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中的微生物

合集下载

冰箱杀菌技术原理

冰箱杀菌技术原理

冰箱杀菌技术原理
冰箱杀菌技术主要涉及以下几种原理:
1. LECO净味系统:LECO净味系统通过将冰箱内的异味和微生物收入其中,并将它们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实现杀菌和去除异味的目的。

该系统可以自由除菌,为冰箱内部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使果蔬长久维持在一个鲜活的状态,创造出生态保鲜空间。

2. 双重除臭剂:双重除臭剂采用两阶段净味过滤片,分别吸收碱性气体和酸性气体,分层次的净味会更加高效。

内部风扇装置配合冷气循环系统,使新鲜空气充满冰箱每个角落,带来更清新的保鲜环境,持久保鲜。

3. UV光催化抗菌:UV光催化抗菌技术通过LED激活催化物质,进行分解。

抗氧率非常高,除臭效果也非常棒,强效净化冰箱内部空气。

光催化物质基本不消耗,所以无需更换过滤器,持久使用强效依然。

综上所述,冰箱杀菌技术主要通过以上三种原理,实现对冰箱内部环境的清洁、杀菌和保鲜。

使用这些技术可以确保冰箱内的食物安全,为用户提供一个健康、干净的饮食环境。

中国医用冰箱管理与消毒卫生现状及对策

中国医用冰箱管理与消毒卫生现状及对策

中国医用冰箱管理与消毒卫生现状及对策医院病区内放置的冰箱主要用于存放一定品种和数量需要低温保存的药品和血液制品等。

医用冰箱的管理是科室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研究表明,药品的不合理存放会影响其治疗效果。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医用冰箱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存在管理不善、微生物污染等问题,导致医用冰箱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医院病区内冰箱的管理及卫生状况进行总结,探讨可行的改善措施,可为医院改进医用冰箱的管理及卫生状况提供参考。

1医用冰箱管理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新药、特殊生物制剂、化疗药物等都需要冷藏或低温保存,冰箱药品管理作为临床用药管理的特殊环节也日益受到关注。

刘娅林等的调查显示,病区冰箱普遍缺乏规范的整理方法,高危、非高危、特殊药品未分区放置,高危药品标识不醒目,部分药品有混装或过期等问题。

向代群等的调查也显示,未进行规范化管理前,病区冰箱存在不清洁、无标识、药物缺乏标注等问题。

由于大型综合医院使用的药物数量多,如果缺乏管理制度很容易产生这类问题。

宗波等在对全院的医用冰箱进行调查时发现,虽然大部分冰箱有专人管理,但做到定期除霜、物品分类放置并标识化管理的仅占1/3,有正常运作记录的仅占10.8%,半数冰箱都存放私人物品,部分药品盒有潮湿霉变的情况,而能做到定期消毒的冰箱数仅占14.3%。

这显示了医务人员对冰箱的管理和消毒意识淡薄,导致冰箱管理混乱,卫生条件差,这些都会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

除此之外,护士对医院冰箱管理的认知情况也令人担忧,董小芳就护士对冰箱药物管理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冰箱药物管理重要,但接近半数临床护士对冰箱药物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并且发现现有病区冰箱的药物存放及登记不够合理且存在安全隐患。

这都表明合理、规范、统一的冰箱药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病区冰箱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不能定期检查维护、未定期检测温度、药品缺乏标识化管理、药品没有分类分区放置、冰箱缺乏正常运作记录、冰箱内存放私人物品、冰箱故障后难以迅速处理。

菌种保存冰箱安全操作规定

菌种保存冰箱安全操作规定

菌种保存冰箱安全操作规定引言菌种保存是微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科学可靠的菌种保存可以保证微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研究的连续性。

菌种保存的冷冻保存方式是最为常见和有效的保存方法之一。

但是,违反菌种保存冰箱的安全操作规定,随意闯入菌种保存冰箱,有可能对保存的菌种造成污染和损失,甚至危及实验室人员的健康。

因此,遵循菌种保存冰箱的安全操作规定是保障微生物资源利用和实验室人员健康的重要措施。

菌种保存冰箱的安全操作规定1.菌种保存冰箱的存储区域应设置在实验室较为安静、通风、避光、无污染和可控的环境中。

2.菌种保存冰箱应定期检查温度计、温控器、除霜器、门封等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运行正常、准确。

