审美能力、审美态 度、审美经验几个层次。
审美能力包括审 美感受力、表象 力、想象力、理 解力、情感力等 多方面内容,是 审美主体内在心 理功能的综合表 现,是人们进行 审美活动的内在 可能性。
如:社会美反映在人 类的劳动产品上,也 主要是指那些已经改 变了自然原有的感性 形式的劳动产品。
第三节 社会美的特征及其欣赏
一、社会美具有较直接、明显的社 会功利性,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离开社会功利性,任何事物都将失去与主 体构成价值关系的基础,审美对象也不例 外。在这方面,社会美表现得比自然美和 艺术美直接得多、明显得多。
一、如何看待人体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体美还是属于形 式美的范畴,尽管人体是大自然和人类实 践相统一的杰作。 人体是最大众化、最光彩也是最圣洁 的审美对象之一,人类历史上对于人体美 的研究长盛不衰,并涌现出众多美丽、丰 满、充满活力的以人体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一大批艺术家、 哲学家都曾致 力于人体各部 位数学关系的 研究,企图寻 找到精确的人 体美的比例。
语言、风度、服饰的 美也是心灵美的表现 形式。
人的外在美固然是形成人的美的重要 因素,但是决定人的美的根本条件还是人 的内在美,即人的精神世界的美。 性格气质是表现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 的重要的心理特征。
美学自考题模拟11

美学自考题模拟11(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有“美学之父”之称的是______(分数:1.00)A.鲍姆加登√B.柏拉图C.黑格尔D.弗洛伊德解析:[考点] 被称为“美学之父”的人[解析]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所以答案选A。
2.下列哪篇论著中表达了柏拉图对美的本质的看法______(分数:1.00)A.《美学》B.《美与物理学》C.《理想国》D.《大希庇阿斯篇》√解析:[考点] 柏拉图表达对美的本质看法的著作[解析]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一系列对话中表达了对美的看法。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与希庇阿斯对话论著。
所以答案选D。
3.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的代表作是______(分数:1.00)A.《艺术即经验》√B.《实验美学》C.《美学入门》D.《美学讲演录》解析:[考点] 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代表作品[解析]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他的一部美学代表作就名为《艺术即经验》。
所以答案选A。
4.著名学者蒋孔阳先生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分数:1.00)A.审美心理B.审美现象C.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D.艺术解析:[考点] 蒋孔阳在《美学新论》中所提出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解析]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第四种观点是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基本上也支持这一观点。
在他晚年的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所以答案选C。
5.海德格尔的美学哲学基础是______(分数:1.00)A.理念论B.先验主体论C.绝对精神论D.现象学的基本本体论√解析:[考点] 各学派的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解析] 美学史上的各种美学都有自己的哲学基础,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康德美学以先验主体论为哲学基础;黑格尔美学以绝对精神论为哲学基础;中国当代的美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现象学的基本本体论为哲学基础。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5审美意识

审美理想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 展。
审美理想无论对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 家还是普通人,始终是人们创造美的蓝图,构成美的心理 动力。
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简称审美观。 审美观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感受、审美体 验的基础上,培养出审美趣味,掌握好 审美标准,确定了审美理想后,建立起 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层次的审美思想和观 点。 它是审美意识系统中最高表现形式。
审美标准既是 主观的,又是客观 的;既有相对性, 也有绝对性,是辨 证的统一。
凡是在历史上真正能够获得社会普遍 认同的美的事物都有这样的特点:
它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蕴含着“真”; 它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 有普遍而广泛的社会功利性,暗含着“善”; 它有利于人们通过感性形象直接观照到自身的 本质力量,即具有鲜明独特的形式并和谐统一 地体现它的内容。 所有这些,都成了审美评价最基本的标准。
美感是否仅止于直觉?
