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多元、多样,审美观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作为当下,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怎样的呢?从各个方面来说,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有着多元化的特点。

如今,当代中国人对社会文化审美观的接受越来越开放,更多的元素融入到民间文化中,从而形成现在的中国新审美。

首先,当代中国人对“新”的概念很重视,时刻关注新的潮流,不惧怕大胆尝试。

早在20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加速,人们开始了解外来的文化。

在八十年代,中国的音乐改革和新音乐风格的出现,如流行乐、中国风乐等在中国文化中传播。

在21世纪,新兴文化也跃跃欲试,快乐歌谣、影视等文化元素也被大量涌入中国文化市场,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被普及到民间。

其次,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上更加重视细节,也更注重质量,不仅在模范外观的基础上,更偏重在实用性和富有精神内涵的审美。

在生活消费方面,每年涌现出大量具有时尚设计感的衣物、潮流饰品,大众也更加偏爱的新型的品牌,比如由时尚设计师推出的精品服装、高档精品礼品。

自2008年起,中国市场也出现了一系列新设计作品,为国人提供了更多新、有趣、创意的空间。

此外,当代中国人也更加重视大众文化和新媒体的发展,更大的注重新媒体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演艺界也多次推出大型文艺演出和文化衍生品,大众也更加喜爱新奇的、创意有趣的文化元素,从而塑造出当下非常流行的大众文化审美观。

最后,当代中国人对艺术审美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越来越重视艺术美,并发明出新的审美观重塑中国艺术体系。

比如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更加现代概念的山水画,以及新兴的国画艺术流派,如水墨抽象,书法绘画等,产生出新的审美形式,在国内外艺术界广受赞许。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多元化,壮大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融入更多的元素,努力创造新的审美观念,具有时尚、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受到国内外文化界的认可。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在过去,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和权威的束缚,审美标准相对固定。

而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和个性化。

不同的文化、地域、种族和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偏好,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审美表达,追求与众不同。

其次,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跨界融合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势和风格。

在音乐、时尚、电影等领域,跨界合作和融合已经成为常态。

例如,音乐和时尚的结合、电影和音乐的合作等等,都展示了跨界融合的审美特点。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增加了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的多样性,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当代审美文化强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多地注重对作品背后的情感和内涵的感受。

人们希望通过艺术作品获得情感共鸣、心灵抚慰和思想启迪。

这一特点在音乐、电影、文学等领域尤为明显。

当代音乐强调情感表达,通过歌词和旋律传递情感;电影注重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通过情节推动观众的情感共鸣;文学作品追求真挚和深刻的情感描述,让读者感同身受。

总之,当代审美文化是多样化、个性化、跨界融合、注重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文化现象。

它受到社会变革、信息技术和商业化的影响,展示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审美趋势。

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既反映了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也带来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商业化和消费主义也需要引起关注和警惕,对于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审美观念的解放。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逐渐将其发展出来,并运用在生活中,成为一种新兴的时尚潮流。

以“时间管理”为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比以往更有序更有目的。

这种审美观念的注重不仅仅体现在做事的计划和安排上,更体现在时间的“质量”和“美感”上。

在他们的安排和管理中,简洁,效率,规划,控制,创意,温暖,乐趣等要素,成为他们追求的新审美标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健康概念”。

除了在膳食和运动上强调健康,他们更加重视大脑的休息,认为只有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实现有效的工作或学习。

此外,他们还开始重视大自然的环境,如旅行、锻炼等,从而推动全民健康的发展。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可以在穿着形象上看出端倪。

越来越多的人把穿着形象,作为一种强调个性的表达方式,他们开始把时尚节奏与个性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加个性化、独特化。

他们喜欢选择更简单、更舒适的服饰,并通过精心搭配,使穿着形象变得更加时尚。

此外,当下中国人也把多样性作为一种新兴审美观念。

他们将多样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化、思想、审美、家庭、生活方式等。

而即使在一个集体当中,他们也开始主张多样性,认为多元化的文化是让个人发展更加完善的有效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环保、健康、安全、便捷和科技等方面,以实现更加优雅而完美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审美观念,也正在慢慢形成一种新的中国文化特质,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最新-试论当前我国观众审美观 精品

最新-试论当前我国观众审美观 精品

试论当前我国观众审美观摘要本文介绍了大众审美的感受、理解及其情感活动。

在谈到审美理解特点的时候,分别阐述传统审美理解和当代大众审美理解,论文对传统大众审美和当今大众审美进行比较,得出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

同时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对当代中国大众审美进行了纵深解析。

接着指出当代大众审美的时代特征,即时尚化、图像化和娱乐性。

最后分析了中国当代大众审美的发展趋势,即为日常生活利益化,个体感性化和大众审美的可持续发展化。

得出了中国大众审美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

关键词大众审美;审美的特征;大众审美趋势,,,,,,,,,,,,,,人们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总是以各种不同方式进行审美活动,如听听音乐、观看电影或电视、阅读小说或散文集观摩画展或欣赏剧院艺术等,毫无疑问,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遐想。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是研究和阐释人在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

[1]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人们欣赏事物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变。

一、大众审美的感受、理解及情感活动当今时下最流行的词就是晋级、,这两个词对普通的大众群体并不陌生,它们是超级女生的另一个代号,一提及这两个词,人们很快并很自然的会联想到超级女生这个节目。

每周固定的荧屏亮相,观众狂热发送的手机短信,以及网上网下不同派别粉丝的互相叫骂,让几位名不经传的业余歌手,硬是变成了全国观众热爱的超级明星,成为千家万户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这同时也反映了大众审美的趋势,以及人们审美观的转变。

