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训练 10.1现代文阅读(一)(含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曾经,生活和花朵隔开一线杨洋1991年初春,丽江玉峰寺,山茶如火,燃了我眼前的天。
那一年的我,单纯清澈,依在树下照羞涩的笑容。
天空高而蓝,在身后,在头顶。
山茶艳得肆无忌惮,同样着红衣的我被它衬得失色。
一步步退后,离开被它的奔放和热烈窒息住的空间。
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在一间四合院里上班,院里春天有玉兰,秋天桂花飘一室幽郁的香,冬来,腊梅一朵朵如雕出,引得我每天都要摘一朵带回家,放床头。
闲时,我种扁竹兰,或在树边晒太阳。
办公室很大,有许许多多的书,这些书是许多年累积的财富。
几乎每一天的清晨,我都要去掸书上的灰尘,但灰尘远比我有恒心,和阳光、空气一道,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使一本从没有翻阅过的书,也有了岁月的沧桑。
除了书和书架,办公室还有几张桌子,几把藤椅。
藤椅年代久远,有的地方,一圈圈裹住竹手把的藤已散开来。
见了这些藤椅,我会想到丽江。
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要把他们送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研究所里的知识分子们就到了丽江,住玉峰寺。
男男女女一大群,睡在大庙里,晚上,风在庙外吹呀吹,月光映进来,照在天神的脸上。
在丽江能干什么呢?也只是为三餐而忙碌。
推了小车去买菜,买回来做饭,人人吃饱,已算恩赐。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就想了法:到丽江时,带去了做实验用的猪。
打报告,说那些非常精贵的猪受不了丽江气候,要求派几个人把猪送回昆明。
报告被批准。
第一批回昆明的,是些女人,带着孩子的女人。
几周过去,第二批送猪的人也回来了……最后,研究所的知识分子们全部回来,以猪的名义。
我的办公室就在园子边上,又自成一体,是个小小的四合院。
办公室里的藤椅,当年是到过丽江的,只是它们被捆着运下去,在丽江并没有解开来,回来时,就免了再捆一次。
在听前辈讲述研究所的历史时,我总有些虚无的感觉。
好像不真实,而阳光则穿过窗棂,一束一束地射进来,能看见悬浮在阳光中的灰尘。
那些过往,也就如尘埃,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因没有光的映照,而看不到。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试题及答案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2015高考全国2卷语文(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蕙爭项;1. 木试卷分笫[卷(阅读题)和第H卷(表达逆》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r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答案写祀答题卡上°写往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站束肩.将本试卷和答题卡-讲交冋•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闻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周代.尽管关干倉品安仝爭件的记典不趴但我也还是看刘,由于食品去■仝关系童大,烷厝君对此非常晝观4■作电了特别规冏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蛻来塘的軌圾农产為为主*所以对农产品杓版熟度十分关注.携G礼记汹记我”周代对食品史易的规逼有:“五等不时.是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足我国历史上敢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您品交易詹动非常頻緊,交葛品計十分丰富.为社纯有垂有嘗食黑浪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棚应的规定.汶朝《二年律令》规良:嚇食膻札脯肉崩亲、伤,病人缶亟尽執燼其余.……当瞪刪$ 及吏主者,皆坐歸肉胜,与盗同鯨" 即囱类因腐蟀等因素可能导躱申毒者’屋聲快笑驰否则将处罚雪事人爪和关官応唐朝催詹肄b规;C:宀稠肉有毒,曾蛭病人.冇余汩速焚之,违常枝九十*蒞故与人食并出卖,舒人病者,茂一年;以故敦牝盏’蛟.胛人自食致死若.从过光条人诧.,从«唐律》申可與看到,在鳶代,知肺肉有#环連焚而构成的刑爭佗罪4%隔种牯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哺向有毒Et,食器啲所有老总券立刻焚JL所剌冇再仗瓠仪罐后崽,酉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秦.则祝情节及后旻如以科殆.塞代,钛食申场空前緊荣.畫尢老衣《糸京妒华录》中,追述了北丘都戚开井將的城审凤幷且以此量笔聲商到炊仓业的骂盛,书中英炎到一百梦家龙编以及相关行仑. 商品市场的頰荣*不可避免地帝袁一兹问題.—姿商贩 F 愉市于人.敝悪之勃,饰为新奇;假伪之才氛饰为其突.如绢常之用胶棚、米麦之蜡澧池h询僉之進以水*药村之易以他址r疽妁不珪介孑韭車秉用鸡窸沙.超军咬气.卖盐秦以灰之类仗忸车取別润亠为了新强对食品扌討氐莎次充好等現痣殆蛊曙和昔理・宋代規定从北者必麵加入行会「而行会显豹对商器质堂贸廿.饰卑谓卷行着,凰官府科索嘉得此缶不以其嵋小丸.但合克厠渚,皆置为荷,虽匱卜亦有职.”(氐祁城配胜:n商人们依缰营姿型组成行僉,商铺,手工业和#他服务n行业的湘关人灵関轨加八杆会俎炽,井按甘业畳记在鞠,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沧押会甘生产经窘的商器嚴量进斤把昊.浙•罢的酋硕作为担像人’贯责评屯松价和监藉不眉行为.除了曲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魅承了疇唐律泠的规定,对有奉有害佥岳的铀售者子以严熱上述覇札对倉為必通的尖全管理及有关涣律舉据.可以翳我们很多忌耒,也可仪筠现今我囚食品质童談安全监管複式妁仔逼构建提決新的爲路剌酪律遶釋.(摘编自张炜达舟古代您品安全监管述略肿J.下列关丁原文第一、二两段内零的表迄不正A. 闹代统涓者严禁未成熟旳渠实和答物进入流適市场’或防止此类初级収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才面的问题,H. I二年律令〉与《唐律P秫规罡,凡握现闵肺肉宥毒丽致人生病的情况#酋品所有講衣当立刻焚毀剩余的肉食•c. cr年律卷〉中的规定注剰y主便官员资任的迴充.而t居律卜则更加强调对伪書生命的犯聲行为的追霓°D-电唐律I规定,明料脯肉有蹋而不立刻焚毀,井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我出會・而敷人隹病考*要判处徒刑一年亠2. 下列遥解和分析,不符合庫丈意思的一项是A. 宋就政府注意到食制摻假、U1次充好等各神頂量的题*进一步脚强了直品安全的监普和管理工作*氐總着城市民问匸商哑的第柴发虜+宋代统治者出F肘从业肴曲管的需密设立了暫会这一政府机构。
