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春夜喜雨》上课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经采薇上课ppt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诗经采薇上课ppt课件
采薇
《诗经》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 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 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相关内容,归纳《诗经》的 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019/12/16
采薇
2
检查预习
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 心情。
2019/12/16
采薇
15
四、探究: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有何特点?
2019/12/16
采薇
16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有何特点 ?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 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 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 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 酷。
2019/12/16
采薇
4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 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 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 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 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 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 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 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 然住下,一个月的 交战就有几轮。
2019/12/16
采薇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上课课件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上课课件


《风》这部分的诗歌主要出自各地的民歌,反映了 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 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 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这部分多为贵族祭祀时 唱的诗歌,祈求丰年,歌颂祖德;《颂》则为宗庙 祭祀之诗歌。《诗经》中的作品主要采取了“赋、 比、兴”三种创作手法。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
其哀乐。”

这首诗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借景 表情,极富形象和感染力。《诗 经·采薇》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 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回想自 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 乡的思念

主题: 《采薇》一诗描写西周时期一位饱 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

所思所想,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
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抒
发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时节:节令,节气。
当:正当、正值。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思考: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 评价?
“好”,一个”好”字既是作者对春雨的赞 誉,也流露出作者欣喜的心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春夜喜雨》杜甫
励志小组
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 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 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 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 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 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 “李白”,那这个“杜”就是指杜甫。对 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以前 曾学过他的什么诗?

诗经·采薇最新PPT课件

诗经·采薇最新PPT课件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结荚果,中有种子五六粒,可食。嫩茎和叶可做 蔬菜。通称“巢菜”、“大巢菜”、“野豌豆”。
采薇
典故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 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栗,陷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 周的故事。 所以采薇也借指隐居生活。
写作背景:
西周时期,周宣王执政的前夕, 玁狁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 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出兵征讨 ,这首诗反映 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的情况。
逢入京使
岑参(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yù fēi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翻译文章一般要做到:
1)信:忠实于原文。 2)达: 语句流畅。 3)雅 :文字优雅 ,
符合原文的风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昔:从前。 矣:语气助词。 ? 依依:形如树枝随 着春风轻轻飘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思:语气助词。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 雨:下雨。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舞。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春夜喜雨演示文稿

采薇春夜喜雨演示文稿
《西江月》是这首词的曲牌名,不是题目
,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
第6页,共32页。
诵读诗歌
朗诵这首词,并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xiàn)。
第7页,共32页。
西江月
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清风送来一阵阵稻花的清香,传 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使人觉得仿佛 是在争说着丰收年。
第10页,共32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遥远的天边星辰稀疏,在山 前下起了轻微的雨。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 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 下的气象。
第11页,共32页。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采薇春夜喜雨演示 文稿
第1页,共32页。
优选采薇春夜喜雨
第2页,共32页。
作者介绍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 金义军,历任安抚使等职,一生政治清明, 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 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 闲居。晚年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
第29页,共32页。
练习
《天净沙·秋》
3.“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秋景
图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____色__彩___绚__丽。
4.在这首小令中,以动感打破画面沉寂的句子
是( C)
A 孤村落日残霞
B 轻烟老树寒鸦
C 一点飞鸿影下
D 白草红叶黄花

《采薇》ppt课件(13页)

《采薇》ppt课件(13页)
小雅 采薇
《诗经》的主题
• 1.反剥削、反压迫 • 2.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 • 3.反应爱情和婚姻问题 • 4.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
• 一、明确字音,全文朗读
• 二、疏通文意,把握重点字 词
指薇菜冒 出地面
语助,无实义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同“暮”; 止:句尾语气词
•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无,没有
不遑:无暇 启:跪 居:坐
指刚长出来的薇 菜柔嫩的样子
•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指使委托
•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形容忧心如焚

指薇菜的茎叶变老
指阴历十月
• 采薇采薇,:痛苦
•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通“急”
动,下雨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三、理清结构:
第一章至第三章:终年戍边,劳苦思家 第四至五章:抵御外侮,战频激烈 第六章:归途愁思
四、研读课文
第1~3章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有何好处?
第4、5章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战斗场 面有何特点?表达了士卒怎样的感情?
回家
通“薾”,花 盛开的样子 花
通“辂”,古代的 一种大车
•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雄马 •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高大雄壮的样子
马强壮的样子
将帅
士兵
•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行列整齐动作 娴熟的样子
•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用象牙装饰的弓,用 鲨鱼皮制作的箭袋

《诗经采薇》【公开课 教学 PPT课件】部编版·统编教材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共26页

《诗经采薇》【公开课 教学 PPT课件】部编版·统编教材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共26页
《诗经采薇》【公开课 教学 PPT课件】 部编版·统编教材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
文下册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

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课件(共28张PPT)

