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汽车机械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教学计划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教学计划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机械类和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

“极限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技术测量”属于计量学范畴。

本课程是将极限配合和计量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合理确定公差配合和采用适当的技术测量手段。

(二)、本课程的任务使学生获得技术工所必须具备的公差和技术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实际工作技能,要掌握最基本的检测技术及方法。

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应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会设计常用量规,并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清楚关于互换性、公差、精密测量及其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术语及定义;2、了解相关公差标准的内容及特点、标注代号;3、熟悉典型零件几何量的精密测量方法及计量器具的合理使用。

附:情景一通过对机械加工厂生产性质的了解,让同学们也要更多的了解有关机械加工中所用的量具种类有那些?以及作为操作工和品质管理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对各种量具的使用方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包括量具在测量的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互换性角度出发,通过系统简练的介绍几何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检测技能。

(一)、基本知识要求:1、系统、简练地宣传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2、从保证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几何精度出嫁,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方法;3、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标准化的概念;4、掌握极限配合的基本术语,定义、配合的种类及选用,基本偏差和标准公差的查表及相关计算;5、掌握表面粗糙度标准的规定并正确选用及标注;6、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项目、应用场合并熟悉其公差带的特征;7、掌握有关配合基准制的选用方法,正确理解基孔制和基轴制的选用方法及场合;、8、基本掌握常用件的互换性规定及常用检测方法;9、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常用度量指标、测量方法并能正确应用。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引言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机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精度、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在机械设计的各个领域都要求设计者能够掌握这一技术。

本次课程设计是针对机械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基础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并为以后的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极限配合、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历练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 理论知识讲解本课程设计的理论知识部分将简要介绍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测量误差、精度等级、尺寸公差、配合公差等内容。

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并为后续的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2. 设计任务要求在课程设计的设计任务要求部分,学生将分为小组,设计和制作一种构件,然后进行尺寸测量和配合试验。

设计任务要求如下:1.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构件类型,利用机械CAD软件设计制图。

2.按照设计要求,选取适当工具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如车铣钻、磨床等。

3.要求制作出的构件尺寸精度要符合设计要求,并能够通过符合配合试验。

4.小组成员需要严格按照工作安全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 实验操作与数据采集在课程设计的实验操作与数据采集部分,学生将进行小组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本部分主要任务如下:1.学习使用仪器和测量工具,如千分尺、百分表、游标卡尺等,进行尺寸测量。

2.学习使用测量软件并进行实际操作,如CMM 3D测量、人机界面等,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以评估制作的构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配合试验,使用配合计算公式,进行试验操作,以评估制作的构件的配合精度,调整设计参数、材料和工艺环节等,优化成品。

课程设计亮点本次课程设计的亮点如下:1.突出实践操作。

学生通过设计任务要求,参与了整个课程设计周期。

(完整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完整版)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基础授课教案教学计划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结合的公差和检测等。

考虑到学生学过机械制图有一定的基础,况且本课程学时较少,内容较多故主要讲授了前三章内容。

课题:绪论教学时数: 2 学时授课时间: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互换性的概念明确本课程的任务教学重点与难点:强调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内容:绪论一、互换性概述1.互换性的概念互换性——指机械工业中,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

互换性的优势:使用和维修方面加工和装配方面设计方面互换性包括:几何参数(如尺寸、形状等)的互换机械性能(如硬度、强度等)的互换2.几何量的误差、公差和测量零件的几何量误差——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机床精度、计量器具精度、操作工人技术水平及生产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加工后得到的几何参数会不可避免地偏离设计时的理想要求,而产生误差。

几何量误差主要包含: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表面微观形状误差——表面粗糙度几何参数的公差——零件几何参数允许的变动量,它包括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等。

只有将零件的误差控制在相应的公差内,才能保证互换性的实现。

二、本课程的任务了解✓国家标准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形位公差的基本内容✓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及基本的检测方法✓普通螺纹公差的特点熟悉或理解✓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常用计量器具的读数原理✓形位公差代号的含义✓螺纹标记的组成及其含义掌握✓极限与配合方面的基本计算方法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形位公差代号的标注方法✓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方法作业布置:P1 一教后感:课题: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教学时数: 2 学时授课时间: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孔和轴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有关尺寸概念及其关系理解和掌握尺寸偏差、公差的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关系理解和掌握配合的概念复习内容:互换性的概念新授内容:第一章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1-1 基本术语及其定义一、孔和轴孔——通常指工件各种形状的内表面,包括圆柱形内表面和其它由单一尺寸形成的非圆柱形包容面。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介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的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和维修等领域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重要性,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机械零件尺寸和质量的控制能力。

1.3 教学内容1.3.1 极限配合的概念1.3.2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1.3.3 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1.3.4 公差带的绘制方法第二章:极限配合计算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极限配合的基本计算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尺寸和公差要求,计算出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偏差,并确定配合类型。

2.2 教学内容2.2.1 极限偏差的计算方法2.2.2 配合类型的判断方法2.2.3 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的计算方法2.2.4 极限配合计算实例第三章:尺寸公差与形状和位置公差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掌握基本计算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尺寸和形状的控制能力。

3.2 教学内容3.2.1 尺寸公差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3.2.2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3.2.3 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的计算方法3.2.4 公差带的绘制方法及应用实例第四章:表面粗糙度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掌握基本计算和应用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表面质量的控制能力。