马克思几乎每年总要重读一边古希腊悲 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原文作品。 列宁曾在一个夏天把《怎么办?》读了 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一 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 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烂熟于胸,《红楼梦》 至少读了五遍。
一部艺术作品不是一下就能被人领 会,而是逐步被人领会的;人们越是把 它多读,它就越是变得容易懂,越是给 人带来快感,随着时间越增其美。
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审美主体对审美体验的所得进行审 美的分析和鉴赏时形成的。 审美趣味又称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对各种审 美对象相对稳定的主观审美兴味、爱好、态度 和鉴赏力,是主体的思想、情感、性格、气质、 能力在审美上的体现。 它反映了人在审美中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需 要,是人在美的欣赏和判断时,对现实生活中 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和现象,表现出一种 富有情感的,具有个性的主观偏爱和兴趣。
美学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单选)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问世,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建立。
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Aesthetica,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3、鲍姆嘉登把美学看成认识论。
4、“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哲学思辨。
5、《诗学》一书的作者是亚里士多德6、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名为《文心雕龙》,又是美学著作。
7、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精神关系8、在人对现实世界所产生的众多关系中,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关系是实用关系9、提出“美与善相统一”论断的人是苏格拉底。
此观点的长处是肯定了美与善之间的联系。
10、认为动物也有美感也会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是达尔文11、“快乐说”和“心理距离说”等美学学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的方法12、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把山水自然开始作为绘画和文学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13、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的人是伍举。
此观点是以善为美。
虽然肯定美必须以无害为基础,但忽略了美的特点。
伍举论美的资料保存在先秦著作《国语》中。
14、以费希纳为代表的美学学说属于实验美学15、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美学学说属于移情说16、艺术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丹纳17、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人类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开始于对工具的制作和观照18、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9、美学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中的审美对象。
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21、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性,这意味着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在性质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22、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3、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有总的指导意义。
2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当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学考试《美学》练习题及答案(21)

自学考试《美学》练习题及答案(21)2.1.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A)A.审美需要B.抽象思维C.审美理想D.认识能力2.2.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位置的是(D)A.审美需要B.审美经验C.审美趣味D.审美理想2.3.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决定的。
(B)A.主体的个体特征B.后天的社会因素C.审美对象的客观特征D.人的生理素质2.4.“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A)A.审美趣味相对化B.审美趣味绝对化C.审美趣味个性化D.审美趣味主观化2.5.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D)A.信仰关系B.认识关系C.审美关系D.本己性精神交流2.6.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D)A.自律性B.个性化C.开放性D.形式符号性2.7.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的特性。
(A)A.自律性B.超越性C.自我性D.开放性2.8.美感产生于(A)A.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B.动物向人的自然进化过程C.人的本能的升华过程D.人的自我表现的过程2.9.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B)A.惊异B.领悟C.体验D.澄明2.10.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才能自动展现出来。
(B)A.审美距离B.静观体验C.陌生化D.热情投入2.11.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的特征。
(D)A.虚无性B.具体性C.不可捉摸性D.非实体性2.12.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C)A.欧阳修B.苏轼C.梅尧臣D.柳宗元2.1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C)A.自由创造B.交感巫术C.自由游戏D.劳动先于艺术2.14.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B)A.加达默尔B.弗洛伊德C.柏格森D.贝尔2.15.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B)A.泰勒B.弗雷泽C.卡o毕歇尔D.普列汉诺夫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D)A.表现说B.劳动说C.本能说D.巫术说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B)A.有意味的形式B.劳动先于艺术C.自由游戏D.巫术礼仪活动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C)A.异性的吸引B.游戏的冲动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D.祭祀的崇拜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人类社会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2.20.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D)A.语言艺术B.家庭生活C.劳动工具D.巫术礼仪活动2.21.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B)A.人类开始运用语言B.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C.人类具有思维能力D.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2.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为主题。