高考(2015年)试卷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答案详解)详解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1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代社会陆续出如现了诸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2015高考试题答案

2015高考试题答案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一、阅读理解(一)现代文阅读本文节选自某位作家的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1. 第1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2. 第2题要求我们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语句。
在这里,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乡愁”的含义,并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为B项。
3. 第3题考查的是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划分和内容安排,我们可以得出答案A项。
(二)古代文阅读本文选自《史记》,记述了古代一位名将的生平事迹。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古文的语言表达特点,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1. 第4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
通过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C项。
2. 第5题要求我们理解文中的虚词用法。
在这里,我们需要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为A项。
3. 第6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
我们需要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对这位名将的评价和态度。
答案为B项。
二、文言文翻译本题要求我们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思,同时使语言通顺易懂。
1. 第7题要求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现代汉语表达。
参考答案如下:原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翻译:使用铜镜,可以用来整理衣冠;借鉴历史,可以了解王朝的兴衰更替;观察他人,可以明确自己的得失。
三、作文本次作文题目为“我与世界”,要求我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阐述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具体的事件或体验作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含分解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社科文汇编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9分)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2页上部分)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2015年高考语文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新课标全国卷1)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
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普惠库、长生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的设立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旧契交付抵押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典权存续期间典权人不向出典人支付租金,出典人也不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通货偏于紧缩,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及,几乎消费领域、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而且赊买赊卖所涉及人员的关系也异常复杂,触及官家和私人各层面。
从其实际效果看,解决了军需、赈济了贫民、加强了流通、满足了财政,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发起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货币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货币币材的复杂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兔神的由来李振球“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诗人李白《古朗月行》中说的玉兔捣药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关于兔子神话的由来,我国学者研究屈原《天问》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楚人屈原在《天问》中说:“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那月亮得到什么神术,每个月都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啊,而仍有顾菟在腹中?这里“顾菟”是古人在崇拜月亮时对月亮想象的称谓。