过去那种一席乌黑长发,大眼睛,高鼻梁,樱桃小嘴的女孩子虽然仍是大众心目中的美女的,但是她们已经不是人们心中固定唯一的美女的标准了,相反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象超女李宇春、周笔畅这些留着类似男孩子的发型,说话唱歌声音很粗,衣着举止很中性的女生。

这是人们审美心理有了新的需求及标准,这是时代给予新群体的新的审美理解。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实用版)
目录
1.当代中国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2.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3.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4.当代中国美学的展望
正文
一、当代中国美学的起源和发展
当代中国美学,起源于 20 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西方美学的引进和借鉴,到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挖掘和发扬,再到对世界美学的参与和贡献三个阶段。

二、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当代中国美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包括:1.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美学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主张以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2.中国传统美学,主张"天人合一"、"心物相融",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情感性;
3.现代西方美学,主张审美的经验性和相对性,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三、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和影响
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1.对西方美学的引进和借鉴,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2.对传统美学的挖掘和发扬,推动了中国美学的民族化和现代化;3.对世界美学的参与和贡献,提升了中国美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第1页共1页。

当代文化现象与审美观

当代文化现象与审美观

当代文化现象与审美观当代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也产生了许多文化现象。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标准。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现象对审美观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流行文化、媒体影响和社交网络三个方面,探讨当代文化现象对审美观的影响。

一、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和流行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能够反映社会热点和潮流,塑造人们的审美观。

当代流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快速更新的特点,例如电影、音乐、时尚等。

这些流行元素的迅速传播,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

比如,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水平以及制作出的美丽画面,吸引了大量观众并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二、媒体影响在当代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速度极快,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不断向大众传递信息。

这些媒体对于当代文化现象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所展示的美丽形象、时尚潮流以及广告营销策略,不仅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的审美追求。

媒体在呈现美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人们对美的定义。

三、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在当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观点、喜好和经历,这种对个人生活的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人的审美观。

通过社交网络的信息传递,新的审美标准得到了推广和传播,产生了一种“时尚风向标”的效应。

人们的审美判断逐渐被社交网络中的流行元素所影响,审美观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综上所述,当代文化现象对审美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流行文化、媒体影响和社交网络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递信息和展示美的形象,不断塑造和引导人们的审美观。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审美观不同于人们的个体感受,应该保持客观、多元的审美视角,不盲目崇拜某种审美标准,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和评价。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当代文化中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从建国后的服饰流变看国人审美观念的演化

从建国后的服饰流变看国人审美观念的演化

12从建国后的服饰流变看国人审美观念的演化服饰保留革命特色。

受时代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类型并不丰富,款式较为单一,色彩较为单调。

3.2.1服饰类型1949年,新中国的服饰路开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初生的朝霞在东方升起,瞬间染红了蔚蓝色的天空。

从前被视为身份地位象征的的西装革履和刺绣旗袍被深深埋藏了,而能穿上中山装和列宁服的才是人们心目中羡慕的对象。

(1)中山装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见图3.1和图3.2)。

中山装的含义:袖口的三颗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服的五颗扣子代表五权分立,左上口袋代表义,左下口袋代表礼,右上口袋代表耻,右下口袋代表廉。

口袋的边代表以文治国(见图3.3)。

图3.1中山装图3.2中山装欠鼙幽l主受I耻你廉图3-3中山装意义图五权分立魉豳瞧义时礼第五章新时期服饰特点与审美特征31第五章新时期服饰特点与审美特征5.1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政治上,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并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变化,提出了改革开放新的发展理论。

经济上,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正式起步。

全会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清算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把改革开放放在重要位置上。

这个过程大约从1979年至1992年共13年时间。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各自的范围和界限;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推荐下载】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推荐下载】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小编又为朋友编辑了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前言 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

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

 二、审美观的产生 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

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

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

 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

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

 广大朋友们,关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被认为是现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之一。

虽然在阿恩海姆以前,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已经开始把格式塔心理学的许多基本原理运用于艺术研究,但使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大放异彩的却是阿恩海姆,他被公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无论从中国,还是国外来看,可以说阿恩海姆对视知觉形式的研究,已经成了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资源。

 一、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介绍、评述,主要是把他当作格式塔心理学的形式理论在艺术领域的阐释者来对待的,而没有注意到其美学思想已经将视觉完形形式理论动力化了,因此,对其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主要原因是国内的一般学者对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的研究大都建立在《艺术与视知觉》(1954)和《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1969)这两部著作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审美观;传统;中国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

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

一、前言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

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

二、审美观的产生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

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

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

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

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

三、审美观的形成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

”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

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

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

但是,从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自从发端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哲学立场。

不同的思想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好恶标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

根据整个世界的地域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观点;而根据时代变迁则可分为传统和现代。

在16世纪和19世纪,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

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长的积累形成的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

”取物观象”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

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四、中华特色的审美观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

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

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

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

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

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

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

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

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孟子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人也是动物,但不同于禽兽,这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的本质是他的社会性。

荀子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群就是社会集体,任何个人都在一定社会集体中生活,受社会集体的制约。

无论是“天命”论者,还是“性命”论者,立足点都是以人为本,最终还是为了解决“人事”。

在华夏民族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这是一种特有的民族感情和具有特定内容的国家观念,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特定的国家民族所固有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感情,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作为华夏文化传统中的国家民族意识,含有许多封建糟粕,诸如封建忠孝观念、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等。

但是,这并不排除其中也有许多积极的思想精神因素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为民献身的精神等等。

几千年来,这些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得古老的中国在世界史上曾处于文明先导的地位。

这就是华夏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审美意识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