3.菌种保存冰箱应按照标识要求进行分类管理、密封、记录、归档,禁止存放超过规定存放期限的菌种。

4.使用菌种保存冰箱前,应事先清洗双手,并戴上手套,以防止细菌污染。

工作使用直接联系菌种的器具应予高温灭菌后再使用。

5.冰箱内温度计勿用普通水洗涤,避免带入水汽影响温度计准确度;温控器、门封、电源插座等部位勿用水洗涤,以免导致开短路或触电。

6.禁止将非菌种保存物品、不常用的试剂、文献、杂物等放置在菌种保存冰箱内。

7.禁止将不该进入菌种保存冰箱的人员强行带入。

冷藏冷冻室是较为隐蔽的环境,有食品和饮品进入时很容易产生细菌污染,若不慎启动或移动冰箱,还有酿成跌伤、烫伤的危险。

8.菌种保存冰箱的门扉应该始终保持关闭状态,若非常需求打开冰箱门时,尽量迅速地取出或放入所需物品后立即关闭冰箱门,并检查门嵌板是否紧密。

9.冰箱内菌种存放位置应按照标识要求严格归类,不得将有害菌种与好菌种混放,避免公害现象的发生。

10.菌种冰箱定期应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保持冷冻区的高温灭菌消毒。

待面板干透后,再分区放置菌种。

11.使用过程中,如发现存放的菌种的外观、性状、生理生化特征等出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菌种并跟踪研究原因。

冰箱贮藏鸡胸肉微生物变化规律

冰箱贮藏鸡胸肉微生物变化规律

分析检测冰箱贮藏鸡胸肉微生物变化规律胡海梅1,江 峰1,陈开松1,李泓利2,贾 雯2(1.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31;2.中国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冰箱是保存食品的常用设备,其低温条件可有效延长食品的贮藏期,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食品的营养物质。

但在低温条件下仍有部分嗜冷、耐冷微生物可以存活甚至生长繁殖,是人们感染食源性疾病的可能来源。

本文以鸡胸肉为研究对象,经过在冰箱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短期贮藏,通过微生物多样性检测和微生物分离纯化测序,分离鉴定出在低温下仍可生存的微生物,其中包括可能的致病微生物,以期为肉类食品在冰箱贮藏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冰箱;低温;鸡胸肉;微生物;食源性疾病Microbial Changes in Chicken Breast Stored in RefrigeratorHU Haimei1, JIANG Feng1, CHEN Kaisong1, LI Hongli2, JIA Wen2(1.Changhong Meiling Co., Ltd., Hefei 230031, China; 2.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Engineering, China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Abstract: Refrigerator is a common equipment for preserving food, and its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can effectively extend the storage period of food, delay the deterioration of food, and also retain the nutrients of food to a large extent. However, under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some cold-loving and cold-tolerant microorganisms can survive and even grow and reproduce, which is a possible sour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This paper takes chicken breas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fter short-term storage in the refrigerator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microorganisms that can survive at low temperatures, including possibl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through microbial diversity detection and microbial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sequenc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f food safety problems in the storage process of meat in the refrigerator.Keywords: refrigerator; low temperature; chicken breast; microorganism; foodborne disease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鲜膜对冰箱保鲜过程中微生物的影响

保鲜膜对冰箱保鲜过程中微生物的影响

保鲜膜对冰箱保鲜过程中微生物的影响作者:宦昭润葛晓馥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16期摘要:为了了解冰箱冷藏过程中保鲜膜的效果及加热是否能有效减缓微生物的生长。

本研究设置了三组对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保鲜膜并不能有效抑制细菌滋生,虽然其比无保鲜膜包裹的有略微的抑制效果,在长期储藏中,微生物生长依旧迅速。

加热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是过长的冷藏保存还是很难避免微生物繁殖过量对食物的危害。

