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民居建筑特色刍议

合集下载

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风貌问题思考

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风貌问题思考

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风貌问题思考【摘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建筑风貌改造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偏脱离建筑的地域性”、“单一追求外在形式”等问题。

在对川北新农村建筑风貌的建设过程中,应以川北地区的地域性作为出发点,提取本土建筑符号,结合建筑功能、空间形态进行综合思考,打造出具有川北特色的新村风貌。

【关键词】川北地区新农村建筑风貌地域性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建筑风貌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旧农村所没有的“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和现代城市所没有的“乡村意境、风土人情”,是社会主义体制下通过不断摸索和创新从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乡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包括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环境综合整治、建筑风貌改造、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每个内容版块都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同时以村容村貌外显。

建筑风貌建设作为体现村容村貌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对建筑的美化,也反映出一定的地域文化和民居传统特色。

在新农村建设中,建筑风貌建设对于美化村庄环境,彰显村庄特色,传承村落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川北地区新农村建设建筑风貌建设出现的问题川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多依地形就势而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

其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造型空透轻盈,色彩清明素雅。

其风貌主要特征为“青瓦、粉墙、人字顶”,在风格上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传达出既稳重又活跃的视觉感受。

在村庄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川北的新农村居民建筑风貌在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偏离地域文化风格川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是在其特有的地理气候、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及生活特性下所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风格特色。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城市型住宅”开始冲击古朴的传统民居形式。

在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火柴盒”式民房建筑几乎铺遍了整个中国,川北地区农村的民居建筑也存在这此类问题,各个村镇都是千篇一律的盒子建筑,这些集中安置的建筑脱离了农民生活和劳作的习惯方式,不具备美感,也与自然村落环境不协调。

川北新村设计指南ML

川北新村设计指南ML

㊀ 顺应自然
( 1 ) 集约紧凑、 因地制宜, 延续川北自然田园格局, 突出川北农村以林、 田、 丘、 路为特征的田园风貌。规模较大的新村宜结合地形条件和道路分多组团 布局, 组团可由多个院落构成。 ( 2 ) 充分尊重川北山水脉络, 尽量维持自然地形地貌, 建筑和道路布局应 顺应河道、 山体等自然地势地貌的走势, 禁止大规模平整土地、 切割山体。
㊀ 显山露水
( 1 ) 靠近山体的建筑应控制建筑体量, 并与山体等自然景观相协调。 ( 2 ) 临 河 道 建 筑 应 按 要 求 退 让 河 道, 错 落 布 局。河 堤 宜 采 用 自 然 生 态 河堤。
㊀ 延续肌理
( 1 ) 依托机耕道、 田埂路进行建筑布局, 保证组团内部道路与外部田间道 路衔接自然。 2 ) 对贯穿组团的大小沟渠, 尽量不做改道、 裁弯、 填埋等处理, 保持聚落 ( 内外部渠系的自然与畅通。 ( 3 ) 对组团内部已有的林木, 尽量保留利用, 并作为组团景观环境的有机
·1 ·
㊀㊀4 . 2 . 2 ㊀建筑平面 1 0 ㊀㊀4 . 2 . 3 ㊀建筑立面 1 0 ㊀㊀4 . 2 . 3 . 1 ㊀一般要求 1 0 ㊀㊀4 . 2 . 3 . 2 ㊀屋顶 1 1 ㊀㊀4 . 2 . 3 . 3 ㊀墙面 1 2 ㊀㊀4 . 2 . 3 . 4 ㊀门窗 1 3 ㊀㊀4 . 2 . 3 . 5 ㊀装饰构件 1 3 第五章㊀新村风貌特征 1 5 ㊀5 . 1 ㊀乡村总体环境绿化 1 5 ㊀5 . 2 ㊀沟渠水体岸线 1 5 ㊀5 . 3 ㊀乡间路径 1 6 ㊀5 . 4 ㊀乡村文物古迹 1 6 ㊀5 . 5 ㊀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1 7 ㊀5 . 6 ㊀农村新型社区环境建设 1 7 ㊀㊀5 . 6 . 1 ㊀环境绿化 1 7 ㊀㊀5 . 6 . 2 ㊀新型社区入口标志 1 8 ㊀㊀5 . 6 . 3 ㊀建筑小品 1 8 ㊀㊀5 . 6 . 4 ㊀庭院设置 1 8 ㊀㊀5 . 6 . 5 ㊀庭院铺装 1 8 ㊀㊀5 . 6 . 6 ㊀庭院出入口 1 8 第六章㊀新村环境整治 1 9 ㊀6 . 1 ㊀农房整治 1 9 ㊀6 . 2 ㊀宅院围墙整治 1 9 ㊀6 . 3 ㊀闲置地整治 2 0 ㊀6 . 4 ㊀标语、 广告整治 2 0 ㊀6 . 5 ㊀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2 0 第七章㊀公共配套设施 2 1 ㊀㊀7 . 1 ㊀综合服务设施 2 1 ㊀㊀7 . 2 ㊀其他设施 2 1