4.2 教学内容4.2.1 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4.2.2 表面粗糙度的计算方法4.2.3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4.2.4 表面粗糙度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测量基础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零件尺寸和质量的控制能力。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附电子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附电子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联系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主要包括:绪论、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和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类高级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的公差与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生产实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技术设计和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本课程的要求:(1)了解国标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掌握极限配合方面的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2)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3)掌握形位公差代号的标注方法;(4)了解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及基本的检测方法,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方法;(5)熟悉螺纹标记的组成及其含义。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能读简单图样;(2)本课程概念多,表格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习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点,不要死记硬背;(3)检测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最好先进行认识性实习,在学习检测知识;(4)充分发挥技能课的优势,利用实习训练中所获得感性知识促进本课程的学习,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课和技能课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三、教学要求、及建议第一章1、教学要求(1)了解国标中有关极限与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熟悉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3)掌握极限配合方面的计算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2、教学内容(1)基本术语及定义,偏差的计算(2)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3)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3、教学建议本章知识概念多,公式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习过程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要点,不要死记硬背;第二章1、教学要求(1)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2)熟悉常用计量器具的读数原理;(3)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2、教学内容(1)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2)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和维护3、教学建议计量器具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最好先进行认识性实习,通过实物进行学习。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教材版本】沈学勤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类),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技术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课程特点】国家已经对《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制定了许多标准,在设计、加工和检测中必须严格地执行国家标准。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正确读懂各种形位公差标注的含义;能够按照要求从标准中查出相应的数值,并能够正确使用各种量具检验工件,判断工件的误差值是否在允许的区域,决定工件是否是合格的产品。

【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第一部分)与实训课程(第二部分),第1章至第4章主要为理论课程,第5章主要为实训课程;其中实训课程部分的具体操作除了教材中的课题之外,另外在讲解第1章至第4章时,相应的增加一些测量实训,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一部分(理论课程)第一章概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

2.熟悉加工误差、公差、互换性和标准化及技术测量的含义,和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二)能力目标1.懂得加工误差在生产中是不可避免的,零件实际尺寸与基本尺寸之间的误差是正常的,只要在正常公差之内的产品都是合格的。

2.认识互换性与标准化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三)素质目标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从实际出发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2.了解学好本课程在生产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要求1.了解加工误差和公差的含义及其分类。

2.了解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含义及其作用。

3.了解技术标准的分类及技术测量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熟悉各新概念的含义及其分类。

2.了解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含义及其作用。

3.了解技术标准的分类及技术测量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产的角度来考虑分析问题的习惯。

五、学生情况由于学生从事实际生产实习的时间较少,受到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达到规定的教学安排,存在着理论教学多,动手机会少的问题,而专业课程是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脱离实践使他们分析问题时不能从实际出发,给课程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孔和轴+尺寸公差带图)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孔和轴+尺寸公差带图)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孔和轴+尺⼨公差带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教案
孔和轴
【教学⽬标】:1、掌握孔和轴的定义
2、⼴义认识孔和轴
【教学重点】:1、掌握孔和轴的定义
2、⼴义认识孔和轴
【教学过程】:
⼀、诊断补偿:
1. 互换性的定义
2. ⼏何量误差包括哪些内容?产⽣⼏何量误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新课探究:
知识点⼀、孔和轴的定义
孔:通常指⼯件各种形状的内表⾯,包括圆柱形内表⾯和其他由单⼀尺⼨形成的⾮圆柱形包容⾯。

轴:通常指⼯件各种形状的外表⾯,包括圆柱形外表⾯和其他由单⼀尺⼨形成的⾮圆柱形被包容⾯。

知识点⼆、孔和轴的区别
1、从装配关系看,孔是包容⾯,轴是被包容⾯。

2、从加⼯过程看,孔的尺⼨由⼩变⼤,轴的尺⼨由⼤变⼩。

知识点三、看图理解孔和轴
上图中, 孔:
轴:
⾮孔⾮轴:
三、课堂过关
1、零件装配后,其结合处形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凡_______________统称为孔,_______________统称为轴。

2、以加⼯形成的结果区分孔和轴:在加⼯过程中尺⼨由⼤变⼩的为_______,尺⼨
由⼩变⼤的为______。

3、凡内表⾯皆为孔,凡外表⾯皆为轴。

()
4、孔、轴是指圆柱的内外表⾯及由两平⾏平⾯或切⾯形成的包容⾯、被包容⾯。

()四、课堂总结
孔和轴的定义
五、课后作业:习题册
【教后记】:
第页共3 页 1。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教案标题: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极限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3. 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技术测量。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器、测量工具(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2. 教学材料: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相关教材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需要进行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极限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在不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 讲解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包括公差的计算和配合的选择原则。

- 介绍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常见的测量工具。

3. 实例演练(20分钟)- 提供几个极限配合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 引导学生讨论实际工程中选择合适配合的因素,并解释其影响。

4. 小组合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技术测量。

- 要求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比较测量结果,分析可能的误差来源。

5. 总结(10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 概括极限配合的计算方法和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

-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注意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应用,并提出问题和疑惑。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更多实例,并进行计算和分析。

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可以提供更复杂的极限配合实例和技术测量项目,挑战他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极限配合和技术测量的过程,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发现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