关键词:保鲜膜;冰箱冷藏;微生物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保鲜膜无处不在,超市中包装各种蔬菜、水果、肉类食品等,同时它也常出现在家庭的餐桌和冰箱中。

保鲜膜在保鲜水果蔬菜方面有巨大的贡献。

保鲜膜的主要材质有3种: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和聚偏二氯乙烯(PVDC)。

家庭生活种常用的主要为聚乙烯保鲜膜,其不含氯,无毒,可不加增塑剂,被认为是最安全的保鲜膜。

现在人们又研制了各种抗菌保鲜膜:PE/Ag纳米防霉保鲜膜、壳聚糖- PE双层抑菌保鲜膜等,为我们保存食物提供了新的保障[1]。

冰箱冷藏过程中大多数细菌生长被抑制,代谢速度变慢,繁殖速度也相对较慢。

但是有部分特殊的细菌例如:李斯特细菌,其耐低温、耐酸,乳制品和肉制品是最容易受到它的光顾的,在冷藏室4℃的环境下,李斯特菌可以迅速繁殖,很不利于食物保鲜。

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死亡、患病、流产的新闻屡见不鲜。

人们一旦使用了未经高温彻底加热的食物,就很容易患病,除了像普通肠胃炎的症状,感染了李斯特菌还会出现败血症、脑膜炎等。

日常生活为了避免食物中细菌的滋生,我们常将食物放置冰箱中,同时用保鲜膜进行包裹,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食物间的交叉污染,但是保鲜膜真的能有效制约微生物的生长么?微生物浓度的测量方法有:①计数器测定法用血细胞计数器进行计数。

取一定体积的样品细胞悬液置于血细胞计数器的计数室内,用显微镜观察计数。

由于计数室的容积是一定的(0.1mm3),因而根据计数器刻度内的细菌数,可计算样品中的含菌数。

微生物适宜的环境

微生物适宜的环境

微生物需要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才能为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繁
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足够的能量。

2.适宜的温度:细胞生长的温度极限为-7℃~90℃。

各类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嗜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20℃);嗜温菌,20℃~40℃;嗜热菌,在高至56℃~60℃生长最好。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为人体的体温,即37℃,故实验室一般采用37℃培养细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有些嗜温菌低温下也可生长繁殖,如5℃冰箱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缓慢生长释放毒素,故食用过夜冰箱冷存食物,可致食物中毒。

3.合适的酸碱度:在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在一定的PH 范围才能发挥。

多数病原菌最适PH 为中性或弱碱性(pH7.2~7.6)。

人类血液、组织液PH为7.4,细菌极易生存。

胃液偏酸,绝大从数细菌可被杀死。

个别细菌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良好,如霍乱孤菌在PH8.4~9.2时生长最好;也有的细菌最适pH偏酸,如结核杆菌(pH6.5~6.8)、乳本乡
杆菌(pH5.5)。