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课件(共28张PPT)
教学目标:
下载后此页可删除 掉 也可编辑修改
引导学生了解《采薇》的背景和故事,理解诗的主旨。 小学升初帮中助的学作生文掌选握材《技采巧薇如》下的:诗意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 深入挖掘激:发对学于生小对学中升国初古中典的文学化生的来热说爱,。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非常重要。可以从家庭 、学校、教生学活重等点方:面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这样能够更好地把握主题,写出有真情实 感的文章理。解《采薇》的背景和故事。 关注细节掌:握选《择采具薇有》细的节诗的意材和料表,达可方以式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可以选择一些自 己亲身经培历养的学小生故的事文、学场鉴景赏等能,力通和过朗细读节能描力写。来表现主题和中心思想。 注重描写教:学注难重点描:写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描 写性的材理料解,《如采人薇物》形中象复、杂景的色思描想写情等感,。通过描写来表现主题和中心思想。 突出中心培:养在学选生择的材文料学时鉴,赏要能明力确和文文章化的素中养心。思想,并围绕中心思想来组织材料。这 样可以让教文学章准更备加:有重点和条理,避免偏离主题或文不对题。
《诗经·采薇》(节选)
走进《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305篇,又有“诗三百”之称。 距今约3000多年。相传为孔子编订。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 “风”“雅”“颂”。 “风” :大多为民间歌谣(160篇)。 “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 。作的宫廷乐曲歌词(105篇)。 “颂”:宗庙祭祀乐歌(40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诵读经典 传承文明
作业: 1.吟诵并背下《诗经·采薇》 2.收集并诵读《诗经》中其他的篇 目。

最新《诗经采薇》优秀课件ppt

最新《诗经采薇》优秀课件ppt

06
结论与展望
课件总结与回顾
诗经采薇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01
深入探讨了诗经采薇的产生背景、作者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重要地位,使学生对该作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诗经采薇的诗意解析
02
通过对诗经采薇的详细解读,引导学生领略其优美的诗意,感
受古代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
诗经采薇的艺术特色
03
从诗歌结构、韵律、修辞等方面分析了诗经采薇的艺术魅力,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情感 愿望,体现了儒家“仁爱”思想和“ 诗教”传统。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 族勤劳、坚韧、爱国等优秀品质。
03
历史文化背景
《诗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1 2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儒家经典之一
被尊为“五经”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诗经》的内容和特点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 305篇。这些诗歌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表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 面貌和人民的情感世界。
《采薇》篇章概述
《采薇》的背景和主题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戍卒在归途 中的艰辛和悲戚,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 无情。
3
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爱情等。
采薇篇章的历史背景
01
02
03
时代背景
采薇篇章创作于西周时期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战争背景
诗中描述了战士们离家出 征、戍守边、 爱国、思乡等情感的重视 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比赛
先听诵读示范,然后 进行诵读比赛。
西江月
明 清 稻 听 七 两 旧 路
辛弃疾
月 / 别 枝 / 惊 鹊, 风 / 半 夜 / 鸣 蝉。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取 / 蛙 声 / 一 片。 八 个 星 / 天 外, 三 点 雨 / 山 前。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转 / 溪 头 / 忽 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时节:节令,节气。 当:正当、正值。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思考: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 评价? • “好”,一个”好”字既是作者对春雨的赞 誉,也流露出作者欣喜的心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 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 ,因此又称“诗三百”。 《诗经》中所录诗歌多数 来自民间,依据内容的不 同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
• 《风》这部分的诗歌主要出自各地的民歌,反 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 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 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雅》这部 分多为贵族祭祀时唱的诗歌,祈求丰年,歌颂 祖德;《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诗经》 中的作品主要采取了“赋、比、兴”三种创作 手法。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 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 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 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他看到 绵绵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 收,他能不喜吗?
如果说前者是小“喜”,那后者就是大“ 喜”!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诗人的喜悦 之情吧。
春夜喜雨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 烟老树寒鸦,一点飞 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
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南宋著 名爱国词人,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伟 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
军事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齐
名,号称“苏辛”,与李清
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其人:
• 辛弃疾-基本资料 • 姓名: 辛弃疾 生卒:1140-1207 幼安 稼轩 。历城 描述:字___,号 ______ 南宋 朝代)著 (今山东济南市)人,_____( 爱国词人 名____。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伟 豪放 大的“____派”词人,与苏轼齐 苏辛 名,并号称“___”,史上与李清 稼轩长短句 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_ ___》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红湿:指雨后有水珠的花朵。红,这里指代 花。 花重:花儿由于沾上了雨水,显得饱满沉重 的样子。 锦官城:今四川省成都市。因为古代成都曾 经住过织锦的官,所以又叫锦官城。锦, 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早晨看那被雨水淋湿 的红花,朵朵沉甸甸 地装扮着锦官城。 借助想象描绘雨后的 春色,创造出一个清 新绚丽美妙的新世界 ,表达了诗人对这场 好雨由衷的赞美,诗 人心中则更是喜不胜 喜.
• 《诗经》是中国 最早 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 歌305首,因此又称 诗三百 。依据内容分
•为 风 、 雅 、 颂 这三部分,其中 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主要是《 风 》这部分 。
《诗经∙采薇》
诗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
主题思想:
•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喜”字统 摄全篇,表现作者因雨下得及时而喜悦的心 情,赞美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 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西江月
南宋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 2、诵读、翻译诗歌。 3、赏析诗歌,体会诗情画意。
4、背诵名句。
【题解】
《西江月》:西江月,是词牌名。 本 篇是辛弃疾中年时代退闲江西上饶(即 黄沙)农村时所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野径:乡间小路。 俱:都。 从视角的角度写春雨中的夜色.描绘 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 江夜雨图。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 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 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大旱灾,老百 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 上加霜。此时此刻,面对满天的乌云,诗人心 里到底会在想什么呢? 他想,雨一定会下得很长,彻底滋润干涸 的土地,到了明天早晨,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 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下阕中“ 忽见 ”一词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 情 5.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D ) A.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画,充满了 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心情。 B.词作者善于选材,挑选了几种小事来描写农 村风光。既写了景,也写了人。 C.全词上片写晴,下片写雨。在写雨时,诗人 写明星而不写乌云,用星星暗示乌云,更增加 了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 D.词人以“惊”和“鸣”分别专写“鹊”和 “蝉”,以静衬动,侧面烘托,巧妙地写了乡 村夏夜的幽静和词人安于宁静的思想感情。
节奏划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题:春夜喜雨
• 请问:题目《春夜喜雨》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 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 因何而喜呢? • 因雨而喜。春天的夜晚下了一场雨,作者的心 里很高兴。
唐代: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大家能读懂诗中所写的这一场雨吗?这是 一场—— 及时雨 2、为什么说它及时? 春天农民播种,万物复苏、生长都需要雨 水滋润,恰好在这个时候下雨,所以是及 时雨。 3、它知道农民播种,万物复苏、生长都需要 雨水滋润,所以就下起来了,这还是一场怎 样的雨? (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其实,雨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之景,本 来无所谓喜与不喜,可进入诗中就成为诗 人抒发情感的依托。因此,同是写雨,作 者表达的情感你们看一样吗?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天净沙·秋
元 . 白朴
作者简介