地域性民居元素的研究与实践——以四川省西充县双龙桥新农村综合体建筑设计为例

地域性民居元素的研究与实践——以四川省西充县双龙桥新农村综合体建筑设计为例

地域性民居元素的研究与实践——以四川省西充县双龙桥新农村综合体建筑设计为例丁蕾段威摘要: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遗存的瑰宝,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一本活的建筑百科全书。

其所承载的建筑理念和建筑特色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文章从四川传统民居入手,着眼于四川传统民居的要素的研究,发掘其对现代民居设计建造的指导意义。

借双龙桥村综合体建设的契机,将四川传统民居要素和现代建筑技术相融和,应用于综合体民居的设计建造之中,设计出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宅。

关键词:四川民居新农村综合体建筑设计1.前言传统民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民居形式记载着本区域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传统民居较其他建筑类型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是在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的运用形式美的法则,经过不断的实践经验总结创造出的属于本民族的艺术精华。

传统民居所承载的建筑理念、建筑文化、建筑形式、营造特点都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

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积极推进美好城乡建设。

四川省委在总结新农村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综合体的概念,即在场镇周边建成的、农户居住规模较大、产业支撑发展有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健全的、能初步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比新农村建设和示范片建设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1]。

在综合体规划设计要求中,明确提出了民居设计应“结合地域文化和传统民居特点,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丰富外观立面、优化内部功能,充分利用地方建筑材料,塑造自然和谐的农房建筑特色,防止出现呆板‘火柴盒’式的建筑造型[2]。

”因此,在对地域内民居元素深入研究之后,将地域内传统的民居元素融入至综合体建筑设计之中,是体现综合体建筑特色的有效方式之一。

2.四川民居的特征2.1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巴蜀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自古以来,四川人民就造就了灿烂的文化,掌握了一定的营建技术,创造出干栏式民居。

产业融合背景下川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川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产业融合背景下川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摘要:川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北边,拥有基于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与山地地域特色的村落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文化体系。

深入探究川北地区的地域文化以及聚落空间,寻找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道路,有利于当地乡村建设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产业融合的基础背景出发,分析川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研究传统村落在现阶段的保护原则以及方法,希望能够推进有关川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使之更加深入与完善,同时加快传统村落保护方法的实践步伐。

关键词:川北地区;传统村落;产业融合1研究背景任何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都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文明基础和文化逻辑上[1]。

村落是人类最初建立的社会群居聚落单位,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源泉,进一步探究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现实意义、时代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延续中华民族的“根”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的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拥有传统民风文化、建筑文化、人居环境文化的传统村落以及普遍意义上的乡村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凋敝与衰亡,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传统村落的多元价值2.1历史价值川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可以确切地体现在其空间的分布与演变、农耕变迁的历史、建筑形态的发展以及民俗传统的传承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是川北地域独特的历史标志,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例如,向阳村的利阆古驿道,是古蜀道米仓道的重要分支,是古时利州(今广元)至阆中的必经驿道。

驿道贯穿向阳村南北十余公里,三里五里便设哨台,资过客歇足、纳凉,供骑乘运货之用,间接反映了早期川北地区的商业贸易历史。

2.2文化价值传统村落拥有当地独特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人居环境文化以及农耕文化等,一座传统村落就是一座当地文化的博物馆。