细菌代谢过程中分
解糖产酸,PH下降,影响细菌生长,所以培养基中应加入缓冲剂,保持PH 稳定。

4.必要的气体环境:氧的存在与否和生长有关,有些细菌仅能在有
氧条件下生长;有的只能在无氧环
境下生长;而大多数病原菌在有氧
及无氧的条件下均能生存。

一般细
菌代谢中都需CO2,但大多数细菌自身代谢所产生的CO2即可满足需要。

有些细菌,如脑膜炎双球菌在初次
分离时需要较高浓度的CO2(5~10%),否则生长很差甚至不能生长。

《细菌、真菌和病毒》考点知识梳理

《细菌、真菌和病毒》考点知识梳理

(2)“衣食父母”不同是指_寄__生__对__象___不同,据此将病毒分为三大类。图 中没有涉及到的一类是_植__物__病__毒_。
命题点 2 食品保存的方法及原理
7. (2018烟台)新鲜牛奶口感好但保存时间短,袋装牛奶既有鲜奶的品质, 又可保存一个多月。其加工时采用的方法是( C ) A. 低温冷藏法 B. 渗透保存法 C. 巴氏消毒法 D. 高温灭菌法
考点 3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 食品的制作 (1)发酵现象:在盛有温开水的烧杯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 搅拌后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透明的玻璃瓶内,再往瓶内加一些温水,将 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将瓶子放在教室内窗台上,一段时间后会发现 玻璃瓶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套在瓶口的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知识拓展】细菌和真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并产生少量能量和 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为发酵。
注意:培养皿高温处理的目的是利用高温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上的杂菌, 排除其他杂菌的污染。实验前也不要打开培养皿,以防止空气中的细菌 和真菌的孢子落在培养基上。 2. 分组处理(接种):将9个高温处理后的培养皿平均分成三组,每组的培 养皿底部分别贴上写有“洗手前”、“洗手后”和“空白对照”的标签 纸。 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前的手心取样,轻轻涂抹在标有“洗手前”的培 养基上;用无菌棉棒在洗手后的手心取样,轻轻涂抹在标有“洗手后” 的培养基上;标有“空白对照”的培养基不作处理。 注意:实验中要使用无菌棉棒进行接种,目的是防止未经处理的棉棒上 带有微生物从而污染培养基。
结构 示意图
细菌
真菌
细胞壁
DNA
细菌
真菌
结构特点
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⑥ 细胞内都有细胞壁、

冰箱细菌_精品文档

冰箱细菌_精品文档

冰箱细菌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冰箱已经成为了家庭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器之一。

它可以帮助我们将食物新鲜保存,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冰箱内可能存在的细菌问题呢?冰箱细菌是指生长在冰箱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等。

虽然细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但冰箱是一个温度适宜、潮湿的环境,为细菌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此外,冰箱内存放的食物往往是易腐的,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营养来源。

因此,冰箱成为了细菌滋生的温床。

冰箱细菌的存在对我们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某些细菌会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产生有害物质,如氨、亚硝酸盐等。

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不利,长期摄入可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其次,一些细菌可以分泌有毒物质,如肉毒杆菌,如果误食含有肉毒杆菌的食物,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再者,细菌还会引起食物变质和产生异味,影响食物的口感和品质。

那么,如何有效地预防冰箱细菌呢?首先,保持冰箱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将冰箱内的食物取出,并清洗冰箱内部的各个角落和抽屉。

使用温和的清洁剂进行清洁,避免使用强酸或强碱类清洁剂,以免残留物对食物造成污染。

同时,要注意定期更换冰箱的密封胶条和清洗除臭剂,保持冰箱内空气的流通和无异味。

其次,食物的存储也需要合理安排。

要将不同种类的食物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特别是生食和熟食要分开存放,以免生食受到熟食的污染。

同时,将食物放入密封的容器中,可以减少细菌的污染和食物的变质。

另外,要定期清理冰箱内的食物残渣和污渍,以防止细菌滋生。

此外,适当的温度控制也是预防冰箱细菌的关键。

冰箱内部的温度应保持在4℃至8℃之间,这个温度范围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

因此,使用温度计监测冰箱的温度,调节冰箱的温度控制开关,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以上措施,我们还应该养成良好的食物卫生习惯。

如经常清洗蔬菜水果、熟食煮熟后及时冷却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细菌的污染。

此外,要定期检查食物的保质期,及时清理过期食物,并根据个人需求购买适量的食物,避免食物过量存放导致浪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类
蛋白质类 细菌,霉菌 碳水化合物类 细菌,霉菌, 酵母
脂肪类物理化学变化
发霉 青霉属 根霉属 曲霉属
绿色, 变黏, 变酸
假单胞菌属 微球菌属 乳杆菌属
脂肪酸败
• 原因:空气中的氧,水分,微生物作 用,分解成醛,酸等令人厌恶的臭味 (甲醛,甲酸,己醛,己酸)
• 酸败的类型: 1:自动氧化型(氧的作用) 2: β(酮基型)氧化(微生物或酶的作用) 3:油脂水解(水解酶)
碳水化合物的腐败变质
碳水化合物
有机酸、酒精、气体 微生物代谢 等

