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学说之六经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蔡长友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来到会场的,我想很多都是专家,都是咱们中医界比较资深的有经验的医师。
我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非常开心,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学**,人的学**是终身制的,我也把我每次的讲座都当成一次历练,当成一次学**。
所以今天就把我们蔡氏经方对六经辨证一些理解、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进行交流。
蔡氏经方近几年来被一些人关注,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这个理论有多神奇、有多深奥。
有一些弟子跟我谈心,我收集到了他们心中怎么想的,他有什么信息,反馈到我这里我会做一个综合考虑:我们蔡氏经方学术哪些值得提倡,哪些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有些弟子跟我讲,他说蔡氏经方有三点:第一是好学;第二是好用;第三是好复制。
我觉得这个概括得比较好,我们讲中医学,它浩如烟海,源流众多,分支也众多。
那么学**中医,你要是选择不当,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的初学者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是我们讲,走弯路不一定是坏事,他也是一个积累。
就怕什么?就怕你走了弯路回不来,这就麻烦了。
因为我们中医流派异彩纷呈,怕你花了大量精力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蔡氏经方多年来秉承了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始终不改,医圣老祖先他留下的这些好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值得我们发扬,所以我觉得六经辨证,医圣这个《伤寒论》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和挖掘的东西。
有一些初学者找不到感觉,学中医学了很多年以后没有信心了,结果打算改行了,那他如果有幸接触到我们蔡氏经方,他如果说能学得进去,能用好,就会重新找回自信,觉得原来中医还可以这样来为人看病,觉得这些高深莫测、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可以这样简单地学,简单地用,而且又不失正道。
我们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这个中医学里面你学好六经辨证,我们讲是大病小病一样看。
我们蔡氏有一个口号:学好六经辨证,癌症就当感冒看。
其实这个话听起来可能有一些同仁会觉得,看感冒和看癌证的思路能一样吗?实践中它会告诉你,它会给你答案。
如何区别“四书五经”“五经”“六经”

如何分清“五经”“六经”“四书五经”“六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最早见于《庄子·天运》篇。
由于《乐经》或因秦焚书而不存在了,或因其内容已经包括在《诗》与《礼》中了,因此,到汉武帝的时候,就只有“五经”的说法,即只有《诗》《书》《礼》《易》《春秋》,而不再有“六经”的说法了。
所以,后来流传的都是“五经”。
相传,“六经”是经过孔子编纂而成,战国时期的《庄子》中就是称为“六经”,由于“乐经”事实上的不存在,到汉代的汉武帝时,就只称“五经”了。
到了宋代,朱熹又加上四部儒家经典,就出现了“四书五经”的说法,同时,在宋代还出现了“十三经”的说法。
下面分别介绍各自情况。
一、“五经”“六经”包括哪些经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是指《诗经》,先秦时期称为《诗》。
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书》是指《尚书》,先秦时期称为《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尚书》一直被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礼》是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
《易》是指《周易》。
《周易》原称《易》,相传由西周文王所作,但尚无定论。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大事,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春秋》是鲁国史书,是后世编年史的开端。
记事起于鲁隐公,终于哀公,经过十二君,共二百四十二年。
为《春秋》作传的有左丘明、公羊高、榖梁赤三人。
《左传》记事详细,现在通行“五经”本的《春秋》,只附有《左传》。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惯分为XXX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XXX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XXX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XXX,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XXX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XXX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XXX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XXX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XXX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XXX、XXX、XXX、XXX、XXX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构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构成发展进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XXX、XXX、XXX、XXX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孕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期间XXX1、平生和著作XXX,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XXX元年~XXX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XXX有成。
郑卢医学之《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如何从六经去学习理解伤寒

郑卢医学之《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如何从六经去学习理解伤寒《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1. 概述(1)什么是六经学习《内经》时讲的经络是十二经络,在按摩、针灸中也用得最多,那么《伤寒论》里讲的六经或说十二经络都源于《内经》,这就是它们共同的来源。
《内经》的《灵枢经络篇》讲十二经络,还讲了冲、任、督、带,加起来就是十六经,这是以前讲过的。
今天所讲的《伤寒论》的六经传变,就是张仲景根据《内经》的学说,以及经络的思想,用在对病的辨证、与病的演变过程的辨证、立法、出方、用药的理论思想,也就是说,将六经用在对病的辨证和演变过程中间。
那么《伤寒论》所讲的六经的次序,首先是太阳,而后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个次序不要弄乱。
太阳经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阳明指足阳明胃经,少阳指足少阳胆经,太阴指足太阴脾经,少阴指足少阴肾经,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络有足经、手经,张仲景讲的六经辨证完全是足经,这就是六经。
(2)六经的真义六经有为病和不为病。
所谓不为病,就是指正常的时候,人身的气就按照六经循环。
所谓正常,是指六经的正常的气化。
正常的六经气化,是讲正常人自然生命的运动规律、气化的规律。
《内经》从少阳讲起,接下来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这样的次序。
我们把顺序颠倒过来,按照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次序讲的,如下: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这就是人正常的六经气化的规律在《医理真传》里面,每讲一气,都讲了这样一句话的意思,只是用了另一种说法。
把“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表述为“太阳一经,以寒为本,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
也是本、中、标三气。
治之,就是主治,即主气、本气。
太阳是寒为主气,寒为本气。
这几句话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在人体科学中的运用。
《内经》上还讲:“五体以为本,六气以为用。
百家争鸣各家观点是什么