此外,深厚独特的人文精神文化使传统村落在历史长河的洗刷中历久弥新,彰显出了极强的生命力。

川北地区现存祠堂的民俗文化研究

川北地区现存祠堂的民俗文化研究

川北地区现存祠堂的民俗文化研究作者:向琼香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摘要:在旧时,祠堂主要是用来祭拜祖先的场所,是全族人的中心。

它吸收了当地民间建筑形式的精华。

如今,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川北祠堂已经逐渐颓败。

一个地方的祠堂却仍然能够体现出当地人对宗族、道德、伦理、生活的观念,蕴藏民俗道德、族群、信仰文化。

关键词:川北;祠堂;民俗;文化一、祠堂概述祠堂文化跟祖先崇拜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祖先崇拜是从灵魂崇拜跟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民俗信仰。

在殷商时期已经开始盛行祠庙祭祖的活动,周朝以后,统治者对祠庙祭祖制度制定了只有天子可有七庙、武侯可有五庙、大夫可有三庙、士可以有一庙,而庶人则没有庙的规定①。

祠堂,后世宗族的宗祠称祠堂。

“祠堂”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汉代,《汉书·张安世传》记载:“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

”但是,在汉代时期,祠堂主要是墓祠,与家族中的庭院、居室是完全分离开的。

直到宋代时期,祠堂逐渐出现于当时的一些士大夫阶层中。

朱熹所著《家礼》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

”意为:一户人家在建造住房时,必须要先修建祠堂。

明代中期以后,明代嘉靖时期,“许民间皆得连宗立庙”。

我国的祠堂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官民都可以修建祠堂,宗祠祭祖变得普遍化了。

后面的年代中,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祠堂变得更加尤为重要。

朱熹《家礼》中记载:“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②”。

可见祠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祠堂主要是用于供奉和祭拜先祖。

同时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祠堂就相当于封建社会的道德法庭的功能,凡是违反族人规矩的,则会到这里进行教育、接受处罚,甚至被逐出宗祠。

同时,祠堂也是族人的社交场所用地,族人子弟还可以在里面上学,举行结婚、丧事、寿庆时,方便利用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之用。