细菌_李斯特菌属,气杆菌属) 霉菌 (青霉菌,曲霉菌) 酵母菌 (假丝酵母菌)
气杆菌属
能分解多种糖类,如葡萄糖、麦芽糖、 蔗糖和乳糖,产酸产气,不发酵甘露糖或 水杨苷,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不能
消化已凝固的蛋白质和血清。最适生长温
• 4.生、熟食品分开存放。
5.避免饮用生牛奶(未经低温消毒处
理)或食用生牛奶制成的食品。 6.在处理完未煮熟食物后,要将手、 刀和砧板洗干净。 7.避免食用软乳酪,如羊乳酪、白软 干酪。 8.剩余食物再吃时应该烹煮至冒热气
水产品( 4-8%)
肉制品(30%以上)
感染后主要表现:
健康成人可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 状, 易感者会发热,剧烈头痛、恶心、 呕吐、腹泻、败血症、脑膜炎 孕妇出现流产
果蔬类变质的现象
腐烂 发黄 变臭
小肠菌
• 在芹菜、小红萝卜、西红柿、鲜菇等蔬 菜上 ,都含有较多的小肠菌。它们特别喜 欢在 4℃ 以下繁殖 ,冰箱的冷藏室正好 适宜其生长繁衍。如将这些蔬菜冷藏后生 食,就可能引起“电冰箱肠炎” 。
李斯特菌为革兰氏阳性短杆 菌,该菌的生长范围为2--42℃。 在pH中性至弱碱性(pH9.6)、氧 分压略低、二氧化碳张力略高的
条件下该菌生长良好。
李斯特菌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 能发酵多特菌污染分布情况
奶及其产品(5-10%)
家禽均被该菌污染 (15%以上)
荧光假单胞菌

革兰阴性杆菌,呈单个或
成对排列,一端丛毛菌,运动
活泼,偶见无鞭毛无动力的菌
株。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 培养基上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 25℃~30℃,大多数菌株在4℃生长, 37℃或42℃不生长。 危害:引起冷藏肉类、蛋类、乳及乳 制品变质。
蛋白质类物理化学变化
细菌,霉菌 脱羧 蛋白质 氨基酸 脱胺 胺类 羧类 硫化氢等
冰箱中的微生物
组员:
王小虎 林月 陈兮米 南希
目录
1.冰箱并不是食品的保护箱 2.冰箱中食品的的变化及危害 (微生物作用下) 2.1脂肪类腐败变质 2.2碳水化合物的腐败变质 2.3蛋白质类的腐败变质
3.小结
环境因素 (温度, 湿度,PH 等)
微生物 (细菌, 霉菌, 酵母菌)
食品中酶的作用
细菌,霉菌, 少数酵母
度20-40℃。
小结
低温环境只能降低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和酶 的催化作用的速度。 因此将食品放入冰箱内并不能防止食品变 质,只是减慢其变质的速度,延长其保鲜期。
在食用冰箱中取出的食品时 应注意:
• 1.彻底煮熟动物生肉,如牛肉、猪 肉、家禽肉。 • 2.食用生蔬菜时,要彻底洗干净。
• 3.避免在冰箱内长时间存放食物。
脱羧,脱胺
• 由冷藏的豆制品上分离到一菌株LC 265 • 特点: • 革兰氏阴性、无鞭毛、滑行运动、无鞘、 杆状或短丝状、末端圆、大小为0.61.0×1.5-15μm,裂殖生殖。菌落粘质,由 黄色至橙色,先凸起微粗糙、老后扩散 成一薄层,光滑、半透明。
• 该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35℃,最 低为5℃,最适为18-25℃,最高 35℃(在35℃生长极弱或几乎不生 长)。
李斯特菌的菌属(七个种)
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唯一能引起人 类疾病的) 2、绵羊李斯特菌 (L.iuanuii) 3、英诺克李斯特菌 (L.innocua) 4、威尔斯李斯特菌 (L.innocua) 5、西尔李斯特菌 (L.seeligeri) 6、格氏李斯特菌 (L.grayi) 7、默氏李斯特菌 (L.murray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