百家争鸣各家观点是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是史上的“百家争鸣”。
那么百家争鸣各家观点是什么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百家争鸣各家观点,希望对你有用!百家争鸣各家观点主张百家争鸣中儒家的观点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
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被后人称为"六经"。
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时宜。
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
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
道冠古今

2019/3/28 7
《尚书》最重要思想是敬德保民和以德 配天,不能依赖祭祀的频繁和祭品的丰 盛来祈求上天和鬼神的保佑,只有良好 的德行才能得到上天和鬼神的保佑和赐 福,这一商周之际重大思想转变,奠定 了儒家重人事的思想基础。
2019/3/28
8
3《周礼》《礼记》《仪礼》
原始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的一些风俗 习惯,到商代时逐渐发展为规范人们祭祀等 行为的准则。 周公在殷商之礼的基础上结合本族的风俗习 惯,制礼作乐,制定了周礼,将礼从宗教领 域扩大社会政治领域。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有关周礼的资料因不 被重视也已散失不全,孔子推崇周礼,对周 礼进行了全面整理。
公元622年,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开科取士的 制度开始建立。 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太庙中修建孔庙 公元630年下诏选出经书标准文本和注释文 本,据以作出官方审定的注疏,由皇帝颁布, 在太学中讲授。儒家思想再次成为国家确认 的官学,通行全国。 唐太宗下诏编订《五经正义》,封孔子为文 宣王,又重新把儒学纳入为统治者服务的轨 道。 孔颖达《五经正义》是当时孔子学说的主要 著作 2019/3/28 33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继承和改造了孔子的天命观,阐发了天 人合一的观点。 弘扬了仁学的道义内容 对孔子的仁学进行了哲学理论上的论证, 为其设立了人性论基础。 把孔子的德政思想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 影响极大的仁政学说
2019/3/28 22
荀子——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
改造了孔子的天命观,认为天是客观存 在。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并从礼演绎到 法 提倡性恶说
6
2019/3/28
2、《尚书》100篇,分为《虞 书》《夏书》《商书》《周书》
六经知识点总结