另外,祠堂也作为族内人们重要事务商议时的聚会场所。

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

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

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第13卷第l期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董琪琚詹凯丽(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旧时徽州村落房屋密集,因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嗜”,因其形似马头,故被称”马头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历史上的徽州泛指整个皖南山区,包括浙,赣,皖,闽四省的交界地区.现有资料显示,浙江全部,皖南,赣东,闽北(闽东)甚至鄂南等地区都有马头墙.关键词:马头墙(封火墙);古民居;结构;社会背景;地域性.中图分类号:TU_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114(2011)01—0051-03 ArchitecturccharmofMatouWallinConstruetiOnoftheNorthandtheSouth DONGQi~un&ZHANKai-liAbstract:Atancienttimes,”Sealedfirewall’’wasaddedtoHuizhoubuildingsat thetopofthetwogablesinordertopreventfireandwind.ItislikethehorseheadthusiscalledMatouWallwhichistheimportantfeat ureofHuizhouarchitecture.HuizhoumentionedinhistoricaldocumentsincludedtheentiremountainareaofSouthAnhui,namel ytheareaatthebordersofZhejiang,Jiangxi,Anhui andFujianProvinces.RelevantmaterialsshowthatMatouWallscanbefoundin Zhejiang,southofAnhui:eastofJiangxi,northofFujian(eastofFujian),evensouthofHubei.Keywords:MatouWall(sealedfirewal1);ancienthouses;structure;socialback ground;regionalism.收稿日期:2010—11.07作者简介:董琪瑶,女,198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徽州古民居与徽派艺术及徽商(项目号:m03002)及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徽州古民居设计的艺术特征研究(项目号:05JD760026)研究成果.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旧时,徽州村落房屋密集,因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其形似马头,故被称”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历史上的徽州泛指整个皖南山区,即浙,赣,皖,闽四省交界之处.现有资料显示,浙江全境,皖南,赣东,闽北(闽东)甚至鄂南等地区都有马头墙.一,刍议”码头墙”或”马头墙”《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祠堂》一书中提到:”为了适应屋面的坡度,封火墙一般都做成台阶状,这与河边的码头很相似,于是这种台阶状的封火山墙又被形象地称作”码头墙”,而”码头墙”又被讹传为”马头墙”.”封火墙”本是按照其功能来命名的:”码头墙”则是根据其形象来命名的.如今以讹传讹,成为”风火墙”和”马头墙”,很令人费解.l】J 对于以上观点,也存在一些不同意见.有人指出”封火墙”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但”马头墙”的称谓也全非以讹传讹,更兼顾着形象与文化蕴意.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古徽建筑使用马头墙时,循屋顶坡度迭落呈水平阶梯形,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马头墙”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与四阶更为常见.较大的民居有前后厅,其尺度合适,高低错落有致,形状变化多样,具有外部造型的整体美.其中,”五岳朝天”的造型呈五叠似五座山峰,而被众人提及最多.前文所提及”码头墙”为封火墙较为正确的别用名,它是根据封火墙的阶梯结构而命名的,属于一种最为直接的形象解释.皖南地区的古徽派建筑群为徽派建筑代表,其”马头墙”是重要的徽派风格特征之一.”经商学宦自昂藏,耘雨耕烟是此乡.却看徽州多少梦,青砖小瓦马头:墙.”此诗词中用词”马头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用词非错.二,徽州皖南,赣东地区马头墙(一)马头墙的结构特征与艺术感徽州古民居具有独特的j造型美,多以高大的外董琪垢: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墙围合,采用硬山做法,马头墙高出屋脊,依循屋顶坡度层层跌落,呈现水平阶梯形状.但也有马头墙中间高两头低,露初双坡屋脊,半掩半映,呈折线变化.还有一些采用弓形做法,曲线与水平线柔和相接,富于变化.旧时徽州大户人家宅院的侧面马头墙层层叠叠,或平行起伏,或垂直交错,有着递进,重复,交叉和贯通的建筑形态,静中有动,生动活泼,让人体悟到有张有弛,刚柔并济的自然节律.【】徽州古民居普遍采用的马头墙,由三部分构成:墙体,拔檐,垛板,垛头和马头墙脊.马头墙的起伏,源于三个要素的综合;一是地貌的要素,包括地形的起落.马头墙沿着溪流的自然曲线排列分布. 地貌有其独特形制和内在脉络,它决定了徽州古民居轮廓线的中心——马头墙的起伏,走向;二是徽州古民居的建筑高度,一般在一到三层问,它影响了马头墙的起止;三是马头墙呈阶梯状,其因灰瓦而强化的轮廓线有断有续,似断实连,节奏感明显. 一般而言,马头墙为阶梯状山墙,同一标高的一段被称之为一档.工匠们把根据建筑物的进深尺寸确定山墙阶梯数和尺度的工作称为”定档”,进深大, 档数也就多,但每坡屋面不会超过四档.马头墙作一次跌落的称”三山式”(三花墙),两次跌落的称五山式(五花墙),甚至有多至七花山墙者.(二)马头墙的由来与历史文化底蕴徽州古居民高筑外墙的做法,既是出于美观装饰的需要,以打破一般墙壁的单调,也有实际功效. 马头墙高于房顶,为砖石所制,可预防邻家失火殃及自身或是”火烧连营”,所以又被称”防火墙”,”封火墙”,”屏风墙”等.