上古时,因为顾菟、遽蝣、居蝣(蟾蜍)、於兔、乌(虎)、兔这些字同音或近音的缘故,“顾菟”历来有三种解释:虎,蟾蜍,兔子。
以汤炳正为代表的“虎说”,根据《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于菟”的记载,释“顾菟”为“于菟”,即虎。
他认为月影想象是虎神,以后讹化为兔神。
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蟾蜍说”,在《天问释天》中列举11条理由论证“顾菟”是蟾蜍的异名。
月影想象经历了由蛤蚌、蟾蜍、蟾、蜍(蜍古音近兔)到兔的神兽变化的过程。
以东汉文学家王逸为代表的“兔说”,在《楚辞章句》中把“顾”当做动词,解释为“顾盼”,而把“菟”解释为“兔”,认为月影想象是兔神。
上述“三说”让我们知道:“虎说”道出了月影想象在楚地的特殊情况,解“顾菟”为虎可能更接近屈原在《天问》中的实际情况;“蟾蜍说”和“兔说”则道出了汉以后的现实情况。
从中原地区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上月亮中的蟾蜍与兔、南阳蒲山阮唐汉画像月亮中的兔与蟾蜍、山东曲阜县汉画像兔捣药等考古发现来看,众多形象都证实了在汉代蟾蜍与兔组合与分离的情况。
再者“三说”都没有否定至少在东汉之后已出现玉兔神话的事实。
后世多称月影为兔影,称月亮为玉兔、兔轮、兔魂。
兔神在崇月文化中的重要性,使其逐渐地代替了众多神兽的地位,其文化蕴意也是集月中神兽之大成者。
古老哲学认为月亮为太阴,与太阳相对,其象为水。
故古人常以水族蛤蚌和蟾蜍为月神,具有喻阴象形和多子的寓意。
水族配月在先秦神话、美术作品中常以女娲神手捧蛤蚌、蟾蜍的形象,作为生殖之神的标志。
自汉以后,历史经过了从战乱到安息的过程,道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尤显突出,像屈原在《天问》中对月发问的“死而又育”的不死观念在汉时焕发出新的光彩,并在道仙文化的想象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月亮中有不死之药。
这个答案给崇月文化带来了变化,这时崇月内涵在太阴多子的基础上增加了长寿不死的内容。
月中灵药是由月兔捣制的,月兔除了具有太阴多子的寓意外,又成了长寿的象征。
这种变化又给月兔神话的传播带来了机遇,玉兔捣药的形象已经不只是出现在月宫,还经常在西王母身边。
这种变化说明人们崇慕仙药,希望长寿不老。
(选自《百科知识》2011.01,有删改) 1.关于“兔神由来”的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的《古朗月行》中关于“玉兔捣药”的内容交代了兔神的由来。
B.古代很早就有人认为屈原在《天问》中提到的对月影的想象就是“兔”的形象。
C.在崇月文化中兔神逐渐被人们认可,最终取代了“虎”“蟾蜍”等神兽的地位。
D.人们崇慕仙药、希望长生不老的心理,使得兔神的传说传播得更为广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包括概念)含义的理解与把握。
对于概念,要抓住本质性的词语,要全面,不断章取义,也不无中生有。
根据以上几点可以判断,A项中的《古朗月行》并没有交代兔神的由来,文中无相关信息。
答案:A2.针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崇月文化中,兔神的地位要比“虎”“蟾蜍”“蛤蚌”等神兽重要。
B.兔神在文化蕴意方面,吸收了其他神兽的优点,摒弃了它们的不足。
C.兔神身上集中了“虎”“蟾蜍”“蛤蚌”等动物的所有优点。
D.兔神既有蛤蚌、蟾蜍等神兽太阴多子的寓意,又有长生不老的内涵。
解析:本题从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来考查对文章细节的把握、辨识能力。
A项中,文中没有提到兔神地位比其他神兽的高,而是说月影想象逐渐演变为兔神;B项中,文中也没说是兔神吸收了其他神兽的优点而摒弃了它们的不足;C项中,文中没有提到兔神身上集中了“虎”“蟾蜍”“蛤蚌”等动物的所有优点。
答案:D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说”都肯定了在汉代以后已出现月兔神话的事实。
B.王逸等人从语言的角度解释“顾菟”,认为《天问》中的月影想象是“兔”。
C.人们常把先秦神话中的水族配月画成女娲手捧蛤蚌、蟾蜍的形象。
D.汉代以前,崇月内涵一般是太阴多子,到汉代以后开始逐渐变为长寿不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做这类题时,应注意几种设题陷阱,即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夸大其辞、互不关联。
A项中,“虎说”并没有提到汉代以后的月兔神话的事情;C项中,不是“人们常把先秦神话”怎么样,而是先秦神话本来就是那样;D项中,汉代以后,崇月内涵不仅有太阴多子,还有长寿不死,而不是变为了长寿不死。
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哲学的“终极关怀”陈伯海人作为有灵性的生物,对其生存意义之究竟不能不有所关顾,即通常所谓的“终极关怀”。
而当终极关怀以终极思考的方式展示出来时,我们就有了哲学。
哲学思考要穷原尽委,往往以追索终极真理为目标。
终极真理不可能存在,思考的目标实难达到,但充当思考动力的终极关怀却源源不绝地在发动着。
一方不停地推进,一方又始终落实不到目标,于是哲学永远行进在途中,这也便是很多人之所以迷恋上哲学思考的缘由。
说哲学“永远在途中”,并不意味着它停滞不前。
恰恰相反,它经常呈现为不断前进、变化的运动过程,具体表现形式便是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努力。
严肃而深思的哲学家们每提出一个新问题,往往就能打开一片耐人探究的新领域,而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各种尝试,亦为充实与丰富这方面领域的探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哲学便是这样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着自己的思维空间,并借以促成人类思考方式愈益向前发展。
相比之下,我个人似更倾向于提出问题的重要价值,我认为其对于思考方式的更新具有决定性作用,至于为解答问题所展开的种种努力,尽管也有助于促进人们的思考,尚非关键所在,因为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必然要关联到哲学“本原”问题,而说到底,“本原”是不可能予以彻底“解决”的,一切为解答问题所作的努力,再好也只能达到在这个领域内穷尽其可解数的程度,且最终会证明这个领域和这条思路自身仍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从而提示人们必须转换思路,以寻觅新的问题切入点和新的思考方式。