第五章审美意识(新)要点

第五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
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
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审美感受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
第一节: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随着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思维能力、客观事物的美,尤其是艺术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
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审美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就其内容来说,它是审美对象的能动的反映,直接决定于审美对象和社会存在的一定发展状况和水平。
就其反映形式来说,它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它已为大量的原始艺术的材料所证明。
原始艺术史提供的材料充分证明了人类的审美意识直接产生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和制约。
例如,原始狩猎民族在花草极为繁盛的地方却偏偏以动物为其艺术题材,不去理睬这些美丽的植物;他们的审美意识所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便正是由于他们的“生产力状态、他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恰好有这些而非别的美的趣味和概念”。
最初的审美意识还没有同实用和生理快感分开,只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才逐渐得到提高和不断丰富,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
动物作为当时人们的欣赏对象,也与它的社会功利价值有密切联系。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不能认为,野兽的皮、爪和牙齿最初之为红种人所喜欢,单单是由于这些东西所特有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
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审美意识发生内容提要:辩证发关于普遍联系的学说告诉我们,人类进化的起点恰恰是自然进化的终点。
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晶。
人类的原始快感大致分为“食”与“性”两个方面,前者有着保护个体生存的功能,后者有着维系群体繁衍的意义。
然而,尽管中国与西方人的审美意识最初都是从“食”、“性”之类的审美快感中升华出来的,但是由于“宗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不同性质,致使二者相当长的时间内有着不同的依附对象。
关键词:快感;美感;史前;艺术一、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类的美感“美”是随着“人”同时出现的历史范畴,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无所谓美;在人类出现之后,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无法欣赏人类所创造的美。
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都是人类的特权,是社会现象。
从这一意义上讲,能否创造美和欣赏美,也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之一。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问题在于,人本身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人类的这种超生物的精神享受又必然是从动物性的快感中逐渐脱胎而来的。
过去,我们一般只是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别,而往往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把人与动物、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的历史决然地割裂开来,这其实并不符合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正像人不同于动物却又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一样,人类的历史不同于自然的历史却又是从自然的历史发展而来的。
说到底,人类进化的起点恰恰是自然进化的终点。
用这种观点来分析问题,我们一方面必须分清人类的美感与动物性快感之间所存在的原则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类的美感恰恰是从动物性快感中演变、发展、升华的历史结果。
动物性快感与个体和族类的生存欲望密切相关,前者表现为“食”,后者表现为“性”。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食”的欲望,人的个体生命就无法延续;如果没有“性”的欲望,人的群体生命就无法繁衍。
从目的论角度上讲,大自然要想使人类生存与繁衍下去,就必须赋予其“食”与“性”快感;从进化论的角度上讲,那些并不具备这些快感的动物或许曾经存在过,但恰恰是因为没有“食”与“性”的欲望而自行灭绝了。
或许,动物性快感本身就是多层次的,其中甚至可能潜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科学因素”。
例如,人在“吃饱”的前提下何以会生出“吃好”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味”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营养多样化的需要呢?又如,人在与异性“交配”的前提下何以会产生“择偶” 的欲望呢?人对不同“美色”的欲求是否恰恰符合了繁殖合理化的需求呢?例如,有人就曾经指出,选美活动中女性的“三围”指数,恰恰是最易受孕者的体形指标。
在原始的人类那里,最初的食、性活动还只是为了满足遗传学意义上的生物本能,然而随着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出现,这些动物性本能渐渐演化为精神性享受: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且是一种美味;性不仅仅是为了交配,而且是一种爱情。
当然了,这种由动物性快感到人类美感的演进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难以量化分析的,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一种宏观的尺度上加以把握。
“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认为,早在动物进化成人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对美的爱好与欣赏能力。
而且这种爱好最为集中地表现为择偶时的“选美”活动中,即能领略异性的色相之美。