徽州居民不但外墙耸峙,一般还只在二楼左右的高度开有一扇小窗户,有的装饰有寒窗苦读的冰裂纹样,有的则是喜鹊登枝的剪影, 当然,.开设小窗户并非为了漏景需要,而是有着防盗和安全上的考虑.镶嵌在高墙上的小窗户,既减弱了从高处泄落的光线,又不使盗贼有落脚之处. 通常看,马头墙大都层层有序,缓缓跌落,似乎隐藏了旧的等级观念和急流勇退的心态;从相反的角度看,马头墙也是拾级而上,层层递进,寓意人生需要步步为赢.徽州人贾而好儒,对于个人的进退去留,讲究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徽州士人一直以来都比较进退裕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立功则立功,不能立功则立德立言.当开拓有限,止步于前时,他们也就叶落归根,徜徉在故里的青山绿水中,马头墙还是徽商雄j起时代的见证.徽州男人常年在外奔波经商,家中只剩下妇女和老弱之人,一52旦遇到窃贼,高高的马头山墙就成了屏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为了禁锢女性,锁锢年轻女人对外界的好奇与青春的躁动.IjJ三,马头墙之广东,福建地区(一)闽北封火墙在闽北古民居建筑中,封火墙是一道十分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它以高耸云天的气势,塑造了一座座古民居的宏伟形象.尤其是墙顶富有变化的线条, 或平行流畅,或交错跌宕,或回环圆融,把封火墙顶的各个节点处理得相当完美和谐.典型的闽北建筑受徽派建筑影响较深,青砖灰瓦,朴素大方;普通人家的屋脊部是平直的,只在檐角起翘,像伊秉绶隶书里的刚劲而短促的燕尾;高大的马头墙错落起伏,形成梯级节奏.武夷山下的梅古村落,典雅大方,是一处充满传统气息的闽北民居,呈现出一种与闽南,闽西完全不同的风格.它既没有闽西土楼的浑朴厚重,也不像闽南的明艳奢华,而是古色古香.其质朴的造型,刚硬的风骨,深沉的色调,都让人想起仁义礼智忠孝节悌这些传统价值.闽北居民虽然总体上风格一致,但不同的村镇又有自己的特点,如城村,灰墙青瓦鳞次栉比,马头墙层层叠叠,兀突多姿. (二)闽东封火墙闽东古民居,给人最强烈的视觉特征是弯曲的风火墙.闽北民居的风火墙是阶梯状的,线条硬朗, 气韵沉雄.闽东各地的风火墙是曲线的,优美生动, 随着屋顶的高低而起伏,当地人称马鞍墙.闽东地区的马头墙更像两条腾飞的龙,勾勒出建筑的左右边界,翘首栖落在宅门两侧.前面说过, 福州人对建筑的外表不太重视,低调从简,惟独对封火墙特别热衷,宅门两侧的山墙排堵,泥塑彩绘, 颇费心思去装饰.无数条粉白的风火墙波浪般起伏, 又仿佛万马奔腾,千龙竟渡..(三)广东宗祠郑氏宗祠位于广东乐平大旗头村村首,该村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几座宗祠也散落其中.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均采用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墙.弓背形的封火墙,看起来像当地专门煮汤用的锅镬的耳朵,所以那里的封火墙又俗称”镬耳墙”.四,地方性古民居的差异比较(一)文化思想的相通徽派建筑的主要文化思想起源于新安理学,即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新安理学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第13卷第1期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宋代,我国已进入文化高度成熟时期,科举繁荣,人才众多.此时,福建的文化和学术中心在闽北,涌现了朱熹,李纲,杨时,真德秀,柳永,严羽等一批着名人物.闽学(理学)是朱熹及其师友弟子在闽北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学派.无论思想深度还是影响力,闽学堪称福建文化的顶峰. 这也与其位置靠近江南,深受江南及徽派影响以及推崇理学,笃守古制,看重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看来,两地区古民居所蕴含的建筑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是理学传统的深厚积淀.闽,徽地区的建筑肃穆质朴,英华内敛,呈现出一种理性与节制之美.马头墙在色调,材质的选择上体现出老庄的美学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大抵圣人之言, 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老庄追求平淡自然,顺应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并深深渗透在古民居建筑艺术之中.(二)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徽商是封建社会晚期资本雄厚的商帮,它纵横数百年,跻身于”十大商邦”之列.俗谚”无徽不成镇”,生动地表现了徽商的兴盛.徽商无疑是徽州建筑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推动者.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时离不开经济基础,对于徽州来说,近古时代徽商的崛起造成了徽州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成就了徽州文化的辉煌.而这一点,也直接地体现在徽州建筑上.53积累起的巨额财富的徽商们,重归故里,购置土地, 建造房屋,力求自己的子孙们科举入仕,获得功名. 而构筑起的高高的马头墙,既阻隔着外界的窥视, 又给当时留守的妇孺一点踏实的安慰.L4J福建北部与东部的古民居呈现出一种与闽西,闽南完全不同的风格,既没闽西土楼的浑朴厚重, 也没有闽南的明艳奢华,而是古色古香,典雅和谐, 透着浓浓的书卷气息.这与其位置靠近江南,笃守古制,着重传统有关.但社会的变化,海外的影响,发达的经济以及闽南人精明开放,耐心细致的性格, 决定其对精致繁复的偏爱.与单调的海平面形成对比的是曲线复杂多变的房脊,呈弧线的弯曲并高高翘起.因此,福建民居中的封火墙部分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特点.文稿责编刘伟庆参考文献[1】冯骥才.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老祠堂.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2[2】长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3]赵焰,张扬.发现徽州建筑.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7[4]王杰.徽山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推荐】川北民居范例-推荐word版 (10页)