六经知识点总结一、《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包括了风、雅、颂三部分。
1. 风:风是《诗经》的第一部分,收录了诸国君王和贵族的歌谣和诗歌,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
2. 雅:雅则是收录了国宴歌乐的诗歌篇章,反映了当时的宴乐风貌和礼仪规范。
3. 颂:颂是《诗经》的第三部分,主要是颂扬周王室的功德和美德,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国家诗歌总集。
《诗经》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息,还融合了古代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书经》《书经》又称《尚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包括了尧舜禹的治绩和商周君王的世系及政治事件。
《尚书》书中包括众多重要内容,如《大禹谟》,【夏书·大禹谟】描述了大禹治水的功绩及政治思想;《皋陶谟》,【大禹谟】描述了以皋陶为首的四位能吏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贡献;《太甲谟》,【夏书·太甲谟】记载了太甲在位时期的政绩;《湛奋谟》,【夏书·湛奋谟】记载湛奋在位时期的政绩等。
《书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古代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全称为《礼记》,内容包括了古代礼仪制度的规范,不仅阐述了古代礼仪的种种规范和仪式,也包括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言论。
《礼记》主要分为九篇,分别是《曲礼上》、《曲礼下》、《中庸》、《孔子家语上》、《孔子家语下》、《檀弓》、《表记》、《尹文子》、《礼器》。
其中,《中庸》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是一部阐释儒家理念的重要经典。
四、《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史料编写的春秋校勘本,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了详细记述。
《春秋》书中内容包括《公羊传》、《谷梁传》,同时《左传》把周公旦的事迹编入《春秋》,因此孔子称左丘更为“春秋左氏”,也深受孔子称颂的影响。
《春秋》中记载了鲁国历代君王、重大政治事件、各国交战等详细历史事件。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这两个词汇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到底什么意思呢?六经注我,拼音是liù jīng zhù wǒ,意思是用各种经典著作中的论断来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议论服务。
出自《语录》。
“我注六经”的学习态度——我为“六经”还原,尽力阐释六经之中的本义。
今天就谈谈这个话题,从根源上给出一个解答。
这里面的“经”指的是经典,哪些经典呢?是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统称为六经。
由于《乐》已失传,目前只有“五经”的说法。
为什么要注解这些经典呢?就要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起。
汉朝取代秦之初,汉高祖刘邦虽然也重视儒家的礼乐制度,重用了陆贾、叔孙通等一些儒者,但是在国家意识形态上,还是以“黄老之学”治国理政,儒家学说作为诸子的一种,并没有上升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到了汉武帝时,情况开始转变。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登基时,汉朝已建立了六十多年,国家承平已久,他为了加强集权,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显现是不能实现的。
他听从一代儒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当作国家治理的主导思想,直接导致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
儒学由此开始上升为官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在都城长安创立了专门从事儒学教育的学府“太学”。
从此天下的读书人要想做官从政,就必须熟读儒家经典,在研究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就是“经学”。
经学的产生,完全是时势造成的,或者看成是儒学主动靠近政治的结果,也未尝不可。
到底是儒学利用政治,成为一家独大的思想学派,还是政治利用儒学,而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个问题今天先不论,接着说说“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各自特点。
儒家的典籍相比其他诸子学说虽然多一些,不过也只有几种,研究来研究去,还是那些书籍。
一个一统的王朝,天下之大,学者众多,都去研究这些典籍,最后注解经书的书就会越来越多,注解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这也是必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脏腑说李时珍:“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
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
证虽属太阳而肺实受邪也。
”
三、气化说陈修园:“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
”
四、地面说柯琴:“夫仲景之六经是是分区地面,所该者广。
虽以脉为经纪,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热寒虚实,无乎不包。
”腰以上为三阳地面,三阳主外而本乎里,心者三阳夹界之地也”内由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乎足,内合膀胱,是太阳地面。
五、六部说:方有执:“六经之经与经络之经不同。
六经者,犹儒家之六经。
经,犹言部也。
部,犹今六部之部。
……天下之大,万事之众,六部尽之矣。
人身之有,百骸之多,六经尽之矣。
”
伤寒论六经是指六部,其不仅有阴阳属性,而且五脏、六腑、四体、百骸,周身内外无一物不包罗其中。
六、形层说俞根初把人体分为六个层次,以明病邪之进退浅深: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
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中脘,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
七、治法说钱潢:“大约六经证治中,无非是法,无一字一句非法也。
八、阶段说祝味菊:“吾之所谓六经者,乃代表五种抗邪程序耳,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同为抵抗不足,厥阴为最后之抵抗。
”
九、八纲说吴谦:“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固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
喜多村直宽:“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标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
……伤寒三阴三阳,所以标病位也。
凡病属阳、属热、属实者谓之三阳;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
细而析之,则邪在表而热实者太阳也,邪在半表里而热实者少阳也,邪入胃而热实者阳明也;又邪在里而虚寒者少阴也,邪在半表里而虚寒者厥阴也,邪在胃而虚寒者太阴也。
十、症候群说陆渊雷:“太阳、阳明等六经之名,……指热病之症候群,为汤液家所宗,《伤寒论》及《素问〃热论》是也。
”
“中医治疗流行性热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视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症候群,于以施药治而知其宜忌。
在《伤寒论》,则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所谓六经者是也。
”
十一、时空说岳美中:“时间与空间纵横地交织在一起,才形成宇宙。
人在其间,生存下去,繁殖下去,是须臾也不能离开它的。
”
仲景之《伤寒论》,在总的辨病上,既审查到病在空间上的客观存在,又抓住时间上的发展变化。
”
十二、体质说郑元让:“病发于阳、病发于阴是仲景对体质的划分。
”“伤寒六经人之假说归纳了人体千差万别的素质。
虽然尚存介于这些类型之间的体质,但提挈此六种体质,基本上可以驾驭对所有人的辩证论治。
”
其中,气血充盛脏腑健和者为太阳人,胃阳素盛津液偏欠者为阳明人,胆火偏盛三焦枢机不利者为少阳人,脾阳不足不耐寒湿者为太阴人,气血不足心肾阳虚者为少阴人,肝肾阴虚相火偏亢者为厥阴人。