“当我们看到一只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它的色相俱美的羽毛而惟恐有所遗漏的时候,而同时,在不具备这些色相的其它鸟类便不进行这一类表演,我们实在无法怀疑,这一种的雌鸟是对雄鸟的美好有所心领神会的,……如果雌鸟全无鉴赏能力,无从领悟雄鸟的美色、盛装、清音、雅曲,则后者在展示或演奏中所花费的实际劳动与情绪上的紧张岂不成为无的放矢,尽付东流?而这是无论如何难于承认的。
”[1](P136)在这里,达尔文显然是将动物性的快感与人类的美感混为一谈了。
动物只是按照遗传基因所决定的行为模式对某种声、光、色、相做出积极或消极地生理反应,而不可能具有超出这一范围的精神愉悦。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的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生活是自由的、有意识的。
”[2](P5)雌鸟只能“欣赏”雄鸟的羽毛,但却无法欣赏野兽的皮毛,这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显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
因此,达尔文的观点便十分自然地受到了许多美学工作者的反对。
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在批判达尔文的同时在其所列举的事例中获得某种有益的启示呢?也就是说,我们能否在明确动物性快感不同于人类美感的同时又发现动物间的两性吸引潜藏着某种类似于审美的形式要素呢?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西方最早的艺术作品是雕塑,它们的出现甚至比壁画还要早。
而被绝大多数学者推测为最早的雕塑作品,是法国洛塞尔出土的“持角杯的少女”,又称“洛塞尔的维纳斯”,它是雕刻在一块石板上的少女浮雕。
除此之外,欧洲的许多地方也都出土了一些女性裸像。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就是对肉体性特征的过分夸张,其中以奥地利出土的“温林多府的维纳斯”最为著名。
它高约4英吋,由石灰石雕刻而成,其面部不显,四肢萎缩,而特大其乳、腹、臀、阴等与生殖有关的部分;与此同时,头发则被雕刻成精细的波浪纹,据推测可能是当是妇女的时髦发式。
对于这些最早的艺术品,我们很难弄清楚当时作者的创作动机主要是出于性的考虑还是美的需求:如果说那硕大的乳房容易使我们接受前一种答案,那么其精致的发型则容易使我们得出后一种结论。
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过渡形态,即由动物性快感向人类美感演进的中介点。
由此往前,我们只能看到达尔文所发现的伴随着动物快感的形式愉悦;由此往后,我们则可以看到艺术家所创造的清除了肉体需求的精神产品。
当我们走进卢浮宫,面对着那纯洁无暇、静穆典雅的“米罗的维纳斯”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到,她的前身竟是那丰乳肥臀、富于性感的“温林多府的维纳斯”呢?“维纳斯”是古罗马人对女爱神的叫法,相当于古希腊的“阿佛洛狄忒”。
关于她的出身有两种传说:一说最初天神为儿子所杀,尸首被砍碎而投入海中,海里便泛起一片白浪,变成了阿佛洛狄忒;另一说是荷马史诗所采用的,认为她是天神宙斯和他的亲生女儿狄俄涅配合所生的。
根据这两种传说,有人认为爱神也分凡俗的与高尚的两种:“凡俗女爱神引起的爱情确实也是人世的,凡俗的,不分皂白地实现它的目的,这种爱情仅限于下等人。
它的对象可以是年轻人,也可以是女人;它所眷恋的是肉体而不是心灵;最后,它只选择最愚蠢的对象,因为它只贪求达到目的,不管达到目的的方式美丑。
”[3]( P225-226)反之,“为了品德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
这种爱情是天上阿佛罗狄忒所感发的,本身也就是属于天上的,对于国家和个人都非常宝贵,因为它在情人和爱人的心里激起砥砺品德的热情。
此外一切爱情都起于人世阿佛洛狄忒,都是凡俗的。
”[3](P231)由此可见,所谓“凡俗女爱神”和“高尚女爱神”、“人世阿佛洛狄忒”和“天上阿佛洛狄忒”,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性爱方式:一种是动物性的、肉体的吸引,一种是人性的、精神恋爱。
前者是动物性的快感,后者是人类的美感。
尽管二者根植于同一种原始的生存本能,但其所达到的历史水准、所具备的社会内容却是完全不同的。
与“洛塞尔的维纳斯”和“温林多府的维纳斯”相类似,中国距今约5500年的大地湾遗址和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了古代女性的造像,前者是将人头作为陶器的瓶颈而将身体作为陶器的腹部,后者则是体态各异的女性裸体泥塑。
从艺术的水准上说,前者也像“温林多府的维纳斯”一样,有着头发的修饰;从性别特征上看,后者也像“温林多府的维纳斯”一样,突出其肉感成分。
两相对照便不难看出,这其中既有动物的快感,又有人类的美感。
如上所述,人的动物性快感,不仅包括性欲,而且包括食欲。
后者又是怎样升华为美感的呢?许慎云:“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4](卷四)对于原始的游牧民族来讲,羊是其生活的重要来源。
羊肉好吃,羊奶好喝,故“羊在六畜主给膳也”,故羊大为美。
这里的“美”显然尚未脱离人的生理快感,只不过这里的快感不是“性”,而是“食”;不与族类的繁衍为基础,而以个体的生存为前提。
所以许慎又说:“甘,美也。
从口含一。
”[4](卷五)在原始的人那里,“美”与“甘”是一回事,都是味道好吃的意思。
许慎的解释绝非望文生义,因为在先秦典籍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将“味”、“声”、“色”与“美”联系起来的说法。
例如,“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5](王霸)直至汉魏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如锺荣、皎然、司空图等,还常常用“滋味”的好坏来形容艺术作品的美学性质。
正像李泽厚、刘纲纪所指出的那样,“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明,最初所谓的‘美’,在不与‘善’相混的情况下,是专指味、声、色而言的。
这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最初对与实用功利和道德上的善不同的美的感受,是和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适分不开的。
其中,味觉的快感在后世虽然不再被归入严格意义的美感之内,但在开始时却同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
[6](P79)其事,我们不仅可以从汉语的辞源学角度来发现“食”之快感与人类早期美感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可以从西语中找到同样的证据。
英文中的“taste”与德文中的“geschmak”,都同时具有审美、鉴赏和口味、味道的含义。
由此可见,人类早期美感的发生,在“食”、“性”这两大渠道上大致是相同的,即都是由动物性快感这一共同的生理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二、从内容的占有到形式的玩味无论是“温多林府的维纳斯”还是红山文化的“女神造像”,都很难说是为纯粹审美的目的而创造的。
因此,学术界对它们的看法尚存有这样那样的异议。
但是,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纹饰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绘制的,这一点已基本形成共识。
达成共识的理由是,这些文饰不具有实用的价值,也看不出有什么功利目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从这些抽象文饰的背后去探讨其原初的内容时,我们也会发现与“食”、“性”之间的曲折联系。
首先,这些文饰大都被刻画在陶器上,而这些陶器恰恰是古人用于饮食的器皿。
以西安半坡出土的50多万件陶器、陶片为例,仅陶罐的样式就有23种类型和45种样式,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对烹煮烧烤的多种讲究,怎么会有如此细致的器皿分工呢?如此说来,作为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吃美”的延伸,用于欣赏的图案最初出现在用于饮食的器皿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其次,这些文饰中的具象内容大多是可食的对象,如鱼、蛙、鸟之类。
不难想象,我们的古人在用陶制器皿烹煮了这些渔猎而来的食物之后,含着满口的余香而将这些吃过的猎物仔仔细细地描绘在陶器上,无非是为了将这些美好的感受永久地保存下来罢了。
但是,在这一保存的过程中,人们渐渐有了远离味觉的视觉获得,有了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