【推荐】川北民居范例-推荐word版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川北民居范例篇一: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四川民居元素特征及应用1 四川民居元素的特征分类四川民居给人的总体映像是“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

但因东南西北文化习俗、地理环境等有所差异,因而,四川各地民居也略有不同。

具体表现在各个地域建筑的空间组成、构造技术、装饰装修、材料质感及色彩、艺术形式和风格等上面。

四川民居按大地域可分为川南、川北、川东、川西四种类型。

1. 1 统一性四川民居建筑布局灵活,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在建筑结构上,民居以悬山穿斗结构为主;屋面多用小青瓦,屋顶出檐较深;墙体是穿枋与木柱组成的方格套粉白竹编夹壁墙。

1. 2 差异性1. 2. 1 川东民居川东民居建筑共同特点为:沿街面大出檐,宽街沿,山面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木板壁墙,部分地区面街一侧用“七”字挑檐(图1)。

农村建筑平面多成“一”字形和“丁”字形。

相对于川西而言,四合院较少。

吊脚楼是川东的一大特色,如今龚滩、瓷器口保留较多。

龚滩被称为杆栏式建筑的博物馆。

图1 “七”字挑檐墙体:在部分地区,民居外墙有的采用天然加工成石砖大小,以灰浆加以连接,显得古朴厚实(图2) 。

大门:大门多呈“八”字形,在门扉上常刻以字画。

屋脊: 常有龙凤虎狮之类饰物, 屋脊常上翘。

窗:川东居民爱用回字格,并有莲子、喜梅等饰物。

柱础:雕花细腻,题材常以龙凤、牡丹、云气纹、麒麟等为主图2 石砖墙2. 1 四川民居元素应用实例2. 1. 1 绵阳芙蓉汉城民居元素应用实例芙蓉汉城是将四川民居演绎得较好的一个范例,特别是在商铺的设计上,大胆地将四川民居加以提炼并与现代材料融糅在一起,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传统的美得以延伸,同时也丰富了地方建筑特色。

此外,还将四川民居的脊饰应用为园林小品,别有一番特色(图6, 7, 8) 。

川西北羌族民居营造技艺及其抗震策略

川西北羌族民居营造技艺及其抗震策略

川西北羌族民居营造技艺及其抗震策略摘要:通过研究优化羌楼的结构构造和施工工艺,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完善羌族建筑,使其更好地满足日益发展的居住需求。

在震后羌族重建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成败,归纳增强羌族建筑抗震性能的具体策略,为今后灾前预防和灾后重建羌族建筑的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依据,探索其在技术与艺术方向上的发展意义。

关键词:羌族民居;营造技艺;抗震0引言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聚居地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的四川省,为适应川西北地区高原恶劣的自然气候,羌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式,体现了羌族独特的地域特征与建造智慧。

羌楼主要用石材建造,以木头架构房屋框架,以毛石修建墙体,结构构造、施工工艺相对简单。

随着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也给羌族地区的民居建造产生巨大影响,加上现代社会思想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羌族原有的传统生活模式造成严重冲击,羌族民居的营造技艺也需要现代化适应性改造。