白朴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词人。
字太素,号兰谷,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是隩州(今属山西省河曲县)人,出生于金末 一个官僚家庭,在年幼时遭遇金亡变故,与父母 失散,随父母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流亡山东,得 到元好问的培育。长大后,拒绝仕元,迁居金陵 (现在南京市),过上了纵情山水,以诗酒为乐 的隐居生活。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 位元代杂剧作家。
细无声:“细”是什么样的?“无声”又说 明什么? 潜入夜:下的时候是无声的,来的时候呢? 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 看来,它是有心来润物,却无心让人发现, 这还是一场怎样的雨?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随 风 潜 入 夜 , 润 物 细 无 声
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可喜,诗人用”潜” 字写春雨静静飘洒的情景;用”细”字写出 春雨轻柔润物的情景;形象的写出春雨随着 和风在夜间悄然而来,无声的滋润万物的自 然景象.
绝句 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 《春夜喜雨》。请同学们看这首诗,它属 于哪一类? 五言律诗。
春夜喜雨
唐代: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上阙中的
惊鹊 、鸣蝉
、蛙声
以动
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
2.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
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热爱 _______________
的情感。
3.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妙
处 这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
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突出词人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怎样理解“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视觉、听觉、触觉

动静结合
1、天气有何变化?
云起雨将至
2、词人避雨赶路的行踪如何?心作特点:
1、从多个角度写景
2、动静相映
“惊” 、“鸣” 衬夜的幽静
3、细节描写, 以蛙声烘托丰 收的喜悦 侧面烘托
达标检测
2、《西江月》描写了江南夏末秋 初月夜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 愉快 的感情。其中最能表现词人这一心情 的句子是“ ” ,采用了 侧面 烘托的写法。词中描写的天气 _____ 由 月明天晴 发生了变化, 变成 云起雨将至 的天气。
《西江月》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 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 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诗中的两组对偶句分别是: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时间 是什么时候?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夏末秋初
半夜
1、天气情况是怎样的?
月明天晴
演练
1、辛弃疾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中以动衬静,写出夏夜宁静的名句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丰收的喜悦的诗句是: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 。
《西江月》
辛弃疾
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他们因雨 而思,因雨而愁,因雨而苦。那杜甫为 何因雨而喜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