这样一种由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交相更替轮回而构成的运动轨迹,已为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的关注重心,有一个由本体论转为认识论以至语言论与生存论的演进过程。
两千多年前,在哲学的故乡——古希腊,哲思的发端以直接追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为标志,这个习惯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为之绞尽脑汁,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而终不免陷于“独断”。
近世以来,随着工业文明和实证科学的兴起,人们意识到需要将思辨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之上,遂转而探讨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试图弄明白人能不能认识或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转向”。
“认识论转向”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活动新天地,致使客体与主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超验之类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填满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各种唯物论与唯心论、经验论与先验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思想体系亦同时并出而相互争鸣,但究其竟,终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奥秘,更不用说通过认识能力的考察来追溯存在的本原了。
跟踪着哲学行进的步伐,我们绕了一个圈子,最终似乎回到了它的起点,那便是:由追问“存在”的本原来确立人生的意义,借以实现人的终极关怀,这不正是古希腊贤哲们赋予哲学的使命吗?但思考决不会简单地重复。
我们不再像古代哲人们那样去孜孜于求索出某个恒定不变的实体,设作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根,却要将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视以为世界的本然。
我们也不会像近世哲学家那样一力注目于人的认识能力或语言形态,用以界定人与其对象世界之间的关系,要从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的总体关联及多重性交涉上来把握这一复杂的关系。
当然,我们更不会为突出个人的“自由意志”,生硬地将客观实在从自己的视野里一笔勾销,乃是要极力维护世界的整体性,使天人、群已、人我之间既分又合的存在方式与互动作用得以凸显出来。
应该说,这里孕育着一种新的哲学思考路向,它是由人们当下生存状况中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所引发的。
新的思考能否适应这类新问题,只能拭目以待,但新的思考也许能让不断演进着的西方哲学同古老的东方智慧接上茬,这个动向似可关注。
(摘自2012年6月15日《光明日报》) 4.下列对于哲学“永远在途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思考要穷原尽委,往往以追索终极真理为目标,但由于目标实难达到,而充当思考动力的终极关怀却源源不绝地在发动着,所以哲学“永远在途中”。
B.当人们对其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以终极思考的方式展示出来时,哲学便诞生了,而哲学在思考动力的不停推进下却始终达不到目标,于是哲学“永远在途中”。
C.哲学“永远在途中”,它经常呈现为不断前进、变化的运动过程,它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着自己的思维空间,并借以促成人类思考方式愈益向前发展。
D.哲学“永远在途中”,追随哲学行进的步伐,我们绕了一个圈子,最终似乎回到了它的起点,寻找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目标,这正是哲学赋予我们的使命。
解析:张冠李戴。
原文最后一段说“这不正是古希腊贤哲们赋予哲学的使命吗”,而非选项所说的是“哲学赋予我们的使命”。
答案:D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努力,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着哲学的思维空间,并借以促成人类思考方式愈益向前发展。
B.“本原”是不可能予以彻底“解决”的,因此提出问题、更新思考方式的价值比为解答问题所展开的种种努力的价值更为重要。
C.古希腊哲思的发端以直接追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为标志,围绕这个命题,一代又一代的哲人绞尽脑汁,其结果仍不免被人诟病。
D.“认识论转向”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活动新天地,为我们打开一片耐人探究的新领域,但终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奥秘。
解析:原文第2段说“我个人似更倾向于提出问题的重要价值……”,选项去掉“我个人似”,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迷恋上哲学,大都是因为作为有灵性的生物的人,不能不对其生存意义进行思考,不能不对当下生存状况中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探究。
B.由本体论转为认识论以至语言论与生存论的演进过程,揭示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仍然绕不开由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交相更替轮回而构成的运动轨迹。
C.“认识论转向”是随着工业文明和实证科学的兴起而产生的,但这种通过认识能力的考察来追溯存在本原问题的努力也是难以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