羌族聚居区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大量村寨建筑受到了破坏。

川西北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上,受到地震的威胁较大。

在充分了解羌民运用的建造方法的基础上,如何增强羌族民居对地震的承受性,把震灾的破坏力降低到最小,是茂县,汶川,理县等羌族聚居县的羌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

1.川西北羌族民居营造技艺探索对于川西北羌族传统民居建筑,通常用“依山居止,垒石为巢”来形容,因其选址多位于半山或高半山坡地区,地质环境复杂,羌族聚居区多位于8度以上的高烈度地区,气候环境也极为寒冷,在众多苛刻的环境下,川西北羌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独特的民居空间形态和建造技艺。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结构、新材料和建筑技术水平的提升,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高速发展,川西北羌族民居营造技艺也面临转型与发展。

1.1空间营造方式探索1.1.1传统民居空间特点川西北羌族传统居住建筑一般为独栋式,未经过整体造型及平面设计,凭借传统的历史经验,通过考虑家庭人口数量,经济条件以及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进行建造,加之民居多依山而建,地势复杂多样,其民居平面形态布局自由,虽然大多为方形平面,层高2~3层,略有收分,但没有明显的长宽比例和空间朝向,且墙体厚重,采光较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北 民居历史悠久 ,从 南北朝 时期郡县 同治开始 ,到红 四方面军于1 3 年在这里建立起第一块J『 93 I 陕革命根据地 ,川 I 北 地 区经 历 了漫 长 历 史 风 雨 的 洗 礼 。 四川 省 内 有 不 少保 存相
对 较 完 好 的 明 、清 时 期 的古 建 筑 群 就 存 在 于 川 北 地 区 ,其 中
川 = 民居 建筑特 色 刍 议 = : 匕
■ 张 迎春
在建筑史上 ,川北 民居 以简洁 明快的建筑 立面 、朴素淡 雅的格调 而独树一帜 ,形成 了川北地 区的建筑特 色和风格 。 本文简述川北 民居的街市风景、历史沿革和其 建筑 风格 ,论
历 史 上 的 川北 地 区 ,商 业 发 达 ,上 达南 江 , 下通 重 庆 的 重 要 水 码头 就坐 落于 此 ,发达 的水 运 带 来 了市 井 的繁 荣 ,往
3J: 民居 的建 筑 风格 . ll Il : 川北 地 区 的街 市 民居 ,既 有 现代 园林 的建 筑 式 样 ,浓 墨 重 彩 ,高 低 借 落 ,迂 回 曲拆 ,又 有 青 瓦 、 粉 墙 、 坡屋 顶 、 穿 梁 斗 拱 的建 筑 结构 ,体 现典 型 的 川北 民居 建筑 风 格 。 31 统 的 街市 布 局 .传 川北 地 区 的传 统 街 市 布局 ,是 古街 巷 间 不 时 闪入 眼 帘 的
洗 。木 板 如 船 甲板 拼 接 ,不 漏 尘 埃 ,彰 显 了 川北 民居 特 有 的
建 筑 艺术 和 文化 印记 。
大街小巷、8 株饱 经沧桑的古榕树 ,还有像文 昌阁、武圣宫 2
等 若 干 富有 浓厚 川北 民居 风格 的古 老 建筑 。 日月 荏苒 ,沧 海 桑 田 ,从 先 秦 时 期 到 明清 年 间 ,为 了开 发 川 北 这 片米 仓 道 上 古 老 而 神 秘 的热 土 , 曾经 出现 过 几 次 规 模 较 大 的移 民活 动 ,极 大 地 促 进 了川 北 地 区的 经 济 繁 荣 与 文 I 化 复 兴 。 古 时 巴蜀 地 区早 已接 受 了炎 黄 先 民的 余 韵 流 风 ,时
红 四方 面军 曾在 1 3 年 至 1 3 年 活跃 于 川 陕境 内 ,当 时 91 96 I
川北地 区有近7 万人参加 了红军 ,为推翻 旧世界、建立新中国
抛 头 颅 洒 热血 ,川 北 地 区现 在 的 2 0 多块 红 军 石 刻标 语 见证 00 了那 一 段 风 雨 历 程 ,红 军 文 化厚 重 的 川北 地 区 ,完 好 地 保 存 了若 干 红 军 旧址 和 遗 迹 ,作 为 一道 独特 的人 文景 观融 入 于 美 丽 的 自然 环境 之 中。 位 于 四川 省 仪 陇 县 马鞍 镇 琳 琅村 朱 家大 湾 的 朱 德 同 志 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往有数 以百计的商船停 靠于码 头河 岸,其 中尤以川 东北 的恩 I
阳 河 为 著 ,著 名 的 “ 晚 恩 阳河 ” 即说 的是 不管 时 问早 晚 , 早
证川北 民居的特殊历史文化价值 。笔者在 文中提出当前 需要
采 取 有 效 的 保 护 策 略 ,大 力 提 升 川北 民居 的 文 化定 位 ,传 承
部分古城镇规模较大 ,连 区成片 ,蔚为壮观。例如在古城 恩 阳的老场与 回龙区到现在为止依 旧完整保存 了传统的历史建
筑 格局 , 总面 积 约 为05 方公 里 ,其 中包 括 3 条 风貌 古 朴 的 .平 8
瓦砾 、石灰 、柏木板 ,并加用红糖 水和糯米浆来提升粘性以 及墙 体 的硬度 。木料笔 直端正 ,全部 用刨子 刨光 ,光洁 如
依然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 ,其中的一些还在积极 申报 全国
历史 文化 名 镇 。 1 Il民 居 的历 史 沿革 .ll J: :
居是川北 民居的代表作。朱德故居为土木结构的三合 院式木
结 构 穿 斗 青 瓦房 ,虽然 陈 旧但 不 乏 古 色 古香 ,四周 有 3 0 平 30 方米 的 竹 木 园林 。 朱德 青 少年 时代 ,在 这 里 居住 过 1 年 。故 3 居 正 中是 堂 屋 ,两 侧 是 正 房和 厢 房 。 西 侧 为 朱德 同 志 及其 父 母 的 卧 室 、 厨 房 及 杂 物 间 。 屋 檐 不 高 ,绿 影 婆 娑 , 润 泽 可 悦 ,使 人 感 到 温 适 而 明快 。 墙 体 选 用 红 色 粘 土 ,加 上 河 沙 、

有各地技工商贾纷至沓来。及秦统一六国 ,并置 巴郡 ,移民
至 此 地 的更 多 ,包 括 了大 量 的商 贾 、 物 流 和 手 工 业 者 , 以及
往来于 此的烟 帮、茶帮 、盐 帮以及布商等三教九流 ,络绎不 绝 ,他们在带来 了商贾繁华 的同时,也带来 了中原地区 的先
进 文 化 以及 境 外 的 文化 ,并 与 当地 土 著 居 民所 发 展 的 巴文 化
和 弘扬 其 建筑 文 化 。
往来旱运以及水运的客商 ,均 会赶 到恩 阳过宿 ,足见其时市
场 的繁 荣 盛 景 ,这 里 是名 副其 实 的 川北 地 区最 为重 要 的物 流 集 散 中心 。
22 重 的红 军 文化 厚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根植于一定的历史土壤 ,川北地
区作 为 古 代 巴 人 的 聚 居 地 ,到 现在 依 然 或 多 或 少地 保 留着 巴 蜀 传 统 文 化 的 遗 风 。 川 北 民 居 的城 镇 风 貌 别具 一格 ,其 山 、 I 水 、 情 融 为 一 体 , 自成 风 格 ,除 了厚 重 灿 烂 的 历史 文化 ,更 有 革 命 斗 争 的 光 荣 历 史 。 川 北地 区 因 为其 大 巴 山 的远 古 巴 蜀 遗 风 ,深 厚 古 朴 的 街 式 民居 文 化 ,再 加 上 红 军遗 留 下 的 丰 富 文 物 故址 ,得 到 了极 大 的 装 点和 提 升 。直 至 现 在 ,川北 地 区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